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办节庆背后的“政绩焦虑症”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iz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庆活动过多过滥,所体现出来的浮躁心态和投机心理,也折射出地方官员存在严重的“政绩焦虑症”,由于政绩唯大的功利思维与短视倾向作崇,而只图一时政绩却不思后效,其心焦的是职位的升迁。
  
  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务院纠风办近日联合发文,对党政机关举办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开展清理摸底,要求未经批准的活动立即停办。清理摸底至11月结束。
  近年来,各地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尽管有些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弘扬先进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数量的剧增,也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助长了不良风气,受到公众的广泛批评。
  
  “官办节庆”过多过滥
  
  不可否认,我国近年有些地方的节庆举办得很成功,比如中国吴桥杂技节、洛阳牡丹花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连国际服装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风筝节、吉林雾凇节等。
  这些成功的节庆活动,对弘扬当地民族文化、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近年来不少地方举办的节庆活动,大多昙花一现,且已呈现泛滥之势。比如2003年,一个沿海省由县以上政府举办的节就有100多个,仅冠名“螃蟹节”的就达5个。其中某地在办“螃蟹节”时还搞了个“螃蟹小姐”评选。
  据中国节庆网统计,我国每年有大小5000多个节庆活动,级别也不一样。有省级节、市级节、县级节,甚至有的乡镇、学校、企业也办节,其中以旅游文化类节目居多——不是揽尽历史名人,就是把一个土特产、一种植物、一类动物、一处风景拿出来叫阵。
  从相关报道来看,各地的节庆活动稀奇古怪、五花八门,举凡吃喝穿戴、花鸟虫鱼、山水人兽,无所不包。比如荷花节、小枣节、桂花节、啤酒节、西瓜节、牡丹节、葡萄酒节、豆腐节、大葱节、板栗节、龙舟节、冰雪节、沙雕节、戏水节、裤子节、鱼王节、双胞胎节等。这些节庆活动,一般包括经贸、文化、体育、旅游等活动,有些还包含研讨会、论坛,时间短则一星期,长则将近一个月。
  
  难以掩饰的“政绩冲动”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节庆活动过多过滥,所体现出来的浮躁心态和投机心理,也折射出当地官员存在严重的“政绩焦虑症”。
  “许多地方政府举办节庆活动的初衷是通过政府办节、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方式,集政治、经贸、旅游、文化、审美为一体,达到扩大知名度、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张淑静教授指出,“这完全符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一般运作规律。”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提法是正确的。文化对经济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张淑静分析,然而,有些地方政府过于强调节庆的政治、经济功能,恰恰淡化了其文化本质。有些根本就不适宜举办节庆,也要牵强附会地与节庆扯上边。于是,文化的平台搭起来了,官员也有了“政绩”,却并没有给地方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相反,造成的只是浪费。
  据多位知情人透露,一些地方举办节庆过多过滥,不排除与有些地方官员的功利心态有关。“有些地方官员想以此捞取政治资本,为仕途升迁铺路。”一位受访专家说。
  “在有些地方,本来就缺少资源,要在短短的任期内出政绩,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云南某县一位年轻官员私下坦言,“只有弄出点‘动静’,让上级注意到,以后有晋升机会才能轮到自己。”
  从地方官员的视角,要弄出“动静”,举办节庆活动是捷径。因为举办节庆活动大张旗鼓,不但可以提高地方知名度、树立地方形象,而且领导也能出出风头,不但电视上有影,而且报纸上留名。
  而事实上,在举办节庆期间,大小官员忙前忙后,还可借机与前来剪彩、祝贺、讲话的上级领导拉近关系。这时好好表现,在地方官员看来,比悄悄找到领导办公室“汇报”效果好。
  还有基层群众反映,少数地方举办节庆活动,也有为小团体获取经济利益之嫌。
  因举办节庆过多,比较难出彩,有些地方只好在排场上下功夫,以致费用支出水涨船高,财政入不敷出,也就只有四处“伸手”,比如辖区企业“赞助”,或集资摊派。
   “主管部门开口让你‘赞助’,哪个敢说个不字?”一位深受“节”害的企业家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钱并没用在实处,或是拿去海喝滥用,或是活动结束后发放不菲的加班费或补贴。”
  
