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前的病毒史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xi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年以前,还没有人把“计算机”和“病毒”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今天,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想尽力避免的那一部分。让我们回溯过去,去看看这些给我们带来大麻烦的小程序。
  
  大计算机和小恶作剧
  
  早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以前,“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就在一篇名为《复杂自动装置理论及组识的进行》的论文里提出了可自我复制程序的概念,可以说,创造病毒的条件之一这时在理论上已经具备了。
  但是实际情况有些滞后,一直到1974年以前,计算机大都是些巨大、昂贵而笨重的设备,只有大公司、大学、研究机构能买得起。这些计算机的速度慢得可怕,指令复杂得惊人,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有人开发了可以自我复制的程序。那是在美国贝尔实验室,三个年轻人维克多•A•维索特斯克(Victor A.Vysottsky)、马尔科姆•道格拉斯•迈克尔罗伊(Malcolm Douglas McIlroy)和罗伯特•H•莫里斯(Robert H. Morris)在设计和开发UNIX操作系统之余,开发了一个叫做“达尔文”(Darwin)的游戏,在一台IBM 7090计算机上运行。他们这个游戏应用了冯•诺依曼提到的“程序自我复制理论”,获得竞争优势的“个体”可以发展壮大,后来这个程序也被称为“磁芯大战”(Core War)。和现在的游戏比起来,它的玩法复杂得出奇,每个玩家都要自己撰写程序来和别人争夺地盘,并且争取找到对方的弱点从而消灭对方的程序。他们使用的编程语言“Redcode”同样是老古董。
  这个游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为人知。直到1983年亚历克山大•杜特尼(Alexander Keewatin Dewdney)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计算机娱乐》(Computer Recreations)的文章,才把这种游戏介绍给大众。由于这种游戏只在指定程序下运行,所以它虽然具备自我复制能力,但还不能称为病毒。实际上在杜特尼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计算机病毒”这个名词还没有发明出来呢。
  1983年,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正在南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写出了有可自我复制及感染能力的程序,这个程序能够在一个小时内传遍整个电脑系统。11月10日他在一个电脑安全研讨会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并且指出:“这一类型的程序在网络中可像在电脑间一样传播,将给许多系统带来威胁。”科恩的导师艾德勒曼(Len Adleman)将这一类型的程序命名为计算机病毒,这是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
  这下人们终于知道该怎么称呼去年的一个恶作剧了。1982年初,黎巴嫩山高中九年级学生理查德•斯克伦塔(Richard “Rich” Skrenta)在苹果II型计算机上写出了一个叫做“Elk Cloner”的程序,并且把它拷贝到游戏软盘中去。当写入了该程序的软盘运行时,它就自我复制一份在计算机内存里,一旦有人将一张干净软盘插入计算机并查看文件时,“ElkCloner”就会自我复制入其中。当第50次启动被感染的软盘时,将会出现斯克伦塔写的一首打油诗。
  这个恶作剧的影响超出了斯克伦塔的想象。直到10年后,一个水兵在海湾战争期间还曾遭遇过它。而这个时候,斯克伦塔已经从西北大学毕业好几年了。
  
  “战国时代”的古老病毒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计算机的战国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英特尔创造性地把计算机的运算器部分全部做在了一个小小的硅芯片上,推出了8008芯片。第二年,他们推出了8080,速度是8008的十倍。
  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保罗•艾伦(Paul Gardner Allen)在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看到了真正的微型计算机的广告,那是一台由微仪表和自动系统公司(MITS)设计和制造的叫做“牵牛星8800”的家伙,没有屏幕,通过发光二极管的点亮或者熄灭来表示信息。就是这样一个方盒子促使他们创建了微软公司。而苹果公司要到第二年的愚人节才会成立,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这个未来戴尔公司的创始人才10岁,还没开始做他的邮票生意呢。
  1980年IBM提出了“兼容机”概念,这一概念给了资金和实力不太雄厚的企业机会,联合起了一大批硬件设计生产商,从而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微软公司推出了MS-DOS,并且和IBM的个人电脑捆绑销售,很快就流行了起来。
  在计算机的存储和运算能力成为可以廉价获得的资源之后,人们开始尝试让计算机的功能更多样化。1986年初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巴锡特(Basit Farooq Alvi)和阿贾德(Amjad Farooq Alvi)两兄弟编写了“巴基斯坦”(Pakistan)病毒,也被称为“(C)Brain”病毒。这种病毒在DOS操作系统下运行,会自我复制到磁盘的引导区里,并且把磁盘上一些存储空间标记成不可用,它还会把自己藏在计算机的内存中,从而感染每张在染毒的计算机上使用过的磁盘。
  “巴基斯坦”病毒在一年之内就流传到了世界各地,很快衍生出了很多变种。这两兄弟在接受《时代周刊》的采访时说,写出这个病毒的初衷只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写出的软件不被盗版而已。
  又过了两年,1988年罗伯特•T•莫里斯(Robert Tappan Morris)写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网络传播的病毒。这个莫里斯可以说家学渊源,他父亲就是“达尔文”游戏的三个发明者之:罗伯特•H•莫里斯。当时小莫里斯正在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他想统计一下当时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的数目,所以就写了一个程序,并且在11月2日从麻省理工学院一台计算机上释放出去。考虑到网络管理员可能会删除掉程序,从而使统计结果不够准确,所以他设置了一个自认合理的方案:让这个程序以一定的概率自我复制。但是他忘了测试这个功能的危险性。
  这个程序开始无休止地复制自身,占据了大量磁盘空间、运算资源以及网络带宽,最终导致计算机死机和网络瘫痪。这个程序感染了大约6000台计算机,受到影响的则包括5个计算机中心和12个地区结点以及在政府、大学、研究所和企业中的超过25万台计算机,美国国防部成立了计算机应急行动小组来应对这次事件并且减少损失。据估计,这个程序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在9600万美元左右。人们从这时开始,才意识到病毒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这个实验使得小莫里斯被判处1万美元罚款和400小时的社区服务,也给计算机病毒添加了一个全新的分类,叫做“蠕虫病毒”。有趣的是,早在1977年出版的一本小说中就提到了类似的概念:加拿大作家托马斯•J•瑞安(Thomas J. Ryan)写的那本科幻小说《P-1的青春期》里,一个叫做“P-1”的人工智能程序几乎传染了美国所有的计算机。后来,加拿大还以此拍了一部叫做《捉迷藏》(Hide and Seek)的电影。
  
