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自由接受方式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hoolno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一种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教育手段。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所谓素质教育即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自由接受方式正是在“充分和自由”两方面显示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充分尊重学生已形成的主观选择,充分利用学生主观已有的判断来加以引导,显示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和愉悦性。
  自由接受方式之意义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的能动作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行为体验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体现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和愉悦性。
  所谓自由接受方式,即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征,顺应其主观认同和心理感受方式,通过利用和引导,使音乐成为学生个性表达和个人享受的方式。
  音乐教学过程所体现的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出于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和独特的感受方式,音乐教学过程显示出其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
  自由接受方式的基础是不脱离学生已有的音乐兴趣和能力。从主观上讲,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他们意识中的或感受过的音乐样式。教学中,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是打破学生原有的“音乐世界”,重新营造一个学生陌生的或者不是其主观认同的“音乐世界”呢?还是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引导、修缮已被其主观认同过的“音乐世界”?
  自由接受方式准确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主观认同选择,这是音乐教学过程中体现教与学关系的一个基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一点将变得尤为突出。因为在学生接受学校音乐教育之前,不可能脱离音乐社会学的背景而成为“真空”的人。广泛的社会传播媒体、家庭教育等,使他们形成了自己感受与选择不同音乐的方式。农村地区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正是教育者实施教育的一个良好基础,而不应破坏。音乐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只能感受同一化了的东西、或同一化了的样式呢?利用性可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那种强制感,使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处在一种自由状态下,因而有利于接受和积极地反馈。
  利用性是基础,引导性是发展。在利用上述基础的前提下,教育者可依据音乐教育大纲内容和音乐教学规律加以引导,使其注意力和兴趣逐步转向适应音乐教育的需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和选择不同音乐样式的方法,培养他们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不断积累各种不同的感性经验,参与各种不同的行为体验。
  自由接受方式并不是让学生独处在“他们的音乐”之中,而是帮助他们,利用他们个人的音乐世界以便鼓励他们,并使之成为联系的纽带,引导和帮助他们了解其它新的东西,并检验各种可能的、有效的途径,从而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并由他们个人开拓的道路。
  自由接受方式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获得学习机会。从形式上看,自由接受更易于使学生获得自主的感受,经过主观认同后做出的选择最具稳定性。这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选择,可以被进一步利用和引导,有了这一基础性变量,便可预测其它的变量。从内容上看,自由接受是有兴趣的参与,兴趣是音乐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本身便有一种参与的愿望感,而音乐体验无一不是参与的结果。音乐教学过程重点应以学生主动参与的行为结果的事实为依据。
  自由接受方式的方法与途径,并不是由教与学某一方单独可以完成的。它必须是两者的默契合作与理解及相互配合来共同建构的。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转变观念,即承认音乐是教与学双方共同构筑的有机整体。切忌将自己主观(或前人的主观经验)对音乐的感受和样式的好恶,任意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的主观选择、兴趣和爱好(这里还涉及决策部门和教材编写部门,但不是本文论及范畴,暂不涉及),以偏概全,而要改强制方式为引导方式。
  其次,完善教育者自身的理论、技能和修养。自由接受方式主要体现在音乐教育的开始阶段,此时的自由性最强,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和引导发展,其自由性会随着教育者的引导而逐渐转化为一种有目的、有目标、有意识的主观追求。此时的自由性完全是自我认识和有意支配下的自我表现和享受。教育者要为实现这一过程做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教师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将是教育质量的有力保证。
  第三,自由接受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按照学生主观意愿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分别处于不同的位置。前期处在较为被动的适应位置,要求教育者以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搞清学生主观选择和愿望,让利用方式逐步过渡至引导方式;中期为主动的引导位置,这是关键期;后期为参与者的位置,经过引导发展后,广泛参与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过程。广泛参与不仅能够展示掌握的技能与技巧,还可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想和情感教育。教育者应广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不同的行为体验方式。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它直接关系着全班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从事班主任工作数年来,窃以为班主任要使用好以下几个成语。    一、一视同仁    班级是一个“多元体”,各成员学习有优劣,纪律有好坏,家庭有区别,个性有差异,真可谓千人千面,教育方法众口难调。但是,有一样是相同的——人格尊严。班主任务必尊重学生的人格,摆正心中的天平,千万不要伤了学生的自尊。班主任要把每个学生看在眼里,放在心
期刊
学习一门新学科,最初的“入门”至关重要,“入不了门”就难以“登堂入室”。入门的关键在于学生“爱学”,同时“会学”。  如何使学生爱学呢?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也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有密切的关系。怎样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首先,要上好绪言课,充分展现化学的魅力。绪言课是初中化学的开篇
期刊
生活就像一本书。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深深地理解了这样一个道理——十个手指有长有短。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点,他们中有先进、中间、后进的不同层次和状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究竟怎样去做学困生的工作,怎样才能使他们转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如同良医用药,要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也就是要找到“困难”的病根。因此,首
期刊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比地球大的是宇宙,比宇宙大的是人的胸怀。”人的思想,博大精深,细微复杂,试图用几句简单的语言说清,实属不易。思想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多样性、互异性等都应是其特点。人的思想工作转化途径多种多样,有强制性的、有说服性的、有感悟性的、有实践性的。对学生的思想工作,仅属于软化性的说服教育,力度有限、效果有限,况且教育的对象又是尚未成年的青少年,因此用“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化学生的
期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意义重大而深远。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好处    (一)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相互关爱  在这里,我所谈的校园文化是指教师的团队精神——教师的合作文化。  学校需要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第一,新教师需
期刊
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必须构建和谐的校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在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之间架起和谐、沟通的桥梁,才能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突出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和谐    校长与教师的关系,从权力集散式的领导方式上看,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从教育目标看,领导与教师又都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不同分工的协作
期刊
笔者听过一堂《数据的统计和整理》的教学观摩课,这是该课的教学片断: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远大的理想,谁能告诉大家?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  师: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好!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警察。  师: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保护神,好!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教师。  师:和老师是同行,来,我们握握手!  (师生握手)   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建筑师。  师: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
期刊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是的,每个人都需要赏识,喜欢被赞美、被肯定,生活由此而变得积极。学生亦如此,尤其是后进生,他们由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常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斥责,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留有阴影,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由此而自我评价降低、没有自信、逆反情绪严重,甚至厌学,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身心的发展。
期刊
近来听了一些教学观摩课,不知是教师准备不足,还是有些“秀”的意味在其中,很多课没有竞赛课那么精彩。课堂上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如果一堂课没有一点问题是不可能的,但这些课存在着课堂教学中“虚”的现象,就值得我们去深思了。是不是我们存在“拿着课标学习,写着大纲上课”“嘴上说着专家的话,课堂念着自己的经”“评奖课精彩,平时课稀松”这样的“虚”的现象呢?现以所听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
期刊
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按劳付酬是毋庸置疑的事。现在许多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多动手,在家中对孩子的劳动也经常采用“按劳付酬”的方式:扫一次地五角钱;洗一次锅五角钱;取一次报纸两角钱……正因为联系这样的生活实际情况,我在教学《妈妈的帐单》一课时,专门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辩论环节:小彼得该不该给妈妈写这份帐单?意在通过辩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金钱有价、母爱无价这一情感主旨。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似乎已经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积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