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在立足时代、扎根现实中体现历史真实与社会真实,激发观众深层的心理共鸣并引起深刻的人文思考,在艺术探索上,相较于此前的同类电影也有所改变和创新。本文将通过具体的电影,分析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艺术特征,从主旋律为代表的类型审美、真实事件改编下的主流叙事、社会现实题材的深远立意和大众文艺基础上的强烈共情等方面进行阐释,探究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
关键词:中国现实题材电影 主旋律 社会现实 类型审美
新时代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以新的姿态和面貌回归大众视野,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电影人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扎根现实土壤,深耕现实题材,创作出一部又一部佳作精品,争相绽放于银幕之上。这些电影或展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或致敬时代英雄、讴歌民族精神,或针砭社会复杂现实,抑或体现平民生活的温情气息,激发起观众的集体认同感,一呼一吸,与电影共振,与人物共情,与时代共鸣。在商业化和娱乐化驱使的“快速消费”文化形态下,现实题材电影在艺术探索中守正创新,坚决摒弃狭隘主题和肤浅情感,努力把握时代脉搏,精准直抵现实心脏,真正为国家立言,为时代立传,为人民立像。
一、以主旋律为代表的类型审美
主旋律电影是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重要阵地,是展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历史的一方“沃土”。新时代的中国主旋律电影,乘势而上,破浪而行,在表达形式上另辟蹊径,通过现代电影制作技术和艺术渲染手法,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充分融合,集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于一体,热血与温情并行,彰显出国家底色和民族情怀,消解了主旋律电影在大众心目中古板生硬、强调说教的“遥远正剧”形象,为主旋律电影灌注了更深厚的现实意义和更丰富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都更加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心灵,体现了主旋律对大众的“深情呼唤”。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阔步向前,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主旋律电影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为节点,以传系千年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为纽带,以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乡土为寄托,勾画出富有民族气魄和文明气息的历史画卷,将中华民族的奋进心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力生动呈现于银幕之上。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国家意识形态下,主旋律电影无论是在叙事策略还是艺术表现上,都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效探索,例如接棒献礼国庆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与《我和我的家乡》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七个历史篇章和五个地域单元,真实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更迭中的广阔壮丽图景,笑泪之间,激发起观众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拳拳爱国情,体现了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信念,颂扬了爱国爱家的伟大情怀。两部电影的相继出现,在题材的承接上、情感的延伸上和艺术的表达上,与此前的“建国三部曲”有异曲同工之妙,集合多位导演和全明星表演阵容,对历史进行真切演绎,体现出中国主旋律影片的本土特色,“作为中国特色的制作模式,单元式献礼片作为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创作形态,得益于主管部门的牵头与斡旋,一定程度上为优质资源的汇聚提供了体制保证,是中国体制优势带来的一种独特的叙事理念,也反映了国家力量在构建电影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a。此外,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决胜时刻》《古田军号》和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金刚川》等以史鉴今,通过镜头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历史现实和革命故事,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表现了革命领袖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经艰难险阻,带领国家和人民竭力探求真理和出路的过程,凸显了共和国缔造者的大无畏奉献精神,彰显出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道路上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至此,以主旋律为代表的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具有了独特的民族性的类型化审美特征,本土化的叙事风格、类型化的元素集合、多元化的影像呈现,使主旋律电影既拥有商业电影的娱乐性特征,又不乏出自感官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思想价值,寓教于乐,寓情于影,实现内容与情怀的相互成全。在主旋律电影背后,代表的是国家形象和民族风度,承载的是历史理想和现实寄托,真正为人民创作,为时代发言。
