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时俱进的语文课堂,一定要融入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与魅力”,王崧舟老师的这段话笔者十分认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对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教师的一个新挑战,需要他们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主动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融合课引起了教师们的思考,融合课的关键点在在哪里?笔者认为融合的核心在于使学生动起来,即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融合中体现核心素养。笔者以《归去来兮辞 并序》第二课时为例作分析,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 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053-01
首先对本节课核心素养落实环节的设定:
第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一是演讲展示,二是诵读课文,三是写作训练。
第二思维发展与提升,一是梳理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二是探究作者归隐的乐与忧。
第三,审美鉴赏与创造,一是鉴赏人物形象、二是把握意象、三是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第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对隐士情怀的探究总结
其次为课堂融合点的体现:
第一,课前预习:利用超星平台推送检测作业。
第二,新课导入:利用希沃授课助手统计完成情况。
第三,课堂探究:学生利用网络设备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第四,课堂互动:通过希沃趣味分类、云教学互动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第五,拓展延伸:利用希沃助手功拍照能展示学生习作,使用抢答器统计完成情况。
以上是对整篇课文的预设,接下来展示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解决课文的翻译及字词的理解,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做准备。利用超星平台推送检测作业:重点字词句的解释、关于陶渊明的文言文阅读题;说说你心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人。让学生先自主收集关于作者陶渊明的相关资料,进行信息整合,得出自己的结论。
2.课堂教学:
演讲展示:学生上台在白板上板书《我读陶渊明》并演讲(自主配乐,根据自己对陶渊明的田园情怀的理解,选择相关的背景音乐,创设情境)。接着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前检测情况进行分析,解答。在此基础上进入新课时学习。
诵读文本,品味语言美: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跟读,体会音韵美。
赏析序言部分。先分析陶淵明出仕和辞官的原因。出仕原因:亲故劝、无存粮、彭泽近家、少生计、子多、俸禄足等。辞官原因:妹丧情急、失意愧疚、违背意愿、质性自然等。通过知识配对的功能让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并直观感受陶渊明出来做官更偏重于养家糊口等客观的因素,而辞官的原因更强调内在的心理需求。辞官的根本原因,在其诗作《归园田居》也有所表现,其诗句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此设置选词填空,再次强调作者的本性特点。
赏析第一段。先寻找序言与正文第一段内容上的联系。用希沃白板设置知识配对,让学生上台把相关内容配对起来,并进行检测。在此基础上小结作者归隐的决心。以思维导图突出诗人归隐的内在原因。初步把握韵文的抒情功能,同时用遮罩功能让学生文本对应的内容。
赏析第二段。线索:归途--抵家-- 居家 --涉园
情感: 归心似箭 ---欢欣鼓舞---闲适自得---潇洒旷达
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其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利用白板遮罩功能突出诗人归隐的感情变化。
赏析第三段。找出第三段的重点词句---乐琴书以消忧,引出关于陶渊明归隐乐与忧的探究思考,小组合作进行充分探究。以小组竞争的方式完成课堂活动中的分类练习。
赏析第四段,并梳理要点如意象、情感态度,文言知识等。归纳全文感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总结:《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通过这节课的品读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世界极为丰富,乐忧互现,决绝与犹疑并存,但有一个信念却是不变的,那就是与官场彻底决裂。因为作者深深知道自己心怀天下,“大济苍生”的抱负在那黑暗的官场是无法实现的,因而他更乐于归隐田园,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他的高洁与坚定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3.课后反思:
文言文的学习,通常比较枯燥无味,但这堂课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与趣味性。一是,课前演讲环节,配乐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作业的点评,有效回顾了旧知识。二是,设计的知识配对和小组竞赛环节,趣味盎然,既考察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又激发他们参与的适度紧张感与热情。实现了核心素养所要求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三是,拓展部分,同类诗文的阅读训练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理解古诗文的能力,实现了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写一写环节让学生把内在的理解感知表述出来,达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的要求。
