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综合”与“活动”是语文综合实践的基本特点,也是学生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形成与提高的两大途径;而作文则是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
受中考的影响,初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往往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真实的思想感情,而一味在语言形式上下工夫。其結果往往使学生陷入文字游戏而不能自拔,作文能力难以提高。其实,初三作文教学同样应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积累各种语言材料,获得新的感悟。
一、挖掘教材资源,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综合性实践活动由于其综合性,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显得较为杂乱,有些安排偏离语文的方向,因此有必要加以选择。对于初三学生而言,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开展活动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样费时多,收效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名著阅读活动及专题性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借鉴课文的技法,丰富积累,扩展阅读视野,提高写作能力。
(一)拓展教材,开展名著阅读活动,重在积累
每册教材都会安排3~4部必读名著。每学期精心组织一两次名著阅读活动,既促进名著阅读积累,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名著阅读方面,教师一定要设计活动,如设计一张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名著阅读小报,或写读后感开展评比。同时,教师还应推荐教材中其他作家的作品,如九年级教材中曹文轩、黄蓓佳等人的作品。結合初三学生平时学习较忙的实际,教师应布置学生在假期读必读名著及整册教材,要求写好阅读笔记,并在开学初进行交流评比。此外,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进行写作,如九年级的教学涉及古代名人的作品比较多,教师可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尝试写《在(中国古代名人)的影响下》《行走在他们美丽的人格中》等文化类作文。
(二)深挖教材,开展专题性学习活动,重在运用
综合性实践活动内容纷杂,需要我们在具体实施中突出语文的特点,将语文专题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完成语文实践的任务,其重点就是学生的写作。
首先,深挖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作品回归生活。课本所选的作品本就和生活密切相关,而学生对作品的解读也依赖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因此,让作品回归生活,不仅能消除学生解读课文的畏惧感,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如《心声》《孤独之旅》等小说,完全以少年的人物形象为中心,有些教师认为这是自读课文,只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一下就匆匆結束了。其实,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心声》一文的主题是多方面的,突出的一点是如今的教育过分重视优秀学生,而常常忽视广大普遍学生,道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学生在阅读小说的同时也在思考生活。为了让这种思考延续,笔者曾布置了一道写作题:抒发自己在家庭、学校生活中的心声,诉说自己的烦恼与委屈。初三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有的虽已尽了力,但成绩总是达不到师长的要求;有的虽是尖子生,是大人们眼中的好孩子,但也有自己的烦恼。結果,学生写出了《别人都说我像一头猪》《我愿做一只老鼠》等文章,并在相关杂志上发表。可以说,读事件,读人物,读作品,就是在审视生活——当这种观念渗入学生的思想,学生就会灵活地理解课文,生动地展现思想。
其次,归纳单元要点,借鉴写法。教材中的课文就像数学中的例题一样,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初三语文教学如果只是大量练习、机械操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不会高。相反,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活动,就会发现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借鉴写法,写出鲜活的内容。如教材小说单元对人物的细节描写非常经典:孔乙己的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奥楚蔑洛夫穿上、脱下军大衣的情形,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送银子时的动作,香菱学诗时的痴迷神态,等等。笔者曾对这些小说的细节描写进行归纳后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写出了《课堂时装秀》《寝室风云录》等一篇篇佳作,作品中众多个性鲜明的形象让人眼前一亮。
二、关注学生生活,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不应囿于课堂与教材,結合学生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关注自然,反映生活