二、真实事件改编下的主流叙事
新时代下,中国现实题材电影注重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大众审美相适应,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状态,创作出一批取材于真实事件进行改编、具有强烈的主流话语性和饱含时代生命力的影片。例如根据“也门撤侨”事件改编的军事题材电影《红海行动》,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动人心魄,展现了中国军人为祖国和人民而战、无惧牺牲的英雄气概,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和精神风范,激发起观众内心的强烈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海上救援题材电影《紧急救援》,将中国救捞人的真实状态呈现在银幕之上,并与《红海行动》以及此前的《湄公河行动》共同构成“海陆空三部曲”,从中国缉毒警到中国海军再到中国海上救援队,充分表现出人民警察、人民军队、特勤人员使命在肩,保卫国家、守护人民的赤子之心和硬汉风骨。依托真实事件改编的消防题材电影《烈火英雄》、航空题材电影《中国机长》,将中国灾难电影推向新的高度,电影塑造了一群在和平年代不辱使命、甘愿赴汤蹈火,只为护国家和人民周全的时代英雄形象,几近真实的灾难场面和艺术性的声画渲染,充分还原了现实事件和危险境遇,光影之间使观众身临其境,尽感其情。根据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電影《攀登者》,填补了中国登山题材电影类型的空白,表现了中国登山队排除万难问顶珠峰的艰辛过程,凸显了中国登顶英雄为国攀登的坚韧精神,彰显了中国力量。体育题材电影《夺冠》,再现了享誉时代的“女排精神”,举国欢呼的呐喊和万人空巷的寂静,唤起一个时代的全民记忆,温暖而有力。电影以集体叙事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女排姑娘们的成长过程,体现了女排姑娘不轻言放弃、夺冠世界的强大决心和坚定信念,传递了体育精神。
新时代下,依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题材电影不胜枚举,电影中的主流叙事形态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呼应了主流价值观念,延伸了现实事件本体的社会效应与内在精神,艺术化的渲染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表达,丰富了电影情绪,在情感的表达上更为真实、真切、真心,易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更能振奋精神、净澈人心,时代感与真实感相得益彰。现实题材电影在当下正如一剂“强心针”,给予国家、社会、人民以积极向上蓬勃的生命力,电影中塑造的英雄形象情感饱满、贴近现实,跳出了人物“脸谱化”和思维“理想化”的窠臼,在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中实现了基于现实的“陌生化”效果,成功将大众的目光吸引到了英雄群体、典型人物的身上,在崇敬英雄、敬畏生命中有所深思,在灌注时代精神的集体回忆中有所感动。于此,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现实题材电影,既具有商业电影的娱乐性特征,又具有审美性和思想性,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和审美想象,在表现现实的同时又不乏民族精神的彰显,实现审美与思想的统一。 三、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深远立意
现实题材电影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立足现实,观照现实,反映现实,与“消费文化”主导下的单一追求经济效益的商业电影不同,现实题材电影的立意更为深刻和尖锐,重思想不重娱乐,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浓墨重彩地表现实在发生或存在于人民身边的社会事实,继而引起深度思考。
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继续开疆扩土,注重故事题材的多样化和广泛性,注重叙事视角的敏锐度和深度性,精准捕捉有论点、有痛点、有燃点的现实话题,并进行艺术化渲染加工,期以社会集体认同和情感疏解。例如,聚焦青少年学生校园霸凌现象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突破了以往青春片主导的美好回忆的“围城”,大胆揭开粉饰太平下的青春伤疤,将少谙世事的不成熟导致的伤痛青春和人性之恶完全摊开在观众眼前,面对不可挽回的悲痛局面,在唏嘘惋叹中回照现实,思考当下。又如关注社会边缘人物心理的《无名之辈》《找到你》《送你一朵小红花》,表现了身陷生活困境和精神世界挣扎的普通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打击、心理伤害、身体病痛,在对抗命运与自暴自弃的纠结内心中反复游走徘徊,或经历身心俱疲的双重压力后,最终冲破阻碍和束缚得以自我和解。还有反映民生热议话题的《我不是药神》,触及女性精神困境的《送我上青云》,涉及儿童性侵的《嘉年华》,探讨命运浮沉和人性情感纠葛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南方车站的聚会》,体现家庭亲情伦理旋涡的《我的姐姐》,等等,这些电影以荒诞喜剧、悬疑犯罪或黑色幽默等形式,“努力穿透各种现实包装,关注生活、关注人性、关注创伤,在大量‘热血贲张’的电影体验之外,增加了一种悲悯、真切和关爱”b,折射出现代人群游困生活现实、寻求人生出路的矛盾心理和灵魂蜕变以及经历各种人性考验后的精神成长与自我救赎。