会学乐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蕴含在学习过程中,这也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充满“活力与魅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笔者在探索的途中与诸君共同努力。
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 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053-01
首先对本节课核心素养落实环节的设定:
第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一是演讲展示,二是诵读课文,三是写作训练。
第二思维发展与提升,一是梳理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二是探究作者归隐的乐与忧。
第三,审美鉴赏与创造,一是鉴赏人物形象、二是把握意象、三是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第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对隐士情怀的探究总结
其次为课堂融合点的体现:
第一,课前预习:利用超星平台推送检测作业。
第二,新课导入:利用希沃授课助手统计完成情况。
第三,课堂探究:学生利用网络设备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第四,课堂互动:通过希沃趣味分类、云教学互动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第五,拓展延伸:利用希沃助手功拍照能展示学生习作,使用抢答器统计完成情况。
以上是对整篇课文的预设,接下来展示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解决课文的翻译及字词的理解,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做准备。利用超星平台推送检测作业:重点字词句的解释、关于陶渊明的文言文阅读题;说说你心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人。让学生先自主收集关于作者陶渊明的相关资料,进行信息整合,得出自己的结论。
2.课堂教学:
演讲展示:学生上台在白板上板书《我读陶渊明》并演讲(自主配乐,根据自己对陶渊明的田园情怀的理解,选择相关的背景音乐,创设情境)。接着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前检测情况进行分析,解答。在此基础上进入新课时学习。
诵读文本,品味语言美: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跟读,体会音韵美。
赏析序言部分。先分析陶淵明出仕和辞官的原因。出仕原因:亲故劝、无存粮、彭泽近家、少生计、子多、俸禄足等。辞官原因:妹丧情急、失意愧疚、违背意愿、质性自然等。通过知识配对的功能让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并直观感受陶渊明出来做官更偏重于养家糊口等客观的因素,而辞官的原因更强调内在的心理需求。辞官的根本原因,在其诗作《归园田居》也有所表现,其诗句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此设置选词填空,再次强调作者的本性特点。
赏析第一段。先寻找序言与正文第一段内容上的联系。用希沃白板设置知识配对,让学生上台把相关内容配对起来,并进行检测。在此基础上小结作者归隐的决心。以思维导图突出诗人归隐的内在原因。初步把握韵文的抒情功能,同时用遮罩功能让学生文本对应的内容。
赏析第二段。线索:归途--抵家-- 居家 --涉园
情感: 归心似箭 ---欢欣鼓舞---闲适自得---潇洒旷达
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其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利用白板遮罩功能突出诗人归隐的感情变化。
赏析第三段。找出第三段的重点词句---乐琴书以消忧,引出关于陶渊明归隐乐与忧的探究思考,小组合作进行充分探究。以小组竞争的方式完成课堂活动中的分类练习。
赏析第四段,并梳理要点如意象、情感态度,文言知识等。归纳全文感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总结:《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通过这节课的品读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世界极为丰富,乐忧互现,决绝与犹疑并存,但有一个信念却是不变的,那就是与官场彻底决裂。因为作者深深知道自己心怀天下,“大济苍生”的抱负在那黑暗的官场是无法实现的,因而他更乐于归隐田园,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他的高洁与坚定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3.课后反思:
文言文的学习,通常比较枯燥无味,但这堂课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与趣味性。一是,课前演讲环节,配乐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作业的点评,有效回顾了旧知识。二是,设计的知识配对和小组竞赛环节,趣味盎然,既考察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又激发他们参与的适度紧张感与热情。实现了核心素养所要求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三是,拓展部分,同类诗文的阅读训练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理解古诗文的能力,实现了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写一写环节让学生把内在的理解感知表述出来,达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的要求。
会学乐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蕴含在学习过程中,这也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充满“活力与魅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笔者在探索的途中与诸君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