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伟长得很像姜武。他自己也乐呵呵地承认:“好多人都说我像,尤其笑的时候,是吧。”说着,扬起下巴张大嘴,爽朗的笑声“鱼贯而出”,眼睛笑成了一条线——这是他脸上最常出现的招牌表情。王伟谦逊有礼,沉着稳健。在外人看来,他是个乐天派,整天嘻嘻哈哈,身边朋友一大堆,做个话剧也能召唤明星大腕聚集身旁;采访的时候,他也像个十足的活宝一一时而学张广天说上海话,时而学自己妈妈说湖北话,时而又惟妙惟肖地模仿进口片里夸张的配音,甚至聊到高兴了,还唱起前阵子去欧美巡演音乐剧《Monkev,joumev to the west》(西游记)里的唱段。但他却说,自己小时候是个胆小自卑的小胖子。
【话剧梦想】
王伟第一次接触戏剧,是小时候在幼儿园里他跟其他小朋友们一起演《西游记》,因为胖乎乎的,他只能演猪八戒。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小学、初高中的课本剧演出都有王伟的身影。自己演得开心,同学们也夸他演得好,戏剧的梦想产生萌芽了。但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什么是话剧。
高中起,王伟就开始尝试考戏剧学院,但连考两年,都铩羽而归。第三年,他选择了“曲线救国”,带着残存的戏剧梦想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提起人生第一次接触话剧,王伟依然有些激动:“那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在青艺小剧场,史可和刘金山主演的《那当娜的灵光》,我是他们的票贩子,这是我看的第一个话剧,还是免费的。”不同于上学时演着玩的小打小闹,王伟第一次被话剧舞台深深震撼了:“当时看完我就哭了。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这就是话剧,太神圣,太美妙了,在這里我对戏剧的虚荣心能得到最大的满足。看着史可和刘金山在那里谢幕,我就想有一天我一定要站在这样的舞台上。”
然而那时的王伟还是个带着浓重口音且内向封闭的大学生:“哎,肘不肘肘不肘啊?呲饭呲饭去!”他操着一口武汉话学给记者听:
“那个时候我就是这么说话,自己觉得特别不好,而且不爱说话,挺封闭的。”为了打好基本功,他开始有意地训l练自己:“我经常拽着身边的北京孩子跟他们聊天,一方面是学正确的发音,另外就是学他们的状态,怎么去主动跟别人打招呼,表现得热情。这些都是后来和北京的同学们在一起慢慢学会的。”
【触梦话剧】
王伟“伙同”其他高校的非专业话剧爱好者,成立了“艺园剧社”,不但拉来了投资和赞助,还在人艺小剧场公演了八场。让他被爱才的张广天导演一眼相中,向他递出橄榄枝,出演《红星美女》;也正是这部戏,让王伟得到了著名编剧黄纪苏、袁弘和赖声川的认可,并邀约合作。王伟终于一只脚迈进了话剧圈。
谁能想到,如此热爱话剧的王伟竟然在《红星美女》的第一场就忘词了。“我当时是蹲在铁桶里,等着前面两个人说完后我出来给一句RaD总结。”王伟在台上背着他的大铁桶,突然看到台下“诶?我的高中同学来了?他在湖北,怎么到北京来了?”一边想,他一边钻进铁桶,脑子还没停。”正在陶醉,就听见前面的第二个人说完了,鼓点戛然而止:“啪!”本能的反应,王伟从铁桶里站了起来,脑子里却一片空白,“我就站在那随着鼓点摇,摇了三下突然大喊:‘我又忘词了!’这就给补救回来了”。王伟也不知当时为什么说了个“又”,观众也都以为这是他的人物设定,觉得这人太好玩了,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说到这,王伟为自己当时的小聪明得意地笑了起来,仿佛对自己的小聪明又狠狠地肯定了一下。
然而踏上人艺的舞台却是王伟从来都没想过的。应邀出演《赵氏孤儿》,这是当时还在一所学校教语文的王伟最大的梦想,按他的话说:“就是演不了也得演。”最初他以为搭档都是年轻演员,结果排练的第一天,他就傻了:“全是大腕,心理压力特别大,真是让人欢喜又忧伤。”刚去的时候很多人都看不上王伟。第一天排练,何冰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哎,你是什么高官的儿子啊?跟我们说说,你哪儿来的啊?”王伟笑笑,不说话。“我知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慢慢地大家就都知道了,我不是任何人的儿子,我只是来向大家学习的。我的态度能证明一切。”时间长了,大家对王伟越来越好:“排练完了都招呼我一块去打球,特别热情。”人艺的这次演出,王伟学到了很多,也为他今后话剧导演之路奠定了基础。
【暂别舞台】
《赵氏孤儿》演出时,正是2003年北京“非典”人心惶惶的时候。“非典”过后,正常去学校上班的王伟却发现自己被辞退了,理由是他不安心工作。王伟没有任何辩解,离开了学校,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彷徨的一段时期。
