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课堂上那充满诗情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使笔者情不自禁地与学生一起,在王崧舟老师的引领下,乘着心灵之舟,在语文这一蔚蓝的大海中扬帆远航,沉浸在美的诗境中。
教学片段一:导入——设疑引领,诗样含蓄
“文学是人学”“一切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语文教学也是人学。陶行知先生便以“营造诗的教育”为终生奋斗目标,他说:“我要用诗的真善美来创造教育,让每一个同学都过上诗的生活。”王崧舟老师是深谙其道的,诗情,让他的教学成了一首美丽的诗。
新课伊始,王老师娓娓叙述,提供给学生一个令人惊讶,发人深思的信息——1998年,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把地球评选为世界“年度新闻人物”!(此时,听着王老师那深沉的叙述,望着屏幕上那裹着一层水蓝色纱衣的星球,我们惊讶,怀疑,继而沉思。)
师:当你从王老师口中知道这个消息时,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很吃惊,地球是个星球,又不是人,怎么能当选为年度新闻人物呢?
师:是啊,地球它不是一个人哪,怎么有资格当选为年度新闻人物?搞错了,《时代周刊》肯定搞错了!是吧?
生:不是。不会。(纷纷摇头)
师: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在这儿!
赏析:此时,王老师扬起教材,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迅速发下《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学生立即认真地朗读起来,他们探询的目光聚焦在课文的每一个字里行间,在这样一种“愤”“悱”的状态下,课文无疑会使他们心头激起阵阵涟漪。“为什么要将地球评选为年度新闻人物”像一个让人急于破解的谜,促使他们自然真切地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吸引着他们对课文开始进行叩问、感悟、品读,与课文、与作者产生初次的思维碰撞,情感交融。这种导入,有着诗的含蓄:以“《时代周刊》为什么把地球评选为年度新闻人物”这一个问题统领整个教学,创设一个问题探究情境,这种简约,便营造了一个极其开放的诗的意境。愈是含蓄,愈是耐人寻味,愈使人兴味盎然地渴望接近;愈是简约,愈是自由广阔,愈能催生灵性、个性之花。诗性,让课堂如此美丽。
教学片段二:过程——激情演绎,和谐共存
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的语言艺术,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情”,有人称之为“煽情”,“煽”得亿万观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尽管人们对“煽情”这个词褒贬不一,但课堂教学需要煽情——煽起激情,激发感悟,升华情感。周一贯老师就认为煽起激情的本领是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之一。
王老师在教学中,那饱含着深情的语言,全身心投入的神情,字里行间,举手投足,洋溢着极具感染力的激情,这种激情激荡着学生的情感,逐渐奏响感人肺腑的共鸣。
(之前假設40万亿公里外的宇宙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地球)
师:估算的结果,飞到这个新的地球需要40多万年。还有人想去吗?
生:不想去。(笑着摇头)
师:那条飞船在茫茫太空中飞40万年,还有你吗?还有你儿子吗?还有你孙子吗?还有你孙孙子吗?……
生:没有!(大笑)
师:所以,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去得了吗?
生:去不了!
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别无去处啊!所以,作者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所以《时代周刊》才要破天荒地把我们的地球评选为“年度新闻人物”,那是在向全世界人类呼喊哪——
生: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再次深情朗读)
师:作者的感叹,《时代周刊》的呼喊,不正是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声吗?一起再说说你的心声吧!
生: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又一次深情朗读)
师:是啊,我们只能如此,我们必须如此!因为人类——
生:只有一个地球!
