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盈经历 理解算理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M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计算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是对计算过程的深刻理解。理解计算过程不光要知道怎样计算,更重要的是要明确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这实质上是一个算理问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这一内容安排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数是一位数笔算乘法”及“用整十数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数是三位数乘法的基础。“乘数是一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本节课除了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以外,还承担着计算与应用两个任务。那么,在本课教学中,如何使计算教学与数学应用和谐交融,有机结合呢?
  一、情境创设,支撑理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如,“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教学伊始,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一个学生熟知的情境:妈妈带小红去书店买课外书,每本14元,一共买了12本。一共要付多少钱?从而引导学生得出14×12的数学算式。通过这样创设简单、有效的情境不仅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问题中自然引出数的计算,改变枯燥的呈现方式,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然而,计算教学的情境不是随便乱用,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境,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或者情境的数学价值不大,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地发散出去。
  二、数形结合,促进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形对于数的直观性、数对于形的深刻性这两方面,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由此,数形结合既是研究、探索数学的一种思想方法,又是帮助学生理解、解释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教学中可以借助数形结合,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架起算理与算法之间的桥梁,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算理。
  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教学中可结合上述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笔算过程中每一步的意义,使算理和算法达到有机融合。
  1. 把上下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14×4,再把三个部分相加得168(如图1)。
  2. 把上下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14×3,再把四个部分相加得168(如图2)。
  3. 把左右分成三个部分,前两部分都是12×5,第三部分是12×4,再把它们相加得168(如图3)。
  4. 把上下分成两个部分,上部分是14×2,下部分是14×10,两个部分相加得168。(如下图4)。
  ……
  当然,在交流14×12计算问题时,由于学生的认知建构和解决问题的视角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算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算法,鼓励学生对同一个计算问题进行不同的算法思考,通过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计算方法和点子图的分析比较、归纳和分类,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此同时,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你的方法与他的方法不同在哪里?”“你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谁的方法更好些?”“用他的方法去做一做,你有什么想法?”提倡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的优化。上述教学中,通过运用点子图将学生的思考从直观的分一分、算一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思考。这样既尊重算法的多样,呵护个性算法,又在尊重算法多样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完成对多样算法的优化,构建共性算法——“先分后合”,进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三、理法通融,强化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应用知识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只有在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众所周知,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算理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是算理的具体化,解决“怎样算”的问题。因此,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体验,让他们在具体的思考和探究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从而实现算理与算法的有机融合,促进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
  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例1时,首先,引导学生结合点子图,让学生自主探究“14×12”怎样算?学生出现多种方法:(1)先算4套要多少钱,再算12套要多少钱;(2)先算3套要多少钱,再算12套要多少钱;(3)先算10套和2套各多少钱,再合起来;(4)用竖式计算。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对(3)的理解,让学生有意识地先说2套是14×2=28,再交流10套是14×10=140,最后合起来是28+140=168。接着引导学生交流用竖式计算,努力架设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的桥梁,可先引导学生思考第一层算的是什么?表示什么?第二层呢?表示什么?接下来的呢?(逐步板书如下:)
  14
  ×12
  28 ……14×2=28→2个14是28(2套的钱)
  140 ……14×10=140→10个14是140(10套的钱)
  168 ……28+140=168→12套的钱
  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刚才先算什么?第一个乘数与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算出了2套的钱。再算什么?与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算出了10套的钱,最后相加,算出12套的钱。
  接着再让学生计算13×52,24×23。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规范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最后,再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新的算法第二个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为什么新的算法要把两次乘得的积分上下两层来写?
  由此看出,教学中为学生架设了三座桥梁。第一,通过有意识交流第(3)种解法,为笔算算法的算理做好铺垫;第二,通过问题“算的是什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把视角投向竖式计算的实际情境中,数形对应,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并在直观算理的支撑下,逐步抽象出算法。第三,安排学生尝试计算,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进而简化竖式。这样,学生充分体验了从算理到算法的演变过程,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更加深刻。
  纵观这一内容的教学,对于学生而言,理解算理、建构算法往往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时,要注意沟通具体直观和抽象概括之间的联系;在引导学生感悟算理和算法时,要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在链接算理与算法时,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选择,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反思交流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达到算理、算法和技能的有机融合,学生也才能知算理、晓算法;以算理、释算法;依算理、用算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为学生以后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乘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等提供有益的思维支持。
其他文献
一、什么是强制报告  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存在较大的差别,在遭受暴力尤其是家庭暴力时很难自己主动向相关机构报告并寻求帮助。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儿童保护系统中,学校和教师的作用一直备受重视。为了保障儿童的安全,一些国家已经通过了未成年人遭受暴力的强制报告制度,规定医生、教师、社区工作人员等与未成年人密切相关的人员和专业工作者发现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有义务向权威部门或儿童保护机构报告。目前,我国也已经通过
期刊
虽说小升初免试入学,但课堂体验已经成为另外一种筛选形式。2016年小升初距今近一年,2017年的小升初家长、老师们正紧锣密鼓展开。数学是小升初课堂体验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快速有效掌握2017年小升初的备考动向已经成为昆明市多数老师、家长们关注的风向标。现就昆明市第一次统一民办初中招生课堂体验作分享说明与评析,希望家长、老师、学生有所借鉴。  第一部分:昆明市2016年民办初中招生课堂體验反馈  2
期刊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1课《乡下人家》是一篇描述“乡村生活”的精读课文。课文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情趣,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课文那如画、如诗、入情的优美语言,并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乡下人家的诗情画意,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揭示课题  1
期刊
教材研磨:  《玲玲的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篇课文短小,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情节曲折,主题鲜明。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增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常常这样,只要你善于思考,劣势往往可能转化为优势,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学生对课文
期刊
一、运用国学经典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起点和核心,农村小学相对城市小学而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差。随着外出务工父母的增加,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是摆在农村基础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最好教材。《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中的一些蒙学读物,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最好教材,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
期刊
设计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12~114页总复习关于“分数乘、除法”“比”的內容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用分数乘、除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比的相关概念、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  3.在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增强数感
期刊
一、教材简析:  《树和喜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是著名作家金波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树和喜鹊》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只是通過树和喜鹊在数量上的变化,阐述了友情所带来的快乐。该篇课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文字的画面感强。全文共6个自然段,每两个自然段讲述一个画面,依次向我们展现了三个画面: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孤单地生活着→后来这里有了好多树、好多鸟窝、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68页例6及相应练习。  设计理念:  新课标十分重视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利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学生的努力和老师的引导、指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好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并获得情感体验。本节课在设计中力求体现:由情境来引入,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最终实现解决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期刊
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课堂上那充满诗情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使笔者情不自禁地与学生一起,在王崧舟老师的引领下,乘着心灵之舟,在语文这一蔚蓝的大海中扬帆远航,沉浸在美的诗境中。  教学片段一:导入——设疑引领,诗样含蓄  “文学是人学”“一切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语文教学也是人学。陶行知先生便以“营造诗的教育”为终生奋斗目标,他说:“我要用诗的真善美来创造教育,让每一个同学
期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具体到数学教学上,应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数感、符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