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长存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ASP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唯美主义的旗手,奥斯卡·王尔德鲜明地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并运用不同的题材践行着自己的文艺理论。本文对其作品《夜莺与玫瑰》进行解读,探究其美学思想。
  关键词:《夜莺与玫瑰》;唯美主义;艺术;模仿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唯美主义诞生在19世纪的法国,但真正使这个名词时至今日依然热度不减的却并不是莱茵河畔的那些唯美的艺术家们,而是一个来自爱尔兰的狂傲不羁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做奥斯卡·王尔德。随着岁月的流逝,当以往关于这位艺术家的喧嚣与吵闹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之后,我们重新审视这位天之骄子,唯美主义的蓬勃生命力依然让我们激动不已。《夜莺与玫瑰》是王尔德早期的作品,其中的唯美主义文艺观可见一斑。
  一 王尔德唯美主义创作的时代背景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理论背景。
  19世纪中后期,享誉英国历史的维多利亚时代呈现出一派金碧辉煌的景象,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工商业空前的盛况使人们的物质观发生了变化,拜金之风弥漫着不列颠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矛盾加剧,人心浮动,社会变革呼之欲出。在彷徨、苦闷、悲观的心理情绪下,唯美主义应运而生。
  出生显赫的王尔德对古希腊的文化与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1871年10月,王尔德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并与该校的院长马哈菲教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王尔德回忆时曾说他“让自己浸淫在希腊人的思想与感觉当中”。这段经历无疑为他后来扛起“为艺术而艺术”的大旗夯实了基础。王尔德所谓的“艺术将生活看作其部分素材”和柏拉图的“模仿者只能触及到事物的形象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观点的两个不同的表达。1874年,他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受到佩特唯美主义的洗礼。后来又接受了唯美主义艺术家惠勒斯“艺术家要高于自然”的观点。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另一个是直接来源主要是康德的“无目的之合目的性”的美感学说。康德强调美感的主观性、无功利性和纯粹性,认为美感是纯主观的自由的愉快,不夹杂任何利害感,它与政治、道德、功利无关,它超脱一切利害关系,包括金钱。唯美主义者主张“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追求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的美。唯美主义者提出艺术高于生命、高于一切,艺术是心灵的故乡,狭小的空间也可以有无限的容量。
  在时代和前人理论的影响下,王尔德成为了19世纪末期文坛的弄潮儿,有了“唯美狂”的称号。他的早期作品中有两本童话集:《快乐王子故事集》和《石榴之家》,其中的大部分作品措辞优雅,描写细腻,犹如诗化的散文。王尔德死后被人们认为“才子和戏剧家”。他写出了维多利亚时期最好的英国舞台剧,如《温德密尔夫人的扇子》、《无足轻重的女人》、《理想的丈夫》等。他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则是一部探讨美与心灵之间关系的重要作品。而王尔德的诗充满了隐喻,形象丰富,音律优美,堪称最美的英语作品之一。王尔德的作品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反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让更多的人为之叹服,为之沉醉。他创作的童话虽然数量不多,却使他跻身于世界最优秀童话家之列。
  二 《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探究
  《夜莺与攻瑰》出自《快乐王子及其它童话故事》,它讲述了一只夜莺为了能够帮助贫穷的学生追求到自己心爱的女孩情愿牺牲自己,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冬日的玫瑰,而最后玫瑰却遭到无情的抛弃。王尔德悠扬婉转的叙述宛如一首清丽的小诗,在悲哀地吟唱着世俗与理想的冲突。那朵落于泥泞中的玫瑰又何尝不是他自身苦闷无奈的表白。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艺术与自然的纠葛
  在《谎言的衰落》中,王尔德说:
  “如果不是从印象派那里,我们又是从哪里得来那些缓缓降到我们街上、将瓦斯灯弄得模糊不清、把房屋变成可怕阴影的奇妙褐雾呢?如果不是归功于它们和它们那位大师,我们又把笼罩在我们河上的那种可爱的银霭归功于谁呢……而在过去10年间伦敦气候发生的非凡的变化,完全是由于一个特定的艺术流派……雾没有存在,直到艺术发明了雾。”