师:因为宇宙——
生:只有一个地球
师:因为在座的各位,你、我、他——
生:只有一个地球。
赏析:当笔者回味这个教学片段的时候,耳边依然回响着课堂上那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声音。四十分钟前还素不相识的师生,此时,激情让他们一次比一次深情地喊出了共同的心声:只有一个地球!没有琐碎的要点分析,没有无情的逻辑演绎,在这里,王老师营造出一种一唱三叹、绵绵不绝的情绪场,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深情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情感的激荡,心灵的熏陶。就在这样的激情中,教师的情激起了学生的情,学生带着激情走进课文,领悟了作者的情,作者、教师、学生三情交融,和谐共存。
教学片段三:探究——启迪碰撞,深化认知
古人云:“读书贵在有疑。”疑,是思之始,行之端,是探究的发源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对学习者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事件或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但是,作为探究的小课题,并非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充当,它应该是师生纵横、凝聚课文精髓的产物。王老师是这样引导帮助学生选择问题的:“一、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早就知道答案的问题是假问题,提假问题害人又害己;二、最好不要提一看书就能马上知道答案的问题,那太简单,没有多大的思考、探究价值。”质疑不是难事,但要提出真实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就必须静心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才能达到,而用心读书、潜心思考才是真正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了诸多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时,王老师不失时机地对这些问题进行点评、归类,如“这个问题很专业,但文中没有答案,建议课外去查一查资料”“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点拨惜言如金,但无疑是对学生质疑、探究的巧妙引导。然后王老师让学生选一个自己特别感兴趣或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自己读书,发现信息,寻找答案,最后汇报交流。交流中,王老师运用精妙的“只言片语”,或点拨、或矫正、或碰撞、或激励、或启迪,使学生的探究不断深入,认识不断深化,信心不断增强。 (之前学生质疑,其一为:文中为什么说地球“很小很小”?)
生: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地球之所以很小很小,全是被人类破坏的。
师:你想的这个思路很有价值,地球的很小很小跟人类的破坏绝对有关系。但是想到这一层还不够,还得继续往下想。
生:从宇宙的角度看,地球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葉扁舟。
师:这是一个角度。但我觉得,宇宙让它大去吧,地球就这么一个范围,人类(故意欲言又止)……
生:地球上可供人类居住的地方只占五分之一,却生活着几十亿人口,而且还在不断增长着。
师:知道地球上现在大约有多少人?(60多亿)再过50年,地球上大概会有多少亿人口?(90亿)以地球现有的资源,它能够养活人口的极限是多少?(80亿)50年以后,这10亿人口怎么办?面对几十亿人口的压力,地球大吗?
生:很小很小。
师:再读读书上这段话,这时候你们会真正明白“很小很小”这个词。
赏析:在探究过程中,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前后发现联系,并把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探究意识、习惯和能力。这样的探究,深刻而有效。
教学片段四:对话——文化沟通,心灵体验
对话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是互动、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归根到底,对话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它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过程中,生本、生生、师生之间对话内容之鲜活,空间之广阔,情态之开放,思维之多元,让人豁然明白:教学,原来“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课堂,就是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
生:我们人类受了伤,即使伤口愈合了,也会留下疤痕,地球也一样。我觉得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才能把损失减少为零。
师:你说得非常理想。你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好!可是,一些贪婪、无知、愚蠢的人,他们是怎样对待我们这个地球母亲的?(声情并茂地朗读第四段,生闭眼静听)
师:听着,听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地球在苦苦地哀求人类。
师:那是你想象到的,你仔细看一看,看一看地球上面发生着什么。
生:我看到人们享受着资源,破坏着资源,一点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师:不,那还不是你看到的,而是你总结出来的。你再看一看,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干些什么。
生:我看到了战争,人们使用了化学武器,看到了无数死伤的无辜的居民,看到了他们死亡之前悲哀的哭泣、痛苦的抽搐。
师:当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再来读读这一段,你会看得更真切。
生:(读第四段)
师:不光是这些呀,不光是这些,大家请看,这是发生在我们地球母亲身上的一天呀!(屏幕显示文字资料:地球的一天)
赏析:看着屏幕上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听着王老师那痛心疾首的叙述,课堂上一片寂静。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潮水一般涌上心头:保护地球,刻不容缓!紧接着,伴随着苍凉的乐声,王老师引导学生妙笔各抒心中情,写下心中的呼喊,写下心中最真诚的祝福,没有做作,没有矫情,自然天成。认知、思想、情感又一次得到了渐进与提升。为了使对话触及心灵,王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读出具体形象的画面,这一个想象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积累和创造性联想对作品进行咀嚼、分析的过程。唯有体验深刻,才能深入课文与文本进行真正对话,把阅读欣赏引向作品深处,也引向心灵深处。显然,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有感于心,化而为言,从而实现了心灵的对话。当他们的精神活动积极活跃,心灵自由飞翔起来时,言语便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充满着诗性和人文的光辉。
教学片段一:导入——设疑引领,诗样含蓄
“文学是人学”“一切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语文教学也是人学。陶行知先生便以“营造诗的教育”为终生奋斗目标,他说:“我要用诗的真善美来创造教育,让每一个同学都过上诗的生活。”王崧舟老师是深谙其道的,诗情,让他的教学成了一首美丽的诗。
新课伊始,王老师娓娓叙述,提供给学生一个令人惊讶,发人深思的信息——1998年,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把地球评选为世界“年度新闻人物”!(此时,听着王老师那深沉的叙述,望着屏幕上那裹着一层水蓝色纱衣的星球,我们惊讶,怀疑,继而沉思。)
师:当你从王老师口中知道这个消息时,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很吃惊,地球是个星球,又不是人,怎么能当选为年度新闻人物呢?