新时代的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大胆将残酷现实搬上银幕,一方面,在电影中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化表达,探测人物的深层心理并外化于影像,赋予电影角色一定的社会个体共性特征,使观众能够透过镜头折射自身、观照自我、寻求共鸣,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创作中心的同时,呼吁社会关注和帮助个体心理;另一方面,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社会群体,例如病患群体、青少年群体、女性群体等进行表现,杂糅现实与艺术,追问积聚已久的社会问题根源,借“井喷式”发展发酵的社会话题作为切口,撕裂摇摇欲坠的遮掩面具,引发全民关注和讨论。此外,一部分现实题材电影大胆运用实验性的镜头和叙事,表现时代洪流裹挟下的复杂社会现实,戳扎大众自我麻痹后的脆弱内心,击溃大众心照不宣建立起的心理防线,以强调电影的立意角度和思想导向。一部分现实题材电影激荡起的“浪花”可以说将对应的现实事件观察推到了“现象级”的高度,观众对于电影的反应不再是停留于表面的“看热闹起哄”,而是通过电影自觉审度自身、窥探社会。于此而言,现实题材电影并非不痛不痒机械地表现所谓的“现实状态”,而是负载社会责任和思想价值,以反映全民关注的尖锐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为己任,发挥电影力量和艺术功能,满足观众审美期待的同时,升华意识高度、思想深度、影响广度,真正为人民代言,为社会发声。
四、以大众文艺为基础的强烈共情
新时代的中国现实题材电影,涵盖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上的现实,在重现历史事实、社会现实和人性真实的同时,也在电影的光影空间和声音表达上力求突破,注重电影气氛的营造和电影情绪的烘托,营造具有美学传统的空间形象,为现实题材电影的发生提供合理的场所,声音上借助音乐抒发感情,感染人心,通过音响、音效制造环境特点,渲染电影氛围,以充分调动观众情绪,实现共情效果,并在电影中积极进行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表现,将文艺与温情和谐共奏。
例如家庭伦理题材电影《地久天长》,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观众看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生活缩影,看到了时代更迭、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世事人情,看到了一代人在复杂社会形态下的情感挣扎和命运浮沉,影片末尾,两个家庭时隔三十年再度重聚,历经岁月淘洗后的人物面容与心态都发生变化,最终的和解是典型的中国式“大团圆”结局,满足了观众内心的审美期待,在现实题材电影中体现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起伏。还有农村扶贫题材电影《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回乡创业题材电影《一点就到家》,都将镜头转向了中国农村大地和脱贫攻坚事业,巧妙融合喜剧元素,于欢畅淋漓中展现了乡村扶貧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民生活图景,歌颂了平实的乡土人情和淳朴民风,幽默诙谐的对白语言和富有温度的情感表达,体现了现实题材电影关怀社会、关怀人民的温暖与温情,凸显了其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致敬,为文艺传声的特征。
文艺是民族的文艺,是大众的文艺,新时代以来,现实题材电影不仅注重主题的深度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还追求电影情感与大众审美相适应,“饱满的电影需要充沛的、真实的、博大的当然也是复杂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才容易抵达人心”c,无论是主旋律电影体现的“大情感”,还是潜藏于社会现实和个体人生的“小情感”,都令人为之动容。《我和我的祖国》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每一个平凡人的爱国炽热之情堆聚起来便是祖国。《紧急救援》《烈火英雄》《中国机长》等影片将时代英雄塑造得血肉丰满,他们脚下是国家,心中是人民,因为使命和责任,他们负重前行,但脱下制服离开岗位的他们,也是家庭的普通成员,也有各自牵肠挂肚的亲人,除了大爱,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小情,在爱国爱民的大情感中穿插含蓄内敛的小家温情,使电影情感的表达更为饱满真实,更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情。关于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故事在镜头中娓娓道来,观众看到了个体生存的困境,看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电影人物的境遇在一定程度上会触动观众内心,甚至能够让观众在人物身上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产生“身份认同”所带来的心理共鸣。新时代的中国现实题材电影,是在立足大众文艺的基础之上,通过历史真实、社会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体现时代性和真实感,引起观众的共鸣共情。
五、结语
尽管在时代洪流中,现实题材电影的声高跌宕起伏,时有落音,也险些淹没于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快速消费”中,但随着“主旋律”的创作倡导和现实召唤,新时代的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在银幕上全新启航,以主流价值观为主线,一系列展现社会风貌、乡土人文、民族情感的现实题材影片映入眼帘,这是对时代的光影印证。
多元化的主题和类型化的表现形式,凸显了现实题材电影的民族性特征,立足社会现实的主流叙事、以大众文艺为基础的艺术探索不断刷新着电影的思想高度和情感深度,独到的电影眼光和缜密的电影思维,使现实题材电影在市场化的电影时代具有了新的价值和新的力量,迎来了电影在内容与情感、审美与思想、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上双赢的“春天”。
a 张李锐、范志忠:《新主流电影的工业化制作与类型化叙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第23页。
b 尹鸿、梁君健:《在多向选择中创新突破——2019年国产电影创作备忘》,《当代电影》2020年第2期,第5页。
c 张宏森、张煜:《关注时代 回归现实——张宏森谈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当代电影》2008年第6期,第6页。
