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休谟对康德的惊醒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feng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借批判之名对理性的一般认识能力进行分析考察,而使康德对理性迷信的独断梦惊醒的确是休谟,众所周知在前批判时期康德基本思想是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的理性主义认识论,正是休谟的思想使康德怀疑以往所坚信的理性主义认识论开始了新的思考,走向了批判哲学开启了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在此意义上,本文主要分析了休谟关于理性主义的批判对康德思想形成的影响及康德对休谟批判的解答。
  关键词: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因果联系问题;划界问题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33-02
  
  一、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的理性主义认识论
  
  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是沃尔夫将莱布尼茨的哲学系统化为独断论形成的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它并非完全是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而是对近代理性主义认识论的一种系统总结和概括。康德前批判时期正是坚信这样一种认识论,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人类的经验是不可靠的不足以成为知识起源和基础,而人内在的那些天赋的、不证自明的原理才是可靠的,唯有从这些原理出发经过演绎推理才能获得真正可靠地知识。但理性主义思想有三个缺陷:一是先天原理来源及其可靠性问题,即究竟先天原理是从何而来、怎样而来的只有这些问题清楚了才进而说明了其可靠性,确保演绎推理的前提正确。第二个是推理演绎的逻辑正确性问题,有了先天原理的前提而后进行演绎推理,而逻辑演绎的所进行的逻辑步骤及演绎逻辑本身是否正确也是一个有待考察的问题。第三个是演绎而来的知识的经验实在性问题。从纯思辨而来的知识缺少一种经验实在性和现实世界有一定的距离,思辨而来的知识是否可能运用于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取得切合的联系及怎样运用于现实世界,这是理性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前批判时期的康德是迷信理性的,相信理性万能一切问题都归于理性演绎而来的世界,他自己承认正是休谟把他从独断论美梦中惊醒。
  
  二、休谟对理性主义的责难
  
  作为经验主义的最大代表休谟的思想历史相似的走向了怀疑主义,他的怀疑主义一方面暴露了经验主义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使理性主义陷入了困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果联系问题
  因果联系问题是休谟的最大贡献,由之而来的休谟问题至今困扰着哲学家。首先休谟像莱布尼茨一样对知识进行了划分:一类是关于观念的关系的知识,一类是关于实际的事情的知识(莱布尼茨分为推论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并认为“一切关于实际的事情的推理,似乎都建基于因果关系之上。”“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而是完全产生于经验,即产生于当我们看到一切特殊的对象恒常地彼此联结在一起的那种经验。”所以一方面,虽然休谟肯定了感觉经验的印象在先的原则,但同时他也承认了经验的不可靠的任意性。“我们在原因与结果之间所假定的那种纽带或联系,亦即将原因和结果结合起来,使那个作为原因的活动不可能产生出别的结果的那种联系,也同样是任意的。”因果联系的基础是不可靠的,因果联系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是波普尔提出的休谟问题即循环论证的归纳问题,即因果关系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经验不过是由以因果联系为根本的归纳推理而来的,这样就陷入了一个循环的论证,也进一步否定了因果联系的合理性。最后休谟承认了因果联系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个即使不是真理至少也是可以理解的解释。他提出“一切从经验而来的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运用理性的结果。”“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并赋予了“信念”这种情感或情绪来给以辅助说明。
  休谟对因果联系的分析是透彻的消极的解构,而后进行的可以理解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正是因果联系的可靠性破灭给康德以警醒。一方面,因为莱布尼茨提出俩种真理观,因果联系的破灭使作为事实真理的充足理由原则失去了土壤而关于事实的真理就这样被休谟给瓦解了,康德所迷信的体系的一半真理失去了可靠性。另一方面,近代认识论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划分不是绝对的,经验主义者们往往承认认识的经验起源但不因此而承认其可靠性,所以经验主义哲学家往往求助于理性来整理经验以达到知识的确定性。在休谟这里虽然强调印象在先,但也寻诸于理性,尤其体现在关于事实的知识上,在那里因果联系正是理性运用的体现,正是休谟对因果联系的分析使康德认识到需要对理性能力进行分析和考察,在经验主义上的理性运用的失败更能警示理性的独断迷梦。
  再者,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逻辑推理的俩个部分,归纳推理是康德前批判体系理性可靠的一部分,归纳推理的毁灭加深了康德队理性的怀疑,使康德开始了对理性的分析考察即批判。在此意义上,因果联系问题也切中了理性主义的一个命门即推理演绎的逻辑正确性问题,虽然因果联系是关于归纳推理的,不涉及演绎推理,但推理逻辑一方面的不可靠足以颠覆推理的可靠性,至少也使演绎推理的可靠性没有那么牢固。
  
  (二)划界问题
  休谟和莱布尼茨的思想作为康德思想的两大源头,他们有个共同之处就是知识的划界问题,所以也不难理解康德对现象世界和物自体的划分。如上所述休谟对知识划分为关于观念的关系的知识和关于实际的事情的知识俩大类,而莱布尼茨分为推论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如果说康德思想是从莱布尼茨到休谟的路线,而在划界问题上这条路是基本一致的。在莱布尼茨那里俩类真理是不同性质的,一类是必然,一类是偶然的。而且分别以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为原则,俩类知识是不可能联系在一起的,否则必然性的知识也将沦为偶然。在休谟这里也是一样的,他否定因果联系使关于事实的知识失去了可靠性,而关于观念的知识他认为“这类命题,只凭思想的作用就能发现出来,而不以存在于宇宙中的某处的任何事物为依据。”休谟也在避免使两类知识发生联系而混淆了彼此的性质,理性主义者试图从理性固有的观念推演出人类的全部知识,而休谟却证明理性所固有的观念仅与自身相关而与外在事物没有任何关系,这也体现在康德关于现象世界与物自体的割裂上。
  划界问题切中了理性主义的另一命门,演绎而来的知识的经验实在性问题。休谟认为关于观念之间是知识“由直觉而发现其确切性,或者由证明而发现其确切性”。但是在赋予了观念之间知识的确切性同时也限制了其范围,它们只是思辨范围内的,只是观念的范围内。而对于关于事实的知识和观念之间关系的联系是避而不谈的,关于观念知识没有将确切性延伸于关于事实的知识之上,关于事实的知识的实在性也无法给予观念知识以实在。所以很难做到观念确切性和经验实在性的统一,思辨观念知识无法切合事实世界。
  这也加深了康德对于理性主义的怀疑而体现在他对彼岸世界的保留上,对物自体的悬隔,避免超验的应用引起二律背反。
  