“那时候我没钱了,但是每个月还得还房贷,我就自己发狠,说如果能找到每月3000块钱的工作,我就放弃我的演艺事业。”提起最灰暗的那段时期,王伟的眼神也暗淡了下去。一个多月的时间,王伟应聘了多家公司,依然无果。绝望的他找到了上大学时认识的老师陈雷,后者很痛快地邀请他去自己的文化公司任职。王伟主动提出只要一半的工资,但要求只有一个:“我还是想演话剧。”
在公司里,王伟开始沉下心来学习,他学会了策划、做方案、做电视节目;学会了写剧本,学会了大学时期因为演话剧而被荒废的打字,甚至这段时间里他还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他边编纂边学习,潜心研究,把自己并不熟知的理论知识系统地梳理。“我现在能自信地说,如果不演话剧,我不会饿死,我还可以做很多的事。”说到这,王伟语气里充满着自豪。
也正是这一段弯路,让王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话剧梦想。
【再登前线】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自我充实,王伟整装待发,再度走上话剧路的时候,自卑感已慢慢消退,内心愈发强大。“之前在舞台上从来就没有一个理论构架去支撑我塑造出来的人物,那个时候我总是在旁边看别人怎么演,模仿、学习,再加点自己的理解。但没有系统理论的支撑,心里是虚的。”
刚上路的时候王伟自然也摔过跟头,因为有个导演话剧的梦想,他集结《红星美女》的演员,排了一部先锋的话剧《梵高之死》,这部戏却最终夭折。“我那个时候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脑子里是空的,气场也不强大,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演员们群策群力。”提起那次失败,王伟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但群策群力的结果就是,我没有任何威望可言。最后的结果就是,这部戏半途而废了。那个时候我好痛苦,内心非常受伤,我深知我还驾驭不了这个舞台”。有意思的是,当时这部戏的所有演员现在都做了导演:“可能是那个时候练出来的。”王伟边说边笑。
经过了这次挫折,王伟深知要实现导演梦想,还是要从演员做起,踏踏实实地磨炼自己。之后出演《麻花2》,他婉拒了投资人请他做导演的请求,退而做了编剧和演员。“后来找了个新导演,排了九天,这个人就崩溃了,说头上长了癫子,天天哭,就是被演员折磨的。我当时看了就说,幸亏没做导演,我根本驾驭不了这帮人。”说到这,王伟露出了少见的大男孩般的笑容,庆幸中带着一丝顽皮:“当时和所有的演员打成一片,玩儿得特别开心。”
【“三有”导演】
2009年,王伟的导演梦想终于实现。因为在《麻花》系列的积淀,投资商看中了王伟的能力,希望他在下部戏里出任导演。最初王伟压根就没往导演方面想:“当时我说我永远不会再做导演了,我的梦想就是演戏,演一辈子戏就够了。”最终,投资商三改剧本,好的剧本打动了王伟。这部戏,就是现在还在加演的,在王伟看来是他当导演以来最好的,倾注最多心血的戏——《来世许你个今生》。提起这部戏,王伟眉飞色舞了起来:“为什么会这么成功,最主要的就是本子好,再加上我实战经验多了,气场足够能驾驭得了舞台和演员。”
经过了一连串的挫败,重新执导话剧的王伟一下爱上了做导演的感觉:“当导演好美妙。”说完自己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又正色道:“重新再做说实话真的是掷地有声,演员都服我;给他们讲戏,他们都会认同我的说法。再加上这么多年演戏积累了一些人脉,可以调动得起明星演员,旁人看起来都会觉得我很有实力。”在话剧固摸爬滚打摔着跟头走过来的王伟,终于变成了“有气场、有知识、有经验”的“三有”导演。
【“欢甚”话剧】
正是《来世许你个今生》,王伟开创了自己的一套“欢甚”话剧。所谓“欢甚”,来源于英语“Fashlo”的戏谑读法,更有“让观众欢乐更胜一筹”的意思。说起自己的这一套,王伟滔滔不绝:“这个戏剧形式还是来源于我在《麻花》的灵感,麻花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想吃麻花现给你拧”,那是因为《麻花》一般都是没有导演的,每一个演员都需要自己去创作。而创作的根基就是要逗大家笑。我们不但做到搞笑,但也不能突兀,不然就成了‘洒狗血’。”
一场场的“欢甚”话剧,王伟都为观众呈现出了时尚和流行元素,还有80后的搞怪和幽默。无论谢幕还是开场,看到观众们在笑,王伟就很满足。
