生的严肃活的认真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king_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女作家三浦绫子在1964年因《冰点》获得朝日新闻悬赏小说大奖而蜚声文坛,从此开启了创作道路,其作品大多为民众喜爱。1999年逝世后,人们在北海道札幌为她建立了“三浦绫子文学纪念馆”,她的作品因通俗易读而常常被忽略其研究价值,尤其是在我国对她的研究更是有限,《泥流地带》是她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展现了她的人生观、文学观,以及三浦绫子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人生哲学。《泥流地带》发出人应该怎么活的疑问并给出了答案。
  三浦绫子的一生常被病痛缠身,但在创作上可谓硕果累累,她生于1922年,卒于1999年,一生创作了八十八部文学作品。她196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冰点》一出版就受到日本民众的喜爱,并因此获得一千万日元的征文奖金。而她1977年出版的《泥流地带》虽然不及《冰点》那样成为“热点”,但其关注度也一直居高不下。《泥流地带》首先在《北海道新闻》周日版上连载,“连载还不到两个月,新潮社的池田雅延先生就到我家来,提出希望由新潮社出版《泥流地带》的单行本。《泥流地带》从一月四号开始连载到九月十二号,连载刚一结束,《北海道新闻》社的总编辑渡边、学艺部长平、宣传部长佐藤、编辑五十岚健二一行四人便来到我家,请我接着写《泥流地带》的续集”。她在自传体小说《热爱明天》中也表达了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在我所有作品中,我最偏爱《泥流地带》。”
  一、《泥流地带》简介及创作过程
  《泥流地带》描写了1926年5月24日因十胜岳火山大喷发,周围农村遭受泥石流袭击,造成多达一百四十四人死亡的人间悲剧。它讲述了北海道区十胜岳日进村中普通农户家的生活,焦点集中在石村一家。以石村一家为焦点展开一个关系网,联系到邻居曾山一家、菊川老师一家、地主深城一家、耕作叔叔一家、富的婆婆一家。小说开篇描述了乡间的夜晚,“没有一点星光,就像墨涂的一样,伸手不见五指。天太黑了,石村拓一走到外面,不由得浑身一哆嗦”,“马棚里的马知道有人出来了,但并没有嘶叫。鸡早就睡熟了,一点动静也没有”。没有城市中一排排明亮的路灯,没有千家万户的灯火通明,只有朦胧的月光,马儿的呼吸,公鸡的鸣叫,这一幕幕的描写让人们进入幽静质朴、生活味十足的乡村生活中。生活就是这样,平静普通,但打击总是你猝不及防的软肋。在耕作六岁时,父亲义平冬天上山伐木时轧死在树下,母亲为了挣钱,在父亲死后两年外出学习理发,留下家中两个老人和四个孩子,此时,耕作十歲了,姐姐富十五岁、哥哥拓一十三岁、妹妹良子六岁了,他们的生活十分拮据,勉强能自给自足,几乎没有多余的积蓄。耕作成绩优秀,考上了初中,但因经济压力他最终没有读初中。家中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干活,女孩子要学会做饭洗衣,男孩子要洗萝卜、晒萝卜干、打豆子,春耕秋收的季节不论男孩、女孩都要下地干活,而在三浦绫子的描写中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对劳动没有任何的抱怨,反而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当下所谓的“正能量”的言行,“钱多钱少与人是否伟大毫无关系。无论在有钱人中间,还是在穷苦人中间,都有伟大的人和渺小的人”,“人啊,就是在谁也看不见的地方,也应该老老实实的做人”。小说的结局令人悲痛,1926年一场泥石流几乎将所有村民埋葬了,石村家的祖父祖母、姐姐姐夫以及最令人心碎的妹妹良子都丧生于此,良子从两岁就失去了父亲,而母亲几乎是在她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外出学习了,在泥石流发生的前几天,离家十一年的母亲写信说要回家了,良子多么渴望见到妈妈,她甚至兴奋地睡不着觉,然而良子最终还是没有等到妈妈,“刹那间,二、三丈高的泥石流淹没了山谷,房屋倒塌,马被冲走,鸡被淹没,人在浊流中沉浮”。人在自然面前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渺小。在泥石流过后,面对泥石流过后的一片惨象,经历着失去亲人的痛苦,耕作对生活产生了质疑:“哥哥,为什么老老实实地生活的人却遭到这种厄运,死得这样惨呢?死得这样惨……真诚地做人,实在不值得。”拓一却回答弟弟说:“耕作,即使我死在泥石流中,也认为应该老老实实地做人。假如我能重生一次,我还是想严肃的生活。”