  在王尔德看来,自然是粗俗、单调的,自然风景中难免有不完美的地方,而艺术却是至高无上的,因此,艺术没有必要向自然学习。在《夜莺与玫瑰》中,小说的人物和情节都不指向现实,而往往都是对唯美主义的象征性解释。
  故事中主要的意象有玫瑰、贫穷的男孩、夜莺、教授家的女孩和其他的各种小动物等等。现将各意象分析如下:
  在《夜莺与玫瑰》中,贯穿全文始终的意象共有两个,一个是玫瑰,另一个是夜莺。王尔德用玫瑰来象征艺术家殚精竭虑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在文中,作者交代到红色的玫瑰是不容易找到的,这象征着艺术的至高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艺术与生活不能等同。在王尔德看来,艺术是一定要高于生活的,“自然不是生育我们的母亲,它是我们的创造物。”他认为生活只是艺术的一部分,艺术中还存在着许多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东西。如果否定了这一点,那么艺术只能永远亦步亦趋地跟在现实的后面。王尔德认为,“艺术始于纯想象的、纯娱乐性质的作品,它们涉及的是非现实的和不存在的事物。”艺术创造要打破客观现实的限制,“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艺术作为心智和思想的产物完全具有主观能动性,还艺术以本来的地位’”。在严寒的冬日没有红色的玫瑰这一故事情节正是对以上文艺理论的凸显。而夜莺用自己的心血染红了白色的玫瑰,正说明真正的艺术是至高无上的,是艺术家可以为此儿付出生命的。
  与玫瑰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意象夜莺,它不是普通的夜莺,它无怨无悔,代表着一种精神力量,是王尔德心目中理想的艺术家的现实写照,是作者表达理想的主体。在了解到男孩需要一只红色的玫瑰之后,夜莺没有对男孩的举动表示任何嘲笑,这象征着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与追求;为了帮助男孩得到梦寐以求的爱情,夜莺奋不顾身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冬日里的一朵玫瑰,这种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体现了康德美学中“艺术无功利”的思想,从而再次深化了王尔德的美学理论。夜莺最后成功地染红了白玫瑰这一情节正说明了王尔德一力凸显艺术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一方面强调了艺术的人为性,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艺术具有超越现实的能力,另一方面让人们认识到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主动地位,使真正的艺术家享受到应有的尊重。   故事中年轻而不富有的学生,因为弄不到红色的玫瑰而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发愁。作者通过男孩的处境折射的正是苦苦追求艺术真理而不得的一批艺术家,他们也与夜莺一样,有着想往艺术美与真的愿望,但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却感到压抑、苦闷:
  “我所爱的人将要前往。假如我送她一朵红玫瑰,她就会同我跳舞到天明;假如我送她一朵红玫瑰,我就能搂着她的腰,她也会把头靠在我的肩上,她的手将捏在我的手心里。可是我的花园里却没有红玫瑰,我只能孤零零地坐在那边,看着她从身旁经过。她不会注意到我,我的心会碎的。”
  这段话恰恰反映了这些艺术家们在对艺术真理的追求过程中所经历的彷徨与挣扎。作品最后的男孩的内心独白是发人深省的:“爱情是多么愚昧啊!”“它不及逻辑一半管用,因为它什么都证明不了,而它总是告诉人们一些不会发生的事,并且还让人相信一些不真实的事。说实话,它一点也不实用,在那个年代,一切都要讲实际。我要回到哲学中去,去学形而上学的东西。”
  在王尔德看来,当艺术向世俗妥协,也就失去了艺术的本质,不能再称之为艺术了。男孩的独白代表了一部分在追逐的过程中向现实投降的艺术家的形象。
  与之相联系的教授家的女孩形象则正是王尔德所谓的“生活占了上风而把艺术赶到荒野中去”的人。她一方面代表了当时社会上最广泛的一股世俗的力量,他们唯金钱与物质至上;另一方面指的是当时文坛中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在王尔德看来,它混淆了艺术与现实,缩短了甚至完全忽视了生活与艺术的距离,把艺术推向庸俗。
  2 艺术与时代的对抗
  在王尔德之前,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生活”的理论一直居于雄霸的地位,后人只是在亚式诗学的框架下进行阐述。亚式的“模仿”包含了再现和创造两层含义,而且也承认艺术高于现实,这本无可厚非。然而,王尔德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现实主义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达到了高潮,对生活的模仿可谓是炉火纯青。不可否认,一大批精英作家的经典作品确实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巴尔扎克、司汤达、狄更斯等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确实为时代创造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但更多的平庸之辈对生活采取一种照搬照抄式的描写,这也使得大量的作品无力绵软,缺乏艺术性。从这点来说,王尔德笔下的夜莺与玫瑰的形象正是对当时时代主流的一种反驳。他在《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序言中曾写道:“19世纪对现实主义的憎恶,犹如从镜子里照见自己面孔的凯列班的狂怒……”这一语精辟地道出了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弊端:过于拘泥于现实,力图纤毫毕现地呈现细节,作品缺乏创造性。据此,王尔德认为,“艺术不表现时代,只表现自身……艺术所表现的,恰好与时代精神相反。”王尔德认为大众代表的是毫无品位的流俗,这种流俗总是表现出对艺术家的控制欲。在《夜莺与玫瑰》中,王尔德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节:
