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语文:让语文课堂真正播撒正能量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ceg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应某教育机构之邀给四百多位语文老师上了一篇表现人性善恶的小说——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泰格特的《窗》。
  在第二课时,还有25分钟,便进行本课的“当堂训练”。我出了这样两道题目。
  第一道题目:你想做善人吗?想做善人的请举手。
  结果,全体同学无一例外地举了手。
  第二道题目:某一个晚上,你一人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迎面走来的一位老奶奶跌倒在你身边。你身边没有手机,你旁边也没有他人,也喊不到人。面对跌倒的老人,你怎么办?你是立即走上去扶,还是不扶?闭上眼睛,思考一分钟,给出你的答案。
  一分钟后,我提问:立即扶的请举手,不想扶的请站起来。
  结果,班级三分之二的同学站立了起来,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举手。
  “你为什么立即走上去扶?”
  “因为她是一个生命,假如因为我的不及时扶,她死了的话,我会心不安的。”
  “但是,万一她是一个假装跌倒者,是一个碰瓷者,会讹上你,讹上你家,那你怎么办?你还会扶吗?”我反问道。
  “那算我倒霉。”学生无可奈何地回答。
  “你呢?”我问起了其他举手的同学。
  “我会立即扶。假如真的遇到碰瓷者,那只能算我倒霉。”其他举手的同学几乎一致性地回答。
  “你为什么不想扶呢?”
  “我们老师说过,现在社会上讹人的现象很多,这位老奶奶突然跌倒,肯定是装的,如果你碰了她,她就会讹上你,那你就会吃不了兜着走。而且,当时只有我一个人,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是不管为好了。”这个学生很冷淡地回答。
  “对!是这样的。”站立着的同学窃窃私语。
  “与这名同学想法一样的请坐下。”
  结果,只有两名女生还站着。
  “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吗?”我问道。
  “我不是不扶。我想先观察一下,她是真跌倒还是假跌倒。如果是真的,我会立即扶;如果是假跌倒,我就不扶。”
  “那你怎么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更何况,如果真是碰瓷者,她是很狡猾的,会这么容易让你看出来吗?”我进一步问道。
  “既然这么难以辨别,那我还是不扶吧。”
  “你为什么不坐下来?”我又问最后一个站着的同学。
  “我从书上看到,救人是要有所讲究的。有的病人不能立即扶,如果立即扶了之后,会加速死亡。所以,我先上去问一问这位老奶奶,看她的反应再作处置。”
  “也就是说,你还是要扶的,只不过要看具体情况而已。是吗?”
  “是的。”
  听课老师也是课堂教学的资源。我请一名同学做小记者,随机采访了四名老师。
  结果前三位老师答案基本一样:“我会看一看情况再作决定,如果是真的跌倒的话,我会立即扶。如果不是,自然就不扶。”
  只有最后一位年轻的男老师振振有词地回答:“我肯定不扶,现在被讹的现象太多了。我不仅不会扶,还要教育我的孩子溜之大吉,少管闲事。”
  至此,学生和下面的老师对“扶不扶”的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全部结束。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假如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是扶还是不扶呢?”我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盯着老师。
  “扶。肯定会扶,一定会扶,一定是毫不犹豫地扶。”我斩钉截铁地说。学生更是屏住呼吸,整个会场也是鸦雀无声。
  “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个简单的问题:假如跌倒的是你的爷爷奶奶,你们会毫不犹豫地扶吗——注意一个前提:不立即扶,就会危及生命,立即扶了,生命就能存活。”
  “当然会立即扶。因为跌倒的是我的爷爷奶奶,是我的亲人。”
  “同学们,假如跌倒在别人面前的是你的爷爷奶奶,你最希望的是什么?”
  “最希望的是别人能够立即把我的爷爷奶奶扶起来,拯救他的生命;否则,我就永远地失去了我的爷爷奶奶。”同学们依然是异口同声。
  “同学们,从刚才的举手中,我知道了大家都想做一个善人。我们所追求的‘善’不只是自己不做‘恶’,不危害他人。‘善’还包括对他人的‘善’——有‘善心’,有‘善举’——‘把别人的爷爷奶奶当作自己的爷爷奶奶’,我们所追求的‘善’应该是纯粹的‘善’、纯洁的‘善’、纯净的‘善’,一种不计后果、不求回报的‘善’。
  “现在社会确有碰瓷现象,但这是极少极少的,非社会的常态。在面对老人跌倒的问题上,应有的态度是——‘讹不讹是他的事,扶不扶是我的事’。讹,是他的恶;扶,是你的善。如此,我们的社会不就变成美好的人间了吗?
  “同学们,今天学了泰格特的《窗》,不仅要正确理解故事本身,要学习写作特色,更应该受到思想洗礼——‘善’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做的,不是假做,而是真做,从每个人做起,从这堂课后做起。下课!”