大自然是无穷无尽的,每年花开花落,看似平淡无奇,但只要细心观察,又是年年岁岁花不同。学生虽已经历了十几个春夏秋冬,每天也生活在自然之中,但早已不再敏感于它的美,生疏了和自然的关系。如何让学生重回自然的怀抱,开启对自然的记忆之门呢?教师首先要怀有一颗对自然的热爱之心。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我们只要稍作留意,就会有多少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冬天总让人感到寒冷而又漫长,但是让学生课外去摘抄有关“冬天”的文章,他们也许就能感到冬日那暖暖的情意。有了大量摘抄文字的铺垫,又愁什么写不出好文章呢?写作前储备得越丰富、越充实,写作时不知说什么好的那种障碍就会越小,作文就会鲜活流畅起来。笔者曾在让学生摘抄的基础上布置了话题作文“冬日”,学生写出了《冬天,让爱在红色中绽放》《童话里的冬天》《冬天的故事》等一篇篇佳作,每一篇都各不相同,都有它们独特的故事。
(二)关注自我,抒写自我
关注自我是初三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对此,我们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材料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寒假結束,学生长了一岁,笔者把舒婷的《咳,十七岁》一文推荐给学生。这篇文章写的是舒婷那一代人及她儿子十七岁时的不同性格及爱好,引发了学生的共鸣。笔者让学生把文章带回家,与父母一起阅读,读后再询问父母十七岁时的情况。这样,通过阅读加访问,学生写出的文章就真实感人,写好后给父母看,父母都很感动。
(三)关注热点,反映社会
初三学生往往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却无法融入生活,经常为文思枯竭而暗自神伤。所以初三的语文教学,不应全是严密的知识加训练,而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如每年央视有感动中国人物评比,笔者总会对此精心设计,制作成课件,把相关事例介绍给学生。学生多能受到感染,他们既能借鉴人物颁奖词的写法,又能浸润在优秀人物的品格中获得一份感动。同样,有关家乡的地域文化信息,也可以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如2007年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是大连、上海、宁波等十大城市,没有绍兴。对此,笔者在列举了十大城市后介绍了一些绍兴的特色名胜景点,让学生群策群力“怎样使家乡更美好”;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练笔:假如绍兴有幸参与评比,请你来写几句话进行宣传。在活动中,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写出了一些优美的句子,如“一条条小河环绕,小桥纵横的城市;一座酒香飘飘,戏声缭绕的城市;这就是我们美丽的绍兴城”。又如“民族精神的典范,艺术文化的殿堂,魅力城市的楷模——绍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有关自己生活的农村或社区的作文,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了。
受中考的影响,初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往往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真实的思想感情,而一味在语言形式上下工夫。其結果往往使学生陷入文字游戏而不能自拔,作文能力难以提高。其实,初三作文教学同样应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积累各种语言材料,获得新的感悟。
一、挖掘教材资源,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综合性实践活动由于其综合性,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显得较为杂乱,有些安排偏离语文的方向,因此有必要加以选择。对于初三学生而言,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开展活动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样费时多,收效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名著阅读活动及专题性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借鉴课文的技法,丰富积累,扩展阅读视野,提高写作能力。
(一)拓展教材,开展名著阅读活动,重在积累
每册教材都会安排3~4部必读名著。每学期精心组织一两次名著阅读活动,既促进名著阅读积累,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名著阅读方面,教师一定要设计活动,如设计一张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名著阅读小报,或写读后感开展评比。同时,教师还应推荐教材中其他作家的作品,如九年级教材中曹文轩、黄蓓佳等人的作品。結合初三学生平时学习较忙的实际,教师应布置学生在假期读必读名著及整册教材,要求写好阅读笔记,并在开学初进行交流评比。此外,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进行写作,如九年级的教学涉及古代名人的作品比较多,教师可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尝试写《在(中国古代名人)的影响下》《行走在他们美丽的人格中》等文化类作文。
(二)深挖教材,开展专题性学习活动,重在运用
综合性实践活动内容纷杂,需要我们在具体实施中突出语文的特点,将语文专题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完成语文实践的任务,其重点就是学生的写作。
