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价值取向

来源 :文艺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ong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编自猫腻同名小说的网剧《庆余年》,在科幻设定的基础上着力突出了现代思想与古代制度的碰撞,这就令主人公范闲的成长得以被架构得更有力度和深度,尤其是滕梓荆一线的改编,凸显了网剧《庆余年》的人文审美立意与启蒙价值取向。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已经走过了二十年,而《庆余年》这种颇具人文关怀的启蒙向影视改编,在当下的浮躁网改剧市场中就显得尤有价值。面对5G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作家、网络文学影视从业者以及网络文学批评与学术研究者,都应该积极推动网络文学创作和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向更具文学性与人文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健康方向发展。
   关键词:《庆余年》;网络文学;影视改编
  2019年末最火的剧,无疑是《庆余年》。在微博、豆瓣、知乎、虎扑、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上都能看到关于《庆余年》的火热讨论,上一次出现此等盛况,还是暑期推出了“顶流”肖战的《陈情令》。而且,与《陈情令》相似,《庆余年》也有着性格饱满的人物群像和悬疑迭起、环环相扣的精彩剧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猫腻的小说原著,网剧《庆余年》在科幻设定的基础上着力突出了现代思想与古代制度的碰撞,这就令主人公范闲的成长得以被架构得更有力度和深度。
   网剧《庆余年》的故事主体是大学生张庆所撰写的科幻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范闲本是一个患有重症肌无力的现代青年,睁眼醒来后却成为了竹筐里的婴儿,脑海中还保存着现代社会的一切记忆,他拥有旧世界的现代意识却又可以在新世界摆脱绝症重活一次,于是他决定抡圆了活,将被闲置的生命能量运用至极致。因此,范闲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着明确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体,对生命有着积蓄已久的不灭热忱,他知道自己是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能吃能喝,吃肉多了指甲还会长得特别快,因此在范闲这里,再大的筹码都不能通过牺牲个体的人生来获得,而依附于个体人生的重要内容,如亲情、友情、爱情等,同样是不可交易的。正是这份强烈的生命自主意识和先天具备的现代观念令范闲在进入新世界时,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潜在的启蒙者,在范闲看来,不仅是他自己应该好好活,而是人人都应该好好活,为自己而活。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意识与古代制度并未发生实质性碰撞时,范闲只想做个富贵闲人,他并不想与整个封建制度、权贵阶级发生直接冲突,而是只在自己有限的可控范围内践行现代理念,如追求自由爱情、改善家庭关系、建立平等友谊、拒绝奴仆侍奉等。母亲叶轻眉改变时代的的宏愿梦想,在范闲看来无异于是与整个世界为敌,所以相较于叶轻眉的理想主义,初入京都的范闲更愿意做个为自己而活的务实主义者。范闲成长的质变节点在于滕梓荆之死,除去亲人,滕梓荆是范闲在新世界的第一个朋友,牛栏街刺杀事件中滕梓荆为护卫范闲而惨死,就因为“死的只不过是个护卫”,这“死”就不重要了,没人认为护卫的仇和护卫的公道也应该是要报、也是要讨回的,愤怒的范闲忽然明白,世上最多的就是普通人,但总有大人物觉得他们无关紧要,视人命为草芥,但没有草芥众生又何来这家国人间,所以范闲想为了这普通众生跟世上的道理斗一斗,自此范闲不再是新世界的看客,而是新世界的真正參与者。在猫腻的另一部代表作《将夜》中,“门房的儿子”对“赵氏孤儿”式的故事予以了彻底解构与反转,将军灭门十几年后,复仇归来的不是将军的儿子而是二门门房的儿子,复仇者质问大家,也同时质问读者,为什么复仇者就一定是将军的儿子,门房和婢女的儿子就不该活么?将军的仇是仇,门房的仇就不该报么?书里戏里写的都是赵氏孤儿式的故事,但从来如此便对么?在猫腻个人最满意的作品《间客》中,主人公许乐同样信奉人生而平等,正是为了给一个个具体的人讨回公道,许乐在阴谋与战争的漩涡中对合法暴力进行了猛士式的反抗,他反对权力以任何合法乃至合情的暴力牺牲普通个体的利益。所以滕梓荆这个人物被编剧王倦重写,尽管与原著情节不同,但其人文关怀与精神气质却并不背离原作者猫腻的个体本位思想与后启蒙时代的启蒙主义立场。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编剧王倦在个体的复仇完成之后却又将以暴制暴的残酷后果直接呈现给范闲,也直接呈现给观众。死去的滕梓荆不仅仅是个护卫,他是妻子的夫君,是孩子的父亲,是他范闲的生死挚交。那么林珙呢?这位被杀死的复仇对象,他也是老父亲的儿子、是傻兄长的弟弟,是痨病妹妹的哥哥,是林氏全家的希望。虽然范闲并非手刃仇人的凶手,但林珙也的确因他而亡,正因见过了相府的悲恸绝望,范闲才真正体会到暴力复仇后的价值动摇与惶恐愧悔。显然,剧版《庆余年》在张扬原著所推崇的个体本位时,又对绝对的个体本位予以了质疑。尊重个体权利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但个体权利的绝对扩张也会诞生个体本位的消极后果,所以暑期档爆红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善与恶的对立关系处理上,就极注重二元之间的张力与平衡,立足个体却不停留于个体,惩恶扬善却不耽溺于杀伐。《陈情令》也是如此,魏无羡修非常道却行正义事,走的是独木桥却胸怀天下,他从少年豪杰沦为百家公敌,却历尽毁谤,归来仍是赤子之心,兼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担当与道法自然、顺从本心的道家修为。
