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需要回归本质——立德树人。教育是人智力最主要的开发途径。教育发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技能;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魅力,使人懂得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美化生命;教育促进社会融合与和谐。
关键词:发掘潜能;强势智慧;人格魅力;适应社会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弄清楚教育本质,即教育是什么。2014年2月27日,李克强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调结构、促转型和改善民生的战略举措。这再次引发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深思。究其本质,教育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人的技能与素养;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魅力,促使人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美化生命。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弘扬个性,立德树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一、发掘学生的潜能 发现学生的强势智慧
教育质量的好与坏,与个人、国家以及社会等的命运密切相关,其主要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上,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要把人的潜能挖掘到极致。那么身为一名一线教师,更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强势智慧。瓦拉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有传奇色彩。他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他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够,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而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化学老师却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践应有的素质,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燃了。他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高材生,在同类学生中,他的成绩遥遥领先。
每个学生身上都具有无限的潜能,也都蕴藏着独特的强势智慧,教育的责任在于把它们挖掘出来,发扬光大。作为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学会运用观察,展示的手段,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强势智慧,评估学生最突出的智慧表现。
因此,教育要培育学生,无论任何环境之下,都要使学生充满必胜的高度信心,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失去精神支柱。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失败观,通过挫折教育,来不断坚定学生做事的意志。
二、塑造健全的人格魅力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打扮颇为时髦的妇女带着她的孩子,坐在美国著名的“亚联集团”总部的花园里,她一边责备着孩子,一边把替孩子擦眼泪的纸巾揉成一团扔在地上。这时,一位正在远处打扫卫生的老人走过来,把纸巾捡起并扔进了垃圾箱。妇女满不在乎地瞅了老人一眼,继续责备着哭泣中的孩子,又扔下一团纸巾。老人没说话仍然弯腰捡起……当妇女第七次扔下纸团时,她对孩子说道:“如果你现在不好好上学,将来就会跟他一样没出息。”老人没有动怒,平静地说:“夫人,这里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女人掏出名片仍在老人身上,理直气壮地说道:“我是这里的部门经理!”这时一名男子匆匆赶来,老人对男子说:“我现在以亚联集团总裁的名义提议,免去这位女士的职务!”随后,他温和地对孩子说:“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懂得尊重每一个人。”
故事中的妇女除了不尊重老人的劳动,更重要的是不尊重老人的人格,所以才有这样的结果。我们的莘莘学子可曾想过,你们是否有过不尊重“平凡”劳动的行为呢?比如你是否羞于启齿:我的爸爸是送外卖的,我的母亲种田,是否在打扫一新的公共场所乱扔过垃圾;经常出入校园宿舍,是否对守门的阿姨叫声“阿姨,早上好!”等等。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想得到他人对你的尊重,首先要学会主动尊重他人。在家里,尊重父母,学会感恩;在学校,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学会理解,学会欣赏;在社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
教育可以使人精神充实,全面发展,人格完善,树立正确的人生航向。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美化生命,使他们体验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三、转变观念 适应社会
有学者曾指出,我国基础教育存在一个不应被忽视的问题:没有把孩子当孩子来看待和教育。这让我不禁想起这样一种现象:近年来,诸如“建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家长满意的教师”之类的口号成为不少学校竞相打出的招牌,盛行坊间。
“教育让家长满意”,乍一听,似乎无可厚非,但细细思量,问题不少。首先,教育如何使家长满意呢?这期间,众口难调自不必说,又如何界定,什么样的教育才会令家长满意呢?多少家长满意才行呢?更为重要的是,难道家长满意就行了吗?诚然,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不是家长,而是学生。打个比方,家长带孩子去麦当劳就餐,孩子吃饭,家长买单,要问对餐厅食物和服务满不满意,恐怕不能只问家长,还要问最直接的消费者——孩子。家长的感受与评价,不能完全代表孩子。因此,很多学校刻意宣扬的“让家长满意”,其实在教育观上遮蔽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教育怎样让学生满意你?
回到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这种理论上的困惑更使人纠结。许多学校变得越来越像标准化生产的“工厂”。填鸭式的教学,封闭式的管理,起早摸黑的生活,无所不在的分数竞争,简单重复的枯燥训练等等,使原本充满智慧和欢乐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沉重的负担,使美丽的绿色校园成为许多学生倍感压力和失落的地方,而不是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
教育的活力之源,来自于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来自于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启迪心灵,健全人格,使他们在成长中追求“有灵感的卓越”,而不是沦为考试机器,高分低能者。
现如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育人为本。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尊重教育规律,把教育的事情交给教育;又需要包括学校、家长、学生等在内的各方力量转变观念,共同努力,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实现教育理想、回归教育本质,当务之急是教育工作者要共同守望教育理想,建设精神家园,建立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与追求,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精神和靈魂,我们所有人应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从哪里来,只能从回到本质的教育中来。
总之,只有回归育人本位的教育,才会真正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中国的学生需要来点“平凡教育”!
