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一部新教材,教师不仅是要看内容上与旧版教材有什么变化,更主要是能够把握住这些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教育理念、目标上的调整。就语文的新部编教材来说,与原版教材(也包括地方教材)的区别不止一点,我们要想落实这版教材的教育理念,首先是要去理解它,然后才是设计和实践教学。这才是对教材的正确“打开”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部编;教材;解析
与朋友久未谋面,一见面发现其“瘦”了。我们不宜去对这个变化直接发表评价,否则会引起交流的不快。必须先去搞清楚,他为什么瘦了,是健美成功,还是经历了坎坷?前者,我们送上赞美;后者,我们递上慰藉,这才是正确的交往方式。而对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其实也是这样:新部编版小学语文逐渐推用,它与原人教(包括地方)课本,在课文的选择上、单元的编排上、栏目的设计上显然是有变化的,但这只是一些表象,我们必须通过这些变化分析出其所要体现的教育理念、目标上的变化。这样,我们才能使用好这本教材,有效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下面,就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打开”方式,谈几点想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教育的时候,反复强调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第一要务,我们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发展方针是具有使命性质的。从新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些“端倪”。因为语文本身就具有精神和人文属性,我们通过语文的教学,对学生的精神品质进行影响、引导,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优势。这次教材的变化,其实还不仅是增加了一些思想品德引导方面的文章,更主要的是减少了一些“符号性”“口号性”的德育文章,而选择了一些更隐性的、更具浸染性的平和的文章。避免语文的德育做一些表面文章、硬性灌输,而是努力符合语文德育的特征,强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是表现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好,各族小学生在学校中快乐、团结、和谐的学习生活,但通篇没有“啊,我们少数民族小学生真是幸福啊”这一类的字眼,只是通过情节、场景的呈现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浸染。所以,这也给了我们教师一个提示:就是语文的教学要重视德育,但在德育过程中应避免宣教,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来达到目标。
打开新教材,其实最显见的变化有两点,马上就能被我们教师捕捉到:第一是开篇即是汉字,先教汉字然后再去教拼音——这是与原来很多版本不同的;第二是大量古诗词的出现。原来,一册教材中根据年级的不同大概是有三到七八首古诗,而现在,教材中的古诗量之多,从视觉上就已经给教师很大冲击了。不仅是有古诗课文,而且在“语文园地”中也出现了古诗,在课文后面的解析、习题部分,也有古诗。还有一些不那么醒目的变化,其实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涉及国外的文章减少了,涉及国内的文章增加了,而且增加了不少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甚至,在小学中年级,已经出现了文言原文,这在原来是没有过的。此外,在“语文园地”中,还增加了一些民谚、对联等具有汉语独特属性的内容。
我们认为,先识字后拼音可能有基于汉语学习规律科学性的考量,但综合以上这些变化,我们发现,其实这意味着“文化自信”发展战略在语文教材中的落实。也就是说,我们将语文教学的重心向汉语、向民族、向传统文化这个方向上倾斜,代表着汉语文化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装回归。
那么,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要按着教材一步步教下去,而是需要注意,在教涉及汉文化的内容时,就应加大教学的力量,要教透一些、教深一些。比如我们原来教古诗,特别是中低年级学古诗。我们不太追求学生的“解”而是强调背诵、记忆。而现在,我们则需要讲诗歌的意境、思想、审美价值等等,掰开揉碎了带领学生去学,去提升他们的民族文化素养。
有人说,“新部编语文教材是‘专治少读书、不读书的’”,新教材主编温儒敏也说,“回到原点,请老师带头多读书”——我们从教材的变化上看,发现课文的数量减少了。大多教师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这是在给学生减负。当然,减负也是教材编撰的一个考量,但我们其实发现,课文的减少并没有减弱学生的学习宽度,而是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更加重视口语、读书等方面的内容。还特别增设了“延伸阅读”“和大人一起读”这些专栏——这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就是注重引导学生阅读,特别是教材之外的、拓展的、个性化的阅读。其实,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个综合性的学科,以文字的形态呈现,但涉猎的学科范围确是广博的。所以,大量广泛的阅读,是发展语文素养最根本的渠道。教材的这种变化,其实是更加符合了语文素养建设的规律。我们教师要做的,不是因课文的减少而窃喜,而是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引导学生阅读。
总而言之,面对新教材,教师如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到变化却把握不住内因,依旧是按过去的教法、理念去做,那换不换教材还有什么区别?所以,教师必须能够从教材变化的表象中去挖掘本质,对准新教育理念、目标去教学,这才是新教材的正确打开方式。
参考文献:
[1]倪克智.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的特点和教法初探[J]. 甘肃教育, 2018, 616(20).
