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内蒙古的实践过程与经验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rui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党的几代领导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心中扎根的基石,是中国不断强大发展的保证。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依然是时代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对其发展需求更是重中之重。总结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民族地区的发展经验,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与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蒙古;牧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12-0030-02
  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同特定的时代、民族和经济文化水平以及其他特定条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中,通过通俗易懂的、新鲜活泼的理论转化形态和多样的传播方式走向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过程。”[1]而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使人民认同社会主义,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和认同的前提是认识、了解,当时在内蒙古地区的宣传教育对象以牧民为主。根据民族特点和具体情况,对内蒙古地区开展了独特的宣传教育活动。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牧民中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内蒙古地区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牧民的接受程度。所以,党和政府着重加强对牧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希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在内蒙古发展,被内蒙古人民所接受。
  (一)开展牧民扫盲运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药引”
  同样处于转型时期的内蒙古,在党和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建设之路。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文盲率高达90%以上,在牧区除了王公贵族喇嘛之外,牧民的文盲率几乎为100%。”[2]这样的情况使得“扫盲”运动成为必然。1950年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开始了全国范围的识字热潮,内蒙古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以“冬学”为主要形式的全民学习运动。经过持续的学习,内蒙古地区的农牧民都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水平,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扫盲过程中也进行了政治教育,除了有利于自治区经济文化建设之外,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内蒙古地区发出了嫩芽。
  (二) 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托盘
  民族团结是一切民族地区工作的重点。党和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在各方面工作中采取了“慎重稳进”的工作方针。为了加强民族团结,自治区采用了“揭露敌人阴谋,惩办反革命、加强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针对“大汉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倾向,采用调解劝说双方以自我检讨互相让步等办法来达到民族团结”。①这一政策的实施,较大程度上消灭了民族隔阂和民族歧视现象,巩固了民族团结,草原经济腾飞式地发展。从党和政府带来的种种效益中,牧民开始对社会主义道路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接受程度逐步加深。
  (三)开展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缩影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活动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步骤。只有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党和政府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才能使这次伟大变革顺利完成。党和政府深知其重要性,内蒙古地区根据党和政府的指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开展了路线宣传和社会主义改造。畜牧业与农业情况不同,不能照搬照抄农业改造方法。根据牧业区的实际情况和牧业经济特点,对牧民实行的改造政策是“三不、两利”政策,此外还减轻了牧业的税收,全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因地制宜的方针政策使内蒙古地区的牧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牧民购买力,牧民生活得到保障。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应该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逐渐推进内蒙古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让牧民感受到社会主义的美好,从内心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同。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党和政府从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入手,以通俗的语言(蒙古语)、生活化的形态将理论文本转化,从心理上拉近牧民,继而将理论输出给广大牧民。
  (四)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髓
  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对牧民进行爱国教育要结合牧民的实际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国家的伟大。因此,在过渡时期,党和政府开展了“增畜保畜”竞赛运动,选拔模范,给予奖励,组织牧区之间相互参观学习,将牧民自身的工作与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融为一体,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经过扫盲运动的大部分牧民一定程度上识得了文字,通过报纸、书籍、宣传手册等方式对爱国事迹、政治理论、国家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发挥了重大教育作用。通过电影、篝火晚会、那达慕等集会宣传爱国情怀,推动了内蒙古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牧民教育中的经验
  党和政府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依然通过种种努力,一步一步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总结过渡时期党和政府在内蒙古地区的宣传教育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对今天的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注重民族地区稳定发展
  馬克思主义的初心和使命是“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求解放”,它一切的理论是为人和人类社会服务。因此,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内蒙古地区发展的重要积极因素。首先,加强民族地区维稳机制建设。历史经验表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正确决策,党和政府应根据时代发展的大环境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性,不断完善有关民族政策。各个民族地方坚守民族关系原则,及时汇报地方出现的民族问题,形成上下一体的联动机制。其次,完善相关经济扶持政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良好的经济和生活保障是人民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是人民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础。党和政府要对有关的民族问题予以重视,继续采用“慎重稳进”的工作方针,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创造优越环境。   (二) 在教育中渗透马克思主义
  教育始終是思想输出的阵地,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平台。首先,加强青年教育。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应该对青年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新时代的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3]。翻开历史的篇章,1954年,《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强调,“为进一步发挥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作用,为了把每一个青年都培养成为新中国的有用人才,我们党对青年一代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必须加强。”[4]我们党历来都重视青年的教育工作,所以加强对内蒙古地区青年的教育是内蒙古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使命。所以,必须加强人民的爱国情怀。最后,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少数民族干部对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更加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风俗,相通的语言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易在群众中传播与接受。因而需要注意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立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认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可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使少数民族干部加强理论学习,开展分组互学和自学计划,从根本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