  “不便透露”的办节费用
  
  据知情人反映,为了使节庆活动办出“实效”,一般主办者都会在节前向各单位下达招商任务。于是,各种造假便成为公开的秘密。
  “有些成交额水分很大,协议根本没有约束性。”一位深谙“造节”内幕的基层退休官员透露,“有些地方领导举办节庆,希望达到的就是新闻效应,以及自己的‘出镜率’,对于引来的协议资金,到底最后能兑现多少并不在乎,节后也很少有人问津。”
  为吸引眼球,有些小地方举办节庆时也冠以“国际”字样,却难见外国人的身影,或拉几个外籍华人来充数。由于缺乏对项目可行性的实质论证,根本达不到招商引资的预期目标,最终曲终人散,没有实际效果。
  “地方节庆大多由领导致辞、文艺演出组成,专业性、娱乐性、参与性不强,不仅难以吸引当地游客,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更低,当然也更难以吸引投资商。”中国旅游研究院蒋依依博士分析认为。
   “地方政府举办节庆的目的,在于短时间内以节庆为载体,通过媒体的集中宣传,达到迅速扩大地方知名度,形成地方品牌,以吸引投资的目的。”蒋依依指出,“但很多节庆活动由于特色缺乏、活动持续时间不长,所获得的媒体报道规模、持续性、深度有限,导致关注度较低,往往形不成宣传地方品牌的轰动效应。”
  据了解,除弄虚作假外,不少节庆活动中还存在严重的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现象。“有些节庆为造声势,还重金邀请明星助阵。”曾参与湖南某市一个节庆活动筹备工作的一位朋友说,“明星出场费价位便宜的五万,而贵的达数十万元。这些费用除部分来自门票收益外,大部分由企业埋单。”
  有些地方在节庆中举办研讨会、论坛,会提前几天把部分重量级专家学者、记者邀请到当地。“除了住星级酒店待遇外,就是领略当地风土人情,隆重招待。而请来的主持人出场费也高达十几万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活动总要请上级领导以及兄弟地区、友好单位的领导参加。不少还轿车接送,警车开道。于是,以参加节庆活动的名义变相旅游,挥霍各有由头。
  多个受访的节庆主办方对举办节庆活动的具体花销数额总是忌讳莫深,回答几乎如出一辙:“不便透露。”
  
