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新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321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大门类,50多位艺术家,100件力作精品,第二届福建省青年美术家提名展,无疑代表了福建美术的中坚力量和未来希望。
  举办展览的目的,除了检阅创作成果、呈现艺术生态之外,更重要的是视觉的交汇与思维的碰撞。青年艺术家是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从此次展览中,观者可以看到他们在当代艺术前沿探索的身影,感受到他们在不同路径上的试验、成就和思考。
  这样的一次交流碰撞,能够给艺术家们自身带来怎样的触动呢?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他们的生活与创作都是“当下”的,都同样面对着传承与创新这一永恒的难题。然而,画画应该怎么画?艺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困惑。因为我们身处的“当下”,是一个信息无限丰富、文化话语多元、艺术标准混乱的时代。
  关于这个话题,我倒是想从不久前建筑师王澍的获奖谈起。
  中国美院的王澍,拿了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件事情让中国的建筑界、艺术界大大的振奋了一下,因为这个听上去并不耳熟的奖项,相当于“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对于王澍获奖的意义,普利兹克奖评委会的评价是:“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
  在我看来,其意义远不止于此。王澍,和他盖的房子,可以视为令人焦虑了两个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以及东西方文化融合问题,在艺术领域的第一个成功范例。王澍的房子,的确是中国的,也的确是当代的。更关键的是,那些作品,在传统的“复活”上,不是符号的搬弄,而是精神的延伸;在文化的“融合”上,不是简单的嫁接拼凑,而是在更高层面上对矛盾的超越。
  王澍给予我们的最大启发,是坚决地进入传统,解读传统。人们总是强调创新,生怕“泥古不化”,深究起来,这实际上是个自欺欺人的幌子,你连“古”是什么都不清楚,还担心被“泥”住了吗?这个时代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我们与传统之间已经产生了很深的隔膜。因而,在充分理解、拥抱传统之前,“创新”只是奢谈。按照“现代化”学的新观点,“现代”与“传统”不能截然分立,“现代”只能从“传统”中逐渐“生长”出来。就艺术而言,国画、漆画这些本土的艺术形式,自然应该回到传统的深处,汲取灵感与资源,然后重新出发。而油画、水彩、版画这些“舶来”的门类,要想真正地落地生根,有所创造,同样离不开民族文化精神与审美特质的融入。“与古为新”,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批有静气有定力的人去埋头探索。
  王澍带给我们的另一个启发,是他的“文心”与“匠心”。他一边以手工的方式,用废弃旧砖建起大型公共建筑,一边“游山玩水,读书养气,试图重新了解与认识中国自己的东西。”他提出“哲匠”的理念,要求学生“像哲学家那样思考,像木那样实践”,由他拟定的课程中,既有诗文书法,又包括木工、砌砖、夯土、焊接。“文心”与“匠心”,恰恰是今天的艺术领域里所缺乏的。“文心”为虚,“匠心”为实,虚实相济,不可偏废。
  甚矣,艺事之难也!一艺之成,绝非“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是百分百的天分、百分百的努力,还要加上正确的思想与方法。“仰之弥高”的传统和前人,占据强势话语权的西方现当代艺术观念,是当代的艺术家们同时面对的双重压迫。无论对前者还是后者,要想发起真正的挑战都需要巨大的勇气。于是,常见的时弊无非两路:老实人一路“傻”画,聪明人一路“乱”画。要么以“勤劳”取悦人,要么靠“忽悠”唬人,要么琐细,要么草率,非入于彼,即陷于此。而琐细者并非“匠心”,草率者也谈不上“文心”。
  福建历来是出读书人的地方,福建人有着安静内敛的一面,做学问的特点是深入且专,反映在书画等艺术上,往往功力扎实,雅致有余。能够入选此次提名展的作者,都是福建乃至全国美术界的青年俊彦,其中有不少人曾多次在全国性的权威展事上获奖。他们是一些真诚的实践者,在各自的领域中,以其天分才华和努力求索,有所突破,有所树立,形成了鲜明的风格样式,为社会贡献了多取向多层次的美感与智慧。
  与此同时,当他们在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意味着自己已经站到了当代艺术的前沿地带。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肩负着文脉传承的责任,面对着文化融合与创造的大课题。
  刘勰《文心雕龙》云:“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尊重传统并不意味着穿长袍马褂、留山羊胡子,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与古人的对话。借古开今,与古为新,这里的“古”是生生不息的,是传统中合理的、优秀的成分,是超越于时空与形式之上的精神内核。“古”和“新”并非对立,真正的“古”总是常变常新的,真正的“新”总是暗合于“古”的。正如王澍盖的房子,处处是现代的空间、现代的功能、现代的审美,又处处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心性、意趣与气息。
