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f01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进入新课而讲述的一段简要的、扣动学生心弦,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的话。”导语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指明学生思维的方向。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导语虽占时间不长,但能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中,掌握新知识,探索新问题,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导入得好,这是应该认真探讨的。
  
  一、导语的设计原则
  
  导入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因此在导语的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导语要有启发性
  “所谓启发性是指用教学语言刺激学生的思维器官,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以利于对问题的理解。并激发学生潜在的渴求知识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启发学生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并获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如讲鲁迅的《孔乙己》时可以这样导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塑造的那个艺术形象所感动。鲁迅先生自己也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答案。”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通过设疑来启发学生积极探究思考。
  
  (二)导语要有趣味性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师生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如教《拿来主义》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这样设计导语是极具情趣的,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导语要有针对性
  教师设计导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为此,教师在导语的组织上。应当充分注意导语的针对性。在讲《老王》一文时,此文的主旨是有关“爱心”的,可以这样导入: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慰藉:爱心是一场洒落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只要人们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你有爱心吗?读《老王》一文后,你把爱心给怎样的人?老师有意识地针对课文的主旨和现实生活设计导语,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爱心”的价值,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要读课文的心理。当然导语不仅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设计。
  
  (四)导语要有简洁性
  导入语要简洁。简洁的导人能够节约学生听课时间。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精心设计导入语,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故都的秋》时,用了这样一段导语:“秋”是中心词,“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这些特点就集中体现在课文的景物描写之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故都的秋的特点。这个导语简洁、凝练巧妙、新奇、三言两语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成地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设计出精彩的导语呢?笔者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分析如下:
  
   一、紧扣文题,剖析导人
  
  剖析文题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法,它是在接触新课时,抓住文题特点,通过对文题进行改写、加标点或解释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从而导入课文。在教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课时,就可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文题改写成一个能够体现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主要内容的句子(可改为:《林教头风雪之夜山神庙前杀敌报仇》),然后再以这个句子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创设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能,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去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实践,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创设情境。
  (一)可借助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情境,在学习《鸿门宴》时,可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二)可借助教师生动的语言来创设情境。教师用生动的语言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和情绪。为课堂教学营造情感氛围。如教学《项脊轩志》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生活中,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乐融融。可是,当这份欢乐一旦离去,当你的周围不再有一点人声。当那如血的夕阳拉长你瘦长的影子,撕扯着你孤独的心灵的时候,你会追忆那一份欢乐。恰是这些。会使你的眼睛流 泪,你的心滴血。常人如此,内心情感异常丰富的作家更是体会颇深。明代的著名古文家归有光在寂寞凄凉的时光里回忆起家中诸多往事,历历在目,挥之不去。然物是人非,触之不及,情之所至,悲从中来,写下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佳作《项脊轩志》。“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饱含感情的导语已经揪紧学生的心。再将这种情感渗透到教学中,欣赏者的情感自然会得到升华。
  
  三、设置悬念,巧妙导入
  
  “悬念”是思维的“导火线”。根据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就可用“三十六计”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问“本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来设置悬念。如在教学《祝福》时,用“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设置悬念导入。运用悬念式语言导人,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听讲,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温故知新,牵引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搜索、温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这种顺理成章的知识牵引方式。既便于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在教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时,可以这样导人:“一提到秋天,我们就会想到秋风萧瑟,树叶飘落,百花凋零的景象。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也在不断地描绘秋。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登高》中是怎样描绘秋的?(生背)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描绘的?(生背)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又是怎样写秋的呢?(生背)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多悲秋。在他们笔下秋天是灰色的,那么请看毛泽东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这段导语先让学生回忆起关于秋的诗词之后顺势引入新课,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学生必会迫不及待想去看一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有什么特别之处。
  
  五、讲述故事,激趣导入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可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激起兴趣。如在讲《金岳霖先生》时,先讲了金岳霖先生的一件轶事:有一回金先生给陶孟和打电话,陶家的佣人问:“您哪位?”他张口结舌答不出来,又不好意思说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只好说:“你不要管,请陶先生接电话就行了。”但那人说不行,他便又请求了两三次,还是不行。于是他跑去问给他拉洋车的王喜。谁想王喜也说不知道。他急了,问:“你有没有听别人说过?”王喜这才想起:“我听见人家都叫你金博士。”听完这则小故事,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感到这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先生真是有趣,居然连自己的名字都会忘记,自然也就急切地想从课文中了解这位先生还有哪些轶事。
  
  六、介绍背景,理解导入
  
  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文本的残缺中成就其完美的。“形象大于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特征,所以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对学生学习新课大有益处。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这首词时,就可以从介绍作者李清照的身世背景人手:李清照晚年。正处于国破家亡。流离异乡之时。因金兵南侵。丈夫赵明诚在离乱中辞世,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华,目睹春景及丈夫遗物、遗著《金石录》,觉得物是人非。悲从中来。万事皆休。她把自己的那种难以控制的悲痛状态和满腹忧愁汇聚笔端,写成此词。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词作的内容和主题。而向学生提供背景等材料,决不是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解读文本的方式。
  
