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考察云南清河村、广东石头塘村和白石前村农地流转及其市场形成,发现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关键因素不是政策支持、外来资本注入,也不完全在于对经济作物的需求,而是取决于亩均高收益。因此,要多元化提高产出收益,同时发挥制度的规范、规制功能以及外来资本的促进作用,引导农地流转市场走向成熟。
关键词:土地流转市场,需求,收益,外来资本,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5)05-0070-75 收稿日期:2015-03-20
2015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提出,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仍然存在不稳定、不健全因素,本文通过考察云南清河村、广东石头塘村和白石前村农地流转及其市场形成,分析影响土地流转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为相关政策调整提供基本依据。
1 云南清河村:基于公司的流转市场
清河村位于云南省姚安县西南部,全村2690亩耕地,2082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3亩。云南是烟叶种植大省,同时清河村交通比较便利,自然成为了烟草公司的烤烟种植基地。烟草种植传统推动了清河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清河村委根据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需要,组织16个村民小组,708户农户,成立了姚安清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直接为烟草公司提供烤烟。清河村通过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1035亩,公司计算农户所承包的土地价值,农户以每亩700元入股烟草公司,同时农户可以随时申请退股结束与公司的土地流转。公司将土地以30-100亩为单元划片成立专业生产作业组,招聘作业组长承包管理,并核定每亩土地每年上交公司生产收入3000元,超收归己,亏损赔付;合股农户有权参与公司生产管理和参加农事活动,每年最少人均打工收入750元;公司每年支付合股土地的作价股金和保底分红每亩不低于1400元。清河村的土地流转是“农-农”之间的流转,即农业用地之间的流转,并且是农户与村委会之间的流转,这种流转方式未改变农地属性。清河村农户表示,与原来种水稻相比,本村农户仅入股分红的收入就已经翻番,再加上被雇佣至公司打工,年均收入超过5万元,比流转前增加近两倍。
清河村农地流转成功的原因来自以下四方面:第一,农地需求旺盛。云南省烟草的生产和经营已经形成了规模,众多大型烟草公司对农地有需求。第二,创造了就业机会。烟草的种植和经营需要大量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为清河村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证了他们在流转土地后的非农就业,非农收入也得到显著提高。第三,亩均收益高。清河村烟草生产的土地收益较为可观,亩均纯收入为3000-5000元。第四,村集体的大力扶持。清河村委组织成立了专门的烟草培育公司,通过股金红利的信号机制将原来隐藏的土地价值显现出来,促进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
2 广东石头塘村:自发形成的流转市场
石头塘村位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全村951亩耕地,780人,人均耕地面积为1.22亩。由于地理位置偏远,2007年以前石头塘村的经济落后,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石头塘村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发生在农户之间的农业用地流转,自然条件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石头塘村进行农地转非或者农用土地之间的流转,但是由于该村的红壤土地分布广泛,土地肥沃,适合各种植物生长,能够为周边经济发达的地区提供经济作物,为农业用地流转及流转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2007年,石头塘村——农户租了其他农户10亩耕地,再加上自己的1.5亩耕地,专门为广州、佛山等地种植有机水稻,年收入达4000元。2008年该农户又与本村村民签订了租赁210亩耕地的合同,每亩每年的租金为710元,合同长达5年,1年后,该农户增收7万元。实际上,有机水稻种植亩均收益大约为3000元,即使支付了流转租金,每亩仍有千元以上的纯收入,这对于劳动力资源富余、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而言十分具有吸引力。2009年石头塘村的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0亩,即有30%的土地进行了有偿流转。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没有政府和村庄基层组织的介入,农户之间的流转经常发生利益纠纷,但是,在高收益的驱动下,石头塘村的土地流转市场仍然在不断发展。2011年石头塘村的农户生活普遍提高,70%的农户建起了水泥楼房。
石头塘村农地流转市场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从交易平台和交易制度来看,石头塘村政府和村庄并没有制定农地流转的制度和规范,这是与清河村土地流转的明显差异。石头塘村没有农地流转服务中心或是交易平台,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没有对农地流转交易提供协调或担保服务,农地流转过程无需审批和公证,所有的流转过程都是农户彼此之间私下协调完成,农地租期为一年或三年,虽然土地流转中存在纠纷,但是流转市场仍然存在并不断发展。显然,交易平台和交易管理并不是石头塘村农地流转的动因。从外来资本和企业来看,石头塘村的土地流转市场是基于农户之间,不存在外来资本和企业的流入,因此,外来资本也不是石头塘村农地流转市场自发形成的关键因素。