  “他为什么哭呢?”一条绿色的小蜥蜴高高地翘起尾巴从他身旁跑过时,这样问道。
  “是啊,到底为什么?”一只蝴蝶说,她正追着一缕阳光在跳舞。
  “是啊,到底为什么?”一朵雏菊用低缓的声音对自已的邻居轻声说道。
  “他为一朵红玫瑰而哭泣。”夜莺告诉大家。
  “为了一朵红玫瑰?”他们叫了起来。“真是好笑!”小蜥蜴说,“他是一个爱嘲讽别人的人”,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个情节无疑地象征着那些不懂艺术的人对真正的艺术家的一种排斥与嘲讽。蝴蝶、雏菊、蜥蜴代表的正是物质至上、低俗平庸的现实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而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那只夜莺的不辞劳苦的努力寻找;当明白换取红玫瑰的代价是生命时,它毅然决然。如此种种,一个迎着时代的激流,不甘为时代所束缚,努力追寻心中梦想的艺术家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王尔德以其不羁的生活作风和夸张的打扮而被当时的许多人不理解,后在1895年因同性恋被判入狱,出狱后迁居巴黎,1900年在穷困潦倒中病逝于一家客栈。这个一生为艺术而战,为心中真正的美而战的艺术家终于如那只夜莺一样,折翼于那个时代。
  三 结语
  《夜莺与玫瑰》表达了王尔德追求理想艺术的初衷,突显了其“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和唯美主义的美学观点。它敢于向西方传统的文论提出挑战,而后虽然于王尔德入狱后逐渐转向衰落,却拓展了美的领域和艺术表现的范围,并较早地触及了人的异化主题;它最早打出了艺术独立的旗帜,为现代文学观念的建立打下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启发了后来的形式主义者、新批评等。经过唯美主义之后,西方文论逐渐由作者向作品转换,走向了新的发展道路。王尔德功不可没。或许王尔德文论的某些观点失之偏颇,但不得不承认,在他自己的艺术和生活世界里,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把美置于万物之上的艺术家,是一只为了美而啼血的勇敢的夜莺。时至今日,在文艺商品化的氛围中,重读王尔德,重读唯美主义,对艺术家的人格与情操是一次新的洗礼。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朱光潜译:《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奥斯卡·王尔德:《王尔德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吴刚:《王尔德文艺理论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 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简介:赵秀丽,女,1977—,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辽宁商贸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意象是诗歌的主体。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段,意象具有具象性、隐喻性、民族性的特点。本文结合现代美国田园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意象分析了诗歌意象的语言特征。  关键词:诗歌意象语言;性质;特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意象是指通过记忆和想象对某事物的心理表征,即用心理图片、形象、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感情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期刊
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简·爱》中的简·爱分别是中西文学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及女性主义三个方面来对比这两位生活于不同时空的女性形象,解密经典人物的魅力,探讨女性主义在中西文学中的差异,了解中西文学的特征。  关键词:林黛玉;简·爱;社会背景;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
期刊