  七、引用名言,蓄势导入
  
  名句警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流传。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特点。恰当地引用名句警句,能够使学生通过名句警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从而感受到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可这样设计:“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象。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白居易笔下春花的竞相绽放‘乱花渐欲迷人眼’,高鼎笔下学童春趣盎然“忙趁东风放纸鸢”,那么在朱自清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这样的蓄势,学生还没读《春》就已沉浸于浓浓的春意之中。
  
  八、概括留白,诱引导入
  
  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无穷的空间,使人无限遐想,是一种特殊的审美需求。而语文教学的导入,提倡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白,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进入文本。如在教学《项脊轩志》一文时,可如此导入:“本文可用三句话概括。即‘一件破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三句话进入文本,寻找感觉。”而在教学《逍遥游》时,导语可这样设计:“本文中有‘四笑’。它们是谁‘笑’谁呢?又是为何而‘笑’呢?请同学们在这些‘笑’中去揣摩庄子的智慧,领会庄子的思想。”
  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导语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它可以是描述精彩场面,扣住生动细节,设计练习,甚至可以由学生导入新课等等。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与学生实际切合,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有篇贾平凹的作品《月迹》,描述的是一家几个孩童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的是一群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力,以及他们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读完了作品,我心灵为之一震:孩童的童心童趣很可爱。而作品中的“奶奶”更伟大,她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教育家,她在那个中秋夜晚为孩子们上了一堂非常有效非常出色的课,而这堂课正是我在近几年来新课改教学中苦苦追
期刊
南宋中叶以后,继承辛弃疾词风而成就较大的是刘克庄。刘克庄(1187~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补将仕郎,调靖安簿。江淮制置使李珏任为沿江制司准遣,随即知建阳县。因写《落梅》诗。内有“东君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句。被谗者以示柄臣,终获罪而遭贬。闲废十年之久。后通判潮州,改吉州。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郎官。淳事
期刊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人——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精彩的语文课的有限空间内获得美的净化、美的教育,这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独特的语文艺术形象熏陶着、感染着学生有着紧切关系。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素质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重塑学生的人格。锻铸学生的灵魂。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那么。作为语文教师,
期刊
多年来,迟子建一直固守着她心灵的一隅,向我们传达着她对世界不断演进的认识。读罢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之后,同样明确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并且被它别样的深度和厚度深深地感动。  迟子建的笔下更多的是书写生活的缺憾和苦痛,这种种的不如意和生活的欢乐幸福一起构成了生活的本相,一切无从逃避。《逝川》的女主人公吉喜美丽善良能干,可这些美好的品质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操劳一世,孤独一生。《亲亲土豆》中秦山夫妇
期刊
提问是阅读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无论是教材里面的课后习题,还是课堂实用的教案,或者是实际进行的课堂教学。都有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大量的提问。由于文本内容、教育对象、教学目的、设题角度、教师个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同一课文设计的提问往往各有不同,千差万别,具有个别性、即时性的特点。这样的局面,造成一种现实就是,似乎阅读教学的提问方式、方法不具有普适性,什么样的提问是合适的、恰当的,似乎没有具体的要求
期刊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已逝、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惆怅。缤纷的落花,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而这片片落英中,杨花却有些特别。别的花只有盛开枝头,绿叶相扶,才会格外妖娆。杨花却是要离开枝头飞起来,才能给春天增添一种况味。古人把柳絮称作杨花,本身就有感情色彩。把这样一种絮状物叫做花,至少有一种喜爱的表示。  晏殊的“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潆乱扑行人面
期刊
以悼念亡妻、表达伉俪情深为题材的悼亡词,在中国古代词史上,虽数量不多。但几乎篇篇皆有撼人心旌的艺术魅力。其中。以记梦形式写就的悼亡词。更具凄美色彩。常令人潸然泪下,不忍卒读。迷离恍惚的梦境往往不受时空限制,能曲折变形地反映最真实最隐微的情感。从而有哀婉凄绝之姿,倍受词人青睐。北宋的苏轼,清初的纳兰性德就是以梦境抒写哀思的卓越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开悼亡词之先河,千载而下,广
期刊
1774年莱比锡秋季博览会开幕时,《少年维特的烦恼》面世了,它像一块巨石扔进当时一潭死水似的沉寂的社会,激起层层波澜。一代人的心翻腾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里燃起炽烈的热情,许多人对小说中美妙的爱情描写大为赞叹。也有些人忧心忡忡。认为这种狂热的激情将导致道德沦丧。爱情,这种既具有审美形式的感官愉悦和激情浪漫,又具有相磨相厮的血肉慰藉和情感交汇。同时更赋予生命和世界意义和价值的美好事物,由于其具有了多层面
期刊
“咬文嚼字”一词,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它真的不好吗?读了《咬文嚼字》这篇文章后,口齿生香,不仅为朱光潜先生的独到见解拍案叫绝,更能深刻地领悟什么叫“言之有物”,什么叫“言之有序”。  一、文笔灵活,法度谨严。议论文的写作通常多用“开门见山”之法,在文章的开篇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分析评论。但本文却充分地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期刊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师生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阅读。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课外阅读是中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智力的背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也说:“立身以立学为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