显然,石头塘村农地流转市场得以形成的核心原因不是村基层的管理和协调,也不是外来资本或企业的流入,而是较高的耕地收益和周边地区对经济作物的需求。
3 广东白石前村:规范的流转市场
白石前村距广州138公里,全村450亩耕地,905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5亩,但是白石前村所在县市——英德市是全国农业产业化试点城市之一,已经成为全国桑蚕、甘蔗、笋竹等商品的生产基地,享有“中国竹笋之乡”的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推动了白石前村土地流转及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
白石前村农业用地之间的流转非常普遍,流转总面积达300亩,流转前用于种植粮食的土地在流转后主要以笋、桑、果等经济作物为主,有些土地还专门用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从流转对象看,白石前村的农地流转分为两类:一是农户与外来资本之间,二是农户与农户之间。其中,农户与外来资本之间的农地流转面积约为180亩,用于种植马蹄笋;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面积约为120亩,用于种桑和甘蔗。前者主要通过村集体按照“同地、同价、同权”的方针,采用“招拍挂”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后者是农户之间私下协商形成流转价格,如果双方在流转价格上没有达成共识,可以通过村基层加以调节。白石前村种植非粮经济作物亩均收益为7000元,是土地流转前水稻和杂粮亩均收入的5倍,收益非常可观,并且每年每亩流转租金约为2000元,相当于流转前农户种植水稻和杂粮的纯收入,而且出租后每户可以解放两名劳动力外出打工或到珠三角种菜,农户的家庭年收入得到显著提高。许多农户甚至将粮食自留地也进行土地流转,不但可以收取租金,还可以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出外打工,非农收入可增加两三万元。 白石前村的农地流转市场能够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作为甘蔗、蚕桑、笋竹等商品的生产基地,种植收益比较高,内外资本对农地都有较大的需求。实际上,即使没有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招揽外来资本进行农地流转,在高收益和高需求面前,当地农户仍然会私下协商进行土地流转。因此白石前村对于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措施仅是对农地流转进行必要的管理,加快农地流转市场的快速、稳定发展,并不是构建白石前村农地流转市场的根本原因,形成市场的关键因素是高收益与高需求。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清河村、石头塘村和白石前村三个村庄农地流转市场的形成,分别从产出需求、耕地亩均收入、政策支持和外来资本四个方面考察流转市场得以形成的主导因素(见表1)。
第一,产出需求是建立农地流转市场的前提条件。清河村位居云南烟草大省,对烟草种植具有较高的需求;石头塘村毗邻广东等发达地区,有大量的有机水稻需求;白石前村所在县市是全国桑蚕、甘蔗、笋竹等商品的生产基地,对经济作物的需求旺盛,市场对三个村庄种植产品的高需求推动了农地流转市场的形成。
第二,产出收益是农地流转市场形成的关键因素。清河村、石头塘村和白石前村都是种植亩均收益较高的烟草、有机水稻、甘蔗、蚕桑、笋竹等经济作物,亩均收益约在3000-7000元,高额的产出收益为农地带来了大量需求,从而形成了流转市场。另外,种植“非粮”经济作物的村庄也是流转市场形成的基础条件之一。
第三,制度能够规范农地流转市场,但与市场的形成没有必然的关系。清河村的村委积极组织成立烟草培育公司,白石前村政府建立了流转和申诉平台,而石头塘村没有农地流转服务中心或是交易平台,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没有对农地流转交易提供协调或担保服务,农地流转过程无需审批和公正,所有的流转过程都是农户彼此之间私下协调完成,仍然建立起初级农地流转市场,说明政府的制度支持能够规范农地流转市场,使之更具成熟性和稳定性,是影响流转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却不是建立市场的关键要素。
第四,外来资本不是建立农地流转市场的核心要素。外来资本的注入使白石前村的农地流转市场得以稳定发展,改变了白石前村的产业结构和需求变化。种植品种从粮食变为“非粮”经济作物,通过租金信号机制将原来隐藏的土地价值显现出来,亩均收益大幅提高,促进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但是,石头塘村在没有外来资本注入的情况下仍然建立了初级流转市场。因此,外来资本是市场形成的充分条件,并非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关键因素不是政策支持、外来资本注入,也不完全在于对经济作物的需求,而是取决于亩均高收益。当然,农地仅有高收益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存在高需求以及农地流转政策予以规范,依靠任何单一因素都不可能形成完善的、成熟的农地流转市场,它需要多种因素的协调作用。鉴于此,培育农地流转市场,关键在于提高产出收益,例如改变种植的产品结构,而后通过适当引进外部资本增加农地需求,同时发挥外来资本发现农地价值的作用来形成农地流转的价格机制,进而形成农地流转市场。当然,市场形成后还要发挥制度的规范、规制功能,引导农地流转市场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邓大才.农地流转市场何以形成——以红旗村、梨园屯村、湖村、小岗村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9
2.李元珍 杜园园.新集体主义: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新机制——以成都市大英村调查为基础.贵州社会科学.2013
作者简介:
赵清源,南开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就业问题、人力资源研究。
臧微,南开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土地整备研究。
