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于学习迁移而言,是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实践的,其本质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数学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举一反三,进而达成发散性思维模式。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环节中,作为教师而言,应当具有较强的梳理知识脉络的能力,以便让学生在数学应用的过程中形成正向的学习迁移,更好的对数学这一科目予以理解。学习迁移本质上不但能够很好的锻炼现阶段学生联系知识的能力,还能够让教师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科学有效的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计划。
一、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为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初步的数学知识框架
教师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是能够运用知识迁移的理论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的,以便更好的让学生对知识点予以理解,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教材当中的知识通过学习迁移的理论进行有效的练习,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形成举一反三的效果。其次,学习迁移能够合理的构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框架理解,高中数学不同于小学、初中数学,其本质上更多的是对概念、理论的深层次应用,但如果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就会出现面对难题时找不到解题头绪的现象。但是教师通过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框架,是能够帮助学生在诸多的解题过程中,形成多样化知识点的关联,进而达成对题目的多角度解读与应用,这样长此以往,就可以探索出新的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锻炼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解题自主性。
(二)培养数学思想,锻炼开放的数学思维
在数学科目的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模式,也就是说,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将数学问题应用在生活情境之中。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识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而不是肤浅的死记硬背公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做到对公式的灵活运用。在高中的数学课堂中,采用数学迁移理论,本质上是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予以培养的,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迁移,进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可以回顾过去解题的经验,形成知识迁移,解决问题。数学学习不单单是对概念、公式的掌握,更强调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而本质上来说,学习迁移理论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这种思维,形成这种学习模式。
二、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一)新旧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之间的迁移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对学习迁移理论予以应用,从而让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点的关联,此外,通过对知识点内容的对比,形成异同性的关联记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在遇到知识点考核的时候,能够做到灵活运用。比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设立一个《函数》的专题,这个专题主要是会将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常用的函数问题形成一个专题集合,更好的剖析这些知识点彼此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形成表格的形式,以便让学生在比较这些函数差异性和向同性的同时,形成联想、关联记忆,从而更深刻的认识不同函数。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要求学生形成知识异同点的比较,这样,是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对于现阶段所教授函数的知识点予记忆加深的。
(二)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学科知识的迁移
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也具有較强的关联性,比如:数理化等学科,就是逻辑性思维较强的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让学生形成学科知识的迁移。比如:函数公式y=sin(wx+φ)是物理科目中常用的公式。通过不同学科的彼此串联,让学生更加明确对知识点的理解,此外,还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予以活学活用,达成知识迁移目的。
(三)知识总体的联系,培养数学思维的迁移
高中数学的整体学习过程中,更强调了数学思维的养成。针对于不同的数学思维来说,教师有必要在教授的过程中进行一定内容的提炼总结,之后,再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同时,也明确如何应用。比如,笔者在进行不等式这一章节的内容教课时,就运用了化繁为简的教学模式,从而将比较复杂的不等式形成简化,提炼出数学思想,让学生体会这一过程,通过这样的讲授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思维。
结语
对于当下的中国数学教育来说,更强调了学生的主导性体会,高中的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当下学生的特点,并且将课本当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汇总、梳理,基于这些内容进行学习迁移理论的教学方式,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此提升数学教师整体的教学质量和综合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陆金良,文萍.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不等式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20(02):25-28.
[2]沈瑜.学习迁移理论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数学,2020(01):73-74.
[3]张春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9(11):6.
[4]纪晖.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15.
[5]陆锡锋.高三数学单元习题改编测试的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9(11):4-5.
一、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为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初步的数学知识框架
教师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是能够运用知识迁移的理论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的,以便更好的让学生对知识点予以理解,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教材当中的知识通过学习迁移的理论进行有效的练习,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形成举一反三的效果。其次,学习迁移能够合理的构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框架理解,高中数学不同于小学、初中数学,其本质上更多的是对概念、理论的深层次应用,但如果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就会出现面对难题时找不到解题头绪的现象。但是教师通过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框架,是能够帮助学生在诸多的解题过程中,形成多样化知识点的关联,进而达成对题目的多角度解读与应用,这样长此以往,就可以探索出新的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锻炼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解题自主性。
(二)培养数学思想,锻炼开放的数学思维
在数学科目的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模式,也就是说,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将数学问题应用在生活情境之中。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识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而不是肤浅的死记硬背公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做到对公式的灵活运用。在高中的数学课堂中,采用数学迁移理论,本质上是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予以培养的,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迁移,进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可以回顾过去解题的经验,形成知识迁移,解决问题。数学学习不单单是对概念、公式的掌握,更强调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而本质上来说,学习迁移理论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这种思维,形成这种学习模式。
二、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一)新旧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之间的迁移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对学习迁移理论予以应用,从而让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点的关联,此外,通过对知识点内容的对比,形成异同性的关联记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在遇到知识点考核的时候,能够做到灵活运用。比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设立一个《函数》的专题,这个专题主要是会将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常用的函数问题形成一个专题集合,更好的剖析这些知识点彼此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形成表格的形式,以便让学生在比较这些函数差异性和向同性的同时,形成联想、关联记忆,从而更深刻的认识不同函数。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要求学生形成知识异同点的比较,这样,是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对于现阶段所教授函数的知识点予记忆加深的。
(二)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学科知识的迁移
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也具有較强的关联性,比如:数理化等学科,就是逻辑性思维较强的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让学生形成学科知识的迁移。比如:函数公式y=sin(wx+φ)是物理科目中常用的公式。通过不同学科的彼此串联,让学生更加明确对知识点的理解,此外,还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予以活学活用,达成知识迁移目的。
(三)知识总体的联系,培养数学思维的迁移
高中数学的整体学习过程中,更强调了数学思维的养成。针对于不同的数学思维来说,教师有必要在教授的过程中进行一定内容的提炼总结,之后,再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同时,也明确如何应用。比如,笔者在进行不等式这一章节的内容教课时,就运用了化繁为简的教学模式,从而将比较复杂的不等式形成简化,提炼出数学思想,让学生体会这一过程,通过这样的讲授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思维。
结语
对于当下的中国数学教育来说,更强调了学生的主导性体会,高中的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当下学生的特点,并且将课本当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汇总、梳理,基于这些内容进行学习迁移理论的教学方式,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此提升数学教师整体的教学质量和综合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陆金良,文萍.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不等式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20(02):25-28.
[2]沈瑜.学习迁移理论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数学,2020(01):73-74.
[3]张春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9(11):6.
[4]纪晖.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15.
[5]陆锡锋.高三数学单元习题改编测试的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9(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