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5月11日,银监会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QDII)境外的投资范围,允许银行QDII产品直接投资境外股票市场后,新版QDII产品有加速发行之势。目前,工行、交行等银行已经推出了新版QDII产品。新版QDII产品因投资渠道拓宽,预期收益远高于旧款,但门槛也高,普遍为30万元,比较适合资金较多的投资者进行资产的国际化配置。
暴跌行情使QDII产品被重新定位
5.30大跌后,投资者终于在暴跌中体会到狼来了的深刻,连续几天的几乎全线跌停让进场抄底的股民也难免不被套牢;同时,股民在这个大调整下也体会到了系统性风险的威力。因此,不少失落的股民开始转移战场。近期,一些优质基金连续出现了净申购;一些银行的理财网点里,前来办理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客户也在不断增加。而投资海外市场的QDII产品近期的募集情况也明显好于以往。
其实,QDII产品并不是新品,自QDII政策实施以来,截至5月31日,已有12家中资银行和10家外资银行拿到QDII资格,我国累计发放了148亿美元的海外投资额度。但到现在为止,它们在海外的业务量只有8亿—9亿美元。去年上市的第一批银行系QDII产品,由于受到严格的额度控制和品种限制,很多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收益,一些产品甚至在今年初被迫提前清盘。
然而,自5月11日,银监会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QDII)境外的投资范围,允许银行QDII产品直接投资境外股票市场后,新版QDII产品有加速发行之势。第一个吃螃蟹的工行推出的首款直接以人民币投资香港股市的QDII产品——“东方之珠”反应良好,仅发行六天就已售出6亿元。
近期国内股市的风险,已经让投资者不得不谨慎起来。在国内股市上演跳水表演的时候,其他的股市市场却依然在上演一波上涨行情。如何投资不同的市场,分散投资风险,已成为一部分投资者关注的问题。
而对比A股市场的疯狂,港股的升势就显然较为稳健。目前内地A股平均市盈率已达50倍左右,而恒生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则只有16倍多,相对较符合国际上的合理标准。而从一些在两地上市的企业来看,香港H股平均较内地相关A股折价约40%至50%。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有吸引的投资机会。
银行系QDII产品此次的放宽对于意在港股、却没有时间去香港开户自己操作港股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条更加省力的道路。
暴跌之后,QDII产品被投资者重新定位。投资海外市场,不但可以分散A股的市场风险,更可以分享海外经济的高速发展,如此种种,使QDII渐入投资者的视野。
拓宽投资渠道后收益更高
投资港股等海外市场的渠道正式打开后,银行系QDII产品目前已加速发行。继第一个吃螃蟹的工商银行推出新版QDII产品“东方之珠”后,交通银行亦推出了两款新版QDII产品“澳视群雄”和“珠穆朗玛”。而众多中外资银行的新版QDII产品正等待银监会的批准。
至此,QDII投资港股已扩展到三种模式,“东方之珠”、澳视群雄”等的新版QDII产品直接投资港股模式,以及通过基金或票据间接投资境外股市的旧模式。但细心分析这新旧产品之间的条款变可以发现,直接与间接投资港股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差别不大。
比如,直接投资港股的“东方之珠”和通过基金间接投资港股的“中银稳健增长”,两者的投资对象和产品结构十分相似。
首先,在产品设置上,两者都类似基金,两者收取的申购赎回费用大致相当。在开放时,投资者可根据公布的净值进行申购和赎回。
其次,从投资对象看,“东方之珠”主要投资于在香港上市的蓝筹股、国企股、红筹股及亚洲的债券。投资的业绩基准是40%法国巴黎银行中国价格指数+60%摩根大通亚洲信贷指数。而中银稳健增长也是主要投资以港股为投资对象的股票型基金、债券类资产和现金。业绩比较基准则为25%恒生股票指数+25%摩根斯坦利中国股票指数+50%雷曼兄弟美元综合债券指数。虽然前者是直接投资港股,后者是间接投资港股,但两者面临着同样的系统性机遇和风险。
去年下半年,获得QDII额度的银行相继推出了QDII产品,由于当时的投资限制,投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挂钩型(汇率、股指)及固定收益型(美国政府债券、结构性票据等),预期年收益3%-13%不等,投资币种分为人民币、美元,期限从6个月到2年不等。总结上一代的QDII产品,我们不难发现,收益率不到预期是此类产品的硬伤。中国银行的首款QDII产品为基金型产品,主要投资境外债券市场,此前因收益率偏低遭遇巨额赎回而提前终止,在3月22日清盘时,产品最终净值仅为1.0064,在6个月的时间里,带给投资者的收益仅为0.64%,年化收益率不及1.3%,比市场上的货币市场基金平均水平都要低。
而拓宽投资渠道后,QDII产品就可以可以通过参与海外股票市场,获取更高的收益。比如工行的“东方之珠”年平均收益率20%,交行的“得利宝•澳视群雄”总收益率最高可达30%,比较适合大幅看涨香港股市的投资者。
投资QDII产品更需量身定做
目前,投资于海外市场的QDII产品已逐渐被人们认识。但是,QDII产品也并非适合所有人投资。因为,任何投资都有风险,QDII产品也不例外,QDII产品不但要承受海外资本市场的波动,还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因此更需要量身定做。