陈娟,天津市投资咨询公司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咨询。
基金项目:
2014年天津市博士后创新项目择优资助特等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
关键词:土地流转市场,需求,收益,外来资本,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5)05-0070-75 收稿日期:2015-03-20
2015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提出,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仍然存在不稳定、不健全因素,本文通过考察云南清河村、广东石头塘村和白石前村农地流转及其市场形成,分析影响土地流转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为相关政策调整提供基本依据。
1 云南清河村:基于公司的流转市场
清河村位于云南省姚安县西南部,全村2690亩耕地,2082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3亩。云南是烟叶种植大省,同时清河村交通比较便利,自然成为了烟草公司的烤烟种植基地。烟草种植传统推动了清河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清河村委根据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需要,组织16个村民小组,708户农户,成立了姚安清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直接为烟草公司提供烤烟。清河村通过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1035亩,公司计算农户所承包的土地价值,农户以每亩700元入股烟草公司,同时农户可以随时申请退股结束与公司的土地流转。公司将土地以30-100亩为单元划片成立专业生产作业组,招聘作业组长承包管理,并核定每亩土地每年上交公司生产收入3000元,超收归己,亏损赔付;合股农户有权参与公司生产管理和参加农事活动,每年最少人均打工收入750元;公司每年支付合股土地的作价股金和保底分红每亩不低于1400元。清河村的土地流转是“农-农”之间的流转,即农业用地之间的流转,并且是农户与村委会之间的流转,这种流转方式未改变农地属性。清河村农户表示,与原来种水稻相比,本村农户仅入股分红的收入就已经翻番,再加上被雇佣至公司打工,年均收入超过5万元,比流转前增加近两倍。
清河村农地流转成功的原因来自以下四方面:第一,农地需求旺盛。云南省烟草的生产和经营已经形成了规模,众多大型烟草公司对农地有需求。第二,创造了就业机会。烟草的种植和经营需要大量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为清河村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证了他们在流转土地后的非农就业,非农收入也得到显著提高。第三,亩均收益高。清河村烟草生产的土地收益较为可观,亩均纯收入为3000-5000元。第四,村集体的大力扶持。清河村委组织成立了专门的烟草培育公司,通过股金红利的信号机制将原来隐藏的土地价值显现出来,促进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
2 广东石头塘村:自发形成的流转市场
石头塘村位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全村951亩耕地,780人,人均耕地面积为1.22亩。由于地理位置偏远,2007年以前石头塘村的经济落后,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石头塘村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发生在农户之间的农业用地流转,自然条件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石头塘村进行农地转非或者农用土地之间的流转,但是由于该村的红壤土地分布广泛,土地肥沃,适合各种植物生长,能够为周边经济发达的地区提供经济作物,为农业用地流转及流转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2007年,石头塘村——农户租了其他农户10亩耕地,再加上自己的1.5亩耕地,专门为广州、佛山等地种植有机水稻,年收入达4000元。2008年该农户又与本村村民签订了租赁210亩耕地的合同,每亩每年的租金为710元,合同长达5年,1年后,该农户增收7万元。实际上,有机水稻种植亩均收益大约为3000元,即使支付了流转租金,每亩仍有千元以上的纯收入,这对于劳动力资源富余、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而言十分具有吸引力。2009年石头塘村的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0亩,即有30%的土地进行了有偿流转。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没有政府和村庄基层组织的介入,农户之间的流转经常发生利益纠纷,但是,在高收益的驱动下,石头塘村的土地流转市场仍然在不断发展。2011年石头塘村的农户生活普遍提高,70%的农户建起了水泥楼房。
石头塘村农地流转市场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从交易平台和交易制度来看,石头塘村政府和村庄并没有制定农地流转的制度和规范,这是与清河村土地流转的明显差异。石头塘村没有农地流转服务中心或是交易平台,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没有对农地流转交易提供协调或担保服务,农地流转过程无需审批和公证,所有的流转过程都是农户彼此之间私下协调完成,农地租期为一年或三年,虽然土地流转中存在纠纷,但是流转市场仍然存在并不断发展。显然,交易平台和交易管理并不是石头塘村农地流转的动因。从外来资本和企业来看,石头塘村的土地流转市场是基于农户之间,不存在外来资本和企业的流入,因此,外来资本也不是石头塘村农地流转市场自发形成的关键因素。
显然,石头塘村农地流转市场得以形成的核心原因不是村基层的管理和协调,也不是外来资本或企业的流入,而是较高的耕地收益和周边地区对经济作物的需求。
3 广东白石前村:规范的流转市场