摘要:在美国南方作家中,弗兰纳里·奥康纳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写作手法赢得了评论家和中外读者的一致喜爱。《好人难寻》作为奥康纳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被国内外学者从各种研究视角加以研究。鉴于该故事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源自老祖母的一次舌误,因此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过失心理学角度对其分析,以探寻出此过失背后的深沉意义。  关键词:弗兰纳里·奥康纳;过失心理学;舌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
期刊
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末期纨绔作风与唯美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他脱离道德准则的唯美主义作品,长期以来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界引起持久的争论。本文将其作品放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后认为,王尔德和他笔下的纨绔子们并非一味颓废腐化,而是具有悲剧性色彩的时代英雄。本文肯定了唯美主义纨绔子们起到的道德警示作用,同时分析了王尔德式英雄遭遇的尴尬困境。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纨绔子;唯美
期刊
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非洲裔美国黑人想重新找回自己的非洲根源,并且想要摒弃他们在美国的历史传承。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通过短篇小说《日用家当》中三个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两床被子和搅乳棒的象征意义,传达出了美国黑人在界定自己的文化上的身份的时候,既要重视自己的非洲根源,又要接受在美国的历史传承的思想。  关键词:非洲裔美国人;历史传承;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和艾丽丝·沃克都在小说中描写了黑人身上的“疤痕”,她们都善于运用隐喻来体现美国黑人在被种族歧视扭曲了的价值观的影响下,对自己生存价值及意义的探索。本文通过对两位美国黑人女作家小说中“疤痕”的隐喻意义的分析,透视了美国黑奴制度和父权社会对黑人生命的蔑视、美国白人中心主义对黑人身体和心灵的戕害,同时也反映了黑人身体上的“疤痕”正是美国社会的“巨大疤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左传》中“三不朽”之说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成为他们自觉追求人格完善的一种标准。对《左传》中具有这种思想行为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精确把握“三不朽”的时代内涵,深入了解古代圣贤的思想精髓,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左传》;“不朽”之臣;德、功、言;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左传》是春秋这一大变革时代生动的历史纪录,是中
期刊
摘要:论文从Thornburg和Panther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出发,以王尔德的童话《星孩》为语料,分析了言语行为交际双方可利用言语行为脚本的某一成分段来借代整个脚本,证明转喻思维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同时也论证了交际者如果不慎使用了离脚本核心段较远的成分,使得听话人转喻思维推理错误,就会造成交际失败。  关键词:转喻;行为脚本;言语行为转喻;误解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言
期刊
摘要:梁寅是元末明初江西新余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南归赋》是其作品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佳作。此赋精心构思,结构严密,语言工整而达意曲折,既表现了梁寅归隐之时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他一贯的思想性格、胸怀志趣、人生理想,充分体现了梁寅身上传统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关键词:梁寅;《南归赋》;归隐;内圣外王;知识分子品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元末明初的江西新余学者、教育家梁寅,平
期刊
摘要:许浑咏史怀古诗的情感旨归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当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进行讽谏;歌颂忠烈人物,呼唤时代英雄;企羡隐逸之士,流露无奈之情。  关键词:许浑;咏史怀古诗;情感旨归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纵观从汉代班固《咏史》创体到中唐刘禹锡咏史怀古诗创作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这类题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优秀之作。但是,咏史怀古诗作为诗人重要情志抒发载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