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深情注视的素描读《班托的素描簿》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画家为一个人物画素描的时候,我们兴许会问:那个人物和画家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画家惟独挑选他/她作为画中主角?当我们注视着那栩栩如生的五官轮廓,感觉我们就像画家那样充满深情地凝视着模特儿,甚至拥有那位他/她的感官、思想以至情感时,画家的作品就成功掳获了我们的心。作为画家、作家、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的确作如是想。伯格以《观看之道》重新定义画家、绘画与被绘画者(不论是人或物)的关系,以充满关注的“观看”代替抽象的艺术理论。“观看”颠覆了艺术理论家如帕诺夫斯基等对画作内容、细节象征等方面的重视,回到人和画最基本的关系上——灵魂透过双眼对画中人物或对象的凝视。
  当人专注凝视图画的时候,他看到的不单是人物的客观细节,还有画中的情景和故事,而对故事的重视正是让伯格与传统理论家分道扬镳的原因,因为重视故事意味着你和画中人或对象处于平等对话的关系,而不是你去解释一件已死的作品。进一步来说,画家或观众能够感受到画中万物和众生的肌理和感官,聆听他们及它们所发出的声音,而这种领悟也是让伯格和哲学家斯宾诺莎走在一起的原因。这位出生于十七世纪荷兰的犹太裔隐士哲学家,年纪轻轻就因其志趣——磨镜片导致硅肺病而逝世,他对人类社会的深痛恶绝就像犹太教社区对他的迫害一般深。斯宾诺莎对于物的挚爱和对笛卡儿“心物二元论”的修订为他赢得泛神论者的称誉。
  斯宾诺莎虽然承传父荫,然一生淡泊名利,死后仅遗下数本哲学著作和一本素描簿,其中素描簿早已佚失。伯格这本新作以斯宾诺莎名字班乃狄(Benedict)之昵称班托(Bento)为名,颇有见贤思齐之意,这位蛰居法国的画家以文字描述他对不同人物、对象和画作的钢笔素描,辅以斯宾诺莎《伦理学》的片断,仿佛欲透过自己的素描及文字,与这位清高淡泊的哲学家进行对话。这些对话涉及人体和万物细节的肌理,也涉及人的感官、知觉和道德,伯格的文字和斯宾诺莎的思想一样,处处表现出独特之处。我们太习惯于现代科学的认识,当面对作者和斯宾诺莎的“观看”时,一时间未必能习惯。而且伯格的说理文字也不是那么容易概括成概念,读者必须反复思考每篇文章的故事脉络,细读以后,难免会折服于伯格对眼前人、对象及图画充满匠心的观察。
  这种注视为邂逅的人物甚至一朵花重新拾回他们(它们)本身的个性,甚至仰赖与认知对象建立关系。即使在博物馆里临摹画作,伯格也阅读出画中人物的本性,如普拉多美术馆里一幅委拉斯贵兹画的小丑肖像画,伯格也不像一般游客般匆匆观赏,而是从每个丑角的表情中看出他们的真实生命,即使他们的表情是被化了妆的表演动作。当走到矗立在广场边缘的一栋从法国大革命存在至今的旧房子,伯格的眼睛也试图触碰房子的一切摆设,读出它们的时代背景。
  在伯格的文章里,细节构成了故事,而论述仰赖故事口吻的脉络,或显现或隐匿,令读者有时候觉得伯格并不是说理。持这种想法的读者,恰好忽略了伯格为了避免逻辑主导内容,反而会在内容里寻找论述脉络时,忽略了丰富的内容。故事很简单,它不单可以关乎一位女模特儿、一幅肖像画,也可以是朋友的自行车,或一件厚羊毛衣、一只猫、一株山毛榉等等。伯格告诫我们,不要用先入为主之见去看世上众生和万物;在他看来,这些有待他界定的事物,“比所谓的文化传承更有个性,也更个人。”我们总会留恋于世上的人或物件,比如我们的恋人、楼下的一株树、路边摊卖的日用品、一张肖像画、一本旧书,当我们对他们/它们产生特殊的感情,就意味着两者的关系超越了普遍的窠臼,产生了独特的意义。在这偶发的当下,日常的算计退去了,我们看见人和物的故事,而伯格相信这是艺术家孜孜不倦的目的。
  现代人不是役物就是为物所役,用本雅明的话来说,人的经验正趋向毁灭。对功利的头脑来说,与万物建立关系以孕育心灵的修炼,似乎无关宏旨。可是如果我们还珍惜身边的事物,这些真正的经验却又不可或缺,它带领我们重新认识我们的身体、感知力,还有这大千世界。在艺术探索的路上,伯格恰巧遇了以磨研镜片为生、亦同样爱好素描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斯宾诺莎的哲学思考,也启发了作者对素描以至文学写作的领悟。《班托的素描簿》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却回答了一个基本的问题(见中译本封面):“绘画的冲动是如何产生的?”(How does the impulse to draw something begin?)
