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至,境由心生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ie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东尼•卡罗,是过去六十年以来,英国最著名的雕塑家。这个赫赫有名的名字,在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卡罗出生于1924年,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了工程学学位,1946年开始学习雕塑,1947年至1952年间转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并担任了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助手,1953年后,在伦敦的圣马丁艺术学校任教。虽然卡罗的艺术生涯开始很早,但是他算是个大器晚成的艺术家。他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个人风格的创作,开始于1959年,他35岁的时候。
  五十年代末,抽象艺术的新分支——极少艺术(Minimal Art)开始形成和发展。极少艺术在雕塑上的反映被称为初级结构,表现形式是把造型简化到最单纯的几何形体,并利用工业钢材,装配成巨大的强有力的结构,使之成为与环境空间融为一体的艺术品。
  1959年,卡罗在访问美国期间结识了美国著名雕塑家、极少艺术的代表人物戴维•史密斯(David Smith)并深受其影响。这次美国之行让他领悟到:抛弃传统,并不会损失什么;艺术,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是否表达了你心之所想;艺术是不需要规矩和方圆的;艺术不是别人怎样评断你;艺术,是自由的、随心所欲的表达。
  回国后,他完全抛弃了自己过去使用的传统雕塑材料,开始用废旧钢材进行雕塑创作,走上抽象艺术之路。60年代,他对抽象艺术的热切追求使其成为了现代主义的先锋人物,成为这一艺术风格中最富独创性的雕塑家之一。在戴维•史密斯开创的钢铁雕塑领域,卡罗又前进一步,把雕塑从底座上拿下来,直接放置到地面上,并且平铺开来,拉近了雕塑和观众的距离,使雕塑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供人欣赏的物品,取而代之的是雕塑和周遭的建筑相呼应,成为周围环境的一部分。
  1963年,他的一场个人雕塑展引起了英国艺术界的关注。他的直立于地面的大型抽象雕塑为三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卡罗的雕塑多取材于金属,其中包括铜、银、铅等。他在纽约、罗马、东京、伦敦和威尼斯举办了多场个人作品展,并获得过多个世界艺术奖项,包括1992年东京的皇家雕塑奖。1987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位。
  今年,卡罗又回到纽约,在大都会博物馆屋顶花园展出他的钢铁雕塑。展览开始于4月底,一直到10月30日结束,让往来于纽约的游人和曼哈顿的居民一起,可以在这漫漫长夏,到大都会的屋顶花园执一杯以展出的雕塑命名的饮料,一边欣赏曼哈顿绿意盎然的中央公园,一边眺望蓝天白云下曼哈顿的摩天大厦;而身后,就是这奢侈的、由举世闻名的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装饰的花园。徜徉于色彩艳丽的雕塑中,你可以驻足遐思,也可以放空大脑,什么都不想。
  因场地有限,这只是个小型的回顾展,虽然只收入五件作品,却概括了卡罗过去六十年的创作。正值今年是卡罗首次举办钢铁雕塑展的五十周年纪念,在大都会博物馆的这个小型展览,就具有更加不同的意义。
  最早的一件展品,是1960年创作的《正午》(Midday)。这是他在1959年访问美国后创作出第一件具有突破意义的代表作品。在大都会展出的《正午》,重新漆过,鲜艳的嫩黄色在曼哈顿灿烂的阳光下跳跃得耀眼。整件作品由长短不同的“工”字钢构成,像极了一只跃跃欲试的野兽,是恐龙?是豹子?还是一条猎犬?充满动感的设计和明亮的颜色相得益彰,使整件雕塑显得生机勃勃。
  1968年创作的《夏天之后》(After Summer),占地面积极大,在两条铺在地面上的七米多长的“工”字钢上,平行排列着四对八个漆成银色的弧形金属花瓣,整体看起来,像是一个平铺在地面上的外太空来的飞行器。或者,如果你不被那富有高科技质感的银色金属外漆所迷惑的话,它也会让你觉得那是个鲜花盛开的原野。
  在《夏天之后》和《正午》之间,摆放着1984年的作品《宫女》(Odalisque)。《宫女》看起来像一幅立体主义的绘画,采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来表现一位丰腴女子——她双手抱膝,头低低地埋在膝间。切开的半圆钢球,流转的弧线行钢管,以及钢板上切割出的弧形,赋予这个钢铁的雕塑柔媚的气质。
  《宫女》的旁边,是艳红色的《装饰》(Blazon),作于 1987-1990年。《装饰》充满了新古典主义风格,呈现出典型的建筑特征。左手边是高达三米的顶梁柱,右手边是半圆的拱顶,前面是细细的栏杆,展现的是一个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旅馆阳台。
  最后一件展出的作品《终结》(End Up)是卡罗在2010年创作的。作品使用了多种材料,锈蚀钢材、铸铁和木材,构成了一个结构复杂的统一体。木头的底座上端坐着方形的铁框,中间的一领圆圆的窗通向空无一物的内心;几片钢板,平衡着头部的重量。这是什么?是海狮,或者根本就什么都不是。因为卡罗认为,雕塑并不一定是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它只要能够让材料展示于空间中,表达雕塑家的奔腾的激情,就可以了。
  现年87岁的卡罗,至今也没有停止创作。他刚刚接手一个纽约公共雕塑项目,在曼哈顿60街的公园大道(Park Avenue)中间的花园地带建造一个长达三个街区的大型雕塑。卡罗说,这个项目会在2013年结束。
  我期待着,2013年到来时,可以看到步入90岁高龄的卡罗留给曼哈顿居民的一个展现他自由心灵的伟大雕塑。每当我路过它时,一定会想起今天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到的这个卡罗作品小型回顾展,想到卡罗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创作人生,也会想一想,艺术之于我们芸芸众生的意义:拥有一颗开放的心灵,生命中就会充满无限的可能。
