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度量本质 培养度量意识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egw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1页例2。
  片段一:直观操作,体会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
  1.出示两个面积悬殊较大的长方形。
  师:请大家快速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生: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大小。
  小结:像这样凭眼睛看看就能判断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观察法”。(板书)
  2.出示两个形状相同、面积接近的长方形。
  师:快速判断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借助“观察法”能比较出来吗?
  生:把它们放在一起比一比就知道了。
  (教师让学生上台演示比较过程)
  小结:把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重叠法”。(板书)
  3.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为什么?
  (学生仔细进行观察、动手操作比较。)
  师:用观察法、重叠法都不能比出大小,怎么办呢?
  生:把多出来的部分剪下来再放在一起比较。
  师:剪下来的部分还是不方便比较,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教师提示: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好办法。)
  评析:面积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对“面积”这一概念建立的基础之上学习的,主要引导学生体会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教师由易到难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重叠比较,激发学生寻求新的有效方法的需求,为引出用标准面积测量单位进行面积测量做了铺垫。
  片段二:制造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提出要求。
  師:在用图形进行测量之前,请想象一下,你测量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
  2. 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汇报测量结果。
  师:用三角形测量的同学请举手,汇报一下你们对测量结果是否满意,为什么?
  生:不满意,因为有空隙。
  (教师课件动态展示三角形作单位测量面积。)
  师:用圆形测量的呢?
  生:还是不满意,也有空隙。
  (教师课件动态展示圆形作单位测量面积。)
  师:那用正方形测量的呢?
  生:满意,没有空隙。
  师:看完用正方形测量的结果,那么用长方形测量的同学有什么想说的?
  生:用长方形也能测量,但是没有用正方形测量方便。
  师:看来用正方形作单位来测量面积是最合适的,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课件动态展示正方形作单位测量面积。)
  ■
  小结:圆形、正三角形不能将所测图形全部铺满,而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时不用考虑方向和位置,所以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
  评析: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时,已经经历了用长短不同的物体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体会了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而且学生对“单位”相同有一种本能的认识。基于此,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面积测量单位(圆形、正三角形、正方形),通过动手拼摆、比较,经历了确定面积单位的过程,体验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片段三: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体会面积单位的价值
  师:(出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快速比较大小。
  生:(刚开始犹豫,争论激烈,稍后意见一致)一样大。
  师:(重叠正方形,印证猜测结果)请说明一下理由。
  生:因为没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测量。
  师:那么你认为用大正方形测量还是用小正方形测量是正确的?
  生:都正确。
  小结:数学上,数学家就是用大小不一的正方形来规定不同的面积单位。
  评析:量(liànɡ)是量(liánɡ)出来的。度量的核心要素:一是度量单位(从非标准单位到标准单位,并形成单位体系);二是度量单位的个数就是量的大小。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经历不同面积单位测量并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过程,从而体验到面积单位的价值,也为例3进行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1课《乡下人家》是一篇描述“乡村生活”的精读课文。课文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情趣,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课文那如画、如诗、入情的优美语言,并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乡下人家的诗情画意,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揭示课题  1
期刊
教材研磨:  《玲玲的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篇课文短小,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情节曲折,主题鲜明。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增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常常这样,只要你善于思考,劣势往往可能转化为优势,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学生对课文
期刊
一、运用国学经典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起点和核心,农村小学相对城市小学而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差。随着外出务工父母的增加,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是摆在农村基础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最好教材。《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中的一些蒙学读物,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最好教材,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
期刊
设计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12~114页总复习关于“分数乘、除法”“比”的內容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用分数乘、除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比的相关概念、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  3.在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增强数感
期刊
一、教材简析:  《树和喜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是著名作家金波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树和喜鹊》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只是通過树和喜鹊在数量上的变化,阐述了友情所带来的快乐。该篇课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文字的画面感强。全文共6个自然段,每两个自然段讲述一个画面,依次向我们展现了三个画面: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孤单地生活着→后来这里有了好多树、好多鸟窝、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68页例6及相应练习。  设计理念:  新课标十分重视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利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学生的努力和老师的引导、指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好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并获得情感体验。本节课在设计中力求体现:由情境来引入,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最终实现解决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期刊
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课堂上那充满诗情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使笔者情不自禁地与学生一起,在王崧舟老师的引领下,乘着心灵之舟,在语文这一蔚蓝的大海中扬帆远航,沉浸在美的诗境中。  教学片段一:导入——设疑引领,诗样含蓄  “文学是人学”“一切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语文教学也是人学。陶行知先生便以“营造诗的教育”为终生奋斗目标,他说:“我要用诗的真善美来创造教育,让每一个同学
期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具体到数学教学上,应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数感、符号
期刊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计算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是对计算过程的深刻理解。理解计算过程不光要知道怎样计算,更重要的是要明确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这实质上是一个算理问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这一内容安排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数是一位数笔算乘法”及“用整十数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数是三位数乘法的基础。“乘数
期刊
“少年强,则中国强。”学生从小吃苦耐劳,勇敢坚强,聪明睿智,才能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受到启发感染,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有效地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感悟美好人生,健康和谐地成长。  一、树立榜样,自强自立  “自古英雄出少年。”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描写王二小、海娃、雨来、乌塔等少年英雄模范人物的课文,为少年儿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1.学习英雄,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