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比地球大的是宇宙,比宇宙大的是人的胸怀。”人的思想,博大精深,细微复杂,试图用几句简单的语言说清,实属不易。思想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多样性、互异性等都应是其特点。人的思想工作转化途径多种多样,有强制性的、有说服性的、有感悟性的、有实践性的。对学生的思想工作,仅属于软化性的说服教育,力度有限、效果有限,况且教育的对象又是尚未成年的青少年,因此用“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化学生的思想”来作概括毫不夸张。以下就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思想这个方面的工作谈点我的体会。
要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思想,首先就要弄清学生厌学思想形成的原因。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种:外因与内因。
外因:有直接因素,一方面是来自于家庭的干扰:父母的离异、经常性地吵架、积极庸俗的琐事、不良习惯的引入;或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听其任之;或条件优越,富裕纵容,轻视小孩的每一次错误,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自觉性、传统美德往往被忽视;缺乏苦难体验、吃苦精神匮乏、顽强拼搏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可能来自学校环境中的对于第一次“错误”的处理方法、态度的不当和善后同步教育的滞后。最后,还有社会上的不良舆论导向、影视误导,坏的人和事的感染。
内因:小孩自身的免疫力太差,自己对自己的小错行为不能正确对待,既由此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欺上瞒下”“蒙混过关”“放任自流”,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更无改正错误的决心——自信心不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不坚决,精神和毅力不足,容易犹豫不决;逆境锻炼少,自制力差,自觉性不够。为了“蒙混过关”便“欺上瞒下”,日积月累,以致不能自拔。
弄清了成因,关于厌学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作为家庭方面,学生父母要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和睦、积极奋进、有远大理想追求的良好氛围。工作再忙、生活再烦,都应正视孩子的成长;留心观察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采取适时对路的方法,纠正孩子的错误;沟通心理,指导学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美德习惯和吃苦精神、拼搏精神,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多鼓励少指责。这样,经过小学阶段、中学阶段的精心培育和小心呵护,想必孩子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就有了养成的基础,到了大学阶段,就会由学习的“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作为外部环境的学校教育,当然又有着它特殊的魅力。学校这个地方是他们同龄人的集中地,说、玩、学彼此都是平等的;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追求、平等的友谊,使学生之间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之文化课的兴趣性学习又使他们有了更大更远的理想追求。因此,一个好的群体,同辈们的优良品质,都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在平时的接触中,自觉与不自觉地使后进同学的思想得到改进。
当然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上、中、下之分,对于他们中的厌学者,我们应先分清内外因。对于由于家庭等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厌学,老师可提出干涉性意见去引导。对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只要敞开心扉同他们谈心,切中要害,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承认错误、认识不足,并鼓励孩子要勇敢地解决问题、战胜自我、树立自信心、战胜困难并从阴影中走出来,这样一来想必这种逆境也必将成为人生的一大财富。对于厌学的学生还要长期留心观察,发现优点就要及时表扬鼓励,并及时委以一些力所能及的公众性工作,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树立自我形象,享受成就感,培养和树立自信心。
除了以上改进学生的厌学思想的方法外,我们还就以下议题在师生中开展大辩论和主题班会。
第一,对于厌学学生的所有言行,作为老师能否采取“投其所好”法?你们“好”的是什么?我们该“投”的是什么?你们“好”的我们该不该“投”?我们“投”的你们是不是一定就“好”?什么情况下才能做到“投其所好”?什么情况下坚决不能“投其所好”?
第二,对于老师的言行,你们的理解是否到位,你们对老师是否抱有“仇”或“恨”?但你们知不知这中间的“利与害”在哪里?“仇”是什么?“恨”为哪般?“该恨谁?”“利为谁?”“害在哪里?”
第三,学习知识有用吗?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社会经验与人生追求的生活品位有关吗?你们将如何理解?你们追求什么样水准的生活?你们凭什么来保证你的生活的“稳定与和谐”?
第四,当今社会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量才而用”的社会。那么,“才”是什么?社会价值几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的“才”是否能显“神通”呢?倘若是“一叶小舟”过海,又何谈“经风雨战恶浪,百折不挠?”
第五,现在能谈“就业”吗?毕业后的生活水准由谁来定?是你们还是社会?是暂时的“社会关系”?还是持久耐用的“真本领”?
第六,你们知道“成长”意味着“责任”的加重吗?责任你们知道吗?能承担起吗?有压力吗?有信心吗?凭什么?
