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戏曲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stk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导航]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本单元学习重点为鉴赏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注意戏曲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还应把握曲词通俗、多用口语的特点,诗化语言中具有的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古代戏曲常常运用浪漫主义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浪漫主义手法以超现实的想象、夸张、奇异的情节,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借景抒情手法则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注重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鉴于此,本单元的教学时数为八课时,其中六课时鉴赏课文内容,教读课各两课时,自读课各一课时,综合性学习两课时。为了体现戏曲的舞台表演性,在讲读完《长亭送别》后,安排一节课进行戏曲表演,为了体会不同时代剧本的特色,在《闺塾》自读完后安排一节比较鉴赏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老戏曲的艺术魅力。
  [导入设计]
  1、多媒体情景再现式导入
  在讲授《窦娥冤》时,可以放昆剧《窦娥冤》“六月飞雪”选断,然后简介剧情,明确指出作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首的《窦娥冤》的窦娥形象的代表意义。
  2、简述梗慨式导入
  《长亭送别》可以这样导入:将离情别意写成绝唱的《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脍灸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为什么崔莺莺在一次平常的送行中悲情恨意如引强烈?因为崔相国家有“三辈不得招白衣郎”家规,老夫人又威逼张生:“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莺莺两难,张生得官怕他“停妻再娶妻”,不得官又担心他“金榜无名誓不还”。莺莺一路上情感是“怨——恨——忧——愁”交织,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请看课文选段。
  3、比较鉴赏式导入
  如果用一个字评述剧情,《窦娥冤》是“冤”,《长亭送别》是“泪”,《哀江南》是“梦”,那么《闺塾》是“闹”。然而,作为大家闺秀的杜丽娘为什么默许“春香闹学”呢?请同学们品读体会剧中人的语言和潜台词,寻找答案,
  [重难点整合设计]
  1、重难点的确定
  作为本色派代表的关汉卿,其戏曲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这些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所以《窦娥冤》的教学重点应是通过对优美的曲词和精彩的对白的赏析,来把握窦娥这一人物形象。
  《西厢记》是古典戏剧中情境交辉的典范,故本课重点是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哀江南》重点是体会曲词中蕴涵的思想情感,理解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闺塾》是《牡丹亭》中的一场重头戏。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人物说白、细节描写等方面,足以让人拍案叫绝。所以通过诵读、揣摩剧中语言,体会其中情味,准确理解文中的三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本文的教學重点,难点则是品味富有情趣的语言。
  2、重难点的突破
  首先,重难点的突破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获取阅读体验的方式。如戏剧电影剪辑欣赏、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默读等。《窦娥冤》中的[滚绣球],《长亭送别》中的[端正好]、[一煞]等必须进行诵读体味,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及情感变化。
  其次,要教给学生方法。欣赏戏曲语言主要是鉴赏曲词与宾白。《长亭送别》一文曲词中多次唱到“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淋淳襟袖啼红泪”这些“泪”表现出莺莺送别时的无限悲愁,对父母的怨,对世俗的恨,对爱情的忧,因此,以“泪”作为切入点细细品味莺莺泪中蕴涵的无奈、悲苦与愤恨,不失为一条捷径。同样,“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一句,尤其“梦”也是解读《哀江南》整个剧本的钥匙。
  又如《牡丹亭·闺塾》(后称“春香闹学”)。春香胡闹,老师迂闹,春光喧闹,丽娘暗闹。躁动怀春的千金小姐,聪明泼辣的伴读丫环,愚蠢迂腐的潦倒塾师,三个人物一台戏,闹出了人物性格,闹出了事件根源,闹出了戏曲主题。“闹”显然是《闺塾》的中心。
  [综合性学习设计]
  1、编排课本剧
  全班同学可以分为四个小组,每组十余人,自由搭配,自行组织。《闺塾》、《窦娥冤》、《长亭送别》任选其一,并推举出导演,进行角色分配,排练演出。唱词允许略加修改,腔调可自创,可仿照京剧、昆剧等,亦可排成话剧。
  单元小结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汇演。由老师(可以是其他科任老师)担任评委,评出最佳创意奖、导演奖、编剧奖、表演奖、台词奖、动作奖等。奖品自制,突出趣味和纪念意义。
  2、比较鉴赏