作 者: 张昕炜,山西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理论与批评。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关键词:中国现实题材电影 主旋律 社会现实 类型审美
新时代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以新的姿态和面貌回归大众视野,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电影人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扎根现实土壤,深耕现实题材,创作出一部又一部佳作精品,争相绽放于银幕之上。这些电影或展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或致敬时代英雄、讴歌民族精神,或针砭社会复杂现实,抑或体现平民生活的温情气息,激发起观众的集体认同感,一呼一吸,与电影共振,与人物共情,与时代共鸣。在商业化和娱乐化驱使的“快速消费”文化形态下,现实题材电影在艺术探索中守正创新,坚决摒弃狭隘主题和肤浅情感,努力把握时代脉搏,精准直抵现实心脏,真正为国家立言,为时代立传,为人民立像。
一、以主旋律为代表的类型审美
主旋律电影是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重要阵地,是展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历史的一方“沃土”。新时代的中国主旋律电影,乘势而上,破浪而行,在表达形式上另辟蹊径,通过现代电影制作技术和艺术渲染手法,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充分融合,集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于一体,热血与温情并行,彰显出国家底色和民族情怀,消解了主旋律电影在大众心目中古板生硬、强调说教的“遥远正剧”形象,为主旋律电影灌注了更深厚的现实意义和更丰富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都更加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心灵,体现了主旋律对大众的“深情呼唤”。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阔步向前,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主旋律电影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为节点,以传系千年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为纽带,以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乡土为寄托,勾画出富有民族气魄和文明气息的历史画卷,将中华民族的奋进心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力生动呈现于银幕之上。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国家意识形态下,主旋律电影无论是在叙事策略还是艺术表现上,都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效探索,例如接棒献礼国庆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与《我和我的家乡》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七个历史篇章和五个地域单元,真实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更迭中的广阔壮丽图景,笑泪之间,激发起观众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拳拳爱国情,体现了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信念,颂扬了爱国爱家的伟大情怀。两部电影的相继出现,在题材的承接上、情感的延伸上和艺术的表达上,与此前的“建国三部曲”有异曲同工之妙,集合多位导演和全明星表演阵容,对历史进行真切演绎,体现出中国主旋律影片的本土特色,“作为中国特色的制作模式,单元式献礼片作为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创作形态,得益于主管部门的牵头与斡旋,一定程度上为优质资源的汇聚提供了体制保证,是中国体制优势带来的一种独特的叙事理念,也反映了国家力量在构建电影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a。此外,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决胜时刻》《古田军号》和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金刚川》等以史鉴今,通过镜头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历史现实和革命故事,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表现了革命领袖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经艰难险阻,带领国家和人民竭力探求真理和出路的过程,凸显了共和国缔造者的大无畏奉献精神,彰显出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道路上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至此,以主旋律为代表的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具有了独特的民族性的类型化审美特征,本土化的叙事风格、类型化的元素集合、多元化的影像呈现,使主旋律电影既拥有商业电影的娱乐性特征,又不乏出自感官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思想价值,寓教于乐,寓情于影,实现内容与情怀的相互成全。在主旋律电影背后,代表的是国家形象和民族风度,承载的是历史理想和现实寄托,真正为人民创作,为时代发言。
二、真实事件改编下的主流叙事