  新时代,病毒全速向前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了,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了,持续了数十年的“冷战”时代终结了,计算机也开始更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这个时候,在DOS上传播的病毒也已经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了。从最早的引导区病毒开始,逐渐经历DOS可执行阶段、伴随及批次阶段、幽灵阶段和病毒制造机几个阶段。
  大概是在1992年,出现了一种叫做“金蝉”(Golden Cicada)的病毒,这是一种崭新的类型:“伴随型病毒”。这种病毒会把原来的文件改名,然后把自己改成文件本来的名字,并且让病毒文件优先运行,再调用用户本来要运行的文件。当用户认为自己在使用一个安全文件的时候,实际运行了病毒。
  又过了两年,出现了幽灵病毒。这类新病毒每次感染时都会产生不同的代码,让依据“病毒特征码”查杀的杀毒软件头疼不已。
  随后病毒制造机也出现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病毒制造实验室”,它能够生成上千万种病毒,每一种的特征码都不同。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病毒制造技术的组织,例如澳大利亚的VLAD、西班牙的29A等组织。
  1995年8月24日,微软公司发布了划时代的操作系统——Windows 95。人们终于可以不再记忆复杂的命令和参数,只动动鼠标就能完成工作。
  这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它真是一大福音,同时它对病毒制造者也是一大挑战。全世界的病毒制造者都在研究怎样战胜声称“百毒不侵”的Windows 95。1996年,VLAD的Boza病毒首先做到了这一点。这个病毒每月30号发作,受感染计算机将会显示一段文字说明,告诉用户这是VLAD组织的杰作,并不会造成损失。
  而这一时期最出名的Windows病毒应该是1998年由中国台湾人陈盈豪编写的“CIH”病毒。这个病毒一共有五个版本,每年4月26日发作。它改写磁盘引导区数据,并且可能会修改主板上基本输入输出系统芯片,甚至造成主板损坏。
  1999年4月26日,CIH V1.2病毒首次大范围爆发,在全球有超过六千万台电脑被不同程度破坏,2000年4月26日又一次大范围爆发,在全球造成的损失超过十亿美元。台湾警方很快逮捕了陈盈豪,随后发现,破坏力更大的CIH V2.0病毒已经接近完成了。
  
