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模仿,扮靓你的作文语言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y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在高考总分中占很大的比重,对学生综合写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高中的作文教学成为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怕麻烦,虽然教师希望通过各种练习或指导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由于高中时间紧张、任务重,无法做到按时、有规律地训练学生的写作。在这种情况下,模仿训练成为了一种新型作文教学方式,即教师可以把阅读课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仿照优美的词组来优化学生作文中的用词造句;通过模仿阅读文章的结构布局以更好地抒发情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合理安排作文结构。那么,如何将写作训练融入阅读训练中,引导学生不断优化作文的遣词造句,通过模仿来提高作文水平呢?
  一、模仿修辞语段美化语言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有积极的内容作为支撑,还要找到最好的表现方法。内容与形式是一篇优秀作文最为关键的两部分,缺一不可。对于高中生而言,想提高作文水平,首先要注重用词方面的技巧,教师要将语言与格调优美的文章作为学生模仿的范例,特别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笔者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文章中有关月下荷花池的描写综合运用隐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突出月下荷塘的美。完成课程教学的同时,教师可以预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模仿课文优美的语言和修辞来描述周围的美景,让学生认识到模仿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同时,可以进一步扩展阅读材料,例如讲解完之后让学生仿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经典描写片段,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对比和长短句表现语言美。通过模仿训练,学生可以分析自己和作家在语言运用上的差距,从而精准地提高作文水平。
  二、融会贯通彰显语言独特性
  将古诗名句巧妙地在作文中运用,也就是常说的“化用”,即通过对原诗中句子的裁剪与变化,将古诗名句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这种对诗歌和名句的复杂运用,能更好地展示语言的獨特魅力,使语言更有表现力。古典诗词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可借鉴之处。从内容上看,古诗词作品或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奥博大的思想内涵,或探讨博大精深的人文话题。这些都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水平。在作文中化用诗词,既提升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认知,还能实现作文的升级,实现双赢。例如,《兔非鱼》的作者在表达观点时化用古典名言,读者阅读时,便会觉得文章有艺术魅力。《站在文学的门口》这篇文章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词名句很好地与作者的观点相融合,遣词造句独具匠心,使得文章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读者阅读之后不仅惊叹于作者的阅读范围之广,也惊叹于作者化用古诗词的能力,增添了作文的艺术魅力。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化用诗句时,不能停留在背诵和对诗词的引用上,还要充分挖掘诗词中的写作素材,分析立意角度,积累意象素材,品味诗词富有特点的语言,把握诗词写作技巧和方法,将诗词中的意象、写作技巧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将古诗词的学习和写作素材的积累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找到一条独特的学习之路。例如,将诗句创设意象引用到作文中,或抒怀或例证,并在具体引用的同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这不仅能拓展文章写作思路,还能增加作文的文化意蕴。
  三、仿用创新增强作文语言的感染力
  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仿用能力,通俗一点来说,仿用能力就是根据一个著名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类似的句子。写作过程中要注重仿用与创新,将其训练成一种基本的写作能力。模仿别人的好句子,或者仿写创新几个好句子,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可圈可点,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
  例如作文《一蓑烟草任江平》的开篇,模仿《纪念刘和珍君》中的“时间的流逝,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并自然引出庄子,亮明主旨,让读者眼前一亮。又如作文《绽放自己的光彩》模仿“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类名句,使句子精彩纷呈,蕴含哲理,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卓越能力。
  但要注意,这种仿用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内容单一,要采用多种形式、多个角度围绕多个主题开展多样化的写作训练,在内容、行文思路、语言、写作方法上多方尝试,以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简言之,高中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需要模仿别人创造的方法或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也符合写作的规律,是学生提升作文能力的必要举措。因此,对于高中生而言,只有在前期坚持不懈地广泛积累写作素材、立足范本多加模仿,才能逐渐让文章具有创新性,才能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其他文献
生活中,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远方对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美丽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归宿,一种灵魂里涌动的看不见的向往。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所以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头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着去远方……  请以“向往远方”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向往”,词典上解释为“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远方”,则指“距离较
期刊
经典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人类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经典名著能影响人,教育人,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激励人们追求和创造美好事物。  我是在书香中长大的,家中书柜里装着多年攒下的书。看着一本本泛黄的古籍,总是难掩激动;闻着阵阵书香,有一种无以言表的惬意。暖意融融的午后,拿一本书,窝在被阳光温暖过的沙发上,细细品读,真是人间至乐。  世间若有天堂,应是用书垒的!  从教多年,总想觅得那
期刊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满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让学生自由表达,产生写作的动力。教师在加强学生作文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积极思考人生,把思考写进作文中。目前,作文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学生缺少写作素材,没有足够的“粮草”,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感受不被尊重,被成年人的思想所左右,想象空间被压缩,生命活力逐渐消失。父母视孩子为掌中宝,容不得孩子有半点差错
期刊
命题作文“阴霾终有散去时”导写  请以“阴霾终有散去时”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不得套作和仿作。  导 写  “阴霾”原指天气阴晦、昏暗。也可用来比喻人心灵上的阴影,或指不愉快、压抑、沉闷的气氛。这一文题既可写自然界中的阴霾终有散去的时候;也可写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阴霾”终有散去的时候;还可将两者结合起来,由自然界中的“阴霾”写到生活中的“阴霾”,表达
期刊
作文之所以难教,归根到底是因为小学生的写作素材匮乏,他们主观上认为写作很难,渐渐地开始厌恶写作。因此,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让他们走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本文从三个方面就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展开论述,供广大教师参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积累,最终爆发的过程。作文能力的提升亦是如此,只有在日常生活中
期刊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不同的声音给我们带来不同影响。“声音”在诉说着爱、责任、良知……而你听到这样的声音,能丰富情感,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审读文题,应注意其中的每一个词语:“有”表示客观存在;“这样”是强调,是特指;“一種”突出了数量;“声音”是文章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的主体,既可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水声、鸟鸣声),也可指
期刊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对社会索取了什么,而在于他对社会奉献了什么。”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愿意把自己的所长与所能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他人。  请以“我把________送给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將标题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入“微笑”“温暖”“关心”“孝心”等词;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提示语,“我把 送给你”中的“送给”,一般应取“奉献”之意。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旭日固然為一日之始的象征,苏醒的大地沐浴在它温暖的光照下,使人感到无限温暖。然而上午、中午、午后乃至夕照之时,它仍撒下大量光热……太阳在一日中始终都在无私地放射热量,犹如人生的全程,任何阶段都潜伏着巨大的创造性。一生的旅途,决非只有唯一的“起点”,而是随时是振奋可为的拓荒之始。  材料中的“起点”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
期刊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时下,“穿越”风靡,无法挽回与复刻的怅惋之情,恰成为现代人追寻的另一种美丽。现今总是令人悲哀,那逝去的则变为可爱。  假如真的能够实现“穿越”,那么,你最想“穿越”到什么时候或者什么地方?请以“穿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穿越”是个动词,本指“通过;穿过”(《现代汉语词典》举例有“穿越沙漠”“穿越边境”)。
期刊
如果说立意是作文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作文的躯干,选材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立意,材料的好坏决定了文章的优劣。作文作为语文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和学生必须重视。通过作文,教师可以看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学生的客观思想和语文综合能力。在作文选材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作为案例,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事情,学生才能带着感情去写作。同时,文章要想避免单一重复,就必须体现出选材的独特性,需要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