  (三) 与民族文化特点相结合
  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必须加以保护。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内蒙古民族文化特点相融合。以新媒体为主要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无缝对接、潜移默化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首先,把控好民族地区舆论阵地。随着网络的发展,世界的联络愈发紧密,先进文化、知识的传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随之而来的多种文化也对人民有一定的冲击。所以,在内蒙古地区,我们更应掌控好舆论,加强对内蒙古地区电视、广播、报纸、各种网络平台的监督,使其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明确,服从、服务于党的领导。其次,开展多样多形式的电视、网络活动。以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充分发挥媒体效应,使内蒙古地区群众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最后,与特色民族文化融会贯通。深入了解研究蒙古族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蒙古族特色文化相融合。以活泼、生动的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努力形成具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特点的文化观和宗教观,在解决各种民族问题和地区发展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三、结语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回顾过渡时期党在内蒙古地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做的各种宣传教育,从最初的扫盲运动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再到爱国主义教育都收到了良好效果,其中的方式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抓住每一次机遇,也要克服每一次挑战,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体式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行动原则。期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为内蒙古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民族团结做出榜样。
  参考文献:
  [1]崔耀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内蒙古通史: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努力培养青年一代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N].人民日报,1954-11-14.
其他文献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地位,在全球化的趋势和背景下,对文化自信的阐述需在跨文化的视野下探讨。文化自信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其内涵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党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部分。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需坚持建构的双重维度,且在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中,应扎实做好行前教育、随时关注国外生活、平稳渡过归国适应“三步走”策略。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人民生活高质量应体现在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各层面。作者以江苏盐城为研究视角,针对该市存在的民生“短板”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的路径建议,如改善创业就业环境、提高工资性收入、打造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为人民生活全面提质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实现;人民生活
期刊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推动粤港澳高校教育合作发展,这为广东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带来新一轮战略机遇期。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文章结合当前广东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广东高校发展留学生教育的优势,立足区域优势互补的原则,立足高校合作共赢的理念,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以期廣东高校能牢牢把握这次契机,发挥政策优势,谋求自身发展,推动留学生教育发展,
期刊
摘 要:对南京栖霞区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组织运行成效和主要问题进行考察。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与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契合性阐释,指出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取向应从区域化走向脱域化、从边缘化走向中心化、从粗放化走向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应立足整体性治理的理论高度与实践取向,从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技术和制度建设等层面进行总体布局与战略设计。具体而言,需要重塑政府治理理念,推進“软治理”;调整网格治理结构,形成“稳治理”
期刊
摘 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高校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高校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从社会、主观、制度、组织和实践层面分析问题根源,寻求问题解决路径。  关键词:高校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现状;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106-04  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是中国工人阶级的
期刊
摘 要:经过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开创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为马克思主义持久绽放真理光芒提供了科学的经验指导。“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始终,是其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其与时俱进的历史
期刊
摘 要:马克思的著作颇为丰富,因此他被里耶德曼称为19世纪的思想巨人,但本文仅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为主要线索,对两部著作中人类解放思想进行深入研讨,从而来探索女性解放之路。  关键词:马克思;女性解放;异化劳动;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029-02  作为母亲和
期刊
摘 要:在1958年的演讲《两种自由概念》中,伯林将自由划分为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并探讨了两种自由不同的理念渊源,指出消极自由优于积极自由。这样的自由二分法实质是伯林对冷战政治现实的描绘,而两种自由的冲突本质上也是对冷战意识形态对抗的一种再现。可以说,消极自由是伯林为冷战时期西方世界做出的“自画像”,而说明其相对优越性也是伯林为自由主义政权提供知识合法性论证所做出的努力。但是,正是因为伯林自由观是
期刊
摘 要:农民工身份随着社会分化而形成,这一身份形成之初更多是受社会建构的影响,缺乏身份主体的自我认同。但当大部分农民工群体不再以从事农业劳动为主业,迁居、流动到城市或异地从事非农事业时,农民工群体感受到这一身份带来的边缘化困境,进而开始认知到这一身份带来的差别化境况。农民工在谋求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联系的过程中开始身份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的进程实现了农民工身份的自我建构,由此农民工身份在真正意义上被
期刊
摘 要: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为农村志愿服务发展的契机。开展农村志愿服务,要注意城乡融合发展,也要科学把握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异和发展走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农村志愿服务应该找准服务定位,拓宽志愿服务平台,培育内生型志愿服務组织,注重品牌建设,创新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