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的文言文深度学习策略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key887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资源,教出言与文的内涵,让学生深度参与,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问题驱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本文从“问题驱动”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具体的问题为抓手和助推器,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其深入思考和讨论,促进其深层体验的形成,从而助推文言文的深度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问题驱动;教材资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文言教学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性和言语表达的古今之异,加之当今白话文作为主流表达的社会现实,使得现在的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主动性和兴趣难以激发,学习的效果当然不敢奢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受2015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以解决具体情境问题的任务驱动”的思维模式启发,笔者在实践中,尝试采用问题导向来化繁为简,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引发他们深度学习。
   一、在“情”处设疑,打通人性的共鸣性
   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经过时代检验的经典之作,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其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文言文的教学,如果仍然只是当作常规的古文来教,只是急于解决字词的梳理和句子的翻译,只是追求语法的巩固和句式的讲解,为考试而学而记忆,效果肯定大打折扣。文学是人学,记载的是人的生活、劳动、爱情、官宦、科举、征战和漂泊思亲等常见的内容。文章表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跳动,演绎的一场场动人的悲欢离合。时空转瞬即变,人的性情和感情却是非常稳定和持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的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教师要从人情和人性的角度去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只有走心,“走进”古人的情感现场,去设身处地地体会古人的喜怒哀乐,才可能深度思考,理解文本。
   如在《陈情表》教学中,面对“李密以亡国贱俘的身份面对高高在上的皇帝提出暂不做官的不情之请,最后能成功说服晋武帝的原因是什么”这道题,大家争论不休。笔者创设了以下问题:
   假如你是晋武帝,你最想从李密这里听到什么话?你最在意的是什么?
   学生本来只是局外人的身份,突然跳转到一个非常特殊的万人仰慕的皇帝的角色,一下子点燃了沉睡已久的热情。强烈的代入感和角色转换,使得学生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激烈的讨论,他们轻而易举就达成了一致的共识。不论李密陈述的道理“以孝治天下”是多么充分,不论李密的身世是多么的悲苦,不论李密提供的解决办法“先尽孝后尽忠”是如何完美,其起决定作用的只在于晋武帝对李密态度的思量和权衡。李密何等聪明,全文400多字,“臣”字就出现了30次之多,可表忠心;其二是大呼“皇恩浩荡”,用“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向晋武帝传达自己的“结草之情”,可见知恩;再者,他主动出击,主动袒露自己的胸怀“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可谓真诚;更甚至,不断降低自己卑贱的身份,处处让晋武帝明白自身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害怕,进一步打消了皇帝的疑虑,可说用心。总而言之,“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大旗固然固若金汤,但更为重要的是李密字里行间表现的知恩报恩、真诚坦荡和忠心耿耿,还有诚惶诚恐的态度打动了皇帝。一道有匠心的题目,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消除时代代沟,让课堂生发思维的火花。
   二、从“大”处设疑,增强问题的引领性
   文言教学知识点多,跳跃性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若能提纲挈领地创设主问题,即引领全局的大问题,抓住文章主要脉络,带出与之密切关联的其他问题,以此辐射全篇,则可以引导学生在最短时间分清主次理顺结构,达到深度把握课文的效果。如课文《郑伯克段于鄢》言短意丰,人物众多,事件复杂,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有难度。教学中我们不妨从标题切入,这个标题言本身就是一个串联全篇的问题,笔者开篇简洁明了地抛出了课文主问题:
   如何理解標题《郑伯克段于鄢》的丰富内涵?
