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认知视点探析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or025castor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各民族对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礼仪风俗等文化特征,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文所特有的语言信息,又要使译文读者能准确地掌握其实际含义,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民族特征和思维习惯等认知视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关键词:英汉翻译;认知视点;民族特征;思维习惯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世界感知的角度不同,认知视点也不尽相同,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也存在一定差异。认知视点的不同会导致译者在语义理解和传译中的困难。因此,如何确定对所译作品的认知视点,成了译者能否成功地完成信息从原文传递到译文的决定性因素。
  一、认知视点的差异
  (1)She couldn’t risk Mrs. Merriwether writing another letter to her mother. “You old buffalo !” She thought, her face crimson with suppressed fury.“牛”这一形象,按汉语的思维习惯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而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是常常把buffalo同“恐吓,愚弄别人,令人讨厌的人”联系起来。因此,为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含义,也宜采用释义的方法来处理:
  “你这令人讨厌的老东西!”她压着一腔怒火,满脸憋得通红。
  英汉民族认知视点上的差异还表现在对同一事物具体与抽象特征敏感落点的不同。在对事物进行描写时,英语的思维习惯往往把观察重点和视觉中心落在较为抽象的特征上,并以抽象的特征来修饰、说明更为具体的东西,而汉语的感知视点恰恰相反。
  (2)From the calm of her place under the acacia tree , on the swing canopy seat , Mrs. Fairfax listened with growing impatience to the loud choke of croquet balls cracking the silence of afternoon ?
  在描写一个地方时,英语原文作者把视觉中心落在这一地方的抽象特征上:calm——宁静,但是,照字面直译为“从她那地方的宁静里?”,汉语读者显然不能接受。因此,还必须按汉语的观察习惯,把中心视点转移到较为具体的方面——her place,以其抽象的特征calm来修饰、说明具体的事物her place,可译为:“合欢树下,宁静的地方,费尔费克斯太太坐在树阴的秋千椅上,听着吵闹的槌球声打破午后的沉寂,心理愈来愈不耐烦。”
  (3)That was my funeral money and I want it back.
  在翻译这类句子时,一般采用认知视点转换的方法,即按汉语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视点,重新组织原语字面所表达的信息,用符合汉语习惯的方式,把原文完整、明了地传达给读者:“这是我买棺材的钱,我要把它讨回来。”
  翻译活动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接触。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对应,重要的要传译民族文化的内涵。
  二、翻译中认知视点的确立
  文学作品的风格,既是作者个性特征的体现,又是对其现实生活的反映。
  从主观上来说,每位作家的人生经历不同,其处世观念、个性和文化艺术修养也不同,所以,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其风格也就成为反映这位作家的一面镜子。
  从客观上讲,作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阶层和民族也对其作品形成非常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引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
  (4)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 —for all the show.
  sleepy sluggish-brained clothes stayed at home.作者一连用了五个首韵词(Alliteration)与前面splendid相呼应,词义的色彩正好相反,造成了强烈的诙谐和幽默的效果。
  (5)“I had not known you a month before I felt that you are the last man in the world whom I could ever be prevailed on to marry.”这是简·奥斯汀的名作之一《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求婚时说的一句话。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译文如下:“我还没有认识你一个月,就觉得像你这样一个人,哪怕天下的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愿意嫁给你。”因为极深的偏见,伊丽莎白对达西说话毫不留情,怀恨在心,这是极有可能的。但是, 在奥斯汀所生活的年代, 像伊丽莎白这样一个有家庭教养的淑女来说, 决不会当着众人的面说出“天下的男人都死光了”这样粗俗的话。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只是把认知视点落在原文人物的形象突出而忽视了人物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物所处的历史时期,就无法保证能译出“忠实、通顺、美”的译文,译文读者也就无法欣赏到原文所传达的人物的真实形象。
  三、认知视点的不同导致语义理解和传译的困难
  在英汉语言里,由于认知视点的不同会产生误解、误译的表达。英文中有些语言表达从形式上看与汉语极为相似, 其实际含义却相差甚远。处于一种思维的惯性,我们往往会按本民族所习惯的思维模式去理解、推断它们的意思,其结果是误解、误译了它们的实际含义。
  英语的“the last straw”从字面上看似乎与汉语中的“最后一根稻草”相同,按汉语的思维习惯,“最后一根(救命) 稻草”喻指“最后的一线希望”。而照英语的思维方式,“最后一根稻草”是指在一系列重压之下最终使人支撑不住而跨掉的因素,喻指“最后的致命的一击”。
  (6)At the hotel he found Joe , too busy all day with the laundry to have come to him earlier. It was the last straw, but Martin gripped the arms of his chair and talked and listened for half an hour.