首先,深挖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作品回归生活。课本所选的作品本就和生活密切相关,而学生对作品的解读也依赖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因此,让作品回归生活,不仅能消除学生解读课文的畏惧感,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如《心声》《孤独之旅》等小说,完全以少年的人物形象为中心,有些教师认为这是自读课文,只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一下就匆匆結束了。其实,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心声》一文的主题是多方面的,突出的一点是如今的教育过分重视优秀学生,而常常忽视广大普遍学生,道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学生在阅读小说的同时也在思考生活。为了让这种思考延续,笔者曾布置了一道写作题:抒发自己在家庭、学校生活中的心声,诉说自己的烦恼与委屈。初三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有的虽已尽了力,但成绩总是达不到师长的要求;有的虽是尖子生,是大人们眼中的好孩子,但也有自己的烦恼。結果,学生写出了《别人都说我像一头猪》《我愿做一只老鼠》等文章,并在相关杂志上发表。可以说,读事件,读人物,读作品,就是在审视生活——当这种观念渗入学生的思想,学生就会灵活地理解课文,生动地展现思想。
其次,归纳单元要点,借鉴写法。教材中的课文就像数学中的例题一样,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初三语文教学如果只是大量练习、机械操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不会高。相反,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活动,就会发现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借鉴写法,写出鲜活的内容。如教材小说单元对人物的细节描写非常经典:孔乙己的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奥楚蔑洛夫穿上、脱下军大衣的情形,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送银子时的动作,香菱学诗时的痴迷神态,等等。笔者曾对这些小说的细节描写进行归纳后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写出了《课堂时装秀》《寝室风云录》等一篇篇佳作,作品中众多个性鲜明的形象让人眼前一亮。
二、关注学生生活,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不应囿于课堂与教材,結合学生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关注自然,反映生活
大自然是无穷无尽的,每年花开花落,看似平淡无奇,但只要细心观察,又是年年岁岁花不同。学生虽已经历了十几个春夏秋冬,每天也生活在自然之中,但早已不再敏感于它的美,生疏了和自然的关系。如何让学生重回自然的怀抱,开启对自然的记忆之门呢?教师首先要怀有一颗对自然的热爱之心。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我们只要稍作留意,就会有多少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冬天总让人感到寒冷而又漫长,但是让学生课外去摘抄有关“冬天”的文章,他们也许就能感到冬日那暖暖的情意。有了大量摘抄文字的铺垫,又愁什么写不出好文章呢?写作前储备得越丰富、越充实,写作时不知说什么好的那种障碍就会越小,作文就会鲜活流畅起来。笔者曾在让学生摘抄的基础上布置了话题作文“冬日”,学生写出了《冬天,让爱在红色中绽放》《童话里的冬天》《冬天的故事》等一篇篇佳作,每一篇都各不相同,都有它们独特的故事。
(二)关注自我,抒写自我
关注自我是初三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对此,我们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材料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寒假結束,学生长了一岁,笔者把舒婷的《咳,十七岁》一文推荐给学生。这篇文章写的是舒婷那一代人及她儿子十七岁时的不同性格及爱好,引发了学生的共鸣。笔者让学生把文章带回家,与父母一起阅读,读后再询问父母十七岁时的情况。这样,通过阅读加访问,学生写出的文章就真实感人,写好后给父母看,父母都很感动。
(三)关注热点,反映社会
初三学生往往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却无法融入生活,经常为文思枯竭而暗自神伤。所以初三的语文教学,不应全是严密的知识加训练,而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如每年央视有感动中国人物评比,笔者总会对此精心设计,制作成课件,把相关事例介绍给学生。学生多能受到感染,他们既能借鉴人物颁奖词的写法,又能浸润在优秀人物的品格中获得一份感动。同样,有关家乡的地域文化信息,也可以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如2007年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是大连、上海、宁波等十大城市,没有绍兴。对此,笔者在列举了十大城市后介绍了一些绍兴的特色名胜景点,让学生群策群力“怎样使家乡更美好”;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练笔:假如绍兴有幸参与评比,请你来写几句话进行宣传。在活动中,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写出了一些优美的句子,如“一条条小河环绕,小桥纵横的城市;一座酒香飘飘,戏声缭绕的城市;这就是我们美丽的绍兴城”。又如“民族精神的典范,艺术文化的殿堂,魅力城市的楷模——绍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有关自己生活的农村或社区的作文,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