[2]赖婷婷. 浅谈在语文部编教材下低学段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新課程·上旬, 2019(3).
关键词:小学;语文;部编;教材;解析
与朋友久未谋面,一见面发现其“瘦”了。我们不宜去对这个变化直接发表评价,否则会引起交流的不快。必须先去搞清楚,他为什么瘦了,是健美成功,还是经历了坎坷?前者,我们送上赞美;后者,我们递上慰藉,这才是正确的交往方式。而对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其实也是这样:新部编版小学语文逐渐推用,它与原人教(包括地方)课本,在课文的选择上、单元的编排上、栏目的设计上显然是有变化的,但这只是一些表象,我们必须通过这些变化分析出其所要体现的教育理念、目标上的变化。这样,我们才能使用好这本教材,有效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下面,就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打开”方式,谈几点想法。
一、强调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教育的时候,反复强调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第一要务,我们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发展方针是具有使命性质的。从新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些“端倪”。因为语文本身就具有精神和人文属性,我们通过语文的教学,对学生的精神品质进行影响、引导,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优势。这次教材的变化,其实还不仅是增加了一些思想品德引导方面的文章,更主要的是减少了一些“符号性”“口号性”的德育文章,而选择了一些更隐性的、更具浸染性的平和的文章。避免语文的德育做一些表面文章、硬性灌输,而是努力符合语文德育的特征,强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是表现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好,各族小学生在学校中快乐、团结、和谐的学习生活,但通篇没有“啊,我们少数民族小学生真是幸福啊”这一类的字眼,只是通过情节、场景的呈现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浸染。所以,这也给了我们教师一个提示:就是语文的教学要重视德育,但在德育过程中应避免宣教,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来达到目标。
二、汉语文化回归
打开新教材,其实最显见的变化有两点,马上就能被我们教师捕捉到:第一是开篇即是汉字,先教汉字然后再去教拼音——这是与原来很多版本不同的;第二是大量古诗词的出现。原来,一册教材中根据年级的不同大概是有三到七八首古诗,而现在,教材中的古诗量之多,从视觉上就已经给教师很大冲击了。不仅是有古诗课文,而且在“语文园地”中也出现了古诗,在课文后面的解析、习题部分,也有古诗。还有一些不那么醒目的变化,其实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涉及国外的文章减少了,涉及国内的文章增加了,而且增加了不少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甚至,在小学中年级,已经出现了文言原文,这在原来是没有过的。此外,在“语文园地”中,还增加了一些民谚、对联等具有汉语独特属性的内容。
我们认为,先识字后拼音可能有基于汉语学习规律科学性的考量,但综合以上这些变化,我们发现,其实这意味着“文化自信”发展战略在语文教材中的落实。也就是说,我们将语文教学的重心向汉语、向民族、向传统文化这个方向上倾斜,代表着汉语文化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装回归。
那么,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要按着教材一步步教下去,而是需要注意,在教涉及汉文化的内容时,就应加大教学的力量,要教透一些、教深一些。比如我们原来教古诗,特别是中低年级学古诗。我们不太追求学生的“解”而是强调背诵、记忆。而现在,我们则需要讲诗歌的意境、思想、审美价值等等,掰开揉碎了带领学生去学,去提升他们的民族文化素养。
三、阅读成为主角
有人说,“新部编语文教材是‘专治少读书、不读书的’”,新教材主编温儒敏也说,“回到原点,请老师带头多读书”——我们从教材的变化上看,发现课文的数量减少了。大多教师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这是在给学生减负。当然,减负也是教材编撰的一个考量,但我们其实发现,课文的减少并没有减弱学生的学习宽度,而是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更加重视口语、读书等方面的内容。还特别增设了“延伸阅读”“和大人一起读”这些专栏——这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就是注重引导学生阅读,特别是教材之外的、拓展的、个性化的阅读。其实,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个综合性的学科,以文字的形态呈现,但涉猎的学科范围确是广博的。所以,大量广泛的阅读,是发展语文素养最根本的渠道。教材的这种变化,其实是更加符合了语文素养建设的规律。我们教师要做的,不是因课文的减少而窃喜,而是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引导学生阅读。
总而言之,面对新教材,教师如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到变化却把握不住内因,依旧是按过去的教法、理念去做,那换不换教材还有什么区别?所以,教师必须能够从教材变化的表象中去挖掘本质,对准新教育理念、目标去教学,这才是新教材的正确打开方式。
参考文献:
[1]倪克智.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的特点和教法初探[J]. 甘肃教育, 2018, 616(20).
[2]赖婷婷. 浅谈在语文部编教材下低学段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新課程·上旬, 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