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去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将此点作为教学的重点。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指向及施教主体等多方面领域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自身的主体价值,充分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行之有效。
【关键词】 教学艺术 激发 求知欲和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32-01
记得美国教育家哈·曼曾经说过教学工作者如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勾起、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那么这个教学过程是失败的。可见,激活学生主动潜能,激发培养学生主动性和求知兴趣,是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将从多个思维层面介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学习。
1 调动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1.1 讲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是无法和成年人比拟的,他们见人识物面都相对较为狭窄,因此教师应着重培养他们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重要的,此时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身段,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亲近学生和学生一起阅读,多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在授课之前可以适当适时的讲些与教学内容相近或者相关联的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鉴赏、分辨能力。
1.2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能打动和感染学生的不是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而是教师赋予教学内容的情感。情感的魅力就在于,它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能牵动人的心弦,让人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为学生创造相应的不同教学情境,充分的用自身的情感去感染、熏陶学生,提高学生的专注性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很多教师对创造情境这个教学环节都掌控的不是很好,在业余的时候可以借助学校的各种资源去挖掘,这样就会有更好的突破。
2 做好课内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联系是相互依偎的,课外阅读的基础是课内阅读的积累,而课外阅读又是对课内阅读的完美延伸。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的编排都是精心设计的,它们是知识、情感、审美等多方面的要素组成的教育综合体。尽管教材的设计很完善,但是还有很多教师只是一味的重视知识考点的落实,而往往忽视了一篇好文章的真正的意蕴和内涵,将整篇文章的讲解分解的支离破碎,让学生在无形当中失去了很多培养语感的机会。教师应该先改变课内阅读的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采用小组互助学习提问加分法,在互相质疑、解疑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让学生真正走进书本。教师在教授任何一篇文章之前,都必须强调文章的整体性,让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和生动性,以便培养他们对文章欣赏的整体感受。而在阅读教学环节中也可以相应的给学生们介绍一些与教材有关的作家、风情、风俗等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内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授予学生有关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方法,如教读小说,告诉学生阅读小说应抓住人物形象,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中心来鉴赏小说。教读状物文章,应让学生明确作者一般采用的是哪种描写的方法,明确托物言志还是借物抒情。教读诗歌应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让他们明确诗歌中意象的特殊地位。由此,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读物的内在。 ‘感悟’就是这样的心理过程。
3 找准指导学生阅读的最佳切入点
3.1 一篇文章之所以能感动读者,是因为其文章美的感受是通过对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对自然景观等外在的东西进行有情的描述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过语言这种介质就可以切身的感受到笔者所要表达的东西。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半个多小时”“没…没…来充分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头脑中定会出现一个严守纪律、英勇牺牲的英雄形象。
3.2 一篇文章的精髓往往都设置在人们质疑处,只有体味到其中的真情才能使得自身的感受完整。情感是一篇文章的命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将语言和情感的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可以真正切身感受到作者那种起伏跌宕的情感。如《你们想错了》一课,学生往往对方志敏所说的“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一句难以理解:两个敌兵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来充分地读,学生在找到答案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两敌兵的贪财和方志敏的清贫、大无畏。
3.3 各有各的眼,各有各的穴,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文章的点睛之处指导学生阅读,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文章的美。《开国大典》一课中简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宣告,应怎样来读才能体现主席那种回肠荡气的气魄呢?教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那个时期劳动人民所遭受的生活等进行引导……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从中领悟这句宣告的激动、喜悦、兴奋和庄严。
3.4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存有字面上相矛盾处。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在咬文嚼字中使学生受到文章思想内容的感染。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提到的一组反义词“焦急”和“耐心”,是相抵触矛盾的。读这句时要把它放在课文大环境中,通过群众的动作、表情、语言,使学生认识到“焦急”表明人们急切想见到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又表明无论等多长时间也要等到总理灵车的决心,从而使学生感到人民对总理的那种无比崇敬爱戴之情。
