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燃烧的女人》再看龙瑛宗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8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顽石剧团从9月到10月,开始台湾巡演龙瑛宗的由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燃烧的女人》,并启动多场读书会,重新再认识早期客语作家龙瑛宗。
  龙瑛宗本名刘荣宗,祖籍广东饶平,是刘家来台的第四代子孙。1911出生于新竹北埔小镇,父亲曾经营杂货店、樟脑生意,也做过占卜先生,并不富裕,终其一生为了生活努力工作。龙瑛宗从小体质虚弱,严重的哮喘使他经年累月如野草般在风中喘息;成人之后的龙瑛宗则身材瘦小且略带口吃,个性内向不善交际。
  他的文学启蒙发生在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他的级任老师是成松先生,成松先生以《万叶集》开启了龙瑛宗的文学之窗;后来,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称赞,文学的阅读也成为他最大的兴趣。
  他回忆自己十六岁时曾说道:“那个时候我已经踩着文学领域,耽读岛崎藤村、北原白秋的抒情诗群。嗣后,慢慢地登高了杜甫和德国青年派的海涅,而自认他们的不肖弟子,以迄于今。”
  龙瑛宗北上就读台湾商工学校,那时正是昭和初年的“圆本时代”,亦即每种全集都一圆一本,是出版大盛的时期。龙瑛宗当时经常在书店立读,如此阅读了《世界文学全集》、《世界大思想全集》,还有土井晚翠、石川啄木等日本诗人,以及莫泊桑、佐拉、福楼拜、杜斯妥也夫斯基、屠格涅夫、契柯夫等名家的作品。一直到他在台湾银行工作,仍然保持不断阅读的习惯;当时他透过任职图书馆的友人帮助,得以借阅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
  龙瑛宗的文学养成就在这样的自修,透过日文直接承袭了日本文学的传统,间接学习了世界文学的精髓,对于台湾的汉文以及新文学传统,他则无从接触。
  日据时期从事写作的台籍作家,大都出身较富裕的家庭,拥有较丰富的资源。从赖和一辈的汉文作家到战争期的张文环、吕赫若、吴浊流、钟理和皆然,出身客家小镇的龙瑛宗却是例外。这样的出身使得“他的一辈子,充满挫折、困境、畏缩和妥协。他的根本思想是反抗、叛逆和前进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被逼不得不妥协、退却和躲避。他的小说中人物的绝望和伤悲,就是他这灵魂的写照。”我们在龙瑛宗的文学活动以及作品当中,都可以看见这样的痕迹。对于寡言内向的龙瑛宗而言,藉由阅读与写作不断和文学对话、徜徉于文学的世界中,才是他最大的快乐。
  事实上,龙瑛宗在登上文坛前,并不了解台湾文学的状态与传统。更不认识其它台湾文学作家如写《送报夫》的杨逵、写《牛车》的吕赫若等人。因不善交际,虽然他知道当时的文学集团与生态,但他不主动去表态或改变。
  以龙瑛宗研究著称的研究者罗成纯指出,龙瑛宗战争期小说的最大特征就是缺乏历史因素,事实上不只龙瑛宗,这种游离出时空、抽除历史因素的文学特征,在中日战争之后,“外地文学”派的日本人中之作品是如此,连台湾人作家方面的张文环、吕赫若等写实作家之作品中亦可见,这种逃避主义式的文学现象,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文学之共同现象。
  而后龙瑛宗发表了《夕照》、《黑妞》、《白鬼》、《赵夫人的戏书》、《村姑娘逝矣》等作品。他在诠释作品时曾说:“我以为殖民地生活的苦闷,至少可以从文学领域上自由的作幻想飞翔来抚平。现实越是惨痛,幻想就越华丽。”尽管龙瑛宗曾言“作品的基底到底是现实,而且必须是正确的现实”,但是在现实受到挤压而无法被自由面对之际,遁入幻想与纯文学领域便成为另一种坚持文学的方式。
