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模式,核心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它也是可以学习、可以治愈的一种工具。理解其中的三重境界能帮助我们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能理解对方,了解自我,充分表达自我,平和而有效地沟通。
【关键词】非暴力 沟通 需要 觉察 关爱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2-01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一词的中译,又称和谐语言、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最早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正式提出,当时主要是为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学校项目提供纠纷调解和人际交流技巧培训。后来卢森堡博士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和谐语言的原则和方法,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不仅可以解决很多争端与冲突,重要的是也通过此方法完成自我沟通、理解他人,感受彼此之间的关爱和尊重。近些年来,国内引进了和谐语言的沟通方式。2008年开始和谐语言中心(CNVC)认证培训师候选人阮胤华先生在中国国内、斯里兰卡等地主持和谐语言工作坊。
一、“非暴力沟通”第一重境界——以“需要”为核心
“非暴力沟通”以观察、 感受、 需要和请求“四要素”为基础,构架语言交流的桥梁。“非暴力沟通”借助“四要素”,一方面“诚实而清晰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尊重而关切地倾听他人”。“需要”位于非暴力沟通过程的核心位置,也是有效沟通、化解冲突的前提。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金字塔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是在马斯洛需求论的基础上将人类共有的基本需要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1]:
1.身体的需要。包括空气、水、性表达、防御措施(免于病菌的威胁)、休息、抚爱。
2.自主的需要。 包括可以选择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可以选择自己的价值观,自主的去制定实现梦想、目标的计划。
3.纪念的需要。包括面对梦想的实现、新生命的到来、目标的达成,我们有纪念与庆祝的需要;面对亲人的离去,人生的失落或梦想的破灭,自我有“纪念”的需要。
4.互相依存的需要。包括我们都有被接纳、欣赏、爱、尊重、支持、理解、情感安全等需要。
5.言行一致的需要。包括真诚、创造、自我肯定、自我价值等。
6. 玩耍的需要。包括乐趣与欢笑。
面对以上的需要,我们首先要准确听取他人的需要,给予他人理解,其次了解自己的需要,给予对方反馈,这样的反馈不是妥协。
比如在寝室生活中会遇到如下场景,某同学经常把吃过的包装袋乱扔在寝室地上,把脏衣服随手扔在自己或其他同学的床上……在与其沟通时,如果只是一味指责最后很可能使矛盾加剧、适得其反。但如果根据非暴力沟通中的四要素的方式,告诉对方目前寝室卫生的现状,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更看重的是尊重、空间、卫生等这样的需求,最后请同学以后把垃圾记得扔在垃圾桶,自己的衣服不要放在他人床上……相信对方会更容易理解并接受。
所以“非暴力沟通”更多的是专注于创造条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需要,最终让彼此的需要都满足,真正化解冲突,完成彼此的沟通,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第一重境界。
二、“非暴力沟通”第二重境界——以“觉察”来沟通
觉察包括自我觉察与理解他人两个部分。
通过自我觉察可以帮助看到自己此时此刻的“状态”;而通过了解他人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家庭的结构与家人互动模式、及个人遗传特质等不同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及原因,可以对一个人的情绪、行为、信念、等方面有较深的体会。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总有些部份是我们不愿去碰触或面对的。但成长需要勇气,若我们总是逃避去觉察这些部份,那么我们将无法改变与成长。完形治疗学派认为个体若能充份觉察,必然改变[2],也就是说 “非暴力沟通”即具有治疗的效果。
“非暴力沟通”首先让我们觉察自己再理解他人,从理解对方的需要开始,体会对方的感受,用心倾听,而且不但要用耳朵,用眼睛,还需要用心去感受说话者的情绪和感受,达到共情,也是治愈的第一阶段——同理心的连接。
其次,由于当我们沉浸在悲痛中时,认识受限,无法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觉察自己未被满足时的需要,表达伴随而来的感受,这是治愈的第二阶段——表达悲伤和过去的需要。
比如一名大一学生对自己目前是否需要转专业的问题上,非常纠结与痛苦,最后他通过“非暴力沟通”完成自我沟通、觉察自我内心的感受和需求,他的表述是:“当初报考志不想父母难过,遵从了父母的意愿报考了理工类专业,我不太喜欢这个专业的课程,有点心灰意冷,因为我看重自主的选择、被父母的理解,我想,我现在也许可以去申请转专业” 。其中“心灰意冷”是表达的感受,“自主的选择”、“被理解”是表达过去的需要,当了解了自己的需要,于是做出选择。
所以“非暴力沟通”以“觉察”来沟通,通过面对自我的感受和需求的同时理解他人、理解自己,于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便处理了愤怒,变得宽容,达成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的和解,最终完成了自我治愈。
三、“非暴力沟通”第三重境界——以“爱”为前提
“非暴力沟通”也被称为“爱的语言”,它重要的应用是培养我们“爱自己”,即为自我悦纳,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并肯定自己的价值,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好的自我悦纳也可以产生高自尊,我们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来寻求改变,避免自我惩罚。
“非暴力沟通” 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用自己的力量将爱融入生活,内心产生善意,从而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所以“非暴力沟通”最根本的沟通方式就是以“爱”为前提,帮助我们建立“关系”,建立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建立的是彼此间的理解、 尊重与关爱,当我们心存爱意,“关系”就和谐了,最终面对自我与他人。
综述,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它也是可以学习、可以治愈的一种工具,理解其中的三重境界能帮助我们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能理解对方,了解自我,充分表达自我,最终能平和而有效地沟通。
参考文献:
[1]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2]程蕾,黄希庭.自我觉察与心理健康.北京:中国心理学,2007.