  王澍是不可复制的。然而,站在王澍的高度,像王澍一样深入地思考,却是这个时代对所有中国艺术家提出的要求。
其他文献
【摘要】哈罗德·品特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人类的生存状况。在其早期作品“威胁喜剧”里是如此,在其中期作品“记忆戏剧”里亦是如此。本文拟从性别视角对记忆戏剧代表作《风景》进行剖析,旨在揭示人类之间的无法沟通及其隔阂乃是人与人对外界理解的巨大差异造成的结果。从《风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构成社会生活的两性之间,世界在他们眼中有着别样的风景,正是两性对外界感知的角度、侧重不同,使他们无法
期刊
【摘要】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互相激荡的时代情境中,语言学转向后的中国当代戏剧批评,已然摆脱单一本质主义论述的话语宰制,既突破庸俗社会学批评的言说桎梏,亦超越审美本质主义批评的言语迷思,呈现为多重话语相互对话的复调文本,而对此戏剧批评景观进行二度话语分析,可以见出当下学人如何以之作为路径,积极介入日常生活,重新建立与公共空间的关联。  【关键词】 话语分析;研究范式;戏剧生活化  一、启蒙潮汐中的戏剧
期刊
第十届中国水彩、水粉画作品展
期刊
【摘要】 《金陵十三钗》从制作模式、情节设置、形象塑造以及语言等诸方面对内迎合国人的阿Q心理,以赚取国人的眼球与眼泪;对外则卑躬屈膝,不惜放弃自己的文化甚至语言以迎合西方人毋宁说美国人的口味以赚他们的掌声,这是典型的“文化自我殖民”。其结果是不仅被国人砸片,也为美国人所唾弃。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救赎;自我殖民  这是2011年最引人注目的一部中国电影,也是一部毁多于誉的电影,从其诞生之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相关内容,结合日常从事的书法普及和教育工作,从中国书法的民族特色、开展书法教学的内容、传授书法的师资来源等方面探讨当前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强调开展中国书法教学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国书法;素质;文化传承  2011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
期刊
【摘要】现代绘画带着工业文明的深刻烙印,越是想要表达,表达方式越是多样,它就越是贫乏。因为绘画正在远离作者本身,商业发达的社会使它与收入、名声、地位和权力(包括话语权)紧密相连,转而丧失了对于个体本真的追求。但只要诗性仍然存留于世间,那么对于人的本质、绘画的本质的追问就不会停歇。只要我们仍然保持着纯真的本质,诗性绘画就会把我们引向那块心灵栖居的大地。  【关键词】 现代绘画;诗性;本质  [中图分
期刊
【摘要】董其昌《山水图页》是福建博物馆馆藏文物之一,本文认为该画创作的目的在乎印章而不在乎山水,山水只不过是对作者的意兴心绪的隐喻。  【关键词】 董其昌;《山水图页》;署名;隐喻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董其昌其人其画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晚明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
期刊
【摘要】咪咪是普契尼创作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女主角。演唱者不能仅停留在声音技巧的表现上,还需要通过准确而动人的内心情感投入,才可以声情并茂地塑造好咪咪这一角色。本文以最著名的咪咪咏叹调《人们叫我咪咪》为例,主要从声音、情感表现方面论述对咪咪角色塑造的感受,以此来剖析咪咪这一角色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 咪咪;角色塑造;咏叹调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
期刊
【摘要】 2012年,导演王全安将陈忠实笔下那部极具“史的意识”的小说《白鹿原》搬上了大银幕。电影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选择围绕女性命运展开叙事。本文针对影片中的女性话语进行详细分析,试图在强大的男性话语中探讨影片对女性角色的定位,以及在男性权威的彰显下,女性难以实现自身指认和发出自己声音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女性故事;欲望客体;男性权威;女性失语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敦煌早期壁画艺术的创作,是长期地、集中地引入与借鉴后的成果。除去宗教因素,就艺术形式的创造而言,借鉴与创新成为其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蕴含了艺术创作中的丰厚观念,给现代艺术创作以极好的启示。本文就从观念的融合与突破来谈谈谈对“借鉴与创新”的认识。  【关键词】 敦煌早期壁画;创作观念;借鉴与创新  早期敦煌壁画的创作,是在开放的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中进行的。这种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地理方面,还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