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是怎样评改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s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应试的角度,可以说高考作文有着“两位读者、两分钟”的特点。两位读者,就是每篇作文由两名互不知情的评卷员评改,即便是那些满分作文,在见诸报刊书籍之前,也只有两个读者;两分钟,是评卷员评一份卷的平均时间。
  尽管有些媒体、有些人为此愤愤不平,似乎好不容易从全省各地选送来的评卷员、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们都成了草菅人命的刽子手。如果我们理性地算一算时间,的确也只有这么多。问题是两分钟够不够判断一篇作文的优劣?够。作文评卷时间一般在10天左右,第一天是学习评卷标准,第二天是试改,第三天逐渐熟练,第四天才能开始加快速度。一个智力不算差、业务还熟悉、责任心较强、有一点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10天内只改一道作文题,怎么不行?把问题引导向评卷员身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高考作文评卷,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包办一篇作文,一向有二改有复查,有的甚至还有四改五改。但是,靠复查查得过来吗?复查的又该是什么样的人物?需要四改五改的卷子多了,难道要等来年才公布分数?
  评卷员也是人,是人就有好恶,是人就会犯错。要求评卷员分得清48分作文和49分作文的区别,是奢望,是苛求,是天方夜谭。数理化所谓的押轴题,一题10来分,有几个人能明确区分7分和8分卷子的区别?有谁对他们加以指责过?我们对难以区分十分之一或十几分之一的数理化教师、评卷员十分宽容、理解,却要求语文教师在平时、评卷员评高考作文时明确区分那六十分之一的区别,是什么道理?
  笔者已参加了将近10年的高考作文评卷,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让考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比赛规则”,做到知己知彼,一战必胜。
  
  一、收获一颗定心金丹
  
  “这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高中毕业生,在特殊的场合,在规定的时间里,按一定的要求所写的一篇应试作文”。
  这是一句在广东语文高考作文评卷场上长期流传的“名言”,其拥有者便是主持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已长达10年的陈妙云教授。从这句明白无比而又饱含感情的话语中,从它那多个修饰语中,我们可以读到一种强烈的信息:
  科学,宽容。
  在评卷场上,还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不怕你(的作文)有缺点,就怕你没优点”。
  如果不是这样,怎么可能有满分的作文?不要说中学生在高考场上写的作文不可能没有缺点,哪怕是鲁迅和郭沫若,他们哪一篇文章不能挑出毛病呢?就像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绝对健康的人一样。只不过一个人有毛病,是不是就该叫做病人呢?有缺点的文章是不是就是不好的文章呢?一切是相对而言的,发展等级的“深刻”、“丰富”、“新颖”、“表现力强”,都只是相对于同样是十八九岁的中学生而言的。2006年及其以前,发展等级细分为12点,“每一点要求都是最高的评论,达到任何一点就已达到大师的水平”。评卷场一再强调:“评卷员必须解决思想障碍,要充分意识到这只是高中毕业生的应试作文,其‘深刻’只是高中生的‘深刻’,不能要求他们深刻到鲁迅先生那样的高度;其‘文采’也不能要求似朱自清;其‘创意’也不能以郭沫若创作新诗来衡量;其‘优美’不可能是像茅盾那样。只要有一点长处,就要找出来给予奖励。”
  评卷员最认可的高考作文是什么?文思清晰,令人回味;内容新奇,想象无穷;文采飞扬,赏心悦目;说话在理,推断严密;分析入微,引人深思;材料丰富,点化独到;卷面整洁,字体美观。
  最厌恶的是什么?空话、大话、套话、鬼话,宿构、照搬、抄袭,幼稚化、一般化,庸俗低级,胡编乱造,错误连篇,漏洞百出,简直是在“侮辱评卷员的智力”。
  
  二、了解一套评价标准(见附表)
  
  1、关于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分值
  基础等级50分,占绝对主导地位,已长期如此。近两年,个别省市增加了发展等级的分值为20分,是根据该省市的文化底蕴、高考导向、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而定的。但大部分省市仍然坚持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5:1的分数比例,体现了评分体系的深思熟虑和稳定导向,也完全符合大多数考生的语文水平和思维发展层次。
  2、关于发展等级的变化及其影响
  2007年发展等级浓缩为四个要点:立意点、材料点、语言点、见解构思点。相比于2006年的12点,显得简单了许多;而且每个要点所分的四个等级,理顺了与基础等级的关系,操作性更强,为评卷带来了方便。由于发展等级的发展点的变化,2007年高考作文评卷,更强调对考生作文整体印象分的把握,广东评卷场建议评卷员先打整体印象分,然后才分项打分,而以前刚好是相反。
  
