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综合练习课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300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为教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各个学科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学习与研究。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日积月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日常教学中呢?笔者试图通过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执教的“小数加减法综合练习”教学片段分析,寻找在运算教学中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线索,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主任王永春认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体系下的运算能力可以理解为:数学运算是指在理解算理和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正确计算并解决问题的素养。”东北师范大学马忠林教授认为“综合练习课就是教学某一小结知识后的一种练习课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两位专家的认识,“小数加减法综合练习”一课,重在小数加减法算理算法的梳理、运用运算律计算以及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素养的培养。
  片段一:小图大用梳理法则
  师:老师带了一些数(如图1),看到了几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对边两个小数相加正好等于10。
  师:举个例子
  生:3.2加6.8等于10。
  师:还有吗?
  生:其实每一条线上的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师:是这样吗?大家算一算……
  (学生将逐条线上的两个数相加)
  师:这幅图中每条线上的两个数相加都是10,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1:都是一位小数。
  生2:最高位都是个位。
  师:还有吗?(学生沉默)老师有一个问题,这些小数哪个最接近5?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讨论)
  师:谁来说一下。
  生:4.7和5.3最接近5。
  师:什么道理?为什么这两个最接近5?
  生:5减4.7等于0.3;5.3减5等于0.3。
  生:6.1和5相差1.1;3.9和5也相差1.1。
  师:那么快算出来了,怎么算的?
  (学生描述计算方法,并在教师引导下呈现了其他几个数和5比较的结果)
  生:老师我发现,每条线上两个数和5相差的都一样。
  师:刚才大家计算了很多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为什么要先把小数点对齐呢?
  生1:相同的数位才能相加减。
  生2:相同的数位计数单位是一样,加减才不会乱。
  ……
  赏析:本环节改以往直接呈现口算题要求学生计算,进而整理“算法”的方式,呈现了一个有结构的图式化学材。以“看到了几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找出数据之间的联系。与“都一位小数”“每条线上两个小数的和刚好是10”相比,“每条线上两个数相对于5盈亏平衡”这一联系较为隐蔽,学生不容易发现。学生愤悱之时,教师提出“这些小数哪个最接近5?”引导学生把8个数逐一与5相比较,通过计算使学生发现了“每条线上两个数和5的差相同”这一事实。在观察、发现的过程中学生自发地完成了多道小数加减法练习,并在反馈时梳理计算方法,既提高了计算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可谓“小图大用”独具匠心。
  片段二:算式比较,综合提升
  师:(出示图2)仔细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这三道题目有什么特点吗?
  生1:都是加减混合运算。
  生2:是同样的三个数在运算,但是运算顺序不一样。
  师:三道题目哪一道题的结果是最小的,哪一道是最大的?
  生1:最后一道最小,第二道最大。
  生2:最后一道最小,前面兩道都是减去一个数,最后一道是把两个全减去了。
  师:上面两道比较呢?
  生:第二道结果最大,它加上的多,减去的少,而第一道减去的多加上的少。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我们再来算一算看看结果到底是多少?
  (学生计算后逐一校对算式)
  师:回忆一下,刚才过程中,我们先?再?然后?
  生:先看、再想、然后算。
  ……
  赏析:看似简单的算式其实并不简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看、想、算”三个过程,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通过观察明确数据特征、思考解决问题方式、动手解决问题。要解决“哪个结果最大,哪个结果最小”的问题,学生需要调用加、减法的意义,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小数的大小比较等相关知识,是小数加减法运算的综合应用。观察与推理的结论与计算结果相互印证,推理的结论可以检验计算结果是否合理,计算练习在检验思考的正确性的同时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通过本环节的练习,无论是推理分析能力还是计算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片段三:结合情境,自主巧算
  师:(出示图3)你能提数学问题吗?1分钟时间同桌之间先提问题。
  生:四本书各买一本用30元够吗?
  师:你们说够不够?为什么?同桌先说一说。
  生1:8.35加7.15比15多,8.40加7.65也比15多,合起来肯定比30元多了,不够!
  生2:其实就看前面后面都不看,2个8元加2个7元,已经有30元了,后面还有,30元肯定不够的。
  师:如果小英只有15元,她可以买哪两本书?
  生1:海洋世界和数学家的故事。
  生2:两本海洋世界也可以的。
  师:小英买了两本,付给服务员16元够了,猜猜看她可能买了哪两本?你有几种答案?
  生1:趣味折纸和海洋世界;趣味折纸和数学家的故事;童话大王和海洋世界;童话大王和数学家的故事。   生2:两本海洋世界或者两本数学家的故事也可以的。
  师:如果她买了趣味折纸和数学家的故事,付了20元,应找回多少钱?
  生1:20-(8.35+7.65)。
  生2:20-8.35-7.65。
  师:你觉得哪个算式好?为什么?
  生:第一个好,因为它计算简单。
  师:这两个算式之间,你能用一个什么数学知识可以说清楚?