   为了更好地解决主问题,可以将主问题细化为若干细小具体问题,搭建好思考逐层深入的台阶。具体问题如下:
   1.就人物关系而言,郑伯与段是兄弟关系,为什么在称呼上是“伯”与“段”?兄弟俩为什么要打仗?(设计意图:了解相关文化知识和人物关系特殊的背景)
   2.就历史事件而言,“克段于鄢”,他们二者打仗了吗?文章只有“段入于鄢、公伐诸鄢”八个字写这场战争。八个字写了战争而且战争都打完了,打仗前大量的文字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处理?(设计意图:把握核心人物郑伯形象和文章的剪裁特点)
   3.文章第六段就已经写完了战争,故事本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写“母子和好”的戏剧性转化?(设计意图:深入探讨郑伯性格的发展和领悟文章写作意图)
   通过由主到次,再由次到主的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能清楚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而且能深入探讨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人物的丰富性格,同时还能在具体情境中有效地落实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并在层层深入中潜移默化为自身的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
   再如《陈情表》,决定晋武帝答应李密请求的关键在于“以孝治天下”五个字,但为什么文章不开门见山就直接亮明理由呢?这个硬核道理直到在第三段才提出?第一、第二段却用了大量文字自述了身世之苦和圣恩之盛呢?这就涉及到对话双方极为特殊的身份,一个是大权在握的皇上,一个是卑微如草芥的“亡国贱俘”,陈情的理由已经没那么重要,倒是陈情的技巧和方式决定了事情的成败。所以,问题一经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尽可能因材施教因文而异,要设置一组有梯度的问题,设置好必要的衔接和过渡,用铺垫和搭建台阶的方法引导学生紧跟步随。    三、由“生”处设疑,提高探究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其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妨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来质疑课本,质疑课堂甚至教师的教学,制造一些不和谐因素,提出一些矛盾冲突,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锋。教师的善于思考勤于探究和示范引领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问题示例:翻译句子并尝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①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②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幸甚!如太尉请”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句子,并没有特殊的字词,语法和句式。应该翻译成“非常好,就依照太尉的请求吧”。翻译句子并不难,但学生并未发现二者有何不同,除了标点后引号的位置。这时,教师可以顺势而问,根据当时的情境,哪种是真实情况的表达?在当时的情况下,白孝德是不可能面对面地称呼段秀实为“太尉”的,所以“如太尉请”应该放在引号的外面,而我们的教材正好是在引号的里面。一向唯教材是从的学生居然发现了教材中明显的错误,这大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士气,也激发了他们深入研读教材,思考和质疑的积极性。同样是这篇文章,里面有个句子“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翻译成了“我害怕段太尉吗?”也少数几人翻译成了“我害怕段判官吗”“我害怕段秀实吗”。此时笔者依然保持必要的沉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讨论是否还有别的翻译。根据上下文语境和焦令谌的嚣张气焰,学生不久就翻译出了“我害怕姓段的吗”这个完美答案,同时也认清了“我害怕段太尉吗”翻译得不合理。这只是文章中很小的一个细节,但这样的质疑、议疑和解疑的过程不仅切实落实了具体的字词翻译,而且深入理解了文意,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究的可贵品质。教师鼓励学生于无疑处设疑,于细小处设疑,往往会收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文言文的态度由最初的抗拒、淡漠到慢慢有了一点感觉,甚至还能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问题。
   学生问题示例:《郑伯克段于鄢》中“遂为母子如初”应该作何理解?
   “初”为“开始”之意,开始他们母子的关系并不和谐,那现在是回到了当初那种“并不和谐”的状态,结合此时的语境应该理解为“表面的风平浪静”。此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庄公为什么要达到一种表面的风平浪静呢?眼不见为净不是更好吗?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最后学生们得出:以庄公的老谋深算,只不过是为了在国人面前树立“孝顺”的形象,从而赢得政治声誉和治国资本。由被引导找疑,到主动质疑,再到自觉生疑,学生在习得中慢慢提高兴趣,增强能力,效果是明显的。
   四、用“写”来促思,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美国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金字塔学习理论表明,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被动学习的效果最高只能30%,而主动学习的效果在50%以上,学生的亲自实践效果甚至可达75%。写作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高级别的思维活动。以写促读,以写促思,完善情境与细节,为文章事件设计结局,这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发展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在《陳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句话,李密成功运用了推理演绎的逻辑,对说服晋武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的大前提是“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小前提是“况臣孤苦,特为尤甚”,那么根据这个思路应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学生运用这里的逻辑演绎推理自主选择话题再写一段话。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最大的期待和好奇心在于,李密的陈情成功了没有,晋武帝读到《陈情表》时,他有怎样的反应?心里活动是怎样的?教师不妨顺势引导学生:请为晋武帝写一段表现心理活动的文字。写作结束后,对照历史文献《晋书·李密传》了解其结局:“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脾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学生的设想与史实对照,两者比对,有效验证,互为补充,这可以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钱钟书先生认为史家创作需要“悬想事势”和“以揣以摩”,才能“入情合理”,其实我们学习跨越几千年的古文,何尝不需要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呢?《郑伯克段于鄢》言简义丰,对于郑伯的形象刻画更是惜字如金,这些都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和研究价值。
   问题示例:结合文章上下文和人物身份,揣摩庄公的语气和神情,完成括号填写。
   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朗读、分角色体验,最后学生不仅能够比较顺利而恰当地为他们补写合适贴切的词语,而且可以充分认识到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狡诈和心狠手辣。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构建的过程。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写作任务来驱动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帮助学生成为知识发现和问题解决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这是学生主动进入学习发现问题,亲身经历知识的“再形成”和“再发展”的过程。诚然,在“写”中拉大学生思考的张力,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使他们向纵深处寻觅知识的瑰宝,不断提升思维的深度。