   政府举办节庆要严控严审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通过成功的节庆活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不失为一种可行性办法,但作为地方政府,更要把心思花在发展大计上,真正从加强自己内功抓起,从改善当地投资软、硬环境着手。
  “目前各地节庆名目繁多,但同质化趋势严重,并没有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没有考虑市场需求,这是多数官办节庆难以成功的症结所在。”蒋依依说,“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扶持、土地政策等相关优惠措施,以及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为核心,才是吸引投资的核心要素。”
  “政府节庆活动要更具有生命力,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北京市大兴区旅游局局长何立楼说,“首先,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其次,要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第三,注重打造品牌,提升知名度,才具有流传下去的基础。”
  “对官办节庆要严格控制数量,严格审批程序。”张淑静表示,“政府举办节庆活动,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所以,是否举办、如何举办,不应是政府一方说了算。在确定办某个节庆之前,要召开听证会,咨询、征求专家和群众的意见,把节庆真正还给群众,然后要将提议上报地方人大进行审议,不可随意确定和取消。”
  据悉,中央要求各地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节庆活动进行清理摸底,工作分为自查摸底、重点督查、汇总分析三个阶段,从7月开始至11月结束。因此,“官办节庆”的未来具体走向,还有待观察。(李 松 等)
其他文献
石光武说,光等光靠不是办法,老百姓不能什么事情都靠政府,有手有脚就要靠自己。    青川县枣树村一农户家门两侧有一副对联,过往的路人常常驻足欣赏。上联:一臂独擎,天大困难能战胜;下联: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横批:自强不息。这幅对联中“一臂独擎”的男主人公就是本刊记者要参访的对象——青川县枣树村村民石光武。    名人光环下的他    如今的石光武是个名人了。由于在地震发生后第一个站出来积极响应
期刊
汶川的灾难,是中国的灾难;  汶川的挺立,是中国的挺立。  从悲壮走向豪迈——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月的鲜花开满蜀中大地,“5·12”特大地震三周年就这样如期而至。  三年的历程是如此漫长,不屈的人们擦干泪水,挺起脊梁,用坚强、坚韧、豁达,一点一滴重建着自己的家园。  三年的历程是如此短暂,从满
期刊
7月初,在草原最美丽的季节,我们在甘孜县见到了在内地读职中暑期返家的藏区孩子拿布邓珠和王志文,刚见面孩子有些腼腆,但说起内地的学习与生活却落落大方。  带着一年内地学习生活的收获,带着对家人的思念,甘孜州在内地免费读职中的5189名孩子已经陆续回到自己的家乡。  包括他们在内,因为2009年秋天启动的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全省1万余名藏区学生在内地85所中职学校学习生活,一年过后,他们都成长
期刊
从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毁灭的北川旧城,到如今异地重建的鲜活靓丽具有羌民族文化特色的北川新城,人们恍如进入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废墟地狱,一个是人间天堂。    “东海之滨,遥望西南。公共绿地,风雨廊桥,艺术中心……1000人次的专家学者参与设计,218个项目同时启动,一年多时间,它从破土到竣工。风雨后的彩虹,带着泪的微笑,它是一座城市,一座羌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城市,更是一个温暖的
期刊
2011年的春天,我们再次站上这片为之流泪、为之拼搏奋进的重创之地。一座又一座新城矗立起来,一个又一个产业重建起来,处处生机勃发,时时春意盎然。  在巨变、跨越、崛起的背后,一直有一支力量,緊紧跟随着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进程,盯住每个决策、每个项目、每项进程,为灾后阳光重建、廉洁重建和维护群众利益保驾护航着。这支重要力量就是廉政监管。  “任何时候,监管这根弦都不能放松,监管工作怎么抓都不为过!”
期刊
“少年强,则中国强。”20世纪初,梁启超发出的呼喊,至今回荡国人耳畔。  “少年强”靠什么?靠教育。教育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国家强。在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而今天,我们正在把教育强国的理想变成现实。  7月13日至14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教”。他号召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
期刊
从祖祖辈辈游牧,到定居下来享受现代生活;从上学难、辍学多到踊跃参加“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从缺医少药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覆盖……  建州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随着三大民生工程在甘孜藏区的深入实施,甘孜州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60年的发展,一跃胜千年。为了甘孜人民的幸福,如何将民生工程持之以恒地抓下去?甘孜未来发展前景如何?藏区工作的难点和重心在哪里? 7月9日,本刊记者带着读者关心的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10年6月25日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监察法的决定,新《行政监察法》将于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1997年《行政监察法》开始实施,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随着依法行政进程的加快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行政监察的对象、方式、程序以及监察机关的职责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行政监察法》的修改标志着中国的民主
期刊
一家老小都在马上,骏马和牦牛驮着帐篷和锅碗瓢盆,三两只凶猛而忠实的藏獒照应着牛羊群边吃边走。美丽的甘孜大草原上的藏族牧民,千百年来,就这样东南西北穿梭往返,每年搬家数十次。如今,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开展,这一历史正被改写着……    江巴村的记忆    7月的康定塔公大草原,天高云淡,鲜花盛开,水草丰美,正是草原一年四季当中最好时节。  “塔公”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途经
期刊
蝉西:副乡长和他的“森格玛”羌族艺术团  他的心愿:灾后重建不仅仅是修房造屋,还要让心理遭受重创的老百姓能高兴起来。    蝉西是一名在央视《非常6+1》上夺得冠军的能歌善舞的羌族小伙子,地震后到北川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陈家坝乡当副乡长。为了让这里的老百姓走出阴霾,他作词作曲,教老百姓唱歌、跳舞,为当地的学生编排了课间十分钟的舞蹈,成立“森格玛”羌族艺术团,自己亲任团长和演员。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