说起以后的打算,王伟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做观众爱看的剧”。就当记者以为他要开始说一些枯燥的基本原则时,王伟话锋一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观众爱看,才有票房,话剧才不会赔钱。现在100部话剧里,有99部都是亏着钱的。如果做部戏让投资方亏了本,我心里会很不落忍的,我不喜欢欠人钱。”
【话剧梦想】
王伟第一次接触戏剧,是小时候在幼儿园里他跟其他小朋友们一起演《西游记》,因为胖乎乎的,他只能演猪八戒。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小学、初高中的课本剧演出都有王伟的身影。自己演得开心,同学们也夸他演得好,戏剧的梦想产生萌芽了。但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什么是话剧。
高中起,王伟就开始尝试考戏剧学院,但连考两年,都铩羽而归。第三年,他选择了“曲线救国”,带着残存的戏剧梦想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提起人生第一次接触话剧,王伟依然有些激动:“那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在青艺小剧场,史可和刘金山主演的《那当娜的灵光》,我是他们的票贩子,这是我看的第一个话剧,还是免费的。”不同于上学时演着玩的小打小闹,王伟第一次被话剧舞台深深震撼了:“当时看完我就哭了。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这就是话剧,太神圣,太美妙了,在這里我对戏剧的虚荣心能得到最大的满足。看着史可和刘金山在那里谢幕,我就想有一天我一定要站在这样的舞台上。”
然而那时的王伟还是个带着浓重口音且内向封闭的大学生:“哎,肘不肘肘不肘啊?呲饭呲饭去!”他操着一口武汉话学给记者听:
“那个时候我就是这么说话,自己觉得特别不好,而且不爱说话,挺封闭的。”为了打好基本功,他开始有意地训l练自己:“我经常拽着身边的北京孩子跟他们聊天,一方面是学正确的发音,另外就是学他们的状态,怎么去主动跟别人打招呼,表现得热情。这些都是后来和北京的同学们在一起慢慢学会的。”
【触梦话剧】
王伟“伙同”其他高校的非专业话剧爱好者,成立了“艺园剧社”,不但拉来了投资和赞助,还在人艺小剧场公演了八场。让他被爱才的张广天导演一眼相中,向他递出橄榄枝,出演《红星美女》;也正是这部戏,让王伟得到了著名编剧黄纪苏、袁弘和赖声川的认可,并邀约合作。王伟终于一只脚迈进了话剧圈。
谁能想到,如此热爱话剧的王伟竟然在《红星美女》的第一场就忘词了。“我当时是蹲在铁桶里,等着前面两个人说完后我出来给一句RaD总结。”王伟在台上背着他的大铁桶,突然看到台下“诶?我的高中同学来了?他在湖北,怎么到北京来了?”一边想,他一边钻进铁桶,脑子还没停。”正在陶醉,就听见前面的第二个人说完了,鼓点戛然而止:“啪!”本能的反应,王伟从铁桶里站了起来,脑子里却一片空白,“我就站在那随着鼓点摇,摇了三下突然大喊:‘我又忘词了!’这就给补救回来了”。王伟也不知当时为什么说了个“又”,观众也都以为这是他的人物设定,觉得这人太好玩了,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说到这,王伟为自己当时的小聪明得意地笑了起来,仿佛对自己的小聪明又狠狠地肯定了一下。
然而踏上人艺的舞台却是王伟从来都没想过的。应邀出演《赵氏孤儿》,这是当时还在一所学校教语文的王伟最大的梦想,按他的话说:“就是演不了也得演。”最初他以为搭档都是年轻演员,结果排练的第一天,他就傻了:“全是大腕,心理压力特别大,真是让人欢喜又忧伤。”刚去的时候很多人都看不上王伟。第一天排练,何冰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哎,你是什么高官的儿子啊?跟我们说说,你哪儿来的啊?”王伟笑笑,不说话。“我知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慢慢地大家就都知道了,我不是任何人的儿子,我只是来向大家学习的。我的态度能证明一切。”时间长了,大家对王伟越来越好:“排练完了都招呼我一块去打球,特别热情。”人艺的这次演出,王伟学到了很多,也为他今后话剧导演之路奠定了基础。
【暂别舞台】
《赵氏孤儿》演出时,正是2003年北京“非典”人心惶惶的时候。“非典”过后,正常去学校上班的王伟却发现自己被辞退了,理由是他不安心工作。王伟没有任何辩解,离开了学校,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彷徨的一段时期。
“那时候我没钱了,但是每个月还得还房贷,我就自己发狠,说如果能找到每月3000块钱的工作,我就放弃我的演艺事业。”提起最灰暗的那段时期,王伟的眼神也暗淡了下去。一个多月的时间,王伟应聘了多家公司,依然无果。绝望的他找到了上大学时认识的老师陈雷,后者很痛快地邀请他去自己的文化公司任职。王伟主动提出只要一半的工资,但要求只有一个:“我还是想演话剧。”