  三、把握一个根本要害
  
  话题作文要不要审题?不必回答这个问题,只需要反问一句:话题作文是不是作文?是作文就得审题,话题作文当然不能例外。切合题意永远是写作的首要要求,审题永远是写作训练的首要阶段。审题不正确,南辕北辙,语言再好也白搭。要不然,不管写什么作文,你都把《义勇军进行曲》反复默写几遍,把《报任安书》、《背影》、《驿路梨花》默写进来,那不都该判“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了?
  无论是哪一年,高考作文评改一直坚持以内容(题意)为主的大原则。
  高考作文题目中总有这么句话:“在话题作文范围内”。“在话题作文范围内”是符合题意、切合题意的,“与话题有关”可就不一定了。那么,什么叫做话题作文范围“之内”,什么叫做与话题“有关”?这是一个难以精确界定的要求。打个比方说吧,你坐在课室里,这间课室四壁之内所有的人和物、所发生的事,就是“在课室范围之内”;隔壁班的就叫“有关”;隔壁班跟自己班还有个“共墙”,从宽可以算“擦边”——基本符合题意;越来越远的,就叫“偏离题意”、“完全离题”。
  下面,以2007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场上对“传递”话题的把握标准,逐一具体分析。
  ⑴ “传递”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由一方传给另一方。
  引申义:可以引申为“传授”、“传播”、“传承”、“传送”、“传达”、“传告”……有“传”的意思就可以了。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用本义或引申义来展开都是可以的,都在话题范围之内。
  ⑵如何把握“传递”?
  从含义来看,考生可以写“传”,也可以写“递”;从“传授”的内容来看,考生可以写“传”一个具体的物件(如苹果、茶杯等),可以写“传”抽象的事物(如思想、情感、精神、态度、情绪等),也可以是介于具体与抽象之间的东西的“传”(如技艺、武艺、经验等)。
  ⑶从“传递”的次数看,写“传”一次可以,写“传”N次也可以,哪怕是写“传”半次,传到一半没有传下去也是可以的。
  ⑷从“传递”的关系看,可以写“传”和“递”,也可以只写“传”不写“递”,可以只写“递”不写“传”。
  ⑸从“传递”发生的原因来看,可以写主观性的传递,也可以写客观性的传递。主观性的传递,是传递的主体在走动,主观上刻意传递;客观性的传递,是不自觉的传递。
  ⑹从“传递”的方向看,可以是单向的传递(如由祖辈到后辈,由前到后等),可以是双向互动的,也可以是多向的,甚至可以是辗转曲折的。
  ⑺从“传递”的话题角度看,考生可以写为什么要传递原因、目的、好处,可以写谁在传递(传递的任务落在谁身上),也可以写传递什么。
  总之,以上所列方方面面都在话题范围之内,没有优劣之分。只要在范围内,就应着重对“传递”的认识的深刻性、丰富性、创新性给予评价,同时着重考查考生对该认识的表达能力。
  