【关键词】非暴力 沟通 需要 觉察 关爱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2-01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一词的中译,又称和谐语言、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最早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正式提出,当时主要是为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学校项目提供纠纷调解和人际交流技巧培训。后来卢森堡博士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和谐语言的原则和方法,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不仅可以解决很多争端与冲突,重要的是也通过此方法完成自我沟通、理解他人,感受彼此之间的关爱和尊重。近些年来,国内引进了和谐语言的沟通方式。2008年开始和谐语言中心(CNVC)认证培训师候选人阮胤华先生在中国国内、斯里兰卡等地主持和谐语言工作坊。
一、“非暴力沟通”第一重境界——以“需要”为核心
“非暴力沟通”以观察、 感受、 需要和请求“四要素”为基础,构架语言交流的桥梁。“非暴力沟通”借助“四要素”,一方面“诚实而清晰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尊重而关切地倾听他人”。“需要”位于非暴力沟通过程的核心位置,也是有效沟通、化解冲突的前提。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金字塔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是在马斯洛需求论的基础上将人类共有的基本需要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1]:
1.身体的需要。包括空气、水、性表达、防御措施(免于病菌的威胁)、休息、抚爱。
2.自主的需要。 包括可以选择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可以选择自己的价值观,自主的去制定实现梦想、目标的计划。
3.纪念的需要。包括面对梦想的实现、新生命的到来、目标的达成,我们有纪念与庆祝的需要;面对亲人的离去,人生的失落或梦想的破灭,自我有“纪念”的需要。
4.互相依存的需要。包括我们都有被接纳、欣赏、爱、尊重、支持、理解、情感安全等需要。
5.言行一致的需要。包括真诚、创造、自我肯定、自我价值等。
6. 玩耍的需要。包括乐趣与欢笑。
面对以上的需要,我们首先要准确听取他人的需要,给予他人理解,其次了解自己的需要,给予对方反馈,这样的反馈不是妥协。
比如在寝室生活中会遇到如下场景,某同学经常把吃过的包装袋乱扔在寝室地上,把脏衣服随手扔在自己或其他同学的床上……在与其沟通时,如果只是一味指责最后很可能使矛盾加剧、适得其反。但如果根据非暴力沟通中的四要素的方式,告诉对方目前寝室卫生的现状,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更看重的是尊重、空间、卫生等这样的需求,最后请同学以后把垃圾记得扔在垃圾桶,自己的衣服不要放在他人床上……相信对方会更容易理解并接受。
所以“非暴力沟通”更多的是专注于创造条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需要,最终让彼此的需要都满足,真正化解冲突,完成彼此的沟通,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第一重境界。
二、“非暴力沟通”第二重境界——以“觉察”来沟通
觉察包括自我觉察与理解他人两个部分。
通过自我觉察可以帮助看到自己此时此刻的“状态”;而通过了解他人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家庭的结构与家人互动模式、及个人遗传特质等不同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及原因,可以对一个人的情绪、行为、信念、等方面有较深的体会。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总有些部份是我们不愿去碰触或面对的。但成长需要勇气,若我们总是逃避去觉察这些部份,那么我们将无法改变与成长。完形治疗学派认为个体若能充份觉察,必然改变[2],也就是说 “非暴力沟通”即具有治疗的效果。
“非暴力沟通”首先让我们觉察自己再理解他人,从理解对方的需要开始,体会对方的感受,用心倾听,而且不但要用耳朵,用眼睛,还需要用心去感受说话者的情绪和感受,达到共情,也是治愈的第一阶段——同理心的连接。
其次,由于当我们沉浸在悲痛中时,认识受限,无法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觉察自己未被满足时的需要,表达伴随而来的感受,这是治愈的第二阶段——表达悲伤和过去的需要。
比如一名大一学生对自己目前是否需要转专业的问题上,非常纠结与痛苦,最后他通过“非暴力沟通”完成自我沟通、觉察自我内心的感受和需求,他的表述是:“当初报考志不想父母难过,遵从了父母的意愿报考了理工类专业,我不太喜欢这个专业的课程,有点心灰意冷,因为我看重自主的选择、被父母的理解,我想,我现在也许可以去申请转专业” 。其中“心灰意冷”是表达的感受,“自主的选择”、“被理解”是表达过去的需要,当了解了自己的需要,于是做出选择。
所以“非暴力沟通”以“觉察”来沟通,通过面对自我的感受和需求的同时理解他人、理解自己,于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便处理了愤怒,变得宽容,达成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的和解,最终完成了自我治愈。
三、“非暴力沟通”第三重境界——以“爱”为前提
“非暴力沟通”也被称为“爱的语言”,它重要的应用是培养我们“爱自己”,即为自我悦纳,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并肯定自己的价值,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好的自我悦纳也可以产生高自尊,我们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来寻求改变,避免自我惩罚。
“非暴力沟通” 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用自己的力量将爱融入生活,内心产生善意,从而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所以“非暴力沟通”最根本的沟通方式就是以“爱”为前提,帮助我们建立“关系”,建立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建立的是彼此间的理解、 尊重与关爱,当我们心存爱意,“关系”就和谐了,最终面对自我与他人。
综述,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它也是可以学习、可以治愈的一种工具,理解其中的三重境界能帮助我们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能理解对方,了解自我,充分表达自我,最终能平和而有效地沟通。
参考文献:
[1]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2]程蕾,黄希庭.自我觉察与心理健康.北京:中国心理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