第一,投资QDII产品首先会遇到的就是汇率风险。招商银行的首款QDII产品——全球精选货币市场基金,自去年11月1日成立以来,已运作7个多月,以美元为本金计算的平均年化年收益率为4.81%,而期间人民币兑中间价升值了3%,基本上,投资者所获得的收益无法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按照目前人民币汇率走势,银行系QDII产品面临着大约年化收益率近3%的潜在损失。加上托管费和管理费,QDII产品要达到6%以上的年收益率才能与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基本相当。虽然说,银监会放宽QDII的投资范围后,新版QDII有望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但具体收益如何仍有待市场的检验。
第二,QDII产品同样面临着海外资本市场的风险。虽然说新版QDII产品对投资于股票的资金比例作了限制――不能超过50%。但是,系统性风险是难以预测的。把投资渠道拓宽到股市后,新版QDII产品显然不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投资者。因此,投资者在投资此类产品之前,也要对该产品所投资的市场的未来方向有个感性的认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第三,新版QDII产品主要瞄准的是中高收入人群。工行、交行推出的新版QDII产品起点认购金额都是3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与老版QDII产品5万元左右的门槛相比,投资门槛提高了很多,广大中小投资者将无法参与。显然,新版QDII产品比较适合资金较多的投资者进行资产的国际化配置。
第四,银行系QDII要想顺利出海,经受住海外资本市场各种风浪,还得做好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准备。目前国内的机构在海外市场投资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一种是挑选一家大的境外合作伙伴,在其已有的基金产品中进行选择配置;另一种是自己直接进行海外市场的投资。
国内的金融机构在投资海外市场初期,寻找一个好的当地市场合作伙伴是比较理性的选择。工行的“东方之珠”就选定了全球十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该产品的境外投资管理人。
但是,与其他海外市场不同,一些国内机构更可能选择直接投资香港市场。因为香港市场临近,而且目前在香港市场上比较受关注的港股有三类,分别是蓝筹股、H股(共143家)及红筹股(共91家),而总体来说,香港市场中,内地企业占三成,市值约占一半,成交额约占六成半。相对而言,投资者对香港市场比较熟悉。但其实,香港市场与内地相比也有着巨大的不同之处。香港市场拥有很多自平衡机制,如卖空机制就是抑制泡沫的有效工具。如果国内机构仍按照自己的逻辑来投资,按照国内市场的常规来操作,那最后受伤害的还是自己。
所以,投资者在选择QDII产品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机构的资质和管理能力。
暴跌行情使QDII产品被重新定位
5.30大跌后,投资者终于在暴跌中体会到狼来了的深刻,连续几天的几乎全线跌停让进场抄底的股民也难免不被套牢;同时,股民在这个大调整下也体会到了系统性风险的威力。因此,不少失落的股民开始转移战场。近期,一些优质基金连续出现了净申购;一些银行的理财网点里,前来办理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客户也在不断增加。而投资海外市场的QDII产品近期的募集情况也明显好于以往。
其实,QDII产品并不是新品,自QDII政策实施以来,截至5月31日,已有12家中资银行和10家外资银行拿到QDII资格,我国累计发放了148亿美元的海外投资额度。但到现在为止,它们在海外的业务量只有8亿—9亿美元。去年上市的第一批银行系QDII产品,由于受到严格的额度控制和品种限制,很多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收益,一些产品甚至在今年初被迫提前清盘。
然而,自5月11日,银监会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QDII)境外的投资范围,允许银行QDII产品直接投资境外股票市场后,新版QDII产品有加速发行之势。第一个吃螃蟹的工行推出的首款直接以人民币投资香港股市的QDII产品——“东方之珠”反应良好,仅发行六天就已售出6亿元。
近期国内股市的风险,已经让投资者不得不谨慎起来。在国内股市上演跳水表演的时候,其他的股市市场却依然在上演一波上涨行情。如何投资不同的市场,分散投资风险,已成为一部分投资者关注的问题。
而对比A股市场的疯狂,港股的升势就显然较为稳健。目前内地A股平均市盈率已达50倍左右,而恒生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则只有16倍多,相对较符合国际上的合理标准。而从一些在两地上市的企业来看,香港H股平均较内地相关A股折价约40%至50%。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有吸引的投资机会。
银行系QDII产品此次的放宽对于意在港股、却没有时间去香港开户自己操作港股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条更加省力的道路。
暴跌之后,QDII产品被投资者重新定位。投资海外市场,不但可以分散A股的市场风险,更可以分享海外经济的高速发展,如此种种,使QDII渐入投资者的视野。
拓宽投资渠道后收益更高
投资港股等海外市场的渠道正式打开后,银行系QDII产品目前已加速发行。继第一个吃螃蟹的工商银行推出新版QDII产品“东方之珠”后,交通银行亦推出了两款新版QDII产品“澳视群雄”和“珠穆朗玛”。而众多中外资银行的新版QDII产品正等待银监会的批准。