其他文献
蜜蜂,一直被赋予一种勤勤恳恳,采花酿蜜的劳动者形象。也许在张业宏看来,做出版,就像蜜蜂于万千花朵中撷取花粉,酿制蜂蜜一般,将人类智慧中的精华采集起来,凝聚成传播知识的书本。张业宏和他的蜜蜂智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蜜蜂出版”),就像蜜蜂一样,孜孜不倦地在出版的路上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蜜蜂出版的创办人张业宏,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出版社担任财经编辑,其后陆续担任了万卷出版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博
期刊
思想家艾萨克·柏林曾经提出过两种自由论,消极的自由与积极的自由。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年生活也有两种,一种是消极被动的老年,一种是积极主动的老年。  过往的人类,因为医疗科技不发达,纵然有幸活到老年阶段(姑且采取人口学定义的65岁),大多数也已经齿危发秃,体力变差,一身毛病,苦多于乐。说难听点,老了就只能等死。甚至一些贫穷的地区/国家,还会把老人送上山林去等死。能够赡养天年,享受含饴弄孙之乐,已经非常
期刊
是的,我想这本书适合你。按照王小贱的说法,这个社会没有一点怪癖你还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而无论你是购物狂、拖延症、节食者还是打算戒烟戒酒戒网瘾,无一不与意志力有关。而这本书就是试图告诉你怎么增强意志力来控制自己。  小安刚刚宣布结束为期三个星期的节食计划,她说每到晚上总是想起诱人的巧克力味道。不出所料,小安开始报复性地吃起巧克力、薯片、冰淇淋,而那些漂亮的衣服似乎也得永远锁在衣柜里了。在生活中,我们
期刊
2010年愤怒鸟游戏横扫全球,那个时候全世界每天会有四千万人打开手机屏幕,埋头努力要把各式愤怒鸟,用抛物线砸向远方的建筑。英国演化动物学家瑞德利(Matt Ridley)分析这种游戏为什么如此轰动,其中的关键正是“抛物线”。  抛物线跟人类早期的生存关系非比寻常。人类没有尖牙利爪,也没有特别孔武有力,要吃到大型兽类的蛋白质,除了拿长矛石斧跟野兽肉搏之外,最安全的方法就是远距离攻击了。甩石器、标枪
期刊
思想与时尚有许多共同点。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它们来来回回潮起潮落,革新之后又复古,复古之后又革新。弄潮儿可以敏锐地把捉到时机,顺风造势,掀起一阵热风,引得观潮者翘足探首,趋之若鹜。今天,书本不仅是思想的产物,它也成了一件时尚品,拥有它便代表着一种身份的归属。读书,不再只是诉诸于内心,也诉诸于身份。于丹、易中天的红火与国民试图寻根有关,“祭孔”、“汉服热”也属同类,在中国经济迅速奔跑的同时,中国人似
期刊
“创意市集”(Fashion Market)这一名词,第一次出现于2004年王怡颖的同名著作,书中引介英国东伦敦区Spitalfields's Market和邻近的UP Market,置身老街区、旧建筑的市集像是传统市场加跳蚤市场的综合体。该年底,创办“南海艺廊”的台北教育大学的学生们在艺廊的院子里,面向街区摆起市集,是华人地区第一场正式使用“创意市集”为名称的活动;次年更与台北市中正区龙福里办公
期刊
“书香不敌咖啡香,重庆南路书店倒8成”,一则新闻开启了九月的风雨。  重庆南路书街有六十多年历史,包括老字号的台湾书店、三民书店、台湾商务印书馆、东方出版社、幼狮文艺,全盛时期一条街上聚集书店、出版社一百多家,至今则仅余二十家左右。重庆南路与武昌街口,书街凋零,书味稀淡,但书店仍在,只是全面转向复合经营的连锁书店(诚品)和折扣很大的网络书店(博客来),间杂努力经营出特色的独立书店如有河book,应
期刊
台湾顽石剧团从9月到10月,开始台湾巡演龙瑛宗的由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燃烧的女人》,并启动多场读书会,重新再认识早期客语作家龙瑛宗。  龙瑛宗本名刘荣宗,祖籍广东饶平,是刘家来台的第四代子孙。1911出生于新竹北埔小镇,父亲曾经营杂货店、樟脑生意,也做过占卜先生,并不富裕,终其一生为了生活努力工作。龙瑛宗从小体质虚弱,严重的哮喘使他经年累月如野草般在风中喘息;成人之后的龙瑛宗则身材瘦小且略带口吃,
期刊
“录像局·档案6:陆春生”艺术家讲座  时间:9月20日19:00  地点:广州博尔赫斯书店小洲店  主讲:陆春生  陆春生,摄影家。2000年他做出了短片《会咳嗽的曲线》,接着又一口气做了摄影作品《水》和《嗨!拉娜》,开始在当代艺术界广为人知。代表作为《夏天时谋杀托洛斯基,金融界的先生们更消沉了》、《对科幻小说最愚蠢的抨击之一是认为它不能预测未来》、《唯物主义者都睡着了》等。  胡思好“10”节
期刊
传统出版,包括出版品的选择、制作、发行。由于新技术,特别是数码技术和硬件载体的变革,传统出版变得危机四伏。传统出版业者如果不改变自己,将会没有立足之地。  传统出版如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首要是定位,即在 出版产业链中打造属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对了,可能一顺百顺;反之也就一错再错。如何定位自己,我想无非要符合两点要求,一是社会需要你,二是你的条件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即出版产业的需求。  出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