师:是啊,地球它不是一个人哪,怎么有资格当选为年度新闻人物?搞错了,《时代周刊》肯定搞错了!是吧?
生:不是。不会。(纷纷摇头)
师: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在这儿!
赏析:此时,王老师扬起教材,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迅速发下《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学生立即认真地朗读起来,他们探询的目光聚焦在课文的每一个字里行间,在这样一种“愤”“悱”的状态下,课文无疑会使他们心头激起阵阵涟漪。“为什么要将地球评选为年度新闻人物”像一个让人急于破解的谜,促使他们自然真切地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吸引着他们对课文开始进行叩问、感悟、品读,与课文、与作者产生初次的思维碰撞,情感交融。这种导入,有着诗的含蓄:以“《时代周刊》为什么把地球评选为年度新闻人物”这一个问题统领整个教学,创设一个问题探究情境,这种简约,便营造了一个极其开放的诗的意境。愈是含蓄,愈是耐人寻味,愈使人兴味盎然地渴望接近;愈是简约,愈是自由广阔,愈能催生灵性、个性之花。诗性,让课堂如此美丽。
教学片段二:过程——激情演绎,和谐共存
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的语言艺术,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情”,有人称之为“煽情”,“煽”得亿万观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尽管人们对“煽情”这个词褒贬不一,但课堂教学需要煽情——煽起激情,激发感悟,升华情感。周一贯老师就认为煽起激情的本领是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之一。
王老师在教学中,那饱含着深情的语言,全身心投入的神情,字里行间,举手投足,洋溢着极具感染力的激情,这种激情激荡着学生的情感,逐渐奏响感人肺腑的共鸣。
(之前假設40万亿公里外的宇宙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地球)
师:估算的结果,飞到这个新的地球需要40多万年。还有人想去吗?
生:不想去。(笑着摇头)
师:那条飞船在茫茫太空中飞40万年,还有你吗?还有你儿子吗?还有你孙子吗?还有你孙孙子吗?……
生:没有!(大笑)
师:所以,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去得了吗?
生:去不了!
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别无去处啊!所以,作者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所以《时代周刊》才要破天荒地把我们的地球评选为“年度新闻人物”,那是在向全世界人类呼喊哪——
生: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再次深情朗读)
师:作者的感叹,《时代周刊》的呼喊,不正是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声吗?一起再说说你的心声吧!
生: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又一次深情朗读)
师:是啊,我们只能如此,我们必须如此!因为人类——
生:只有一个地球!