白石前村距广州138公里,全村450亩耕地,905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5亩,但是白石前村所在县市——英德市是全国农业产业化试点城市之一,已经成为全国桑蚕、甘蔗、笋竹等商品的生产基地,享有“中国竹笋之乡”的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推动了白石前村土地流转及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
白石前村农业用地之间的流转非常普遍,流转总面积达300亩,流转前用于种植粮食的土地在流转后主要以笋、桑、果等经济作物为主,有些土地还专门用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从流转对象看,白石前村的农地流转分为两类:一是农户与外来资本之间,二是农户与农户之间。其中,农户与外来资本之间的农地流转面积约为180亩,用于种植马蹄笋;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面积约为120亩,用于种桑和甘蔗。前者主要通过村集体按照“同地、同价、同权”的方针,采用“招拍挂”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后者是农户之间私下协商形成流转价格,如果双方在流转价格上没有达成共识,可以通过村基层加以调节。白石前村种植非粮经济作物亩均收益为7000元,是土地流转前水稻和杂粮亩均收入的5倍,收益非常可观,并且每年每亩流转租金约为2000元,相当于流转前农户种植水稻和杂粮的纯收入,而且出租后每户可以解放两名劳动力外出打工或到珠三角种菜,农户的家庭年收入得到显著提高。许多农户甚至将粮食自留地也进行土地流转,不但可以收取租金,还可以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出外打工,非农收入可增加两三万元。 白石前村的农地流转市场能够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作为甘蔗、蚕桑、笋竹等商品的生产基地,种植收益比较高,内外资本对农地都有较大的需求。实际上,即使没有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招揽外来资本进行农地流转,在高收益和高需求面前,当地农户仍然会私下协商进行土地流转。因此白石前村对于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措施仅是对农地流转进行必要的管理,加快农地流转市场的快速、稳定发展,并不是构建白石前村农地流转市场的根本原因,形成市场的关键因素是高收益与高需求。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清河村、石头塘村和白石前村三个村庄农地流转市场的形成,分别从产出需求、耕地亩均收入、政策支持和外来资本四个方面考察流转市场得以形成的主导因素(见表1)。
第一,产出需求是建立农地流转市场的前提条件。清河村位居云南烟草大省,对烟草种植具有较高的需求;石头塘村毗邻广东等发达地区,有大量的有机水稻需求;白石前村所在县市是全国桑蚕、甘蔗、笋竹等商品的生产基地,对经济作物的需求旺盛,市场对三个村庄种植产品的高需求推动了农地流转市场的形成。
第二,产出收益是农地流转市场形成的关键因素。清河村、石头塘村和白石前村都是种植亩均收益较高的烟草、有机水稻、甘蔗、蚕桑、笋竹等经济作物,亩均收益约在3000-7000元,高额的产出收益为农地带来了大量需求,从而形成了流转市场。另外,种植“非粮”经济作物的村庄也是流转市场形成的基础条件之一。
第三,制度能够规范农地流转市场,但与市场的形成没有必然的关系。清河村的村委积极组织成立烟草培育公司,白石前村政府建立了流转和申诉平台,而石头塘村没有农地流转服务中心或是交易平台,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没有对农地流转交易提供协调或担保服务,农地流转过程无需审批和公正,所有的流转过程都是农户彼此之间私下协调完成,仍然建立起初级农地流转市场,说明政府的制度支持能够规范农地流转市场,使之更具成熟性和稳定性,是影响流转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却不是建立市场的关键要素。
第四,外来资本不是建立农地流转市场的核心要素。外来资本的注入使白石前村的农地流转市场得以稳定发展,改变了白石前村的产业结构和需求变化。种植品种从粮食变为“非粮”经济作物,通过租金信号机制将原来隐藏的土地价值显现出来,亩均收益大幅提高,促进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但是,石头塘村在没有外来资本注入的情况下仍然建立了初级流转市场。因此,外来资本是市场形成的充分条件,并非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关键因素不是政策支持、外来资本注入,也不完全在于对经济作物的需求,而是取决于亩均高收益。当然,农地仅有高收益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存在高需求以及农地流转政策予以规范,依靠任何单一因素都不可能形成完善的、成熟的农地流转市场,它需要多种因素的协调作用。鉴于此,培育农地流转市场,关键在于提高产出收益,例如改变种植的产品结构,而后通过适当引进外部资本增加农地需求,同时发挥外来资本发现农地价值的作用来形成农地流转的价格机制,进而形成农地流转市场。当然,市场形成后还要发挥制度的规范、规制功能,引导农地流转市场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邓大才.农地流转市场何以形成——以红旗村、梨园屯村、湖村、小岗村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9
2.李元珍 杜园园.新集体主义: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新机制——以成都市大英村调查为基础.贵州社会科学.2013
作者简介:
赵清源,南开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就业问题、人力资源研究。
臧微,南开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土地整备研究。
陈娟,天津市投资咨询公司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咨询。
基金项目:
2014年天津市博士后创新项目择优资助特等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