新时代下,中国现实题材电影注重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大众审美相适应,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状态,创作出一批取材于真实事件进行改编、具有强烈的主流话语性和饱含时代生命力的影片。例如根据“也门撤侨”事件改编的军事题材电影《红海行动》,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动人心魄,展现了中国军人为祖国和人民而战、无惧牺牲的英雄气概,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和精神风范,激发起观众内心的强烈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海上救援题材电影《紧急救援》,将中国救捞人的真实状态呈现在银幕之上,并与《红海行动》以及此前的《湄公河行动》共同构成“海陆空三部曲”,从中国缉毒警到中国海军再到中国海上救援队,充分表现出人民警察、人民军队、特勤人员使命在肩,保卫国家、守护人民的赤子之心和硬汉风骨。依托真实事件改编的消防题材电影《烈火英雄》、航空题材电影《中国机长》,将中国灾难电影推向新的高度,电影塑造了一群在和平年代不辱使命、甘愿赴汤蹈火,只为护国家和人民周全的时代英雄形象,几近真实的灾难场面和艺术性的声画渲染,充分还原了现实事件和危险境遇,光影之间使观众身临其境,尽感其情。根据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電影《攀登者》,填补了中国登山题材电影类型的空白,表现了中国登山队排除万难问顶珠峰的艰辛过程,凸显了中国登顶英雄为国攀登的坚韧精神,彰显了中国力量。体育题材电影《夺冠》,再现了享誉时代的“女排精神”,举国欢呼的呐喊和万人空巷的寂静,唤起一个时代的全民记忆,温暖而有力。电影以集体叙事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女排姑娘们的成长过程,体现了女排姑娘不轻言放弃、夺冠世界的强大决心和坚定信念,传递了体育精神。
新时代下,依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题材电影不胜枚举,电影中的主流叙事形态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呼应了主流价值观念,延伸了现实事件本体的社会效应与内在精神,艺术化的渲染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表达,丰富了电影情绪,在情感的表达上更为真实、真切、真心,易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更能振奋精神、净澈人心,时代感与真实感相得益彰。现实题材电影在当下正如一剂“强心针”,给予国家、社会、人民以积极向上蓬勃的生命力,电影中塑造的英雄形象情感饱满、贴近现实,跳出了人物“脸谱化”和思维“理想化”的窠臼,在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中实现了基于现实的“陌生化”效果,成功将大众的目光吸引到了英雄群体、典型人物的身上,在崇敬英雄、敬畏生命中有所深思,在灌注时代精神的集体回忆中有所感动。于此,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现实题材电影,既具有商业电影的娱乐性特征,又具有审美性和思想性,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和审美想象,在表现现实的同时又不乏民族精神的彰显,实现审美与思想的统一。 三、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深远立意
现实题材电影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立足现实,观照现实,反映现实,与“消费文化”主导下的单一追求经济效益的商业电影不同,现实题材电影的立意更为深刻和尖锐,重思想不重娱乐,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浓墨重彩地表现实在发生或存在于人民身边的社会事实,继而引起深度思考。
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继续开疆扩土,注重故事题材的多样化和广泛性,注重叙事视角的敏锐度和深度性,精准捕捉有论点、有痛点、有燃点的现实话题,并进行艺术化渲染加工,期以社会集体认同和情感疏解。例如,聚焦青少年学生校园霸凌现象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突破了以往青春片主导的美好回忆的“围城”,大胆揭开粉饰太平下的青春伤疤,将少谙世事的不成熟导致的伤痛青春和人性之恶完全摊开在观众眼前,面对不可挽回的悲痛局面,在唏嘘惋叹中回照现实,思考当下。又如关注社会边缘人物心理的《无名之辈》《找到你》《送你一朵小红花》,表现了身陷生活困境和精神世界挣扎的普通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打击、心理伤害、身体病痛,在对抗命运与自暴自弃的纠结内心中反复游走徘徊,或经历身心俱疲的双重压力后,最终冲破阻碍和束缚得以自我和解。还有反映民生热议话题的《我不是药神》,触及女性精神困境的《送我上青云》,涉及儿童性侵的《嘉年华》,探讨命运浮沉和人性情感纠葛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南方车站的聚会》,体现家庭亲情伦理旋涡的《我的姐姐》,等等,这些电影以荒诞喜剧、悬疑犯罪或黑色幽默等形式,“努力穿透各种现实包装,关注生活、关注人性、关注创伤,在大量‘热血贲张’的电影体验之外,增加了一种悲悯、真切和关爱”b,折射出现代人群游困生活现实、寻求人生出路的矛盾心理和灵魂蜕变以及经历各种人性考验后的精神成长与自我救赎。
新时代的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大胆将残酷现实搬上银幕,一方面,在电影中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化表达,探测人物的深层心理并外化于影像,赋予电影角色一定的社会个体共性特征,使观众能够透过镜头折射自身、观照自我、寻求共鸣,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创作中心的同时,呼吁社会关注和帮助个体心理;另一方面,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社会群体,例如病患群体、青少年群体、女性群体等进行表现,杂糅现实与艺术,追问积聚已久的社会问题根源,借“井喷式”发展发酵的社会话题作为切口,撕裂摇摇欲坠的遮掩面具,引发全民关注和讨论。此外,一部分现实题材电影大胆运用实验性的镜头和叙事,表现时代洪流裹挟下的复杂社会现实,戳扎大众自我麻痹后的脆弱内心,击溃大众心照不宣建立起的心理防线,以强调电影的立意角度和思想导向。一部分现实题材电影激荡起的“浪花”可以说将对应的现实事件观察推到了“现象级”的高度,观众对于电影的反应不再是停留于表面的“看热闹起哄”,而是通过电影自觉审度自身、窥探社会。于此而言,现实题材电影并非不痛不痒机械地表现所谓的“现实状态”,而是负载社会责任和思想价值,以反映全民关注的尖锐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为己任,发挥电影力量和艺术功能,满足观众审美期待的同时,升华意识高度、思想深度、影响广度,真正为人民代言,为社会发声。