  生:减法的性质。
  ……
  赏析:作为一节计算类综合练习课,解决问题往往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就解决问题来说,从整数到小数只是单纯的数域拓展,无论用小数加减法还是整数加减法解决问题,问题的结构都是加法模型一次或几次的叠加。加法模型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接触,除去问题情境理解造成的问题,四年级学生对于加法运算意义以及应用都有充分的理解。本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感受从估算到精确计算,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的特点。问题的提出收放有度,由单一向多个答案过渡,并巧妙地设置了“8.35”和“7.65”这两个数据,为学生自觉根据数据特点,利用运算定律巧算提供了可能。
  片段四:熟练运算,提升思维
  师:(出示图4)每次将1、3、5、7、9这五个数分别填入下面方框里,使得和最大,差最大,和最小,差最小。同学们自己任意选择一个完成,不过,老师告诉大家,“解决差最小问题最难”!
  ……
  师: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做的是和最大,9.7加5.31等于15.01。
  生2:9.5加7.31等于16.81。
  师:显然15.01不是最大了,还有人想说吗?
  生1:9.3加7.51也行,结果也是16.81。
  生2:最大的两个数放在最高位,然后依次往下,能保证和最大。
  师:这位同学还说了方法,和最小呢?
  生:1.5+3.79等于5.29。
  师:你有根据吗?
  生:把最小的两个数放在个位上,后面一位第二小,最后的位置放9。
  师:差最大有没有人做过?
  生:9.7减去1.35等于8.35。
  师:多少人也找到这个答案了?怎么想?
  生1:把最大的数放在上面,小的数放在下面。
  生2:就是被减数要尽量大,减数尽量小。
  师:最后一个差最小,这道我们不报算式先报计算结果怎么样?
  生:1.63。
  师:还有没有更小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汇报各种答案)
  师:这里1.23是最小的,大家试试看能不能写出算式。
  ……
  师:下课时间快到了,没写出来也没关系,大家想想看解决差最小的问题时,我们怎么考虑?
  生1:先确定个位,个位上两个数让它差尽量小。
  生2:被减数和减数要尽量接近。
  ……
  賞析:数的运算是一个传统的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一直以来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充分重视,但计算中的推理分析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师的个性化处理都比较弱。钱老师的这一练习设计着力发展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每次将1、3、5、7、9这五个数分别填入下面方框里,使得和最大,差最大,和最小,差最小。”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熟知计算法则与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分配5个数字所在的位置,通过归纳推理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如“和”最大的问题,最大的“和”是确定的,但是“填数”过程相对开放,只要满足“最大的两个数放在个位,剩下数中较大的两个数放在十分位”就可以了。在生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体验不断累积,突破了“两个最大的数相加和最大”的局限,实现知识的二次重构。
其他文献
教材研磨:  《玲玲的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篇课文短小,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情节曲折,主题鲜明。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增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常常这样,只要你善于思考,劣势往往可能转化为优势,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学生对课文
期刊
一、运用国学经典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起点和核心,农村小学相对城市小学而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差。随着外出务工父母的增加,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是摆在农村基础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最好教材。《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中的一些蒙学读物,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最好教材,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
期刊
设计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12~114页总复习关于“分数乘、除法”“比”的內容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用分数乘、除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比的相关概念、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  3.在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增强数感
期刊
一、教材简析:  《树和喜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是著名作家金波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树和喜鹊》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只是通過树和喜鹊在数量上的变化,阐述了友情所带来的快乐。该篇课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文字的画面感强。全文共6个自然段,每两个自然段讲述一个画面,依次向我们展现了三个画面: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孤单地生活着→后来这里有了好多树、好多鸟窝、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68页例6及相应练习。  设计理念:  新课标十分重视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利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学生的努力和老师的引导、指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好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并获得情感体验。本节课在设计中力求体现:由情境来引入,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最终实现解决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期刊
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课堂上那充满诗情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使笔者情不自禁地与学生一起,在王崧舟老师的引领下,乘着心灵之舟,在语文这一蔚蓝的大海中扬帆远航,沉浸在美的诗境中。  教学片段一:导入——设疑引领,诗样含蓄  “文学是人学”“一切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语文教学也是人学。陶行知先生便以“营造诗的教育”为终生奋斗目标,他说:“我要用诗的真善美来创造教育,让每一个同学
期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具体到数学教学上,应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数感、符号
期刊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计算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是对计算过程的深刻理解。理解计算过程不光要知道怎样计算,更重要的是要明确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这实质上是一个算理问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这一内容安排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数是一位数笔算乘法”及“用整十数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数是三位数乘法的基础。“乘数
期刊
“少年强,则中国强。”学生从小吃苦耐劳,勇敢坚强,聪明睿智,才能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受到启发感染,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有效地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感悟美好人生,健康和谐地成长。  一、树立榜样,自强自立  “自古英雄出少年。”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描写王二小、海娃、雨来、乌塔等少年英雄模范人物的课文,为少年儿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1.学习英雄,渗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1页例2。  片段一:直观操作,体会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  1.出示两个面积悬殊较大的长方形。  师:请大家快速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生: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大小。  小结:像这样凭眼睛看看就能判断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观察法”。(板书)  2.出示两个形状相同、面积接近的长方形。  师:快速判断两个图形的面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