其他文献
这  里摘录几段我的“画室杂记”:夜很静很静,独自坐在画室,想着窗外远远的风,吹过耳语着的树,树在谈论些什么?我好奇地谛听着。也许,在某一个清晨,昨夜的很多很多想象和幻想,都在这夜色中的耳语变得深沉厚实。  终于安定下来了,画画、抽烟斗、喝茶,看看书,打打电脑,还有很无聊地海阔天空地瞎想,或者什么都不想。安静是一份福分。阳台和窗台种了几株竹子,夜风吹来,竹叶嘎嘎地响,晃动的影子似乎是心的飘然悠然的
期刊
学术之路  SHMJ:白老师,您好。能有机会对您进行这样一次访谈,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您这次回国是在北大讲课吗?  白谦慎:我在北大做访问学者。  SHMJ:您前几天在故宫博物院参加的“兰亭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也去旁听了。  白谦慎:对,我只是去做了个评议。现在除了跟我目前的研究有关的东西,全都辞掉。我现在主要是在做关于晚清的吴大潋的研究,而跟吴大潋无关的邀请,我基本都不接受。因为十几年前,我
期刊
主持语:  照片上的来源、黄庆、任志忠、邬大勇、周小松,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青年教师,他们在美院和西湖湖山境域的滋养下,氤氲着一种生活的姿态和创作的热情,代表着当今中国油画的一种特殊气质。他们乐于回溯探源,在追踪西方绘画“古典”精神的同时,也关注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走向。尽管他们的面貌各有不同,但对个体生存体验已成为他们艺术表达的一种主要人文意识。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情感、关注作品的纯正性,并努力
期刊
我  总觉得,画画是谛听心灵的回声。心灵像一个飘浮的钟,在时间的维度,在穿越着历史和现实的空间,有时被一阵风吹响,声音在旷荡深幽中飘出,清脆而沉逸,引来似有若无的回响。屏心息气,谛听这种回响,在画面的墨韵笔意、结构形态中感觉这回响,传达这回响。  不知是我有意去选择和标示“天地悠然”这一表现题材,还是老屋、云水、回栏、斜柱,撞击着我飘浮的心灵,由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画着,企求画出曾经有过的一阵阵回
期刊
艺术,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从没和我们的生活分离过,一直在社会或者个人生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跟文学作品一样,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外在表达,总是会承载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意义,从远古的占卜祭祀到中世纪的传播神学,发展到今天,艺术越来越成为反应社会变革、传达个人心声的媒介。也许各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渴望能够创造出与时代脉搏共振的艺术,希望自己的作品体现对人生、对社会、乃至对政治的关注和思考,渴望创造出
期刊
主持语:    你印象中的雕塑是什么样子?大理石般的巨大浮雕?精致小巧的木雕?还是用玻璃钢组合的抽象图示?你看过用砖头做成的雕塑吗?当你面对一辆由红砖头雕塑成的汽车,由红砖与青砖雕成的矿泉水瓶、茶壶等诸如此类的日常用品,你会有什么感受?会感觉新奇,还是感觉古怪?是对自己关于雕塑认识的一种刷新,还是有被艺术颠覆之感?戴耘就是抓住了物质幽灵的一位艺术家,他赋予幽灵以砖、水泥、钢筋的肌体,就像太上老君为
期刊
无  意中画了一些画,画了一些圈圈,自己觉得还是有些意思,想给它们起个题目,想来想去,冒出了“游象”这样的词。我似乎很喜欢或者说很向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游”的概念。“游”在中国的文化话语系统中,是一个具有很强精神性的词汇。儒家所谓“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家的“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游
期刊
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前行中思考着未来,回味过去,感慨其中的苦辣酸甜。前人所说的“学生生活是人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直到现在自己也才深深地体会到这点。三年的丰富研究生生活也即将画上句号,细细品味三年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心里不免有很多感慨。  我的作品《春夏秋冬》是表现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是全人类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离我们越来越近
期刊
采访地点:诸子艺术馆  受访人:李 军  采访人:周兴涛    诸子艺术馆座落于南京市鼓楼区江东北路,粉墙黛瓦、水榭回廊、亭台楼阁,诸子艺术馆以“吴地明文化”为基调,带给人审美享受的不只是展厅内陈列的书画艺术作品,这里每一处门头、窗户、厅堂,都被设计成一件件精致典雅的园林小品,艺术馆内的桌椅家具、花草盆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置身其中,可以让人的心情在此放松。诸子艺术馆在短短的三年期间,把“以文
期刊
主持语:    本期师出名门栏目向读者推介的是: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学部主任安滨教授和他的两位弟子。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有着国外教育背景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安滨教授,是如何以国际的文化视野,并参照国内高等艺术教育的需求,来实现自己的艺术主张和教学理念的。  在教学上安滨教授要求学生“能力与素养并重”。获得知识和能力是为了更大胆和有勇气去思考。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性品格,由此打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