在公司里,王伟开始沉下心来学习,他学会了策划、做方案、做电视节目;学会了写剧本,学会了大学时期因为演话剧而被荒废的打字,甚至这段时间里他还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他边编纂边学习,潜心研究,把自己并不熟知的理论知识系统地梳理。“我现在能自信地说,如果不演话剧,我不会饿死,我还可以做很多的事。”说到这,王伟语气里充满着自豪。
也正是这一段弯路,让王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话剧梦想。
【再登前线】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自我充实,王伟整装待发,再度走上话剧路的时候,自卑感已慢慢消退,内心愈发强大。“之前在舞台上从来就没有一个理论构架去支撑我塑造出来的人物,那个时候我总是在旁边看别人怎么演,模仿、学习,再加点自己的理解。但没有系统理论的支撑,心里是虚的。”
刚上路的时候王伟自然也摔过跟头,因为有个导演话剧的梦想,他集结《红星美女》的演员,排了一部先锋的话剧《梵高之死》,这部戏却最终夭折。“我那个时候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脑子里是空的,气场也不强大,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演员们群策群力。”提起那次失败,王伟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但群策群力的结果就是,我没有任何威望可言。最后的结果就是,这部戏半途而废了。那个时候我好痛苦,内心非常受伤,我深知我还驾驭不了这个舞台”。有意思的是,当时这部戏的所有演员现在都做了导演:“可能是那个时候练出来的。”王伟边说边笑。
经过了这次挫折,王伟深知要实现导演梦想,还是要从演员做起,踏踏实实地磨炼自己。之后出演《麻花2》,他婉拒了投资人请他做导演的请求,退而做了编剧和演员。“后来找了个新导演,排了九天,这个人就崩溃了,说头上长了癫子,天天哭,就是被演员折磨的。我当时看了就说,幸亏没做导演,我根本驾驭不了这帮人。”说到这,王伟露出了少见的大男孩般的笑容,庆幸中带着一丝顽皮:“当时和所有的演员打成一片,玩儿得特别开心。”
【“三有”导演】
2009年,王伟的导演梦想终于实现。因为在《麻花》系列的积淀,投资商看中了王伟的能力,希望他在下部戏里出任导演。最初王伟压根就没往导演方面想:“当时我说我永远不会再做导演了,我的梦想就是演戏,演一辈子戏就够了。”最终,投资商三改剧本,好的剧本打动了王伟。这部戏,就是现在还在加演的,在王伟看来是他当导演以来最好的,倾注最多心血的戏——《来世许你个今生》。提起这部戏,王伟眉飞色舞了起来:“为什么会这么成功,最主要的就是本子好,再加上我实战经验多了,气场足够能驾驭得了舞台和演员。”
经过了一连串的挫败,重新执导话剧的王伟一下爱上了做导演的感觉:“当导演好美妙。”说完自己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又正色道:“重新再做说实话真的是掷地有声,演员都服我;给他们讲戏,他们都会认同我的说法。再加上这么多年演戏积累了一些人脉,可以调动得起明星演员,旁人看起来都会觉得我很有实力。”在话剧固摸爬滚打摔着跟头走过来的王伟,终于变成了“有气场、有知识、有经验”的“三有”导演。
【“欢甚”话剧】
正是《来世许你个今生》,王伟开创了自己的一套“欢甚”话剧。所谓“欢甚”,来源于英语“Fashlo”的戏谑读法,更有“让观众欢乐更胜一筹”的意思。说起自己的这一套,王伟滔滔不绝:“这个戏剧形式还是来源于我在《麻花》的灵感,麻花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想吃麻花现给你拧”,那是因为《麻花》一般都是没有导演的,每一个演员都需要自己去创作。而创作的根基就是要逗大家笑。我们不但做到搞笑,但也不能突兀,不然就成了‘洒狗血’。”
一场场的“欢甚”话剧,王伟都为观众呈现出了时尚和流行元素,还有80后的搞怪和幽默。无论谢幕还是开场,看到观众们在笑,王伟就很满足。
说起以后的打算,王伟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做观众爱看的剧”。就当记者以为他要开始说一些枯燥的基本原则时,王伟话锋一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观众爱看,才有票房,话剧才不会赔钱。现在100部话剧里,有99部都是亏着钱的。如果做部戏让投资方亏了本,我心里会很不落忍的,我不喜欢欠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