事实证明,经过同学们多次参加大辩论、写作论坛、学习竞赛、生存认识、集体活动、要闻点评等一系列活动,绝大多数厌学学生都能提高认识,转化思想,加紧行动,积极努力,奋起猛追,真可谓“我的梦想我来选,我的行动我来买单”,自我认识也提高了一大步。
当然,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思想工作更不能求全责备,有时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收效却可能微乎其微,况且也不可能对每一个厌学学生有效。极个别的厌学学生的思想工作还需要长时间地、多方面地、分层次地对症开展工作。总之,思想工作无定法,只要耐心下来,坚持不懈地做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思想的工作也会因长时间、持久性的努力而奏效。
要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思想,首先就要弄清学生厌学思想形成的原因。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种:外因与内因。
外因:有直接因素,一方面是来自于家庭的干扰:父母的离异、经常性地吵架、积极庸俗的琐事、不良习惯的引入;或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听其任之;或条件优越,富裕纵容,轻视小孩的每一次错误,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自觉性、传统美德往往被忽视;缺乏苦难体验、吃苦精神匮乏、顽强拼搏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可能来自学校环境中的对于第一次“错误”的处理方法、态度的不当和善后同步教育的滞后。最后,还有社会上的不良舆论导向、影视误导,坏的人和事的感染。
内因:小孩自身的免疫力太差,自己对自己的小错行为不能正确对待,既由此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欺上瞒下”“蒙混过关”“放任自流”,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更无改正错误的决心——自信心不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不坚决,精神和毅力不足,容易犹豫不决;逆境锻炼少,自制力差,自觉性不够。为了“蒙混过关”便“欺上瞒下”,日积月累,以致不能自拔。
弄清了成因,关于厌学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作为家庭方面,学生父母要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和睦、积极奋进、有远大理想追求的良好氛围。工作再忙、生活再烦,都应正视孩子的成长;留心观察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采取适时对路的方法,纠正孩子的错误;沟通心理,指导学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美德习惯和吃苦精神、拼搏精神,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多鼓励少指责。这样,经过小学阶段、中学阶段的精心培育和小心呵护,想必孩子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就有了养成的基础,到了大学阶段,就会由学习的“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作为外部环境的学校教育,当然又有着它特殊的魅力。学校这个地方是他们同龄人的集中地,说、玩、学彼此都是平等的;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追求、平等的友谊,使学生之间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之文化课的兴趣性学习又使他们有了更大更远的理想追求。因此,一个好的群体,同辈们的优良品质,都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在平时的接触中,自觉与不自觉地使后进同学的思想得到改进。
当然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上、中、下之分,对于他们中的厌学者,我们应先分清内外因。对于由于家庭等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厌学,老师可提出干涉性意见去引导。对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只要敞开心扉同他们谈心,切中要害,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承认错误、认识不足,并鼓励孩子要勇敢地解决问题、战胜自我、树立自信心、战胜困难并从阴影中走出来,这样一来想必这种逆境也必将成为人生的一大财富。对于厌学的学生还要长期留心观察,发现优点就要及时表扬鼓励,并及时委以一些力所能及的公众性工作,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树立自我形象,享受成就感,培养和树立自信心。
除了以上改进学生的厌学思想的方法外,我们还就以下议题在师生中开展大辩论和主题班会。
第一,对于厌学学生的所有言行,作为老师能否采取“投其所好”法?你们“好”的是什么?我们该“投”的是什么?你们“好”的我们该不该“投”?我们“投”的你们是不是一定就“好”?什么情况下才能做到“投其所好”?什么情况下坚决不能“投其所好”?
第二,对于老师的言行,你们的理解是否到位,你们对老师是否抱有“仇”或“恨”?但你们知不知这中间的“利与害”在哪里?“仇”是什么?“恨”为哪般?“该恨谁?”“利为谁?”“害在哪里?”
第三,学习知识有用吗?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社会经验与人生追求的生活品位有关吗?你们将如何理解?你们追求什么样水准的生活?你们凭什么来保证你的生活的“稳定与和谐”?
第四,当今社会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量才而用”的社会。那么,“才”是什么?社会价值几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的“才”是否能显“神通”呢?倘若是“一叶小舟”过海,又何谈“经风雨战恶浪,百折不挠?”
第五,现在能谈“就业”吗?毕业后的生活水准由谁来定?是你们还是社会?是暂时的“社会关系”?还是持久耐用的“真本领”?
第六,你们知道“成长”意味着“责任”的加重吗?责任你们知道吗?能承担起吗?有压力吗?有信心吗?凭什么?
事实证明,经过同学们多次参加大辩论、写作论坛、学习竞赛、生存认识、集体活动、要闻点评等一系列活动,绝大多数厌学学生都能提高认识,转化思想,加紧行动,积极努力,奋起猛追,真可谓“我的梦想我来选,我的行动我来买单”,自我认识也提高了一大步。
当然,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思想工作更不能求全责备,有时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收效却可能微乎其微,况且也不可能对每一个厌学学生有效。极个别的厌学学生的思想工作还需要长时间地、多方面地、分层次地对症开展工作。总之,思想工作无定法,只要耐心下来,坚持不懈地做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思想的工作也会因长时间、持久性的努力而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