  美国小说《马丁·伊登》中的主角马丁·伊登靠着自己的拼命奋斗,从一个出身卑微的水手,一跃成为风靡一时的作家,然而,跻身上层社会后的生活使他看透了名利场上的空虚和市侩面目,终于万年俱灰,自杀身亡。这里写的是马丁·伊登准备投海自杀前的一个插曲:老朋友Joe 的来访使应酬了一天而身心交瘁的马丁感到不堪忍受,再也无法支撑下去。“the last straw”很生动地传达出马丁体力、精神崩溃的状态。因此,为避免汉语读者的误解,翻译时宜舍去原文的字面形象,采用释义的方法,把这一表达法的确切含义传达出来:
  “回到旅馆,他看到乔在等他。乔由于白天忙于洗衣店的活计而只能晚上来。这使他再也无法承受,但马丁还是支撑着椅子的扶手,跟乔聊了半个小时。”
  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中的绅士查尔斯与门当户对的蒂娜结婚,但他却同时与声名狼藉但充满个性魅力的家庭女教师莎拉偷偷会面。
  四、结语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形式,人们通过语言来认识、感知、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也通过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心活动,进行相互间的思想情感交流。而且, 每种语言都具有在该语言群体中易引起特殊联想的一些客体和情景, 翻译时如不能传达出这样的联想就可能引起误解。而作为语言再创作的翻译是一种双程信息的传递过程,译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发送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原文的自然的真实的信息,要考虑译文读者所处的语言和文化环境,既要保存原作的语言风姿,又能吸收新的表达方式,开拓本民族的文化视野,使译文读者在结合本民族文化元素的同时感受到原文作品中美的存在。只有把握好了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视点的准确性, 才能真正成为一位成功的翻译, 才能给读者打开无穷的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
  
  参考文献:
  [1]Chen Jia,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the Commercial Press,1983.
  [2]Eugence.A 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Leiden,E.J.Brill,1964.
  [3]周领顺.文学翻译中语言的民族风格的暗化[J].外语教学,2003,(4).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语言之外的其它社会符号在表达意义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多模态话语分析分析变得日趋重要。本文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产生,概述其理论框架,并对一张日本地震主题漫画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得出地震漫画的多模态语篇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日本地震漫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使读者深入解读地震漫画语篇的多模态意义,全面了解漫画所表达的地震意义。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日本地震;
期刊
摘 要:“不可译性”是指一种语言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无法或无法完全实现使用两种语言的人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随着人际交流的需要,一些不可译的语言成分被吸收到另外的一种语言中,导致了语言的杂化。语言的杂化也引发了新的不可译性。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汉英两种语言的特征来分析不可译性,倡导积极的杂化,避免杂化的泛滥。  关键词:不可译性;英语;汉语;杂化  中图分类号:H31
期刊
摘 要:英语学习一直是中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用时多,效果差。新课改背景下,英语该构建一种愉悦的学习模式,更加注重学习者的情绪,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注重实际运用,使英语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新课改;英语教学;以人为本;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结合听力教学的现状,阐明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的必要性。英语听力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英语听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期刊
摘 要:军校学员生活比较枯燥,课堂学习中容易走神。英语课堂教学充分调动情感因素,可以让学员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本文浅谈了如何在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氛围,教学手段等方面融入情感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军校;英语;课堂;情感;策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英语语音教学作为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进行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关乎着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体水平。为此,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语音教学模式的现状和不足,并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对基于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语音教学模式构建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和研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英语专业;语音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期刊
摘 要:跨文化交流需要遵从交流各方的面子观。本文在分析中国以及西方特别是英语国家的面子文化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在交际中如何维护面子的问题。  关键词:中西方;面子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在全国高校英语四级和学位脱钩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与学面临新挑战。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防止出现脱钩即失控等值得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提出见解。  关键词:四级考试;学士学位;脱钩;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了连接词在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与本族语者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中大量出现本族语者语料库中的书面语特定词和书面语倾向词,即书面语语体特征渗透到了口语中;中国学习者英语书面语中大量出现本族语者语料库中的口语特定词和口语倾向词,即口语语体特征渗透到了书面语中。  关键词:口笔语;语体渗透;对比连接词;语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9
期刊
摘 要: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石,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概念构建模式,是范畴化理论的最新发展,对亚里士多德2000多年前的经典范畴理论作出了一系列的批判。人类通过语言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当代语言学家用范畴化(categorization)一词来指称人类分类这一认知活动。同一范畴内,属于同一词类的词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别,典型成员是一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