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泰熙 从金蝶奖看当今书籍装帧的发展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份,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速泰熙应台北书展基金会邀请,担任台湾书籍设计界奥斯卡奖项——金蝶奖大赛的决选评审,并在“书籍设计论坛”做了题为“美域的延伸——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书籍设计的审美拓展(以大陆书籍设计为例)”的演讲。为此,我们专程采访速泰熙,请他谈谈金蝶奖评选的标准以及对于书籍装帧设计的看法。
  
  对话
  书香:本次金蝶奖大赛的评审之间有差异吗,评选的时候是如何达到一致?您在评选中有没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作品?
  速:这次金蝶奖的评审分别来自法国、日本、台湾地区以及大陆,我们乐于看到不同的声音和面孔,因为书籍的装帧设计需要百花齐放,这样才能为装帧设计带来新的局面。
  欧洲的工业传统使得他们更习惯用机器进行系统化的操作,所以来自法国的评审奥立维(Olivier·Tallec)对采取手工创作的书籍设计作品就很感兴趣。就亚洲来说,日本和台湾地区的评审较为侧重创意的发想和实践,而大陆则比较侧重美学理论与探索角度。虽然大家风格有分别,但是我们的倾向是一致的,挑战传统,解构制式思维,拥有新创意的作品最为我们看重。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金蝶奖很多参选书籍的设计都本着书的内容、精神出发,大胆创新采用不同的材质做出了亲切别致的质感。这非常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和需求,也给实体书带来了新气象。
  这次获得文字书类金奖的《邂逅之森》就是一个例子。因为这本书跟熊有关系,书的切口就做成毛茸茸的质感,让人联想到熊皮;读者打开书的时候还会有一部分纸屑掉出来,使人联想到北海道下雪的场景,非常用心。获得图文书类银奖的《ZOOM IN ZOOM OUT(以有机为名)》,封面用家中常见的纱窗网环绕,书籍里面则采用了很多不同的纸质,传达出这是一本和建筑相关的书籍。这种带有解构性质的创意就得到了我们的一致好评。
  到了评审的最后阶段,尤其是对最佳书籍设计的评选,我们几位评审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这也再次反映了如今世界审美的趋势和潮流。
  书香:在电子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传统书籍似乎面临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对此您是如何看待?您认为如何给书籍做装帧设计,才能使之有长足的发展?
  速:我觉得对于传统书籍来说,现在电子媒体的飞速发展是一个机遇,更能彰显出装帧设计的重要性。
  电子书的优势在于它信息量大、速度快,纸质书在这方面无法与其抗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电子书一来不能触摸、更换和装订,二来也没有大量的时间去精雕细刻。因此,书籍设计已成为纸质书与电子书竞争互补的主力。我一直认为,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老套的书籍形态单调乏味,缺少亲和力和吸引力,缺少阅读的乐趣和享受,时代的发展则要求书籍更“美味”。书籍设计是书的第二文化主体,将整本书都纳入设计的视野,书籍就成了艺术品。优秀的书籍设计能够通过设计语言,更好地传递文本内涵精神,同时呈现多姿多彩有意味的形式,大大提升了书的文化含量和艺术魅力,让阅读变成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
  书香:作为本次金蝶奖的评审,您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在您看来,台湾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您对两岸的书籍装帧设计有什么展望?
  速: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读者和文化氛围。台湾面积不大,整个台北的人数也就三四百万人,但是参观这次大奖赛以及“台北书展”的人就达到了五六十万,可谓是盛况了。相形之下,大陆在这方面还是有点欠缺。当然,这跟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台湾的同行告诉我说台湾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是像我们这样的,但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反而更重视心灵的沉静,从而追寻纸质书了。因为电子书是速食文化时代的产物,信息量虽然大,但是也很容易带来浮躁;它缺少纸质书引人沉静、思考的特质。
  当然,作为一名大陆设计师,我们有义务把老祖宗留下来最精美最有价值的东西传承和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在大陆很多有责任感的设计师已经在关注这一方面,他们结合西方一些新的设计观念来表现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且做得很好。同时,我们也鼓励新鲜血液的注入,这样传统书籍才会有后续的发展力。金蝶奖就专门设置了一个为年轻学生准备的奖项,很多新人踊跃参加,他们不仅为大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也为装帧设计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大陆在鼓励新人的方面也开始起步了,毕竟年轻人握有更美好的未来,新面孔,新创意,新希望。我相信两岸的书籍出版业都会朝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潮流所趋。
