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的探索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_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方名、张兆梅、张帆同志合著的《说话写文章的逻辑》一书,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长期以来从“说话写文章”的实际出发,探索其逻辑规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我作为逻辑界的一个晚辈和同行,虽已多年不从事逻辑工作了,但还是以极大的兴趣和喜悦,暂时搁下手里的工作,认真阅读了此书。读后感触颇多,最突出的感觉是,本书内容新颖,别开生面,与一般逻辑小册子和教科书相比,确有许多显著的独到之处。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重在“创新”而非“祖述”,“有极大的探索性质”。这是确实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探索,为逻辑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及其在日常普通思维中的运用,探出了一条新路子,开拓了一个新天地。
  《说话写文章的逻辑》,顾名思义,是专门研究表达既成思想的“话”和“文章”的逻辑规律的。这种逻辑不但研究人们说的话和写的文章的组成部分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而且研究整篇说话、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作者形象地比喻说,一篇说话、一篇文章好比无线电整机,它的词和句的思维形式类似无线电整机的元件,它的整个篇章结构和思想路数类似无线电整机的线路。这里有一点是与传统逻辑不同的。在传统逻辑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与说话写文章有关,如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和规律,但它们基本上属于元件性质,很少涉及说话写文章的整个组织结构和思想路数。而对实际的说话写文章来说,“元件”如何固然重要,但比较起来,如何处理文章的总体结构往往比元件性质的部分更难,更重要。《说话写文章的逻辑》除了全面考察具有元件性质的思维形式以外,还特别提出和考察了整篇说话和文章的思想路数和篇章结构,这无疑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作者在分析包括小说、诗歌、论文等在内的各种文体的基础上,把说话写文章的逻辑概括为两大类型:一是记叙描写的逻辑,一是说理论证的逻辑。因此,说话写文章的逻辑,实际上就是关于记叙、描写和说理、论证这两大思维类型的逻辑。大体说来,本书前半部分是考察记叙、描写的逻辑的,后半部分是叙述说理、论证的逻辑的。按照作者的说明,“前一半是创新的,后一半基本是祖述,但又不是简单祖述。”
  在作者看来,记叙、描写类型的思维形式属于形象思维,说理、论证类型的思维形式属于抽象思维。在说话写文章中,记叙、描写和说理、论证一样,是有逻辑规律可循的。对于说话写文章来说,记叙、描写的逻辑和说理、论证的逻辑都是不可缺少的。而记叙、描写的逻辑较之说理、论证的逻辑更普遍、更基本。据作者估计,在正常情况下,或一般情况下,记叙、描写的文章和思维类型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而说理、论证的不超过百分之二、三十。例如,《人民日报》1978年11月21日第一版记叙、描写的文章占的篇幅约四分之三。即使是论文、社论一类文体,也是“夹叙夹议”和“概括叙述”占的成分很大,而典型的说理论证的比重则极小。这种估计,恐怕是大体符合人们的思维实际的。
  但是,在传统逻辑中提供的有关说话写文章的逻辑知识,无论是关于思维形式的知识,还是关于思维基本规律的知识,基本上是关于说理、论证的逻辑的知识。尽管其中有些原理如关于同一律、不矛盾律等的原则也大体适用于记叙、描写的思维类型,但总的来说,传统逻辑根本没有研究记叙、描写这一说话写文章的思维类型。作者认为,“这是思维科学发展不全面的一种表现”。这就使得人们说话写文章只是在说理、论证时有逻辑知识可用,而在记叙、描写的时候,则无既成的逻辑科学规律可循。应该说,这是极不合理的现象,恐怕也是长期以来人们总觉得传统逻辑不能满足现实思维需要、特别是说话写文章的需要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话写文章的逻辑》一书为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全面地探讨说话写文章的两种逻辑,以改变逻辑研究方面长期存在的“一条腿走路的情况”。作者认为,说话写文章的逻辑既要研究说理、论证的逻辑,又要研究记叙、描写的逻辑。后者对记叙、描写的“言辞”(这是作者对说的话和写的文章的统称)都起作用,也可以说在形象思维领域起作用,因而算是形象思维的逻辑。前者对于说理、论证的言辞都起作用,因而可以算是抽象思维的逻辑。