   不仅如此,《庆余年》在范闲因见识了复仇后果而信念动摇时,又进一步将现实的残酷呈现在他面前。朝堂议事在为林珙之死盖棺定论时,只因帝王要借宰相丧子来征伐北齐,就将林珙之死结论为敌国之祸,与滕梓荆一样,相府公子的死亡真相竟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庆国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出兵北齐,天下百姓也必会因此而同仇敌忾,至此,林珙死便死了,他的死亡真相和林家的所有悲恸与愤慨都只能埋藏于国家的汹涌波涛之下,只留下心知肚明的老父亲独自咀嚼悲辛。随后长公主李云睿亲口告诉范闲,自己才是牛栏街刺杀案的主谋,而林珙不过是个听话的孩子,至于滕梓荆,“死人的名字便无需再记了”。至此滕梓荆——林珙一案,借由盖棺定论的“真相”与主谋自曝的真相将皇权的霸道与权力集团的残酷展露无遗。这就在故事的开篇埋下了伏笔,预示着“现代人”范闲的反抗对象可能不仅仅是权势集团中的某个个体,而是整个社会现状,范闲注定要成为母亲叶轻眉的继承者,着力于粉碎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而范闲与父亲庆帝的对立与对决也终将不可避免,所以《庆余年》的本质内核是个沉重的悲剧故事,而范闲也注定是一个孤独的悲剧主体。    由此来看,滕梓荆一线的改编无疑是成功的,编剧王倦在戴着镣铐跳舞的同时仍旧发挥了改编者的主体性,凸显了作品的审美立意与价值取向。由于剧版《庆余年》的主题是现代思想与古代制度的碰撞,并以此建构主人公范闲的心理成长路程,这就决定了剧版范闲的人设必定要不同于原著。原著中的范闲有很多缺点,更有杀伐果决、虚伪冷酷、自私自利的一面,编剧王倦有意识地弱化了范闲的黑暗面,突出了范闲人性光辉的部分。比如,原著中范闲从幼年暗算费介时就表现得格外狠辣,他打算解决掉费介并进而找五竹收拾残局,而剧中范闲误将费介认作杀手,为求自保将其打倒,他误以为自己杀人了,从而慌忙向五竹求助,这二者的立意差异甚大,后者在表现范闲的果断与机警时,却也突出了他的善良与单纯。而且,与相当一部分穿越、重生小说设定的人物不同,范闲并没有弃绝现代观念以融入古代生存法则,抑或凭借现代知识掌控斗争规则并占据权势顶峰,范闲始终坚持现代思想,并依此反抗整个非现代的规则本身,他像一个唐吉诃德式的英雄,亦像一個铁屋中呐喊的先驱猛士。
   猫腻本身是一位深受金庸、路遥影响,并将鲁迅杂文集看过三遍的网络文学作家,而王倦的启蒙意识也相当自觉,在剧中,范闲初入范府,当他以人人生而平等拒绝奴仆侍候,并劝大家为自己而活时,仆从丫鬟们都吓坏了,只觉得少爷说话太瘆人,纷纷跪地表忠心,直待范闲破口大骂,要用板子打人时,下人们才觉得少爷亲近了许多,激动无比地喊着快给少爷拿板子,只此一笔,就在现代思想碰壁的尴尬中,将封建时代个体普遍不觉醒的可悲状态展现了出来。可是,剧版《庆余年》如此具有人文关怀价值取向的立意,却受到了部分所谓原著粉的攻击,以原著内核是父杀母、子弑父的复仇爽文为据,攻击剧版范闲是追求人人平等的矫情道德婊,他们看不到剧版范闲思想与人格的光辉,却总指责他不够狠辣凌厉。这种指责在《如懿传》热播时也曾出现,在流行的大女主宫斗剧中,如懿这个人物的立意要远高于甄嬛或魏璎珞。甄嬛熟知男权规则并利用规则登上权力巅峰,同时亦被规则所收编同化,而如懿则是在看透了宫斗、权力乃至婚姻的本质后,仍然保持本心与原则,为此她不惜断发为祭、自绝以求超脱,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观众看不到如懿的倔强与风骨,却一味指责她是个没有宫斗自觉的窝囊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这些戾气沸腾的价值观存在,《庆余年》的启蒙向人文改编才显得更有价值。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已经走过了20年,受网改剧浮躁市场的影响,被商业资本操控而又缺乏“文学性”的急功近利改编剧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网民、手机用户,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过度娱乐与教化缺失必然导致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双重下降,虚无主义的流行也会带来精英意识淡漠、正面价值消解乃至家国情怀溃散的危险。面对5G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与网改剧都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文学作家、网络文学影视从业者以及网络文学批评与学术研究者,都应该积极推动网络文学创作和网剧改编向更具文学性与人文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健康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近年来,学前教育深受人们的关注。中华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所在,更是广大人民的精神支柱,传承我国优良的文怀底蕴是当代青年人不可缺少的责任。学前教育担任的启蒙幼儿,当代教师要积极挖掘,传承中华文化。让幼儿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文化在幼儿中的传播方法。让幼儿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文化自信,也让幼儿教育课程更加完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本文将通过对树立中国学前教育文化自信的思与析以
期刊