至此,QDII投资港股已扩展到三种模式,“东方之珠”、澳视群雄”等的新版QDII产品直接投资港股模式,以及通过基金或票据间接投资境外股市的旧模式。但细心分析这新旧产品之间的条款变可以发现,直接与间接投资港股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差别不大。
比如,直接投资港股的“东方之珠”和通过基金间接投资港股的“中银稳健增长”,两者的投资对象和产品结构十分相似。
首先,在产品设置上,两者都类似基金,两者收取的申购赎回费用大致相当。在开放时,投资者可根据公布的净值进行申购和赎回。
其次,从投资对象看,“东方之珠”主要投资于在香港上市的蓝筹股、国企股、红筹股及亚洲的债券。投资的业绩基准是40%法国巴黎银行中国价格指数+60%摩根大通亚洲信贷指数。而中银稳健增长也是主要投资以港股为投资对象的股票型基金、债券类资产和现金。业绩比较基准则为25%恒生股票指数+25%摩根斯坦利中国股票指数+50%雷曼兄弟美元综合债券指数。虽然前者是直接投资港股,后者是间接投资港股,但两者面临着同样的系统性机遇和风险。
去年下半年,获得QDII额度的银行相继推出了QDII产品,由于当时的投资限制,投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挂钩型(汇率、股指)及固定收益型(美国政府债券、结构性票据等),预期年收益3%-13%不等,投资币种分为人民币、美元,期限从6个月到2年不等。总结上一代的QDII产品,我们不难发现,收益率不到预期是此类产品的硬伤。中国银行的首款QDII产品为基金型产品,主要投资境外债券市场,此前因收益率偏低遭遇巨额赎回而提前终止,在3月22日清盘时,产品最终净值仅为1.0064,在6个月的时间里,带给投资者的收益仅为0.64%,年化收益率不及1.3%,比市场上的货币市场基金平均水平都要低。
而拓宽投资渠道后,QDII产品就可以可以通过参与海外股票市场,获取更高的收益。比如工行的“东方之珠”年平均收益率20%,交行的“得利宝•澳视群雄”总收益率最高可达30%,比较适合大幅看涨香港股市的投资者。
投资QDII产品更需量身定做
目前,投资于海外市场的QDII产品已逐渐被人们认识。但是,QDII产品也并非适合所有人投资。因为,任何投资都有风险,QDII产品也不例外,QDII产品不但要承受海外资本市场的波动,还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因此更需要量身定做。
第一,投资QDII产品首先会遇到的就是汇率风险。招商银行的首款QDII产品——全球精选货币市场基金,自去年11月1日成立以来,已运作7个多月,以美元为本金计算的平均年化年收益率为4.81%,而期间人民币兑中间价升值了3%,基本上,投资者所获得的收益无法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按照目前人民币汇率走势,银行系QDII产品面临着大约年化收益率近3%的潜在损失。加上托管费和管理费,QDII产品要达到6%以上的年收益率才能与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基本相当。虽然说,银监会放宽QDII的投资范围后,新版QDII有望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但具体收益如何仍有待市场的检验。
第二,QDII产品同样面临着海外资本市场的风险。虽然说新版QDII产品对投资于股票的资金比例作了限制――不能超过50%。但是,系统性风险是难以预测的。把投资渠道拓宽到股市后,新版QDII产品显然不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投资者。因此,投资者在投资此类产品之前,也要对该产品所投资的市场的未来方向有个感性的认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第三,新版QDII产品主要瞄准的是中高收入人群。工行、交行推出的新版QDII产品起点认购金额都是3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与老版QDII产品5万元左右的门槛相比,投资门槛提高了很多,广大中小投资者将无法参与。显然,新版QDII产品比较适合资金较多的投资者进行资产的国际化配置。
第四,银行系QDII要想顺利出海,经受住海外资本市场各种风浪,还得做好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准备。目前国内的机构在海外市场投资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一种是挑选一家大的境外合作伙伴,在其已有的基金产品中进行选择配置;另一种是自己直接进行海外市场的投资。
国内的金融机构在投资海外市场初期,寻找一个好的当地市场合作伙伴是比较理性的选择。工行的“东方之珠”就选定了全球十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该产品的境外投资管理人。
但是,与其他海外市场不同,一些国内机构更可能选择直接投资香港市场。因为香港市场临近,而且目前在香港市场上比较受关注的港股有三类,分别是蓝筹股、H股(共143家)及红筹股(共91家),而总体来说,香港市场中,内地企业占三成,市值约占一半,成交额约占六成半。相对而言,投资者对香港市场比较熟悉。但其实,香港市场与内地相比也有着巨大的不同之处。香港市场拥有很多自平衡机制,如卖空机制就是抑制泡沫的有效工具。如果国内机构仍按照自己的逻辑来投资,按照国内市场的常规来操作,那最后受伤害的还是自己。
所以,投资者在选择QDII产品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机构的资质和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