  在逃避现实之下做文学的幻想飞行、潜入纯文学的修行之外,龙瑛宗的小说中透露出他思考的轨迹、以及面对现实之时的立场及关怀。1940年龙瑛宗又发表了黄昏月及黄家两篇作品,主人翁都是也都是因理想幻灭而自我毁灭的败北人物。他努力在作品中为自己、或说为台湾人寻找一种安顿之姿。
  后来他陆续发表了两篇女性小说——《不知道的幸福》、《一个女人的纪录》,这两篇作品都是以旧社会中传统女性的苦难为主角,女性角色在残酷的现实与压迫下,都透露着一种坚毅地活下去的力量。两篇小说呈现了龙瑛宗另一种“坚持与反抗”,他将硬朗、健康的抗争精神隐于女性世界,传达出他于不自由的年代中所坚持的正面生命尊严。
  钟肇政于1985年为龙瑛宗著作《午前的悬崖》作了一篇序,标题为“战鼓声中的歌者”,后来人们经常以此形容龙瑛宗,当年龙瑛宗去世时,《联合报》以两天刊登了龙瑛宗的纪念专辑,也是以“战鼓声中的歌者”为题,强调他生命唱的是他自己的歌,他的歌坚毅地指出活下去的方向,温柔地咏叹人性之光辉,同时也悠扬优美,抚慰人心。
  近九十年的生命中,大约有八年的时间是他文学活动最盛、文学生命最菁华的时期。他在台湾文学史中之所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民党退守台湾后,龙瑛宗的文学之笔逐渐停歇。不擅长汉文的他,忙于生计,又回到老本行的银行界,此后龙瑛宗蛰伏三十年,他之所以不写,是因为存在太多现实的阻力,如政治的禁忌、语言的转换等,使得他无法轻易再提笔。
  70年代末期,由于整个台湾社会的状况改变,加上他从银行退休、赋闲在家,终于再度提笔写作。他先用日文写了中篇小说《妈祖宫的姑娘们》、《夜流》,长篇《红尘》等,并尝试以中文写作,80年代密集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结集成中文小说集《杜甫在长安》。80年到90年初,他更有大量的随笔杂文发表。
  90年代中期,他的儿子刘知甫,将父亲作品手稿全捐给台湾文学馆典藏。而我也有幸在1997年,拍到他晚年最后的身影。他当时已坐在轮椅,沉默地望着窗外,而我像是仰望巨人般远远地拍下他的侧身。
其他文献
我这人特别在意书名,选这本书作介绍时,跟编辑小姐打趣说书名也(再次)够我写一段。我指的明显是得向不谙粤语的广大读者讲解一下什么是“揦西”,不过后来我发现更有意思的其实是大家都好像看懂读懂的“设计”。“设计”到今天已被滥用,日常各种场合里提到的“设计”许多时候其实可以用“款式”、“花样”之类的字眼代替,然而真正的“design”指涉的绝非单纯卖弄色相的把戏。这个万事万物的创作行为,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它
期刊
猫,像是街角的惊喜,就算是日日都要来去许多次的寻常回家路,只要遇到猫咪,在我眼底都会化成亮点!不管是慵懒悠闲,还是酣睡到肚子朝天、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或是跳在高处用高高在上的眼神睥睨人间,猫咪的表情百态,各有各的可爱,每每都让人忍不住掏出相机按下快门, 拍下让人会心一笑的照片。  除了猫还要更多  被猫的特质所吸引,热衷拍猫的摄影家非常多,书市也不乏许多精彩的猫咪摄影集,有些专门特写猫咪的可爱动作和
期刊
和很多人一样,我对“索马里”的印象,来自电影《黑鹰计划》(Black Hawk Down,台湾上映时间为2002年)。  当然,这部电影还是不脱宣扬美国人扮演世界警察的“牺牲与奉献”,电影无可避免地必须聚焦在单一的暗杀事件上。至于为什么杀?之后有没有达到“以战止战”的效果?则完全淹没在紧凑的爆破戏码,以及士兵奋勇拯救同僚的热血剧情里。  之后,在2005年,台湾首次有渔船被索马里海盗劫持;2008
期刊
