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生有效阅读策略的分析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b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人精神成长的必经之路。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学生提升自我语文素养的过程,学校通过开展有效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读书氛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
  一、初中生阅读基本情况调查
  初中学生经典阅读现状如何,呈现什么特征?笔者通过对几个学校图书馆的调查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年级不同借阅量不同、性别不同借阅内容不同、年龄不同读书品味不同。总体呈现“多少不均”的状态。一是初一、初二学生借阅多,初三学生借阅少,后者借阅比例大幅度下降是因为功课日紧、升学压力加大。二是男生借阅多,女生少,大致比例为3.2∶1,若以学校男女生实际比例1.6∶1进行衡量,那么全校男生借阅人数比女生多37.2%。三是从所借图书的类别看,接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以下几类课外读物:玄幻小说(47%),漫画书(37.1%),童话寓言(35.4%),历史典故(32.6%),侦探小说(30.7%),与本学段相关的教辅图书(28.6%),现当代文学著作(21.7%),古典文学名著(10.1%)。四成以上学生选中的课外读物集中于三大类,名列第一位的是科技、科幻、玄幻类读物。通过对不同借阅年限(初一约为一年,初二约为两年,初三约为三年)的学生进行调查还发现,总体上年人均借阅3本书;一学期无借阅的占28.5%;认为不一定要读课外书的也占29.3%;没有阅读习惯的占41.2%;课业重、安排不出时间的占18.4%;课余时间借助网络上网浏览的占48.9%。
  由此可见,学生不愿意读书,即使读了也存在阅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指向消费、娱乐、休闲的阅读大行其道,哲学思考、鉴赏品读、思想传播等指向人文素养积累的阅读少之又少,以书籍为代表的传统阅读受到网络阅读的挑战。
  每个学生都有选择的自由,读与不读、读什么书,不是老師或者指令能够决定的,决定权在学生。教师能做的首先是引导学生读起来,其次是引导学生读得好、读得有益。
  二、初中生的阅读策略的探究
  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犹如滚滚向前的车轮,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是车轮上的一根根辐条,指向读者的心灵,引导其生活,促进其成长。如果中学生能从书籍中找到人生的指针,将受益一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内需”,发动自己的“内驱”,形成习惯的“内化”,才是根本有效的方法。
  1.以兴趣为导向,发现自己的“内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因为自己的漠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可能会尘封在心底,这就需要有人指导他们将那些内心的需要化为现实的行动,因此,“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寻找学生最初的阅读动机,发现学生阅读的最佳时段,巧借时机帮助其培养起阅读的兴趣,这是经典阅读走向成功的关键。教师可以介绍自己阅读过的好书给学生阅读,讲解自己的阅读经历,以此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帮学生选出几类好读物,注重对经典作品的推介。鲁迅先生有过这样的告诫:“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学生广泛阅读,才可能酿出香甜的蜜。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上文章的数量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阅读需求。故而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阅读的广度,二是阅读的深度。例如,在教授蒲松龄的《狼》时,先让学生搜集生物学中的知识,例如狼在食物链中的作用、狼所属的科目、狼的生活习性等。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然后向学生推荐名家笔下的狼,例如蒲松龄的《狼三则》、姜戎的《狼图腾》的片段、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的片段等,在阅读课上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阅读,然后用三到四分钟小组内部交流,确定本组发言主题。发言时,有不足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而其他组学生有好的观点也可以表达。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不仅了解了自然界中的狼,也拓展了阅读的范围,最终学生对“狼”和与之相关的文化都有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内资源做深度的探究,例如在教《杨修之死》时,教师把《三国演义》介绍给学生,先借用名家的评书把小说的精彩情节(例如“刘玄德三顾草庐”“群英会蒋干中计”等)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从书中选取喜欢的情节复述出来,进而搜集《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警句、人物评价等。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把一些深入浅出的论文介绍给他们,加深其理解。学生在一次次阅读中走进文学名著,经典作品激发了他们的阅读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一种休闲活动,才可能获得各种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2.以活动为依托,发动学生的“内驱”
  首先,以筹建班级图书角为发端。发动同学筹建班级图书角,发表捐书倡议书,倡导学校、教师、家长、社区等为班级捐献所需图书,发动学生相互交流经典作品。此举不仅能引起各方的关注,更能提高班级同学对读书、班级图书角的关注程度,提高每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请求学校图书馆采购适合自己阅读特点,并具有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优秀读物,让班级图书角与学校图书馆成为学生流连驻足的地方。也可以在学生中发出“省下零花钱,每月买本书”的倡议,建议每个人把读书作为自己的一个爱好,让自己的生活浸染在浓浓的书香中。
  其次,以班级为阵地。在教室内张挂书画作品,以板报、橱窗为平台,宣传古今中外名人、本校本班同学勤奋读书的事迹,定期互相推荐适合自己阅读的新书,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开展分年级、分班级的图书推荐、读书笔记展览、读后感分享、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分享读书经验,通过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影视作品欣赏、专家讲座、游学等形式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营造爱学习、爱读书的文化氛围。
  3.以方法为指引,形成习惯的“内化”
  首先,是“读”的习惯,就是让学生学会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对经典名著,“浪费”一点时间是必要的,不仅要读,更要反复读,书中的名言警句则要熟记于心。这样的书可放在案头、枕边,作为自己每天的必读书,每天“啃”一点,每天消化一点,营养就会慢慢地滋润身心。这样的读看似慢,实则慢工出细活。对于报纸、杂志等,则可略读、速读、默读,这样的做法,可以通过不间断的阅读活动提高阅读效率,同时也扩大了阅读面。
