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新工科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智能技术的支撑,将有助于对高等教育价值的深度挖掘。对此,新工科的建设亦当与智能一级学科的设置相呼应,让智能科学技术成为理工科通识教育的主体,以切实培养出中国智能人才。当然,要想切实达成以上目标,尚需积极建立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并在课程设置方面予以有效创新,如此方能切实提升教育成果的转化效率,继而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来促进工程教育教学的有效改革。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改革;工科
  人类在不断进步过程中逐步衍生出了大量的智能科学与技术。而基于此,使得学科技术成了一门由自身催发所出的一级学科。该学科因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不仅对国家需求起到了有效的助催作用,且我国要想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创新中心,亦需加强对学生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教育。对此,各学府均应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课程,并基于多角度、多层次来与社会其他领域展开跨界合作,如此方有助于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跨界创新精神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杰出人才。
  一、人工智能促进新工科学科专业生成
  技术是如今的社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者。而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又与人工智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基于此,使得大量的新型产业被催生而出。对此,高等院校要想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便必须对学科专业的布局调整给予高度重视。就目前而言,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已然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诸如浙江大学便开设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金融与数学”以及“计算机与大数据”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学位班。而清华—伯克利深圳学校则自主创办了诸如“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进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以及“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三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此外,我国的东南大学,其在响应智能制造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便是建立了首个“机器人工程”专业。而随着我国“双一流”教育项目的正式启动,还将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与人工智能发展的学科匹配程度。基于此,要想满足国家对高校教育的最新要求,作为高校方面,也应积极致力于新学科、新专业的设置,便对此前的教育解耦予以“深度调整”。如此方能有效促进新工科学科专业的生成,继而满足社会对当代高校教育的各方面要求。
  二、人工智能也将“消灭”部分学科专业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已明显削弱了传统工科类学科专业的优势。而在新理念、新技术的渗透下,许多传统产生也已面临了被淘汰的境地。对此,学界方面亦做出了相关预测。如在2012年,美国著名学者摩西·瓦迪便认为“在未来的30年时间内,传统所需人类劳动力的项目将逐步被废弃,且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所研发的机器人将兼具大脑与肌肉,故我们未来生活中的许多工作都可能被‘我们所制造出的造物所取代’”。此外,部分计算科学家也做出了乙烯类的预测,其认为在未来的20到45年间,人类传统的重要工作都将逐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届时,人类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虽然。对具体产业以及高效的学科专业而言,人工智能的影响未必会如同预测般“恐怖”,但已然有证据表明,如今的部分职业,其在信息技術的支撑下,不仅运营成本开始逐步下降,且受自动化影响的程度亦逐步提升。而随着产业调整的愈加深入,其必定会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与此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响,还将有助于促进新工科各学科专业的深入融合与发展。当然,部分研究亦认为,要想达成以上目标,则新工科的建设需突破以下五大瓶颈,即“打破学科壁垒、越过专业藩篱、打通本研隔断、消除校企隔阂、唤醒师生淡漠”。就五大瓶颈而言,最核心的部分莫过于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对此,在克劳斯·施瓦布所发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其特别强调“各项技术的融合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点,而基于传统技术所构建出的物理、数字、生物等世界之间的界限亦将被彻底消除,由此产生的新技术及能力,将对社会、经济乃至政治体系等各方面均带来重大影响”。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将被彻底打破,而游走在各学科之间,为学科融合起到桥梁纽带作用的正式人工智能。此外,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不会仅局限于工学内部,甚至会与诸如人类社会、艺术类的学科相交融。届时,无论是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教育的方式方法或是结果评价等各方面都将产生极大的变化。当然,针对人才的培养过程,其对人才知识的深广度以及综合素质等各方面亦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可能导致工科建设中的学科模糊甚至于学科“坍塌”,取而代之的将是更细小入微的研究,对此,学术界也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总之,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从不缺乏人类利用工具、制造工具以及发明各类机器的事实,而机器的制造无疑也使得人类逐步走向强大。但鉴于机器人并没有独立的价值观,故而机器人的价值观也便是人类的价值观。现如今,各式各样的人机协同机器人的研发,让我们身处于与机器人共舞的新时代。而人类的领舞者地位更是毋庸置疑。对此,我国在建设新工科时,亦当基于“北京指南”“复旦共识”的指引,以切实推动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继而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乔蕾.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科学中国人,2017(24):45-46.