  如《窦娥冤》与明传奇《金锁记》的比较阅读。窦娥的蒙冤赴死时三桩誓愿与“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的一悲一喜的结局,体会“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表达效果。
  又如将《长亭送别》与范仲淹的《苏幕遮》、李商隐的《无题》链接赏析。《无题》以双关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思念之绵长和痛苦。《苏幕遮》的特殊性在于丽景和柔情的统一。《长亭送别》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表现,情同景生,境由情显,恰切地在“长亭”这个令人伤感的地方演绎了一曲“秋”的悲歌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曲词的艺术效果。
  通过综合性学习,学生可以累积戏剧常识,把握戏剧重难点,从而进一步领略古代戏曲的艺术魅力,完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杨卫胜,教师,现居湖北鄂州。
其他文献
含有“像”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吗?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性而影响学生的表情达意。  比喻中的明喻,确实是用“像”作为比喻的标志,比如说“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图画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句子里的“像”就是一个比喻句的标志,即比喻词。但是,是不是所有出现“像”字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呢?除开作名词和表示“仿效”等义的“像”字外,仍然答曰:非也!  实际上,我们
按照法兰克福学派那些激进思想家的观点,发达工业社会充满了虚假的需求。比方说父亲节母亲节被商家化为商业需求,而真实的父母对子女细腻而复杂的情感需求就此被遮蔽。其实,如今已成为时髦概念的“图像(读阿)时代”叉何尝不是如此,它似乎意味着我们可资观察的世界获得了极大的延伸,意味着换一个角度看待自我,然而其所遮蔽的东西又有谁真正注意呢々《照片》这篇小说,其最大的匠心之处就在于小说的这个名字——因为作者正是通
找了半天,不知道该如何传达读钟求是短篇《给我一个借口》之后的感觉。我可以从很多方面总结这篇小说的好处,但最突出的感觉是舒服、熨帖。一篇小说让你读后不硌生,不勉强,而像是口渴的人喝下一杯凉开水,那感觉是很受用的。  钟求是是个很优秀的作家,钟的优秀不在题材的重大上,不在主题的深远上,而在他有很扎实的小说功夫。很多作家写小说走的是偏锋,或靠题材取胜,或提出什么重大问题,钟求是却非常平易。读钟求是的小说
有时候,我长久地观察那些树   落在上面的鸟越来越少   一些叶子经络突现,像暴露的风霜   在这个深秋,风总是不厌其烦地扇动着   那些晃动的叶子,再没有柔软的身段   周旋于雨露与西风之间   这人世的光景,多半已无悬念   它们只是随风晃动,不着悲喜   这个时候,它们就像一具具倒立的瓷器   数着风声,准备着最后一次绝响   五月   又一场雨后,天空高远   一群鸟忙着飞出,相互鸣叫  
少堂先生自称是我的学生,但其实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朋友。近几年来,他在我国中学语文界非常的活跃。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在网上,当然更多的还是在语文老师们的口碑中,他都是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对这个理论知识扎实且很有点儿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后辈朋友,我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今天读了他的新作《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感慨良多,忍不住要为少堂先生喝两句彩。  这位可爱的后辈曾经说:幽默是他的工作态度。我很欣赏
随着电视剧《刘老根》和《马大帅》等东北大剧在全国的热播,着实让不了解东北的中国老百姓,认识了红火火的东北、热辣辣的东北人,还听到了那样一口豪爽爽的“东北腔”,真是过瘾。那么,“东北腔”魅力何在?怎么东北小品亮相《春晚》十几年,依然火爆不减呢?的确值得细品。  被人称作“东北腔”或“东北味儿”的东北话究竟是什么“味儿”?说白了就是东北人(姑且不管褒贬)熟悉的地道的“大chá子味儿”。  查了几本汉语
我要用最快速度完成手中的画作  向右,是淡绿的草地  向左,是半只没画完的奶狗  她楚楚可怜  斜眼望我,她毛绒绒的样子  掐着时间的丰腰  我努力画出她小小的孤独  无助和悲伤  她伸出没画完的胖爪  一次又一次,将我按在画布上  白天闪过脑际:  两只白鹅伫立河边  松涛阵阵,红菊暖人  厚樸翻卷枯黄  双色大丽花待字闺中  松木栈道合影的诗人  最美的,永远是下一张  文成瀑布  它反复喧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接受美学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所以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然而我又非常困惑:现在的中
在作文教学中,诱导是预设的活动,它是诱导者根据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方法,让被诱导者循序渐进的完成指令,最终实现自己的期待。诱导式作文就是根据“诱导”的基本特征来设计和开展作文教学,因此诱导式作文具有如下特点:  1.诱导性。诱导式作文是在教师诱导下的作文,这种诱导是预设的,教师的预设包括如下内容:(1)明确诱导的目的即教学目标;(2)选择诱导的策略即教学策略和方法;(3)獲取先期经验。即写出下水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甸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