  本书以一半以上的篇幅,用大量的事例,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记叙、描写言辞的思路”、“记叙、描写言辞的思维形式”、“记叙描写言辞的思维结构”以及“记叙、描写言辞的思维规律”。书中提出的“记叙、描写言辞的思维规律”有:1.“形象观念的同一律”;2.“形象观念的不矛盾律”;3.“形象观念的融合律、汇合律”;4.“记叙事实的‘六何’律”;5.“必然律和可然律”。作者指出,以上关于记叙、描写的思维规律,有的是主要偏重于思维形式方面的,如象同一律、不矛盾律(这些规律对说理、论证也起作用),但它们对思维结构也起作用。有的主要是思维形式的联系——思维结构方面起作用的规律,如象形象观念的融合、汇合律,则是形象观念的联系及汇合到叙事起点的规律。叙事的“六何”律是保证叙事的具体性的,也可以说是保证叙事生命、提高叙事质量的规律。必然律和可然律则是保证叙事的真实性的规律。作者还指出,记叙、描写逻辑的思维规律,也可以说是“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的规律”。
  上述关于记叙、描写的逻辑的内容完全是作者的独创,是在古今中外的逻辑著作中所没有的,至少可以说,还从来没有这样集中、突出、系统地论述过。因而是本书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关于说理、论证的逻辑,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基本上是“祖述”,但也不是简单祖述。就是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从说话写文章的角度,讲了传统逻辑的有关内容,如作为说理、论证言辞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和规律。所有这些,在内容上与传统逻辑差不多。但也有不同,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作者认为归纳方法、类比法、假说等属于形成思想的方法,不属于表达既成思想的说话写文章的逻辑而未列入本书;第二,作者基于对文章总体结构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加了“论说文的逻辑结构分析和思维逻辑性的培养”的内容,并附有“论文逻辑结构示意图”;第三,本书除讲述传统逻辑的思维形式以外,还探讨了说理、论证言辞思维形式的抽象性程度。作者按抽象性发展程度,把说理、论证的思维形式区分为三类,即“个别性的抽象思维形式”、“特殊性的抽象思维形式”和“普遍性的抽象思维形式”。
  对于记叙、描写和说理、论证两种逻辑的理论根据和思维史上的依据,作者也作了必要说明,尽管显得不甚充分,也很值得重视。
  可以想见,无论是对于传统逻辑中所没有的记叙、描写逻辑的创立,还是对于传统逻辑中已有的说理、论证逻辑重新处理,都是很不容易的。正如作者所说,对于这一工作来说,创新难,述祖也难,创新的难处在于没有现成的结论可以遵循,述祖的难处在于对传统逻辑还得作重新认识。在科学领域中,任何一步新的探索,尤其是在它的初创阶段,总不免会有不完善、不确切之处,甚至有错误和失败之处。这是正常的,合乎规律的。《说话写文章的逻辑》恐怕也不例外。它所提出的关于记叙、描写的逻辑的一些原理和名词术语,是否都很确切,对传统逻辑知识所做的取舍和说明,是否完全合理,都还可以作进一步的研究。
  但是,不管怎样,说话写文章的逻辑经过作者二十年的努力探索,已初具规模,已草创了一个独立的体系,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据知,结合写作研究逻辑的还有不少同志,有的亦已出了成果,或者正在从事著述。可以预料,说话写文章的逻辑作为人们日常普通思维的工具,将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新兴逻辑学科分支。我衷心希望作者们继续探索下去,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起来。我也衷心希望在其它逻辑学科如辩证逻辑、数理逻辑等等方面能够有这样探索性的著作尽快地、更多地问世。各个逻辑学科和分支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看来,逻辑科学,也和其他科学一样,正在朝着分化(分化中有溶合)的趋势发展。我们不应该有任何门户之见,而应该鼓励和支持各种不同的逻辑学科和分支的发展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不同逻辑学派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使逻辑科学日益发展,适应四化的需要,适应现代人的思维的需要。
  一九八○年八月三十日
其他文献
几年前,商务印书馆译出了一部美国史,译名题为《美国的历程》。此书的原名其实叫“The National Ex-perince”。据我的猜测,作者是企图通过这一命名,表达一种美国人独特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的核心,就是把美国的历史看成是一种理想的“实验”或“试验”。  该书第五章第二节,标题就赫然为:“TheExperimentalPeriod”,即“实验时期”。作者说:“在列克星敦、康科德和邦克山,
期刊