  [2]荷花语.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J].湖南教育(D版),2018(2):78-79.
  [3]陈静静.浅谈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J].读与写,2017,14(30):128-129.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在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过程中,初步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角可以根据大小不同来分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  
期刊
教学内容  译林版小学英语4AUnit8 Dolls, Fun time & Cartoon time.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eye, nose, mouth, hair, ear, small, fat, thin, long, tall, short.  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用句型和日常用语:He’s / She’s... His/ Her... is / are.
期刊
【摘要】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成为人们沟通和联系的主要途径,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微课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语文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学科,其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微课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探究热情和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小学语文微课教学的设计进行探究分析。  【
期刊
教师在课堂上从事教学活动,传授知识,教书育人,这是教师的本职工作。然而,我们在学校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老师往往只埋头教书,而不大过问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只重视自己对知识的传授,而不大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活动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由此我们感到,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把握,这样的教学活
期刊
【摘要】游戏就是幼儿欢乐的沃土,许多幼儿会“挖空心思”动脑筋,想着怎样“玩”得开心,这些都充分调动了幼儿在游戏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幼儿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本文通过对三种不同案例的分析,鼓励幼儿自主创新,快乐成长。同时,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协调幼儿之间的矛盾,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发挥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独特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健康、真实
期刊
【摘要】面塑作为扬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造型简洁浑厚、优美、精巧。扬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挖掘地域特色,师生自下而上开发以民俗面塑艺术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创新性地开展扬派面塑的实践教学探究,在学校美育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环境;课程;校本特色  身处扬州这座古城,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扬州文化,浓郁的民俗文化影响着一代代扬州人。面塑作为中国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瑰宝,由
期刊
【摘要】为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在美术活动中,笔者尝试在目标确定上,融入素养教学要求,做到“眼中有人”;在学习过程中,围绕同一主题,采用合作示范、视频拓展等多种方法,拓展幼儿思维,避免了教师完整示范造成的思维局限,以达到“和而不同”的效果;在作品欣赏评析中,添加助人环节,让幼儿在义卖作品、捐助病童的实践中,情感得到了升华。  【关键词】《指南
期刊
【摘要】本次研究以阅读教学结合习作指导为重点开展研究分析,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联系,希望能够为现有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习作指导;现代教育技术;读写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习作指导的教学难度比较大。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实现创造性表述的一个重要过程。写作能力作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在语文教学中,教
期刊
(续前)  84  当生命从初心的一束光中走过来时,便会在过往的道路上,留下或清晰或朦胧的梦痕。  然而,在风烟弥漫的塵世,如若时势变了,人也变了,蒙尘的初心便不再明亮和纯粹了。  也或者在明与暗、清与浊、远与近、得与失乃至安与危、悲与欢、爱与恨、生与死之间迷失抑或沉沦了。  更何况,就人的个体而言,初心也不会绝对的纯粹和完美。人心和行为或变化或异化,除客观因素而外,自有内在的残缺和裂缝。当人性本
期刊
【摘要】课程统整应以儿童生活为基礎,遵循儿童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为基本理念。课程内容设置要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大自然。教育者应以“课程”为窗口,全面打开孩子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让儿童在课程活动中学会求知、发现、质疑、探究与创造,让课程真正成为儿童生命自由生长的引擎。  【关键词】课程;儿童;资源;生活  美国课程论专家James.A.Beane在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