  四、重视几处关键环节
  
  1、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一篇800字的作文,不管用的是哪种文体,不管写的是什么内容,都只能够有一个中心——一个中心思想(论点)、一个中心人物、一个中心事件(事例)。当然,一个中心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可以有分论点。
  2、内容充实,材料丰富
  写记叙文,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把相关的人和事有机地组合起来,把其间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抒写出来,内容就充实了。一篇议论文,相对详细地列举、分析了两个例子,辅以两三则材料,就不单“重点突出”,还相当“丰富”了。内容充实,但不需贪多;多而嚼不烂,就成了堆砌。议论文等次的高低,不决定于事例的多少,而决定于分析、挖掘的能力。
  3、感情真挚,有个性化
  这一点对现在的考生来说,好像成了最高的要求。都是中国人,都是吃大米长大的,都是十八九岁的人,何必把自己当作外星人,把自己当作是空气喂大的,何必尽说些中国人、地球人听不懂的东西?感情真挚、思想正确,只要不在作文里主张、赞美违法乱纪,不提倡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就行了。就像2001年四川省不是出了一篇轰动一时的《潘金莲的选择》吗?为“千古淫妇”叫屈、辩护的中学生作文能够得高分,一方面可见我们现在社会的宽容和理性,另一方面更要明白的是,该文章并不与现代法律、文明相抵触:不可能认为潘金莲把武大郎整死了有任何合理性。要做到感情真挚,只需立足于生活:自己的生活,周边人的生活,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立足于自己的生活,要特别重视观察、思考、提炼、表达高中三年的生活。21世纪的将近20岁的高中生,开口闭口说“司马迁爷爷”、“邓小平伯伯”、“雷锋叔叔”、“张海迪姐姐”、“杜甫先生”、“我的仆人”;对未来的想象,甚至远远达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及水平,难免让人觉得矫情、幼稚。
  低龄化作文在高考场上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材低龄化,一落笔就是幼儿园、小学、中考的故事,举的例子就是小马过河、司马光砸缸、列宁与士兵之类;二是认识思考低龄化,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表达能力都只是停留在一个小孩的水平上。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体会、提炼,长期、普遍滞后于成长年龄。所以,能够在考场上写高中阶段生活的考生,能以高中阶段所达到的思想感情贯串起小时候的人和事的考生(这也是名家写自己的童年故事同样能成为名篇佳作的原因),不仅容易被判为“感情真挚”,还显得“深刻”、“有个性”。
  如果虚假化、低龄化、幼稚化还可以原谅一二的话,粗俗化、庸俗化、低俗化就面目可憎了。2004年广东省第一年自主命题,话题是《语言与沟通》,不少文章、段落就显得相当的不得体。择几则如下,千万引以为戒:
  ——广东人到北京旅游,上了公交车,他掏出10元钱对售票员说“见过没,见过没!”售票员不理他,这个广东人于是不停地说:“见过没!见过没!”售票员忍无可忍,从包里掏出一张100元大钞票,对广东游客说:“你见过没?见过没?”最后才弄明白,这个广东人要去“建国门”。
  ——广东人去酒店吃饺子,对服务员说:“睡觉(水饺)一晚(碗)多少钱?”服务员没理她。广东人以为没有了,接着问:“那摸摸(馍馍)多少钱?”服务员气得大骂“流氓”。
  ——广东人到商店买高压锅的皮箍,对服务员说:“小姐,屁股多少钱?”
  ——某领导到农村去视察,到了农民的瓜地,农民切开了西瓜。陪行的地方官员对领导说:“你吃大便(瓣),我吃小便(瓣)。”
  ——广东人旅游问路,比划半天不得要领,气得自己半死,说:“同你讲成日(跟你说了这么久),你都母鸡(唔知:不知道)!”
  ——户籍警察到广东人家里查户口,问他家里有多少人。这个广东人说:“家里就一个妻子,一个妓女。”听得警察一愣一愣的,最后才搞清楚,他说的是“侄女”。
  ——一天,老师走到教室外面,听到教室里一男一女的对话。男生说:“你先脱。”女生说:“你先脱。”男生说:“我不脱,你帮我脱。”女生说:“我帮你脱?你帮我脱还差不多!”男生说:“要不,一起脱?”听得教室外的老师气急败坏,最后才知道,原来人家是在争论谁先“拖”地!
  4、语言流畅,有表现力
  由于高考作文有“两位读者、两分钟”的特点,因此,直接表明观点、情感的语句,从标题到行文各部分都要适时体现,这样既可以使文章避免偏题或跑题,还可以不断引起评卷员的注意,避免阅读评判的偏差。如果能够做到以精彩的语言开篇结尾、注意修辞的灵活运用、景物的形象描写、句式长短错杂、词汇丰富恰切、名言警句意蕴精妙,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说服力,文章当然又上了一个档次。
  以19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广东省评卷标准的一号文为例:该卷是满分卷,导向就是——像这种文章就可以得满分。当年的这篇文章因为表达项而加分至全文满分,是一个特例。为什么它能够加分呢?该文章的评语是:“采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并且运用得很好。用了6个排比段……”用“排比句”甚至是“排比段”就是“有文采”?不是的。请继续看评语:“……表达了丰富的想象内容,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关系。结构新颖,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词汇丰富,为了表达‘移植’这个意思,它每一段都用了相类似的词语作为开头,‘盗取’、‘戴着’、‘换上’、‘装进’、‘借’,使每段的开头的语言基本相同,但不呆板,可见该生语文功底相当深厚。”可见,要做到有文采,要得到评卷员的高度赞赏,要得到满分,也并不难。当然,修辞、句法、词汇、结构等等的技巧,都必须建立在“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想象丰富合理”的前提下,这才是当年对该文的根本性评价。
  5、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考生在卷面整洁方面可能还比较容易做得到,特别是现在的网上评卷,由于扫描的关系,格子原有的线条都去掉了,卷面比纸质的要清晰些。关于书写问题,在谈高考作文特点时已谈得相当多了。这里只就2007年高考作文错别字的评卷处理谈一谈看法。
  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和教育部的规定,作文评卷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算一个),不封顶。因此,试卷中取消了原来雷打不动的第二小题——汉字书写。2007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场做了调整:只出现1-2个错别字(评卷软件已设置了标明错别字的标志)的不扣分,第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6个以上扣4分,4分封顶。这种调整到底是否合理、公平,以后会不会成为惯例,都不是考生要特别关注的,考生要注意的是这里边的分数关系。
  以前考查汉字书写的选择题,其难度是:2006年为0.48,2005年0.48,2004年0.60,2003年0.13,2002年0.74,2001年0.26,6年平均得分率只有44.8%,也就是这道题要让每个考生损失1.66分。往年,考生在作文里因错别字而被直接扣的分,大多在2分左右。在调整标准的情况下,2007年广东考生普遍因错别字而扣分达到3分,被扣4分的也不在少数。这样,与往年的两处失分基本持平。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封顶,该有多少考生因错别字要被扣多少分!
  调整标准是无奈之举,是写汉字的中国人的不光彩。无论怎样,卷面整洁、书写规范、错别字少的考生,终归是要占便宜的。
  