蜜蜂,一直被赋予一种勤勤恳恳,采花酿蜜的劳动者形象。也许在张业宏看来,做出版,就像蜜蜂于万千花朵中撷取花粉,酿制蜂蜜一般,将人类智慧中的精华采集起来,凝聚成传播知识的书本。张业宏和他的蜜蜂智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蜜蜂出版”),就像蜜蜂一样,孜孜不倦地在出版的路上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蜜蜂出版的创办人张业宏,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出版社担任财经编辑,其后陆续担任了万卷出版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博
期刊
思想家艾萨克·柏林曾经提出过两种自由论,消极的自由与积极的自由。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年生活也有两种,一种是消极被动的老年,一种是积极主动的老年。  过往的人类,因为医疗科技不发达,纵然有幸活到老年阶段(姑且采取人口学定义的65岁),大多数也已经齿危发秃,体力变差,一身毛病,苦多于乐。说难听点,老了就只能等死。甚至一些贫穷的地区/国家,还会把老人送上山林去等死。能够赡养天年,享受含饴弄孙之乐,已经非常
期刊
是的,我想这本书适合你。按照王小贱的说法,这个社会没有一点怪癖你还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而无论你是购物狂、拖延症、节食者还是打算戒烟戒酒戒网瘾,无一不与意志力有关。而这本书就是试图告诉你怎么增强意志力来控制自己。  小安刚刚宣布结束为期三个星期的节食计划,她说每到晚上总是想起诱人的巧克力味道。不出所料,小安开始报复性地吃起巧克力、薯片、冰淇淋,而那些漂亮的衣服似乎也得永远锁在衣柜里了。在生活中,我们
期刊
2010年愤怒鸟游戏横扫全球,那个时候全世界每天会有四千万人打开手机屏幕,埋头努力要把各式愤怒鸟,用抛物线砸向远方的建筑。英国演化动物学家瑞德利(Matt Ridley)分析这种游戏为什么如此轰动,其中的关键正是“抛物线”。  抛物线跟人类早期的生存关系非比寻常。人类没有尖牙利爪,也没有特别孔武有力,要吃到大型兽类的蛋白质,除了拿长矛石斧跟野兽肉搏之外,最安全的方法就是远距离攻击了。甩石器、标枪
期刊
思想与时尚有许多共同点。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它们来来回回潮起潮落,革新之后又复古,复古之后又革新。弄潮儿可以敏锐地把捉到时机,顺风造势,掀起一阵热风,引得观潮者翘足探首,趋之若鹜。今天,书本不仅是思想的产物,它也成了一件时尚品,拥有它便代表着一种身份的归属。读书,不再只是诉诸于内心,也诉诸于身份。于丹、易中天的红火与国民试图寻根有关,“祭孔”、“汉服热”也属同类,在中国经济迅速奔跑的同时,中国人似
期刊
“创意市集”(Fashion Market)这一名词,第一次出现于2004年王怡颖的同名著作,书中引介英国东伦敦区Spitalfields's Market和邻近的UP Market,置身老街区、旧建筑的市集像是传统市场加跳蚤市场的综合体。该年底,创办“南海艺廊”的台北教育大学的学生们在艺廊的院子里,面向街区摆起市集,是华人地区第一场正式使用“创意市集”为名称的活动;次年更与台北市中正区龙福里办公
期刊
“书香不敌咖啡香,重庆南路书店倒8成”,一则新闻开启了九月的风雨。  重庆南路书街有六十多年历史,包括老字号的台湾书店、三民书店、台湾商务印书馆、东方出版社、幼狮文艺,全盛时期一条街上聚集书店、出版社一百多家,至今则仅余二十家左右。重庆南路与武昌街口,书街凋零,书味稀淡,但书店仍在,只是全面转向复合经营的连锁书店(诚品)和折扣很大的网络书店(博客来),间杂努力经营出特色的独立书店如有河book,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