摘要:小学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基础时期,小学生的平均年龄较小,但在教育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后进生是全体学生中的一部分,他们的标志是学习落后。除此之外,后进生还有其他问题。需要老师的关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足够的忍耐力,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实现后进生的良性转变。本文从以上的角度论述了后进生的原因和指导措施,并参考斥责。  关键词:小学教育;后进生问题的转化方式  一、小
期刊
摘要:蔡元培,对中国教育改革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教育家和民主革命家,其军民国教育、实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的教育理念即“五育”教育思想,是中西方国家教育观念的融合与交流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思想成就,对于历史上乃至当今我国的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并分析了“五育”思想的内容、北京大学“五育”教育理念的践行,探讨了“五育”教育理念在历史上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期刊
《幸福街》是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底推出的著名作家何顿先生创作的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现实主义力作,它全景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来普通人的生活、思想、命运境况与时代风云激荡的历程。 小说以普通人群像的方式,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蕴藏时代精神,以普通人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巨变。小说中的人物似乎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挫折与追求、爱情与仇恨、苦厄与奋斗、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真实而细微的命运遭遇,
期刊
当前,书法文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书法学科体系日益完备,书法美学的学科性质与建构成为学者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毛笔书写退出实用舞台,人们对书法艺术既没有实践经验,也缺乏审美基础,如何进行正确的书法审美判断成了问题。书法家以艺术技巧塑造艺术形式,是为了创造美的风神。这一形式系统和技法系统,最终汇入以审美为指归的价值系统。 本专题刊登四篇文章,邓宝剑《书法美学的学科性质》从宏观角度辨析书法美学
期刊
摘 要:作为一部人物群像式的长篇小说,何顿的《幸福街》所真切书写的,就是1950年代初叶,在新的时间开启之后半個多世纪的时代与社会变迁。小说最突出的思想艺术成就,集中体现为作家不仅把时代和社会的巨大变迁非常巧妙地嵌入到了一批普通民众人生命运的书写之中,而且二者之间达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水乳交融程度。关键词:时代命运;社会变迁;人物群像 放眼当下时代的中国文坛,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活跃着那么多可谓是海
期刊
摘要:张竹君是清末民初的女性精英,在女性解放问题上探索出了一条自立之道,在张竹君看来追求男女平权要建立在“自立之学”的基础之上,而做到“自立之学”,要从谋求“合群”之道、兴办女子实业、学习女子医学这三方面着手,研究张竹君女士的女性解放思想,为我们获悉清末民初女性社会多元而复杂的生态提供了视角,也对女性形象塑造和女性启蒙有着深刻意义。  关键词:张竹君;女性解放;自立之学  被誉为“中国的南丁格尔”
期刊
摘 要:何顿最新力作《幸福街》围绕“黄家镇”这个特殊地域,记录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前后60余年的时代群像,彰显他继续沿着“为卑微者立言”的创作路径,但又与以往的作品有所不同。文本至少在三个层面体现这种不同的经验层次:首先,透过他多年细致与客观的观察,文本解放了主流历史叙述对渺小个体的刻意遮蔽,这得益于何顿的生死感悟与他多年来深厚且丰富的生存经验;其次,文本对人物心理、情感、欲望前后连贯的
期刊
英:周老师,你好!非常高兴能和你聊一些我感兴趣的话题。近些年,你发表了不少现、当代文学空间问题的研究文章。当然,这个“空间”是泛指的,你的研究,似乎有融通史学、地学、文学的考虑,在你的现代文学研究当中,主要是现代文学的空间起源研究;而当代文学领域,主要是小说与地方志的关系研究。我想请你谈谈,你为什么会关注这些问题呢? 周保欣:学术问题的产生,很多时候跟一个人的阅读是有关系的。可能有长达十年左右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现代性的视阈出发,分析了当代书法的审美趋尚的种种表征及其根源。一方面,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全面地渗透到了书法的各个方面,给当代书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另一方面,书法欣赏的状态由传统的“静观”转为“震惊”,昭示着书法的审美从传统的文化视角向当代艺术视角的转向。在此基础上,揭橥了在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书法的价值与使命。并对张海先生的《当代书法“尚技”刍议》一文中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剖析。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