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诵读,“高效”品读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2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重点。但在課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朗读训练的形式、方法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一、“有效”诵读,使语文课堂“读”出心裁


  1.“有效”导读——叩击语文课堂的情感大门。叶圣陶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我们教师应突破“系统讲授”和“满堂灌、一言堂”那种绝对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多方设法致力于“导”,增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比较彻底地改变阅读教学的陈旧面貌。
  例如,在教《有趣的发现》一文时,我采取了以问促读的导读方式,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字读准确。每个小朋友都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接着,我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并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在这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读读课文,读读课题,并对课文质疑。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我通过上述导读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心设计问题来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学会怎样读书。
  2.欣赏画面,倾听音乐,“有效”美读课文。现在使用的苏教版教材,特别是低年级的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经常制作色彩鲜艳的插图课件,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进行看图训练的基础上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产生朗读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优美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能带领人们进入精神的圣域,能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更进一步感受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根据课文的类型,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高效”品读,使语文课堂“读”具特色


  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作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
  1.自读自悟——“高效”掀起语文课堂的情感涟漪。“品读”之“品”从三口,谓之品读,也就意味着,必须多层次地、有梯度地、反复地读,读出情境,品出情味,让课堂的情感在大门打开后,随着读,漾起涟漪,泛起微波。
  记得苏教版二年级教材《水乡歌》中有这么一句话:“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这句话二年级的小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他们在歌唱新时代,歌唱新生活,歌唱更美好的未来,学生也许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学生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层层深入地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中体会到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2.方法指引,促使语文课堂诵读的“高效”发展。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已开始注重对朗读的指导,并贯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不过,语文课堂上的朗读训练,一定要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注重朗读的层次。
  (1)读出词语的“层次”。有人说,会读书的人把书读厚。这句话尤其适用于语文学习。语文是感性的,需要学生边阅读边想象,想象其中的画面,想象其中的情节。哪怕是一个相当抽象的词语,一个高度概括的词语,都应该借助慧眼把它一眼认出并无限放大,并在朗读中读出不同词语的不同“层次”。
  (2)读出句子的“层次”。对于句子的朗读,更要读出“层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的品读,体会课文情感后发自内心最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诵读,这样逐层深入的朗读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这便是我所谓的“活”的朗读。

三、“长效”发展,使语文课堂“读”占鳌头


  我们的语文课,往往不乏理性的分析和知识的渗透,恰恰缺少激情的诵读。所谓诵读,首先应是有感情的朗读,再是进行背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有感情的背诵。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悟出其中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要上好习作讲评课,取得实效,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引导,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层次的读,采用“导”“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写法、学会修改,促进习作能力不断提高。下面,我就以《一次体验活动——穿针引线》这篇习作的讲评课为例,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目标导向,研读习作  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所以在目标导向教学中,目标的设置与适当陈述是极为重要的,是教学科学化的第一步。学生的作文就是作文讲
期刊
2.选画面,写“村居”  选择其中一个喜爱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写具体、写形象、写生动。  (1)学生写话。  (2)交流写话。  3.赏“村居”,谈感受  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  设计意图:从为画面取名,再到写画面,旨在让学生展开想象,分别用提炼画面标题、一句话、一段话来描绘村居画面,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感悟和赞美。  三、吟唱,感受词的魅力  1. 吟诵  茅檐、小溪、青草,
期刊
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选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起构成“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巅峰,王维为其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清新淡雅,禅境空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傍晚雨后的山村风景。诗人选取四个最富有特征的片段,不加藻饰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9期“汉字学运用”专栏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从高中语文教学看小学识字教学》,作者陈玉琴、金文伟老师认为,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小学、初中的语文知识教正确了,基础打好了,高中语文课就可以节省时间讲授更多的知识;要是教得不到位,学生语文能力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就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去补,从而影响高中语文知识的讲授,影响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  《义务教育语
期刊
“同构”,源于美学思想中的一个名词。在当前追求文本创造性解读、多元化解读的今天,笔者也对“同构”一词在概念上进行延伸,探索基于“同构”意识下的语文文本审美性解读。具体可以理解为,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文本之间,通过某种相同或者类似的系统结构进行同构解读,继而能够有效唤醒学生旧有的审美经验。不过这里的同构性,更多源于对象的同构。一、源于编者对话,同构文本背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
期刊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在不断地进行着,但课堂的氛围还是那样的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成绩仍然停滞不前。有一段时间,我也曾在语文教学中迷失方向,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乱闯地去寻找那一道语文教学独特的风景。直到2014年,我有幸接触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才重新认识了语文教学。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与实践,我领略到了“语文主题学习”给语文课堂带来的一道道曙光,现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之见
期刊
朱永新说,阅读意味着改变,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是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可是,学生阅读量少,课内阅读少,阅读指导少,这已是当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倡导大量阅读、围绕主题进行阅读和课内阅读,无疑为当前的阅读问题开了一剂良方。在小学阶段,教师除
期刊
近年来,朱文君老师和她的小古文研究團队的成果越来越为大家熟悉,很多一线教师开始进行小古文的实践,我也进行了尝试,发现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并不难,重点在只拣儿童“趣”处行。  一、趣读小古文——埋下儿童语文生长的根  当我接过一个三年级的班级时,心里想:正好,合适的年级,合适的基础,就从这个班级开始,读小古文!  一开始的时候,总是我读,学生跟着读,我慢慢地读,学生跟着我慢慢地读,读通读顺溜了,我们就开
期刊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等内外因素的限制,领悟课文缺乏理解基础,真正的内涵也变成了无源之水,难以企及。因此,笔者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品读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借助生活经历,品读领悟语言文字  笔者教学前,安排学生用小短文的形式写写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有趣故事,在课上让他们先交流这些小
期刊
李煜是个浪漫多情的人,亡国前他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公元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从此,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幽居,在汴京的一座小院,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这里的“无言”更表现了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可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何用?又有谁能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