师:因为宇宙——
生:只有一个地球
师:因为在座的各位,你、我、他——
生:只有一个地球。
赏析:当笔者回味这个教学片段的时候,耳边依然回响着课堂上那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声音。四十分钟前还素不相识的师生,此时,激情让他们一次比一次深情地喊出了共同的心声:只有一个地球!没有琐碎的要点分析,没有无情的逻辑演绎,在这里,王老师营造出一种一唱三叹、绵绵不绝的情绪场,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深情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情感的激荡,心灵的熏陶。就在这样的激情中,教师的情激起了学生的情,学生带着激情走进课文,领悟了作者的情,作者、教师、学生三情交融,和谐共存。
教学片段三:探究——启迪碰撞,深化认知
古人云:“读书贵在有疑。”疑,是思之始,行之端,是探究的发源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对学习者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事件或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但是,作为探究的小课题,并非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充当,它应该是师生纵横、凝聚课文精髓的产物。王老师是这样引导帮助学生选择问题的:“一、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早就知道答案的问题是假问题,提假问题害人又害己;二、最好不要提一看书就能马上知道答案的问题,那太简单,没有多大的思考、探究价值。”质疑不是难事,但要提出真实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就必须静心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才能达到,而用心读书、潜心思考才是真正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了诸多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时,王老师不失时机地对这些问题进行点评、归类,如“这个问题很专业,但文中没有答案,建议课外去查一查资料”“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点拨惜言如金,但无疑是对学生质疑、探究的巧妙引导。然后王老师让学生选一个自己特别感兴趣或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自己读书,发现信息,寻找答案,最后汇报交流。交流中,王老师运用精妙的“只言片语”,或点拨、或矫正、或碰撞、或激励、或启迪,使学生的探究不断深入,认识不断深化,信心不断增强。 (之前学生质疑,其一为:文中为什么说地球“很小很小”?)
生: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地球之所以很小很小,全是被人类破坏的。
师:你想的这个思路很有价值,地球的很小很小跟人类的破坏绝对有关系。但是想到这一层还不够,还得继续往下想。
生:从宇宙的角度看,地球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葉扁舟。
师:这是一个角度。但我觉得,宇宙让它大去吧,地球就这么一个范围,人类(故意欲言又止)……
生:地球上可供人类居住的地方只占五分之一,却生活着几十亿人口,而且还在不断增长着。
师:知道地球上现在大约有多少人?(60多亿)再过50年,地球上大概会有多少亿人口?(90亿)以地球现有的资源,它能够养活人口的极限是多少?(80亿)50年以后,这10亿人口怎么办?面对几十亿人口的压力,地球大吗?
生:很小很小。
师:再读读书上这段话,这时候你们会真正明白“很小很小”这个词。
赏析:在探究过程中,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前后发现联系,并把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探究意识、习惯和能力。这样的探究,深刻而有效。
教学片段四:对话——文化沟通,心灵体验
对话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是互动、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归根到底,对话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它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过程中,生本、生生、师生之间对话内容之鲜活,空间之广阔,情态之开放,思维之多元,让人豁然明白:教学,原来“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课堂,就是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
生:我们人类受了伤,即使伤口愈合了,也会留下疤痕,地球也一样。我觉得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才能把损失减少为零。
师:你说得非常理想。你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好!可是,一些贪婪、无知、愚蠢的人,他们是怎样对待我们这个地球母亲的?(声情并茂地朗读第四段,生闭眼静听)
师:听着,听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地球在苦苦地哀求人类。
师:那是你想象到的,你仔细看一看,看一看地球上面发生着什么。
生:我看到人们享受着资源,破坏着资源,一点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师:不,那还不是你看到的,而是你总结出来的。你再看一看,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干些什么。
生:我看到了战争,人们使用了化学武器,看到了无数死伤的无辜的居民,看到了他们死亡之前悲哀的哭泣、痛苦的抽搐。
师:当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再来读读这一段,你会看得更真切。
生:(读第四段)
师:不光是这些呀,不光是这些,大家请看,这是发生在我们地球母亲身上的一天呀!(屏幕显示文字资料:地球的一天)
赏析:看着屏幕上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听着王老师那痛心疾首的叙述,课堂上一片寂静。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潮水一般涌上心头:保护地球,刻不容缓!紧接着,伴随着苍凉的乐声,王老师引导学生妙笔各抒心中情,写下心中的呼喊,写下心中最真诚的祝福,没有做作,没有矫情,自然天成。认知、思想、情感又一次得到了渐进与提升。为了使对话触及心灵,王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读出具体形象的画面,这一个想象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积累和创造性联想对作品进行咀嚼、分析的过程。唯有体验深刻,才能深入课文与文本进行真正对话,把阅读欣赏引向作品深处,也引向心灵深处。显然,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有感于心,化而为言,从而实现了心灵的对话。当他们的精神活动积极活跃,心灵自由飞翔起来时,言语便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充满着诗性和人文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