  在自传《热爱明天》中,三浦绫子提到《泥流地带》的创作过程,她曾亲眼目睹了十胜岳火山喷发的情景,她的丈夫三浦光世也曾多次鼓励她创作一部这一题材的作品,于是她“终于下定了决心”。关于人物原型和故事情节的设置,她自己有过相关的记述:“我在这部小说中安排了一家农户。这家农户是以三浦的父亲去世后,三浦被寄养的那家农户为原型的,并相应地安排了一些其他人物。小说的主人公叫耕作,是以三浦为原型来写的,耕作的哥哥也是以三浦的哥哥为原型的。小说中耕作的父亲三十二岁时被伐倒的木头砸伤去世,母亲后来进城学做头发。抚养耕作的爷爷奶奶都是平常受三浦家庭经历的启发写的。”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拓一”“富”“耕作”“良子”,这些人物的名字所蕴涵的意义对于深知汉语和日语的渊源关系的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难领会。我们在其中看到的是普通的乡村生活,开拓耕作,以及人们对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这仿佛是一副真实的日本乡村生活图画,它的真实感动了日本千万民众,同时跨越国界感动了许多中国读者。
  二、三浦绫子的文学观
  在《泥流地带》中,三浦绫子多次借耕作之口向爷爷、哥哥、老师询问生命的意义,“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这一生存问题是贯穿三浦绫子文学的核心,对此,她做出了回答:“生存不是人应享有的权利,而是应尽的义务。所谓的义务就像字面上所理解的是分内的任务。既然人生是一份义务,那么不管遭遇多么痛苦的事情,首先必须活下去。”“学习是一种义务。所谓义务就是自己应该尽的责任。对人有用的东西必须学。不管别人怎么样,应该做的都必须做。”而“人最重要的学习就是克服困难。”三浦绫子认为生存和学习都是一种义务,而在尽这种义务时应该秉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完成,不管有没有人看着,别人是怎么做的,该做的都应该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去做。这难道不是一种至善至诚的人生观吗?对于生死,人能够掌控的其实是不多的,生是被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上,死是或自然死亡或非自然死亡,都是无法预测、无法掌控的,那么如何在这看似被动的过程中,赋予自己生命意义和价值?从上文选取的三浦绫子的叙述看来,她认为人生是对自己负责的义务。“我们一天又一天地活着,不是为了别人活着,而是一天又一天地活出自己的人生来,而且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天又一天。”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日本人对于“义务”的理解,在研究日本人性格的经典著作《菊与刀》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人的“义务”的范畴:一种是“恩:被动招致的义务”,其包括皇恩,即受于天皇的恩;亲恩,即受于双亲的恩;主恩,即受于主子的恩;师恩,即受于老师的恩。另一种“报恩”则是指向恩人还债,有报恩的义务,这样的义务被认为是主动的报答。这两种义务的形式都是无条件的。人们还将履行义务看成一种美德。日本文化多数借鉴了中国文化,但这里的“义务”与中国是有不同之处的,比如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日本人认为人生来就受到父母的大恩大德,而对父母尽义务是无条件的美德,在中国这种美德是有“仁”这一道德前提的,如果父母不“仁”,人们就认为他没有值得孩子尽义务的品性。而在日本,“孝”成了一项不得不履行的义务,哪怕那意味着要赦免父母的罪孽和不公。因此,三浦绫子在这里将人生看成是一种义务是十分有力的强调,它是人们应尽的义务,是一种美德。对人生、对学习应尽的义务如同对天皇和父母应尽的义务一样重要。另外,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将自己的价值与外界评价紧密相连,如果他具有一种美德,外界会给予他更高的评价,他因此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并找到自身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三浦绫子将这样的人生观置于文学之中,形成了她的文学观,人们从她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到她对生活、人生的态度。   三、三浦绫子的人道主义精神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环境对种族性格特征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丹纳用希腊人举例,希腊因处于丘陵地区,风景优美但食物少,闲暇之余人们会用聊天、报纸、骨牌消磨时光,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们苗条、活泼,并且智力很高。众所周知,日本有全世界十分之一的火山。长期以来,日本人的生活,一方面十分受惠于火山,那就是日本各地遍布温泉,温泉之水富含硫磺、钙质等矿物质,利于人保健、疗养和治病;另一方面,日本人的生活也因火山而遭难。比如地震频发和火山喷发,岩浆四溢,火山灰肆虐,毁坏农作物、房屋和村庄,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的灾害时有发生。正是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出了日本人独特的性格特征。