  其次,是写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培养学生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指导学生先学会摘录好词好句,继而对经典名著进行点评、学习,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最直观的感受诉诸笔端,留下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既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生共读也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有效策略。教师可以亲身示范,把自己读书的过程展示出来:选什么样的书,怎样阅读,如何做到持之以恒,阅读之后的感受是什么等。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是师生同读一本书,教师掌握好节奏,每日一读,每天一交流。读完一本书后,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同读一本书,定期交流读书感受。在第二个阶段中,教师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同倾听、讨论、发言。在交流中,学生的辨别力、理解力与接受能力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以我的经验,经过这样的阅读训练,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会远远超出教师的预期。
  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先动手,后动嘴,再动脑。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讨交流,学生就能自觉读书,融入浓厚的书香。
  认清学生阅读的现状,探索符合学生整体阅读与个性阅读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丰富学生人生体验,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期望。
  笔者期望以上探索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从而扎实有效地提升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的阅读习惯。
其他文献
摘 要:学校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环境,为了使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健康成长,初中学校应对校园管理提高重视程度,由此初中学校需格外注重落实完善的校园管理制度,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落实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以及在校园管理中落实人文关怀措施,同时运用恰当的校园管理方式,以免管理不得当,而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所以说,初中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时,一定要改变硬性的管理方式,从而落实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和创新的管理方法,
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多源于其读书功底的深厚,这几乎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可是有些学生读的书并不少,写作能力却未见提高,我认为是光读书而不动笔造成的。在此,我建议“不动笔,不读书”。  教学十几年以来,我一直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生读书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写作上,而读书笔记是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最好手段。它可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认识水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肤浅
我国母语教育陷入“少、慢、差、费”的困境已经多年,尽管上至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下至教学行为的实施者都想尽办法想破“冰”而出,却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母语只是五门中考学科中的一门,且由于母语学习不能在短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很多后进生对母语学习不知所措。也有些孩子误解了海量阅读这个概念,认为海量阅读就是用尽量少的时间把尽量多的文字信息吞到肚子里去,将阅读变成掐着秒表的读书竞
美在语文教材中无处不存在:无论是景色美,还是心灵美;也无论是节奏美,还是音乐美……这些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只是缺少发现的慧眼。同样,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帮助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美,进而去体味、欣赏,然后热爱美和追求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标对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强调语文教学要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古诗文背诵默写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错误,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要求较高。但总有不少学生出现错误,还有不少同学好不容易把课文背下来,时间一长就又忘光了。记忆古诗文,死记硬背、打“疲劳战”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提高效率。怎样才能提高背诵效率,记得更加牢固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谈谈背诵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一、掌握记忆规律  实践证明,记忆的目的越明确、注意力越集中、思考越积极,记忆的效果越好;各种感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初期(6—12岁)的孩子处于智能发展的高峰期,对周围世界十分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情感丰富,善于形象思维,其语言、文字表达正处于从生活化口语向书面化表达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储备,大量字詞会说不会写,会认读不会运用,写话能力尚不能满足其内在的表达欲望。因此,写话教学是低年级语文老师必过的“坎”,写话是低年级孩子最畏难的练习。  培养学生写话能力,我
读者在对词作的阅读鉴赏中,或许会困于其语言表达中时空的不规则组合,感叹词人神思的倏忽跳跃、变幻莫测,时有读词“难于上青天”的体验。这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词作中的时间和空间并非按直线流程来安排,且不同时空之间的切换常常也不作交代,其语义结构自由而松弛。甚至在有些词作里,作者还会故意将一个完整的事件击碎,拾掇其中的某一片段,把它镶嵌在词的上片或下片,或横跨上、下片的醒目处,使之极富画面感,进而成为全篇最
传统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千百年来,民风民俗涉及广泛,绵延至今。就拿家乡平湖这个地方来说,它拥有丰富的饮食资源,积淀了深厚的饮食文化。然而,在当前工业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乡土美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其生存环境承受了比以前更大的压力。许多土生土长的孩子竟然一时难以道出地方特产、家乡风味。  基于儿童发展的需要、品德课程校本化实施需要和保护传承地方民风民俗的需要,笔者从家乡的饮食
我们一般认为,在旅行之前认真做功课的人属于真正懂生活、会旅行的人。其实出发前的功课就是旅行的预习,有了这个环节,我们的旅行除了快乐而不慌乱,还会有更深度的体验。例如在去法国马赛的伊夫堡监狱时,如果我们提前阅读了《基督山伯爵》或者看过简介,那么在游览时,我们的脑海中所浮现的画面一定更加丰富,旅行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又如去罗马斗兽场之前,如果我们知道此处曾经出现过的场景,斯巴达又是如何从这里获得了自由
一、教学目标  1.从环境、人物、情节、主旨感受童话之美。  2.理解“从儿童视角诠释沉重话题”的赏析方法。  3.感悟经典作品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说起童话,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童话大师安徒生,台湾作家张晓风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