四、以大众文艺为基础的强烈共情
新时代的中国现实题材电影,涵盖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上的现实,在重现历史事实、社会现实和人性真实的同时,也在电影的光影空间和声音表达上力求突破,注重电影气氛的营造和电影情绪的烘托,营造具有美学传统的空间形象,为现实题材电影的发生提供合理的场所,声音上借助音乐抒发感情,感染人心,通过音响、音效制造环境特点,渲染电影氛围,以充分调动观众情绪,实现共情效果,并在电影中积极进行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表现,将文艺与温情和谐共奏。
例如家庭伦理题材电影《地久天长》,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观众看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生活缩影,看到了时代更迭、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世事人情,看到了一代人在复杂社会形态下的情感挣扎和命运浮沉,影片末尾,两个家庭时隔三十年再度重聚,历经岁月淘洗后的人物面容与心态都发生变化,最终的和解是典型的中国式“大团圆”结局,满足了观众内心的审美期待,在现实题材电影中体现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起伏。还有农村扶贫题材电影《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回乡创业题材电影《一点就到家》,都将镜头转向了中国农村大地和脱贫攻坚事业,巧妙融合喜剧元素,于欢畅淋漓中展现了乡村扶貧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民生活图景,歌颂了平实的乡土人情和淳朴民风,幽默诙谐的对白语言和富有温度的情感表达,体现了现实题材电影关怀社会、关怀人民的温暖与温情,凸显了其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致敬,为文艺传声的特征。
文艺是民族的文艺,是大众的文艺,新时代以来,现实题材电影不仅注重主题的深度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还追求电影情感与大众审美相适应,“饱满的电影需要充沛的、真实的、博大的当然也是复杂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才容易抵达人心”c,无论是主旋律电影体现的“大情感”,还是潜藏于社会现实和个体人生的“小情感”,都令人为之动容。《我和我的祖国》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每一个平凡人的爱国炽热之情堆聚起来便是祖国。《紧急救援》《烈火英雄》《中国机长》等影片将时代英雄塑造得血肉丰满,他们脚下是国家,心中是人民,因为使命和责任,他们负重前行,但脱下制服离开岗位的他们,也是家庭的普通成员,也有各自牵肠挂肚的亲人,除了大爱,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小情,在爱国爱民的大情感中穿插含蓄内敛的小家温情,使电影情感的表达更为饱满真实,更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情。关于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故事在镜头中娓娓道来,观众看到了个体生存的困境,看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电影人物的境遇在一定程度上会触动观众内心,甚至能够让观众在人物身上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产生“身份认同”所带来的心理共鸣。新时代的中国现实题材电影,是在立足大众文艺的基础之上,通过历史真实、社会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体现时代性和真实感,引起观众的共鸣共情。
五、结语
尽管在时代洪流中,现实题材电影的声高跌宕起伏,时有落音,也险些淹没于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快速消费”中,但随着“主旋律”的创作倡导和现实召唤,新时代的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在银幕上全新启航,以主流价值观为主线,一系列展现社会风貌、乡土人文、民族情感的现实题材影片映入眼帘,这是对时代的光影印证。
多元化的主题和类型化的表现形式,凸显了现实题材电影的民族性特征,立足社会现实的主流叙事、以大众文艺为基础的艺术探索不断刷新着电影的思想高度和情感深度,独到的电影眼光和缜密的电影思维,使现实题材电影在市场化的电影时代具有了新的价值和新的力量,迎来了电影在内容与情感、审美与思想、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上双赢的“春天”。
a 张李锐、范志忠:《新主流电影的工业化制作与类型化叙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第23页。
b 尹鸿、梁君健:《在多向选择中创新突破——2019年国产电影创作备忘》,《当代电影》2020年第2期,第5页。
c 张宏森、张煜:《关注时代 回归现实——张宏森谈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当代电影》2008年第6期,第6页。
作 者: 张昕炜,山西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理论与批评。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