  在自然灾害中总会有人遇难,而面对失去家庭和亲人的痛苦时,人们不会长久沉湎其中而是及时摆正心态,开始新的生活。在这种反复的遇难与重建中,日本人塑造了面对生死时的两种极端的态度,而日本人是“极端性格”的代表之一,正如《菊与刀》中写的“日本人生性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有礼,既顽固又能适应,既驯顺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既忠诚又背叛,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好新。这些特点全都有极端的表现”。在灾难频发的环境中,日本人不断面对亲人的离去,因此形成了两种极端的性格特征,一种是对生命表现出的绝对虔诚和尊重,另一种则是对生死的冷酷置之。例如,日本人在侵略中国时犯下种种恶行,如南京大屠杀、731细菌试验等,此外,他们将自己的生命也置于一种残酷的磨砺中,比如,在战争中没有军粮时他们会采用“精神胜利法”,认为过分依赖物质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人越是缺少物质精神越是强大,越是疲惫无力越应该进行军事训练,这会激发人最大的意志力。而三浦绫子对于生命的态度显然是前者,持着虔诚和敬畏之心,对生命表现出绝对的虔诚与尊重。例如,她对日本侵略中国时犯下的滔天恶行怀着深深的罪恶感:“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母国,没有灿烂的中国文化,也就没有日本文化。可是,日本却侵略过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这种恩将仇报是日本民族的奇耻大辱。身为日本人,我深感不安,请中国人民宽恕。”三浦绫子对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感到不安,正表现出她对生命的尊重,正因为对生命的尊重,在对待生活时她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活哲学,就是生的严肃,活的认真,就是真、善、美,她在文学创作中展现出这一态度,形成了既实用又理想的文学观。
  三浦绫子对生命的尊重还体现在她的人道主义精神上,即对每个生命的关照。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曾用这样一句话评价三浦綾子,他说:“她是一个懂得别人痛苦的人。”
  就《泥流地带》的题材选择、创作手法来说,它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卢卡契在关于“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阐述中说:“他们服从于现实这个最高仲裁者,反映社会的不平等,揭露贵族统治阶级的剥削、掠夺、贪婪和荒淫无耻;听命于作家的伦理态度、主观诚实和艺术勇气,抨击和批判一切不平等、一切剥削和压迫,赞美、讴歌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善良,从而创造出有别于政治性和社会性文件和工具的艺术作品;恢复和建构完整的人性,是他(她)们的美学本体意义和基本价值追求。”三浦绫子在《泥流地带》中,遵从现实、反映现实,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以石村家为典型的日本东北地区北海道旭川市日进村的日常生活。她赞美了普通村民辛勤劳作、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同时她进一步描绘出人与自然的冲突,在自然面前人何其渺小,何其无能为力,人在这样的困境中对生命产生疑问,老老实实生活真的值得吗?三浦绫子坚定地借哥哥拓一之口回答了这个问题,即使如此仍然要“老老实实地做人,认真严肃地生活”。这样的生活哲学可以说是厚黑学盛行的今天的一股清流,而这正体现了三浦绫子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与社会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推动着社会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在明清小说中,茶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这足以说明茶文化与明清小说文化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其内涵也逐步社会化和世俗化,这与明清小说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观不谋而合,茶文化被明清小说家广泛运用到写作内容中。例如,施耐庵《水浒传》中有关茶文化的描写,
期刊