  三、康德对休谟的回答
  
  针对休谟对理性主义的责难康德开启了对理性的考察,中和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提出了自己革命性的批判哲学。在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的三个问题上对休谟进行了回答。
  
  (一)先天原理来源及其可靠性问题
  休谟是经验论者,他不承认先天原理的存在,他对此的批判主要是强调印象在先原则,但对感觉印象的起源持存疑态度,认为这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而康德进行了哥白尼式的革命,通过人为自然立法,肯定了主体的认识结构和能力是知识可能性的条件从而将先天原理变换为先天认识形式而赋予了其可靠性,同时先天形式只有与经验现象发生关系才有价值,否则只有逻辑意义,提出“思维无内容是空的”,这样既有先天的客观确切性又有后天的经验实在性。具体在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上主要体现在先验感性论对时间、空间先天直观形式的论述上。
  
  (二)推理演绎的逻辑正确性问题
  休谟否定了因果联系,但没有为之找到真理性的解释,而康德则赋予了它。康德在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性基础上,根据逻辑判断表而提出的范畴表,称之为知性的先验范畴。而因果联系正是在范畴之中,这种先验范畴作为认识可能性的条件本身就是确切的,因果联系从而获得了真理性的解释,在先验逻辑范围内因果联系成为从感性杂多到知性归结的必要根据。
  
  (三)演绎而来的知识的经验实在性问题。休谟通过划界割裂二类知识的联系,而在康德对此的解决表现为先验的感性形式如何应用于现象和先验范畴如何应用于直观杂多的问题,这也是纯粹理性批判的要义在此不去详述,简而言之,康德主要观点是先验的形式是使知识的可能的条件,而且先验形式只有与经验现象发生联系才有价值,一直强调先驗形式必须应用于现象范围内,不能超验应用,总之是使先验形式和经验现象密切结合一起,做到先天确切性和经验实在性的统一,对此他提出“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极力使二者合二为一。
其他文献
摘要:“三生教育”以让学生了解生命意义、掌握生存本领、过健康幸福的生活为目的。“三生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和根本。而生命教育不但要教育学生具有尊重本人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尊重其它生物生命的意识,更要教育学生培养健康人格、宽广胸怀、渊博知识和强健体魄。学生一旦具有了尊重生命的意识和掌握了尊重生命的本领之后,就可以做到愿为与能为的统一,就会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拥有高尚情操、享受幸福
期刊
摘要:我国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将数学思想的培养列入数学学习的主题之一,"数形结合"是初中数学重要的解题思想,它既准确又直观,既统一又对立,他们通过相互的转化来达到解题的目的。从而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关键词: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
期刊
摘要: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与学科专业课程相比,这门课程由于其弱学科性而具有了更多的非理性特征,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上存在的非理性特征,并阐述了这些非理性特征对提高该门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非理性;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知识经
期刊
摘要:本文以我国高校啦啦队运动发展的现状为对象,通过从运动员、教练员、训练、科研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其受制因素,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啦啦队运动;受制因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大学生两操协会网(www.csara.cn)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分
期刊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新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引起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热潮。瞄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最关键因素——教师,通过问卷分析和成绩测试等手段,论证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向网络教学模式过渡背景下教师角色职能的转换及其策略。研究表明,目前新旧模式过渡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注意角色转换的策略,一方面要转变教学观念,适时调整转换其角色功能,同时也要正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期刊
摘要:为了更好地有效推进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笔者对“ 课标” 与“ 大纲” 中三角函数内容就课程理念及要求、课程内容及其要求、课程编排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得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加强数学思想的提炼和数学语言的表达;教师实施新课程内容的处理方式转变;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程标准;大纲;三角函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
期刊
摘要:对称思想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它指的是用具体的方式去寻找或展现问题中的次序.从而将简化乃至解决问题。本文将从几何对称,代数对称和多项式不等式对称这三个方面,阐述对称思想在初等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关键词:对称思想; 初等数学; 解题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一、对称的定义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都对对称有一
期刊
摘要: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三大块,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其次,就如何有效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成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一、前言  随着新时
期刊
摘要:本文以当今我国大学英语课堂写作评估现状为研究背景,分别运用三种不同的评分方法对大学英语课堂作文进行评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最终发现分析评分法对学习者写作能力的影响最大,而整体评分和机械纠错评分效果不明显。由此认为,分析评分法由于能促进学习者写作能力的提高而更加适合大学英语课堂写作的评估。  关键词:整体评分;分析评分;机械纠错;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
摘要:民族志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它呈现了一个整体论研究方法的成果。本文通过对民族志的发展研究,深入分析了关于格尔茨文化观的深描概念,进而运用深描来解答民族志研究的科学性。  关键词:民族志;深描;文化观;科学性  中圖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38-01    一、民族志的发展    民族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体。“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