  在我说出“下课”二字、全体同学起立后,整个会场持续地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此课为什么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最关键点,不是什么教法新颖、独特、精彩,而是全程真正充满正能量。
  对于“扶不扶”的讨论,由来已久。家长和社会处理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远离,以免惹火烧身,殃及自己;或即便扶,也须拍好照片,找好证人,留下证据,以免不测。
  这是真扶吗?不是,这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一种自私、为我、消极、虚伪的做法,是一种培育“负能量”的做法。
  在本例中,三分之二的學生采取不扶的做法不是学生的错,是家长、学校、教师教育的结果,是家长、学校、教师的错。尤其是学校的错,教师的错。在本课中,四位老师的发言似乎有理,但确实经不起推敲,特别是那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说法更是奇葩与荒唐。在这些老师长期的教导下,我们的学生究竟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究竟会是怎么样的呢?能不能正确面对人生、认识世界、实现价值呢?——一个没有正能量的教师岂能培养出充满正能量的学生?
  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对人文思想有正确认知的人,能够采取正能量行为的人。如此,你对你所提出的关于人文思想问题的答案才能是正确的,学生在你的引导下,才能成为充满正能量的人,才能为未来的成长奠好基、奠实基、奠正基——学语文首要的是学做人,做好人——这才是语文教学的要旨。
  语文课堂,无时无刻不进行着显性或隐性的人文思想的教育与熏陶,因为“文道结合”“以文载道”“以文传道”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无论是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大文学样式类的文章,还是记叙文、议论文、童话、寓言,即便是说明文等也同样如此。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人云亦云,片面理解,而不是主动地思考、研究、吃透其文本中表现出来的人文思想,而不是全面地、辩证地、历史地、系统地看待,那么,就不是在教真正的语文,就是对语文教学的亵渎。作为担负着人文思想教育重任的语文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教好语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正能量,播撒正能量,不是简单地用来说的,而是要用师生的行动来表达与表现的;这种正能量的播撒,不是标签式的,是通过老师切切实实的引导来实现的。不只是在一篇文章中,不只是在一堂课中,而是贯穿于所有课堂、所有文章中的。这种正能量不是仅让少数学生获得,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因为育人必须面向所有学生。这种正能量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应该持之以恒地长期地做,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扶,还是不扶?”——这似乎是一个问题,但这又不是一个问题。
  ——只要我们对教育、语文、课堂准确定位,理性认识,科学认识,这就不是一个问题,自然,也不会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反之,则永远是一个问题,一个大大的问题!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副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2.选画面,写“村居”  选择其中一个喜爱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写具体、写形象、写生动。  (1)学生写话。  (2)交流写话。  3.赏“村居”,谈感受  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  设计意图:从为画面取名,再到写画面,旨在让学生展开想象,分别用提炼画面标题、一句话、一段话来描绘村居画面,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感悟和赞美。  三、吟唱,感受词的魅力  1. 吟诵  茅檐、小溪、青草,
期刊
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选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起构成“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巅峰,王维为其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清新淡雅,禅境空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傍晚雨后的山村风景。诗人选取四个最富有特征的片段,不加藻饰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9期“汉字学运用”专栏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从高中语文教学看小学识字教学》,作者陈玉琴、金文伟老师认为,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小学、初中的语文知识教正确了,基础打好了,高中语文课就可以节省时间讲授更多的知识;要是教得不到位,学生语文能力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就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去补,从而影响高中语文知识的讲授,影响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  《义务教育语
期刊
“同构”,源于美学思想中的一个名词。在当前追求文本创造性解读、多元化解读的今天,笔者也对“同构”一词在概念上进行延伸,探索基于“同构”意识下的语文文本审美性解读。具体可以理解为,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文本之间,通过某种相同或者类似的系统结构进行同构解读,继而能够有效唤醒学生旧有的审美经验。不过这里的同构性,更多源于对象的同构。一、源于编者对话,同构文本背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
期刊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在不断地进行着,但课堂的氛围还是那样的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成绩仍然停滞不前。有一段时间,我也曾在语文教学中迷失方向,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乱闯地去寻找那一道语文教学独特的风景。直到2014年,我有幸接触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才重新认识了语文教学。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与实践,我领略到了“语文主题学习”给语文课堂带来的一道道曙光,现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之见
期刊
朱永新说,阅读意味着改变,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是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可是,学生阅读量少,课内阅读少,阅读指导少,这已是当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倡导大量阅读、围绕主题进行阅读和课内阅读,无疑为当前的阅读问题开了一剂良方。在小学阶段,教师除
期刊
近年来,朱文君老师和她的小古文研究團队的成果越来越为大家熟悉,很多一线教师开始进行小古文的实践,我也进行了尝试,发现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并不难,重点在只拣儿童“趣”处行。  一、趣读小古文——埋下儿童语文生长的根  当我接过一个三年级的班级时,心里想:正好,合适的年级,合适的基础,就从这个班级开始,读小古文!  一开始的时候,总是我读,学生跟着读,我慢慢地读,学生跟着我慢慢地读,读通读顺溜了,我们就开
期刊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等内外因素的限制,领悟课文缺乏理解基础,真正的内涵也变成了无源之水,难以企及。因此,笔者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品读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借助生活经历,品读领悟语言文字  笔者教学前,安排学生用小短文的形式写写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有趣故事,在课上让他们先交流这些小
期刊
李煜是个浪漫多情的人,亡国前他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公元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从此,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幽居,在汴京的一座小院,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这里的“无言”更表现了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可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何用?又有谁能理解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重点。但在課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朗读训练的形式、方法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一、“有效”诵读,使语文课堂“读”出心裁  1.“有效”导读——叩击语文课堂的情感大门。叶圣陶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