   实践证明,“问题驱动”策略可以成为深度学习的助推器,帮助学生高效理解文言字词,读懂文学文化的深层涵义。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好的教学必须唤醒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富于挑战性的问题,通过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究,准确掌握核心知识并运用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深度学习是一种想当美好的体验。教师只有充分掌握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能力差异的具体学情,才能创设出贴近他们实际的,好玩有趣的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的问题情境。问出质量,问出水平,问出艺术,学生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参与感越强,参与的程度就越深,思考也会更为深入,更有助于学科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顼基本技能。“说”是“四会”能力中最难掌握的,却是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因为英语口语是当前国际交往中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听、读、写”都是为“说”服务的。然而,我们目前的英语学习中,中学生的英语听力学习却不容乐观——他们过度地强调“听、读、写”,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说”。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英语口语并不受重视。在传统的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农村中学的最终决策者,校长在学校的课程发展中肩负着领导者的责任。为促进农村中学的发展,要求校长紧跟时代的潮流,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从而更好地完成领导工作。同时,农村中学校长要加强对学校课程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促进其领导的作用,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以此促进农村中学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学校长;课程领导;对策分析  在农村初中教学过程中,受到落后的教学条件
【摘要】生涯发展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识、社会理解、生涯规划和职业体验是方面。本文以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我校2021届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为例,从“引进来,走出来”创设多元生涯发展教育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助力高中生生涯决策。  【关键词】生涯发展教育;“引进来,走出去”;多元体验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把学生生涯发展教育被推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我校积极探索生涯发展教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说明立德树人是我国现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要实现树人目标,完成育人任务,首先必须要“立德”。体育与健康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它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同样也要遵循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摘要】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样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体育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运动水平。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形象化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高学生对动作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能够加强学生对抽象动作直观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实践证明,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不但能优化课堂结构,而且能收到
【摘要】本文以某个城镇乡村的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某个城镇乡村的小学校园足球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小学校园足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谋求小学校园足球教学的发展进行创新性的理论探索。  【关键词】小学校园足球;城镇乡村;足球教学;现状  一、前言  2013年起,国家层面给予了校园足球活动更多更大的支持,短时间内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已经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开
【摘要】作文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观察、理解和感知。写作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经常写作的人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能陶冶自己的情趣。但对学生而言,他们觉得作文比较难写。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时不知道写什么,不知从哪里写起,抒发不了自己的情感。原因是学生对作文没有什么兴趣、表达欲望低下、缺乏观察、很少去看课外书并积累好词好句,没有掌握写作的技巧等。所以,我认为:要提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巧妙地将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融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探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合作精神。本文主要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学习作了探讨,且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结合教材实际,有效分小组合作学习;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创设愉快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三是寓学于玩,开展竞争式教学;四是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关键词】小学英语;小组学习;学生个性;评价方式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其思想、语言逻辑、语感都处于发育阶段,再加上英语学习社会氛围的不足,学生很容易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因此,在新版小学英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插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这些插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插图看本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英语知识探究能力、英语学利学习能力。  一、激活先知,发展学生深度学习之基础  英语教材插图中所含知识点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对小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心理尚未成熟,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文中根据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情况,探究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策略,让小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展现,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为他们的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