关键词:发掘潜能;强势智慧;人格魅力;适应社会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弄清楚教育本质,即教育是什么。2014年2月27日,李克强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调结构、促转型和改善民生的战略举措。这再次引发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深思。究其本质,教育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人的技能与素养;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魅力,促使人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美化生命。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弘扬个性,立德树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一、发掘学生的潜能 发现学生的强势智慧
教育质量的好与坏,与个人、国家以及社会等的命运密切相关,其主要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上,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要把人的潜能挖掘到极致。那么身为一名一线教师,更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强势智慧。瓦拉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有传奇色彩。他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他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够,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而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化学老师却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践应有的素质,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燃了。他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高材生,在同类学生中,他的成绩遥遥领先。
每个学生身上都具有无限的潜能,也都蕴藏着独特的强势智慧,教育的责任在于把它们挖掘出来,发扬光大。作为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学会运用观察,展示的手段,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强势智慧,评估学生最突出的智慧表现。
因此,教育要培育学生,无论任何环境之下,都要使学生充满必胜的高度信心,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失去精神支柱。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失败观,通过挫折教育,来不断坚定学生做事的意志。
二、塑造健全的人格魅力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打扮颇为时髦的妇女带着她的孩子,坐在美国著名的“亚联集团”总部的花园里,她一边责备着孩子,一边把替孩子擦眼泪的纸巾揉成一团扔在地上。这时,一位正在远处打扫卫生的老人走过来,把纸巾捡起并扔进了垃圾箱。妇女满不在乎地瞅了老人一眼,继续责备着哭泣中的孩子,又扔下一团纸巾。老人没说话仍然弯腰捡起……当妇女第七次扔下纸团时,她对孩子说道:“如果你现在不好好上学,将来就会跟他一样没出息。”老人没有动怒,平静地说:“夫人,这里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女人掏出名片仍在老人身上,理直气壮地说道:“我是这里的部门经理!”这时一名男子匆匆赶来,老人对男子说:“我现在以亚联集团总裁的名义提议,免去这位女士的职务!”随后,他温和地对孩子说:“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懂得尊重每一个人。”
故事中的妇女除了不尊重老人的劳动,更重要的是不尊重老人的人格,所以才有这样的结果。我们的莘莘学子可曾想过,你们是否有过不尊重“平凡”劳动的行为呢?比如你是否羞于启齿:我的爸爸是送外卖的,我的母亲种田,是否在打扫一新的公共场所乱扔过垃圾;经常出入校园宿舍,是否对守门的阿姨叫声“阿姨,早上好!”等等。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想得到他人对你的尊重,首先要学会主动尊重他人。在家里,尊重父母,学会感恩;在学校,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学会理解,学会欣赏;在社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
教育可以使人精神充实,全面发展,人格完善,树立正确的人生航向。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美化生命,使他们体验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三、转变观念 适应社会
有学者曾指出,我国基础教育存在一个不应被忽视的问题:没有把孩子当孩子来看待和教育。这让我不禁想起这样一种现象:近年来,诸如“建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家长满意的教师”之类的口号成为不少学校竞相打出的招牌,盛行坊间。
“教育让家长满意”,乍一听,似乎无可厚非,但细细思量,问题不少。首先,教育如何使家长满意呢?这期间,众口难调自不必说,又如何界定,什么样的教育才会令家长满意呢?多少家长满意才行呢?更为重要的是,难道家长满意就行了吗?诚然,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不是家长,而是学生。打个比方,家长带孩子去麦当劳就餐,孩子吃饭,家长买单,要问对餐厅食物和服务满不满意,恐怕不能只问家长,还要问最直接的消费者——孩子。家长的感受与评价,不能完全代表孩子。因此,很多学校刻意宣扬的“让家长满意”,其实在教育观上遮蔽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教育怎样让学生满意你?
回到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这种理论上的困惑更使人纠结。许多学校变得越来越像标准化生产的“工厂”。填鸭式的教学,封闭式的管理,起早摸黑的生活,无所不在的分数竞争,简单重复的枯燥训练等等,使原本充满智慧和欢乐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沉重的负担,使美丽的绿色校园成为许多学生倍感压力和失落的地方,而不是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
教育的活力之源,来自于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来自于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启迪心灵,健全人格,使他们在成长中追求“有灵感的卓越”,而不是沦为考试机器,高分低能者。
现如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育人为本。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尊重教育规律,把教育的事情交给教育;又需要包括学校、家长、学生等在内的各方力量转变观念,共同努力,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实现教育理想、回归教育本质,当务之急是教育工作者要共同守望教育理想,建设精神家园,建立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与追求,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精神和靈魂,我们所有人应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从哪里来,只能从回到本质的教育中来。
总之,只有回归育人本位的教育,才会真正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中国的学生需要来点“平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