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对话 情动辞发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d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课堂上那充满诗情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使笔者情不自禁地与学生一起,在王崧舟老师的引领下,乘着心灵之舟,在语文这一蔚蓝的大海中扬帆远航,沉浸在美的诗境中。
  教学片段一:导入——设疑引领,诗样含蓄
  “文学是人学”“一切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语文教学也是人学。陶行知先生便以“营造诗的教育”为终生奋斗目标,他说:“我要用诗的真善美来创造教育,让每一个同学都过上诗的生活。”王崧舟老师是深谙其道的,诗情,让他的教学成了一首美丽的诗。
  新课伊始,王老师娓娓叙述,提供给学生一个令人惊讶,发人深思的信息——1998年,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把地球评选为世界“年度新闻人物”!(此时,听着王老师那深沉的叙述,望着屏幕上那裹着一层水蓝色纱衣的星球,我们惊讶,怀疑,继而沉思。)
  师:当你从王老师口中知道这个消息时,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很吃惊,地球是个星球,又不是人,怎么能当选为年度新闻人物呢?
  师:是啊,地球它不是一个人哪,怎么有资格当选为年度新闻人物?搞错了,《时代周刊》肯定搞错了!是吧?
  生:不是。不会。(纷纷摇头)
  师: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在这儿!
  赏析:此时,王老师扬起教材,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迅速发下《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学生立即认真地朗读起来,他们探询的目光聚焦在课文的每一个字里行间,在这样一种“愤”“悱”的状态下,课文无疑会使他们心头激起阵阵涟漪。“为什么要将地球评选为年度新闻人物”像一个让人急于破解的谜,促使他们自然真切地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吸引着他们对课文开始进行叩问、感悟、品读,与课文、与作者产生初次的思维碰撞,情感交融。这种导入,有着诗的含蓄:以“《时代周刊》为什么把地球评选为年度新闻人物”这一个问题统领整个教学,创设一个问题探究情境,这种简约,便营造了一个极其开放的诗的意境。愈是含蓄,愈是耐人寻味,愈使人兴味盎然地渴望接近;愈是简约,愈是自由广阔,愈能催生灵性、个性之花。诗性,让课堂如此美丽。
  教学片段二:过程——激情演绎,和谐共存
  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的语言艺术,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情”,有人称之为“煽情”,“煽”得亿万观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尽管人们对“煽情”这个词褒贬不一,但课堂教学需要煽情——煽起激情,激发感悟,升华情感。周一贯老师就认为煽起激情的本领是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之一。
  王老师在教学中,那饱含着深情的语言,全身心投入的神情,字里行间,举手投足,洋溢着极具感染力的激情,这种激情激荡着学生的情感,逐渐奏响感人肺腑的共鸣。
  (之前假設40万亿公里外的宇宙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地球)
  师:估算的结果,飞到这个新的地球需要40多万年。还有人想去吗?
  生:不想去。(笑着摇头)
  师:那条飞船在茫茫太空中飞40万年,还有你吗?还有你儿子吗?还有你孙子吗?还有你孙孙子吗?……
  生:没有!(大笑)
  师:所以,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去得了吗?
  生:去不了!
  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别无去处啊!所以,作者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所以《时代周刊》才要破天荒地把我们的地球评选为“年度新闻人物”,那是在向全世界人类呼喊哪——
  生: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再次深情朗读)
  师:作者的感叹,《时代周刊》的呼喊,不正是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声吗?一起再说说你的心声吧!
  生: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又一次深情朗读)
  师:是啊,我们只能如此,我们必须如此!因为人类——
  生:只有一个地球!
  师:因为宇宙——
  生:只有一个地球
  师:因为在座的各位,你、我、他——
  生:只有一个地球。
  赏析:当笔者回味这个教学片段的时候,耳边依然回响着课堂上那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声音。四十分钟前还素不相识的师生,此时,激情让他们一次比一次深情地喊出了共同的心声:只有一个地球!没有琐碎的要点分析,没有无情的逻辑演绎,在这里,王老师营造出一种一唱三叹、绵绵不绝的情绪场,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深情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情感的激荡,心灵的熏陶。就在这样的激情中,教师的情激起了学生的情,学生带着激情走进课文,领悟了作者的情,作者、教师、学生三情交融,和谐共存。
  教学片段三:探究——启迪碰撞,深化认知
  古人云:“读书贵在有疑。”疑,是思之始,行之端,是探究的发源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对学习者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事件或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但是,作为探究的小课题,并非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充当,它应该是师生纵横、凝聚课文精髓的产物。王老师是这样引导帮助学生选择问题的:“一、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早就知道答案的问题是假问题,提假问题害人又害己;二、最好不要提一看书就能马上知道答案的问题,那太简单,没有多大的思考、探究价值。”质疑不是难事,但要提出真实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就必须静心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才能达到,而用心读书、潜心思考才是真正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了诸多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时,王老师不失时机地对这些问题进行点评、归类,如“这个问题很专业,但文中没有答案,建议课外去查一查资料”“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点拨惜言如金,但无疑是对学生质疑、探究的巧妙引导。然后王老师让学生选一个自己特别感兴趣或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自己读书,发现信息,寻找答案,最后汇报交流。交流中,王老师运用精妙的“只言片语”,或点拨、或矫正、或碰撞、或激励、或启迪,使学生的探究不断深入,认识不断深化,信心不断增强。   (之前学生质疑,其一为:文中为什么说地球“很小很小”?)