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基本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且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加以指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
【关键词】 教学艺术 激发 求知欲和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32-01
记得美国教育家哈·曼曾经说过教学工作者如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勾起、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那么这个教学过程是失败的。可见,激活学生主动潜能,激发培养学生主动性和求知兴趣,是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将从多个思维层面介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学习。
1 调动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1.1 讲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是无法和成年人比拟的,他们见人识物面都相对较为狭窄,因此教师应着重培养他们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重要的,此时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身段,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亲近学生和学生一起阅读,多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在授课之前可以适当适时的讲些与教学内容相近或者相关联的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鉴赏、分辨能力。
1.2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能打动和感染学生的不是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而是教师赋予教学内容的情感。情感的魅力就在于,它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能牵动人的心弦,让人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为学生创造相应的不同教学情境,充分的用自身的情感去感染、熏陶学生,提高学生的专注性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很多教师对创造情境这个教学环节都掌控的不是很好,在业余的时候可以借助学校的各种资源去挖掘,这样就会有更好的突破。
2 做好课内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联系是相互依偎的,课外阅读的基础是课内阅读的积累,而课外阅读又是对课内阅读的完美延伸。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的编排都是精心设计的,它们是知识、情感、审美等多方面的要素组成的教育综合体。尽管教材的设计很完善,但是还有很多教师只是一味的重视知识考点的落实,而往往忽视了一篇好文章的真正的意蕴和内涵,将整篇文章的讲解分解的支离破碎,让学生在无形当中失去了很多培养语感的机会。教师应该先改变课内阅读的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采用小组互助学习提问加分法,在互相质疑、解疑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让学生真正走进书本。教师在教授任何一篇文章之前,都必须强调文章的整体性,让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和生动性,以便培养他们对文章欣赏的整体感受。而在阅读教学环节中也可以相应的给学生们介绍一些与教材有关的作家、风情、风俗等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内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授予学生有关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方法,如教读小说,告诉学生阅读小说应抓住人物形象,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中心来鉴赏小说。教读状物文章,应让学生明确作者一般采用的是哪种描写的方法,明确托物言志还是借物抒情。教读诗歌应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让他们明确诗歌中意象的特殊地位。由此,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读物的内在。 ‘感悟’就是这样的心理过程。
3 找准指导学生阅读的最佳切入点
3.1 一篇文章之所以能感动读者,是因为其文章美的感受是通过对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对自然景观等外在的东西进行有情的描述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过语言这种介质就可以切身的感受到笔者所要表达的东西。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半个多小时”“没…没…来充分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头脑中定会出现一个严守纪律、英勇牺牲的英雄形象。
3.2 一篇文章的精髓往往都设置在人们质疑处,只有体味到其中的真情才能使得自身的感受完整。情感是一篇文章的命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将语言和情感的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可以真正切身感受到作者那种起伏跌宕的情感。如《你们想错了》一课,学生往往对方志敏所说的“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一句难以理解:两个敌兵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来充分地读,学生在找到答案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两敌兵的贪财和方志敏的清贫、大无畏。
3.3 各有各的眼,各有各的穴,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文章的点睛之处指导学生阅读,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文章的美。《开国大典》一课中简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宣告,应怎样来读才能体现主席那种回肠荡气的气魄呢?教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那个时期劳动人民所遭受的生活等进行引导……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从中领悟这句宣告的激动、喜悦、兴奋和庄严。
3.4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存有字面上相矛盾处。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在咬文嚼字中使学生受到文章思想内容的感染。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提到的一组反义词“焦急”和“耐心”,是相抵触矛盾的。读这句时要把它放在课文大环境中,通过群众的动作、表情、语言,使学生认识到“焦急”表明人们急切想见到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又表明无论等多长时间也要等到总理灵车的决心,从而使学生感到人民对总理的那种无比崇敬爱戴之情。
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基本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且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加以指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