其他文献
相较于西方历史小说,中国大陆历史小说由于受到市场的限制,其创作理念和技能的滞后,使得在文本上显得相形见绌,近年来令人眼前一亮的历史叙事作品乏善可陈。当下的大陆历史小说,或流于戏说、穿越,或附庸主流意识,或缺乏客观史料和坚实的历史观点的支撑,那些历史人物也总在迷雾的笼罩之下,残缺不全或被妖魔化。“国人的历史观亟需‘除魅’,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该到了走出过分功利化的怪圈的时候了。”赵柏田说。  在当
期刊
古书上提到读书人的时候,总会出现“晴耕雨读”的字样,想必,那是古来文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现代人的耕读生活。  先从故事开始说起。  出生于山村的阿默,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顿,渐渐体认到童年记忆和山林生活是自己生命的温暖慰藉,所以从二十多年前回归山林,透过阅读和野地观察,学习土地伦理,并陆续写下五十种家乡植物的风姿,描摹人与植物(自然)彼此的厚生关系。《我生命中的花草树木
期刊
两年前我写下了“出版社时代”的终结,讨论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昌盛的时代,无可挽回的命运。两年来许多人不断争执这个问题,怎么可能出版社会边缘化、会衰亡呢?  出版社掌控产业的历史太久,所有现在活着的人,一出生看见的就是出版社主宰市场的现况。我们无法想象出版社被边缘化的景象。这很合理。不过六月末 J. K.罗琳筹建中的新网站“波特更多”(Pottermore) 有了新八卦,为这个产业议题再添了一记警示。 
期刊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全球版权产业迅猛发展,各种侵权问题也随之而来,版权保护已成为国际版权业界需要共同面对的普遍难题。为了加强各地域、各种版权资源之间的交流和协助,促进版权产业的良性发展,在上海市版权局和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院的大力支持下,上海版权保护协会和上海版权服务中心(SCSC)、韩国著作权委员会于8月19日,2011年上海书展期间,共同发起、举办“2011中韩版权保护研讨会”。  
期刊
8月17日~23日,为期一周的2011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成功举办。  参展面积为2.2万平方米,参展图书品种超过15万种,汇集了来自全国500家出版社。本届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传承经典,谱写辉煌”为主题,设置了主题展示馆、献礼图书展销馆、主宾城市重庆出版馆、中国出版集团馆、各地出版馆等多个区域,举办440余项文化活动,吸引了300多位海内外知名人士亲临书展现场,2
期刊
孟磊与江慧仪家中屋顶的花园一隅,是一个小小的生态园。那里有水塔,木瓜树、四季豆、山药和厨余桶,木瓜树为水塔及其他更小的植物遮荫,水塔为四周的环境降温、挡风,并反射太阳光给木瓜树。当山药成功攀爬上木瓜树后,四季豆便借着山药之助往上生长,厨余桶则为这个小生态抵挡强风,形成较阴凉的微气候。此外厨余成为植物的肥料,水塔用来储存雨水……  之所以将这个屋顶小角落称为生态园,是因为这里的种植物组合经过精心设计
期刊
一切就从你拿起一本书开始。    是什么吸引了你的眼球?  封面设计、纸张的质感、翻阅起来的舒适度……就好像一见钟情般,让原本只是纯粹的,需要静下来阅读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触感、视觉感。这是设计师的功劳。    每一本书都是设计师为文本量身打造的外衣。因此,设计师要深入了解文本所要传递的意涵,写作者想要展现的风格,并通过艺术的语言,把文本和设计融为一体,并隐于文本之后。作为一位成功的设计师,他们能
期刊
第一次见到张典婉,是在她于厦门下榻的旅馆中。那天她刚从培田(福建省连城县西南部的古村落,保有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风尘仆仆回来,兴奋地描述着一路见闻,丝毫未显路途迢迢所带来的疲惫。后来几天的相处中,我发现只要是关于客家的话题,她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张典婉是客家人。  再次见到她时,她作为嘉宾出席哈尔滨书市上《萧红印象》的新书发表会,身穿改良式旗袍搭配牛仔裤,在台上娓娓道来自己在台
期刊
采访萧青阳的那天,他刚逛完跳蚤市场回到工作室。逛跳蚤市场是他每周的固定行程。他在跳蚤市场看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物。他喜欢并追求这些独特的民间美学。萧青阳观察大中华地区的设计,发现不同地方的风格却呈现出高度的同质性,“就像万胞胎一样”,所以就继续逛自己的跳蚤市场,寻找那些奇特的美感。  萧青阳的工作室对面是一家图书馆,他常常到里面去看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在历史的纵向比较中,他惊讶地发现:比起
期刊
对于出版物的装帧设计,“书衣”是再好不过的比喻了。   书衣,因出版市场的竞争和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变得越来越讲究了。  的确,一件好的书衣,可以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作品顿时生辉;一件好的书衣是对出版品内容的最好诠释,让人们透过表象窥测到书中的奥秘;一件好的书衣可以引起人们购买的欲望,让出版品变得畅销起来;一件好的书衣可让出版品锦上添花,使人们尽享内容美的同时感受视觉美,使阅读充满快乐;一件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