  逝去的黑客精神
  
  在最开始时,病毒大都是一些计算机爱好者所制造,出发点往往在于对技术的迷恋和好奇。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漏洞并加以利用是这一阶段病毒发展的主题。那些趴在键盘上彻夜不眠的年轻人只关心技术,从来没有想过这种好奇将会造就每年50亿美元的杀毒软件市场。
  随着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功的强大,代码也越来越复杂,破绽必然会越来越多。这些破绽永远不可能被全部修复,病毒总能找到突破口。但是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用户来说,使用计算机的过程已经渐渐变成了一场被迫的自卫战。那些沉迷于计算机技术的“黑客”的光荣一去不返,我们谈到病毒时再也不会赞叹制造者的聪明才智。
  今天,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病毒,还有病毒背后的经济利益,以及那条渐渐成形的“黑色产业链”。
  世界和我们都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其他文献
观点  时间:2008年7月26日  地点:单向街书店北京万达广场店  主讲人:徐平(中央党校文史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费孝通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整理:王蕾    今天的题目是“最后的羌族”,这个题目有点飘渺,有点诗意,甚至还有点悲怆。拿到这个题目之后,我说未尝不可,但好像给人感觉希望小了一点。但就羌族这个民族本身来说,确实包含了一个“最后”这样的意境。羌族在今天的
期刊
1993年,电影《侏罗纪公园》描绘了一副从古琥珀中提取恐龙DNA的美妙幻景。 在今天,从三万年前的古人类遗骨身上获得基因组完整图谱,已是现实。    公元前210年,陕西关中尽是大工地。在咸阳,新朝宫阿房宫已经开工两年,而骊山脚下,秦始皇陵的修建已经进入第37个年头。    秦陵是从秦始皇13岁登基那年就开始修建的。“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这是李白的诗。秦陵修建时间之
期刊
1949年,从保甲到居委会,在大历史是新旧制度的更替,而之于渺小的个人,却是短暂的得失与荣辱。    说起来,陈福林和陈道彰两位老人,这辈子唯一重大的政治身份,就是曾经担任了共和国第一个居委会的一把手和二把手。陈福林来自工人阶级,陈道彰出身商人世家。前者靠拉人力车糊口,后者是这个城市资产阶级的后代,有着不错的学业背景。居委会之于他们就像是一个命运交叉的城堡,把两个人生轨迹截然迥异的人物安排在了一起
期刊
对于大部分学艺术的学生来说,床头摆了一排黑泽明全集就和摆了一排希区柯克全集是一样的意义,它们都不是很好的入门作品,却是入行许久之后,觉得黔驴技穷了才会认真去看的好东西。虽然中日文化很多相通之处,但看得懂黑泽明的故事很容易,能够了解其作品内涵却很难,不过幸亏有这么一个支点:莎士比亚。  早于“言必称希腊”的八九十年代,黑泽明在四十年代开始就开始寻找东方价值观在西方思想体系外的姿态。他父亲是个军人,黑
期刊
编译:彭华    “青年近卫军”是苏联第一支青年地下抵抗组织,近百名成员几乎全部牺牲。二战期间,在苏联被占领区虽然有数以百计这样的地下组织或游击队,但“青年近卫军”是第一个在成员大部牺牲后一举成名的抵抗组织。  “青年近卫军”的英雄事迹在几十年前的苏联几乎家喻户晓。在那个年代,法捷耶夫的小说《青年近卫军》在青年人中十分抢手,导演格拉西莫夫改编的影片更是催人泪下。“青年近卫军”主要英雄人物的名字随处
期刊
我们是谁?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离开非洲大陆的?一路上,他们碰见过谁,谁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这些千百年的疑问推动着人们去寻找人类迁徙的地图。    只要用一个棉签擦拭面颊,获得口腔上皮细胞,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究竟与世界上那个地方的人拥有共同的基因,了解自己家族进化的历程,比如,你是不是和英国女王或者成吉思汗有亲戚关系。这是真的吗?  2005年,美国原住民万帕诺亚格族族长麦克尔马克雷就试了试,他想了解
期刊
在阅读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之前,我们似乎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象征、仪式、隐喻、神灵崇拜和民间信仰等等诸如此类的词汇,是如何重新走进我们的视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科学界曾采用古典进化论的分类架构,简单的将上述内容归结为古代史的“残余”,在尚未对此加以深入探讨之前,便认为它们在现代化社会中不再具有原有的功能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意识形态控制的逐步松懈,许多民间传统社会-文化形态重新回归于
期刊
1948年10月18日,胡适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邀请来到杭州,下榻在西湖边熟悉的新新旅馆,20日下午二点钟,他在浙大体育馆演讲《自由主义》。浙大学生唐为根回忆,当年胡适来浙大讲话“不得人心”,“台下学生不断地出现哄声四起”,并不确切。因为当天的竺可桢日记写得很清楚,听讲的浙大学生、老师有八九百人,大部分都是站着听讲的,但一小时二十分,很少有人退场的,“亦可知适之演讲之魔力也”。他的日记中还说到胡
期刊
数万年前,现代亚洲人的一支,身上带着O3型的染色体,开始向北迁徙;数千年前,O3-122这一支种小米起家的人,开始向东向南扩展,最终遍布中国大地。    9月初,是新学期开学的日子。复旦大学校园里,到处是报到的新生,复旦大学生命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谭婧泽老师则忙着带几个助手给新生做体检。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健康检查,她是要配合课题,对学生们进行体质人类学的测量,取得一批数据。“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
期刊
过去,咱中国人老是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其实,中国古代礼仪的核心,就是跪拜,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磕头。跪拜在政治上的解读,就是臣服,乍被征服的时候,要用长跪不起,要磕头如同鸡啄米,除非安了心,想当断头将军,才可以“立而不跪”,其实刚烈如斯者,有一部分无非是以进为退,行险取胜,只要对方给点好脸,咱这边立马就坡下驴,依旧还是跪和拜。  自打西方世界,起了近代化的骚动,一干不逞之徒,驾起船满世界走,自然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