  生: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地球之所以很小很小,全是被人类破坏的。
  师:你想的这个思路很有价值,地球的很小很小跟人类的破坏绝对有关系。但是想到这一层还不够,还得继续往下想。
  生:从宇宙的角度看,地球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葉扁舟。
  师:这是一个角度。但我觉得,宇宙让它大去吧,地球就这么一个范围,人类(故意欲言又止)……
  生:地球上可供人类居住的地方只占五分之一,却生活着几十亿人口,而且还在不断增长着。
  师:知道地球上现在大约有多少人?(60多亿)再过50年,地球上大概会有多少亿人口?(90亿)以地球现有的资源,它能够养活人口的极限是多少?(80亿)50年以后,这10亿人口怎么办?面对几十亿人口的压力,地球大吗?
  生:很小很小。
  师:再读读书上这段话,这时候你们会真正明白“很小很小”这个词。
  赏析:在探究过程中,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前后发现联系,并把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探究意识、习惯和能力。这样的探究,深刻而有效。
  教学片段四:对话——文化沟通,心灵体验
  对话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是互动、交往的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归根到底,对话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它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过程中,生本、生生、师生之间对话内容之鲜活,空间之广阔,情态之开放,思维之多元,让人豁然明白:教学,原来“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课堂,就是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
  生:我们人类受了伤,即使伤口愈合了,也会留下疤痕,地球也一样。我觉得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才能把损失减少为零。
  师:你说得非常理想。你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好!可是,一些贪婪、无知、愚蠢的人,他们是怎样对待我们这个地球母亲的?(声情并茂地朗读第四段,生闭眼静听)
  师:听着,听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地球在苦苦地哀求人类。
  师:那是你想象到的,你仔细看一看,看一看地球上面发生着什么。
  生:我看到人们享受着资源,破坏着资源,一点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师:不,那还不是你看到的,而是你总结出来的。你再看一看,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干些什么。
  生:我看到了战争,人们使用了化学武器,看到了无数死伤的无辜的居民,看到了他们死亡之前悲哀的哭泣、痛苦的抽搐。
  师:当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再来读读这一段,你会看得更真切。
  生:(读第四段)
  师:不光是这些呀,不光是这些,大家请看,这是发生在我们地球母亲身上的一天呀!(屏幕显示文字资料:地球的一天)
  赏析:看着屏幕上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听着王老师那痛心疾首的叙述,课堂上一片寂静。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潮水一般涌上心头:保护地球,刻不容缓!紧接着,伴随着苍凉的乐声,王老师引导学生妙笔各抒心中情,写下心中的呼喊,写下心中最真诚的祝福,没有做作,没有矫情,自然天成。认知、思想、情感又一次得到了渐进与提升。为了使对话触及心灵,王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读出具体形象的画面,这一个想象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积累和创造性联想对作品进行咀嚼、分析的过程。唯有体验深刻,才能深入课文与文本进行真正对话,把阅读欣赏引向作品深处,也引向心灵深处。显然,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有感于心,化而为言,从而实现了心灵的对话。当他们的精神活动积极活跃,心灵自由飞翔起来时,言语便喷涌而出,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充满着诗性和人文的光辉。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充满着童真童趣,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很贴近,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会感到可亲可近,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童真童趣中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感知诗意中想象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代诗人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写岀儿童追逐黄蝶的情景,既生动
期刊
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故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主人公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诚挚的美德令人感动,而那个小小牧童面对备受尊崇的大画家,敢于批评,毫不畏惧,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实事求是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质渗透在优美的文字之中,给人以深远的回味。教师在教学中要引
期刊
一、什么是强制报告  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存在较大的差别,在遭受暴力尤其是家庭暴力时很难自己主动向相关机构报告并寻求帮助。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儿童保护系统中,学校和教师的作用一直备受重视。为了保障儿童的安全,一些国家已经通过了未成年人遭受暴力的强制报告制度,规定医生、教师、社区工作人员等与未成年人密切相关的人员和专业工作者发现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有义务向权威部门或儿童保护机构报告。目前,我国也已经通过
期刊
虽说小升初免试入学,但课堂体验已经成为另外一种筛选形式。2016年小升初距今近一年,2017年的小升初家长、老师们正紧锣密鼓展开。数学是小升初课堂体验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快速有效掌握2017年小升初的备考动向已经成为昆明市多数老师、家长们关注的风向标。现就昆明市第一次统一民办初中招生课堂体验作分享说明与评析,希望家长、老师、学生有所借鉴。  第一部分:昆明市2016年民办初中招生课堂體验反馈  2
期刊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1课《乡下人家》是一篇描述“乡村生活”的精读课文。课文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情趣,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课文那如画、如诗、入情的优美语言,并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乡下人家的诗情画意,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揭示课题  1
期刊
教材研磨:  《玲玲的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篇课文短小,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情节曲折,主题鲜明。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增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常常这样,只要你善于思考,劣势往往可能转化为优势,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学生对课文
期刊
一、运用国学经典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起点和核心,农村小学相对城市小学而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差。随着外出务工父母的增加,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是摆在农村基础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最好教材。《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中的一些蒙学读物,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最好教材,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
期刊
设计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12~114页总复习关于“分数乘、除法”“比”的內容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用分数乘、除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比的相关概念、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  3.在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增强数感
期刊
一、教材简析:  《树和喜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是著名作家金波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树和喜鹊》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只是通過树和喜鹊在数量上的变化,阐述了友情所带来的快乐。该篇课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文字的画面感强。全文共6个自然段,每两个自然段讲述一个画面,依次向我们展现了三个画面: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孤单地生活着→后来这里有了好多树、好多鸟窝、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68页例6及相应练习。  设计理念:  新课标十分重视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利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学生的努力和老师的引导、指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好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并获得情感体验。本节课在设计中力求体现:由情境来引入,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最终实现解决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