历史是什么?学历史有何实际意义与现实功效?如何研究历史?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对于历史的理解?这些问题皆为长久以来每一位治史之人所困扰但又必须首先加以思考與探讨的问题。伴随着当今跨国史、新文化史等历史研究新取向、新视角的发展,李剑鸣教授将其长久以来面向研究生讲述的“史学方法”课程的讲义内容最终整理成书,并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部书资料详实、引经据典,从历史学的定义、历史学研究者的责任与担当、史学具体研
期刊
作为一个极具知识分子气质的女作家,方方历来十分关注知识分子题材,就像她自己所说的:“当我写知识分子生活时,感觉有一种冲动,有一种情感力量在里面,因此与市民题材的作品相比,我更喜欢《祖父在父亲心中》《乌泥湖年谱》这些作品,那些人物是我的亲人,我身边的人,所以写起来用的是心和血,其中很微妙的情感在这种状态下会比较敏锐地体现出来。所以要说起来,这些小说更接近我为内心写作的原则。”本文探究了方方小说中父辈
期刊
作为影响儿童心理成长的关键环节,对其尊严的教育是最为重要也是最易被家长忽视的教育方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儿童题材小说始终凝注了对尊严教育问题的深深思考,《一厘米》即是以工厂食堂炊事员陶影为主人公,通过“一厘米”风波展示了她对儿子的教育以及在现实中遭遇的阻挠与困境,以精炼的篇幅折射出尊严教育的根本性质、内在特征及现实困境,对以母亲为主体的培养者有着广泛的启迪、借鉴作用。  马斯洛指出“社会上所有的人
期刊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作品以其“黑色幽默”闻名于美国当代文学。然而在作者玩世不恭的笔调中,其作品又时时透露出深层次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笔者从儒家社会理想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和剖析。  一、书中的黑色幽默主义  所谓“黑色幽默”,就是指那种“从残忍中寻求乐趣”的“病态的、荒诞的幽默”。实际上,它就是透过种种荒诞无稽的描写来反映这个病态的社会、扭曲的现实。而这种病态的描写
期刊
《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以《劝学》打头,此种编排,其中有无深意,值得探讨。另加上《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共八篇论“学”,可见荀子为学之态度。然荀子为何重学?他作《劝学》究竟想劝人们学什么?又该如何学?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何种影响?本文将从《劝学》篇谈起,就荀子“劝学、重礼”等态度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荀子缘何劝学  (一)“饰邪说,文奸言”之背景 
期刊
“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是广泛存在的概念和命题。西方文化没有“势”这个概念,也没有“势”这个命题。但是,古今中外绘画者在作画时都不会忽视画面中“势”的存在。中国绘画者在鉴赏古代优秀作品时都会讲到作品是怎么布势的,可是对于“势”在绘画作品里的运用研究并没有得到重视。事实上,“势”在各种绘画中都可以运用。“势”是产生画面全局的态势、阵势、趋势和气势,并没有确切的定义。绘画中的“势”制造出了画面的整
期刊
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除了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之外,一些原本立足于传统媒体的文艺节目却借助互联网平台又重新兴起,《圆桌派》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本文将从互联网发展的互动性、资本价值的趋利性以及意见领袖的引领性与号召性等方面来分析这种现象。  作为优酷“看理想”系列节目之一的《圆桌派》,是优酷视频与理想国出版社联合打造的高品质内容节目。优酷“看理想”系列前期一共推出了三档文化类节目,分别为《一千零
期刊
一、墓山石棺画像  墓山位于利国镇西南部,石棺埋于深2.5米的竖穴内,南北向,长2.3米、宽0.95米、高0.94米。头、足档、棺两侧档板及铺底石板各由一石构成。头、足档为近正方形的石板,宽0.74米、高0.7米、厚0.05米。棺上以两块长方形石板封盖,南侧一石略小,长1米,北侧一石长1.3米。铺底石板由于受压,从中部断裂。  头档画面中部为相互交叉的两条直线带。足档为平行线组成的三角纹。西侧棺板
期刊
《续诗品》是清代诗人袁枚标举“性灵”的代表作,仿照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重真情、崇个性、尚自然,并进一步讨论诗歌创作的必备条件、构思途径、鉴赏与修改方法。同时,作为以诗论诗的典型作品,《续诗品》自身的构思布局、语言风格也成为袁枚诗歌主张的说明范例,体现了袁枚对“真”与“雅”、结构美与韵律美的鉴赏标准。  《续诗品》是清人袁枚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四言十二句诗的形式所作的一篇论诗著作。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