  
  林旭升,男,教师,现居广东南海。
其他文献
找了半天,不知道该如何传达读钟求是短篇《给我一个借口》之后的感觉。我可以从很多方面总结这篇小说的好处,但最突出的感觉是舒服、熨帖。一篇小说让你读后不硌生,不勉强,而像是口渴的人喝下一杯凉开水,那感觉是很受用的。  钟求是是个很优秀的作家,钟的优秀不在题材的重大上,不在主题的深远上,而在他有很扎实的小说功夫。很多作家写小说走的是偏锋,或靠题材取胜,或提出什么重大问题,钟求是却非常平易。读钟求是的小说
有时候,我长久地观察那些树   落在上面的鸟越来越少   一些叶子经络突现,像暴露的风霜   在这个深秋,风总是不厌其烦地扇动着   那些晃动的叶子,再没有柔软的身段   周旋于雨露与西风之间   这人世的光景,多半已无悬念   它们只是随风晃动,不着悲喜   这个时候,它们就像一具具倒立的瓷器   数着风声,准备着最后一次绝响   五月   又一场雨后,天空高远   一群鸟忙着飞出,相互鸣叫  
少堂先生自称是我的学生,但其实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朋友。近几年来,他在我国中学语文界非常的活跃。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在网上,当然更多的还是在语文老师们的口碑中,他都是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对这个理论知识扎实且很有点儿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后辈朋友,我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今天读了他的新作《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感慨良多,忍不住要为少堂先生喝两句彩。  这位可爱的后辈曾经说:幽默是他的工作态度。我很欣赏
随着电视剧《刘老根》和《马大帅》等东北大剧在全国的热播,着实让不了解东北的中国老百姓,认识了红火火的东北、热辣辣的东北人,还听到了那样一口豪爽爽的“东北腔”,真是过瘾。那么,“东北腔”魅力何在?怎么东北小品亮相《春晚》十几年,依然火爆不减呢?的确值得细品。  被人称作“东北腔”或“东北味儿”的东北话究竟是什么“味儿”?说白了就是东北人(姑且不管褒贬)熟悉的地道的“大chá子味儿”。  查了几本汉语
我要用最快速度完成手中的画作  向右,是淡绿的草地  向左,是半只没画完的奶狗  她楚楚可怜  斜眼望我,她毛绒绒的样子  掐着时间的丰腰  我努力画出她小小的孤独  无助和悲伤  她伸出没画完的胖爪  一次又一次,将我按在画布上  白天闪过脑际:  两只白鹅伫立河边  松涛阵阵,红菊暖人  厚樸翻卷枯黄  双色大丽花待字闺中  松木栈道合影的诗人  最美的,永远是下一张  文成瀑布  它反复喧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接受美学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所以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然而我又非常困惑:现在的中
在作文教学中,诱导是预设的活动,它是诱导者根据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方法,让被诱导者循序渐进的完成指令,最终实现自己的期待。诱导式作文就是根据“诱导”的基本特征来设计和开展作文教学,因此诱导式作文具有如下特点:  1.诱导性。诱导式作文是在教师诱导下的作文,这种诱导是预设的,教师的预设包括如下内容:(1)明确诱导的目的即教学目标;(2)选择诱导的策略即教学策略和方法;(3)獲取先期经验。即写出下水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甸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单元导航]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本单元学习重点为鉴赏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注意戏曲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还应把握曲词通俗、多用口语的特点,诗化语言中具有的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古代戏曲常常运用浪漫主义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浪漫主义手法以超现实的想象、夸张、奇异的情节,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借景抒情手法则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注重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感情的
大多数孩子讨厌写作,分析一下原因,其中有这样的一个主要方面:无话可写。尤其是农村孩子生活圈子小,学校、家两点一线,活动范围狭窄;老师、同学和家长三点一面,交流对象少。生活单调枯燥,见识面窄,学生脑中无物,面对作文当然无话可说。  要想写好作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丰富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