斯托雷平改革与俄国知识界的保守思潮    九十年代的俄罗斯在体制上发生“激进”转轨的同时,思想史界却出现了“回归保守主义”的趋势。我们无意说这种思潮的对与错,但是循着《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的思路,回顾一下俄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革命后的保守主义回归,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俄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一八六一年“农奴制改革”后逐渐形成政治力量,在一九○五年起的政治动荡中,自由知识界(以后来的立宪民主
期刊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七日,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猝然长逝。他生于一九二二年七月十八日,享年七十有三,经历了人生的沧桑浮沉:中年辉煌,晚年落漠,身后寂寞。美国几万家报刊中只有两家发了讣文,致使一家英国报纸趁机嘲弄:只怕美国社会从不知道库恩博士曾经活过呢!更因为他对中国学术界的某些影响以及与我个人的一段因缘,使我备感震惊与哀伤。  八十年代初期,笔者曾参与翻译他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以
期刊
一、“村以河名”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江苏省卷)常州市、溧阳县“古渎里”这一词条中,对居民点“古渎里”的地名来源,释为“村以河名”。这河,即该词条在叙述聚落地理位置时所说的“古渎里河”。粗看顺理成章,细究似有问题。  首先,既是“村以河名”,就存在一个先后顺序问题,即先有古渎里河,后乃有古渎里这个村名。该村地处江南水网地带,河流不是自然形成,而是历经数千百年人工开挖而成,如村东贯
期刊
黄宗羲《八哀诗·钱宗伯牧斋》是悼念钱谦益的。巴蜀书社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版《黄宗羲诗文选译》注:“钱主盟诗坛,且黄比钱少二十八岁,故称钱为‘宗伯’。”(180页)  按,此注实误。一九八九年版《辞海》:“宗伯,官名。在《周礼》为春官,辅佐天子掌宗室之事。……后世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宗伯。”钱谦益崇祯初官礼部侍郎,是为少宗伯;南明弘光时官礼部尚书,是为大宗伯。故黄宗羲称钱氏为宗伯,与
期刊
不见那润绿水/我钓秋风。  多想捞起那个冤魂/垂一条思念的绳……    翻开《嵇康评传》,孔孚先生的一首诗,把我带进了一千七百年前的一个中国文人的生命历程……  生命是偶然的、短暂的、不可重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能够将自己生命的印记刻在史书上的人,都是幸运的。然而尽管如此,他们在史书上的形象却难免抽象、单薄,甚至有点面目全非了。关于嵇康,我们知道,他是“竹林七贤”的重要代表;我们知道,他写过《
期刊
一九九四年春访问巴黎期间,幸得熊秉明先生所赐《关于罗丹——日记择抄》一书。那时,熊先生独居南郊,看起来身体欠佳,据说不久前曾因车祸受伤,似乎尚未完全恢复。一九九五年夏在巴黎第七大学偶遇熊先生,见面后的第一句话我就告诉他:《关于罗丹——日记摘抄》这本书我经常翻看,很想与熊先生谈谈我之所悟……虽然我知道,有熊先生于罗丹之所悟在上,愚钝的我谈领悟实在是冒昧得很。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熊先生曾说过:“我属
期刊
《读书》一九九六年九期末页陈四益作《唐诗别解·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文后说:“鲁迅诗曰:‘能言鹦鹉毒于蛇’……”。查此诗非迅翁所作,是瞿秋白作的《王道诗话》诗四首中最后一首的诗句,全诗如下:“能言鹦鹉毒于蛇,滴水微功漫自夸。好向侯门卖廉耻,五千一掷未为奢。”  此诗为嘲讽胡适《人权论集》而作,一九三三年三月五日发表于《申报·自由谈》,署名干(鲁迅笔名),当时人们确实认为是鲁迅所作,因为
期刊
国外弘扬中国哲学六十年的陈荣捷先生    白鹿薪传一代宗/流行直到海之东  何期千载檀山月/也照匡庐洞里风    白鹿原指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星子县东北庐山五老峰下,四山环抱,风景清邃。最早为唐代李渤所居,因从游者众,遂立宫。到北宋时,仍负盛名,至南宋渐湮没无闻。朱熹于一一七八年出任南康军,主管南康,正是星子县境,遂重建书院,并撰《白鹿洞书院学规》揭示来学。一一八一年陆象山来会,朱子请他到书院为诸
期刊
《读书》一九九七年一月号许纪霖先生《可怜一觉开封梦》一文收尾处曰:“倘若吴晗有幸度过劫难,活到今日,不知会否从那‘一觉开封梦’中醒来?我想,只要他再操旧业,以史家的关怀重读明史,纵然再本性天真,想必也会独有所悟?”作者的揣度,除了寄托一点哀思而外,显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了。人死不能复生;即便吴晗度过劫难,是否真能于重操旧业之际“独有所悟”,实在是谁也说不准的事情。人生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心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