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贵有疑,疑是探索的源头,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是自主学习的开端,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意“存疑”,引导学生时时生疑、质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善疑巧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为以传授、继承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学,以质疑作为推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兴趣,形成巨大的创新动力.
1.质疑重难点,巧问出新意
“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是质疑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少教师在处理重难点教学内容时,不是想方设法去激活学生的思维,突破学生的认知矛盾,通过问题探究,解决矛盾获得长进,而是要学生死记硬背或由教师满堂解释,向学生奉送真理,这种教学很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善疑巧问生成新的知识,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如,在讲“力的分解”一节时,可通过这样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取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放在桌面上,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肯定地回答是一根线易断,但实验演示结果却完全相反.用一根细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提砝码时,细线断开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一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地激活起来,此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质疑无疑处,平淡见神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特殊关联,是创造思维的突出体现.质疑无疑处,一石击起千层浪,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励学生思维,撞开学生的创新意识阀,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例如,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机油落在水面后为什么会出现五彩缤纷的斑纹?…..教材中看似无疑而大可质疑的例子很多,质疑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浅处深问,“无中生有”,不畏权威,突破定势,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实现思维的创新.
3.质疑跨学科,专中有综合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度综合,综合能够真实地反映知识的本质及世界的本来面貌.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但现用教材往往是分化有余、综合不足,学科之间、知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树立综合意识,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做到“约中有博”、“分中有合”. 物理、化学、生物都属自然科学,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生物上讲人眼的构造、视觉的形成和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显微镜的应用等,都必须以物理中几何光学为基础,而光合作用更是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知识紧密结合到一起.质疑教学中增强综合意识,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调动各学科相关内容,全面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课堂,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由是创造的温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开放的课堂,广阔的天空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设计好的,封闭的、有计划的兑现过程.开放课堂,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形式多样,法无定法,贵在得法.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学“问”,一堂课的成功,既要看解决了多少问题,更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多少高质量的问题.教学中我常采取阅读指导、自疑教材(材料)的方法,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如,在讲单摆周期公式时,笔者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改变单摆摆动条件,结果学生提出了从静止到运动,从天上到地下深井,从单一场到几种场并存等各种情况的单摆,于是很自然地引发了单摆周期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如何写出上述条件下单摆周期公式的种种疑问.可以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时时都可质疑,处处皆能设问,教师尽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驰骋.对学生提问的幼稚或怪诞,切不可冷眼讥笑,教师作为学生自疑的帮助者,应尽量引导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析疑的过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质疑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现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善疑巧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为以传授、继承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学,以质疑作为推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兴趣,形成巨大的创新动力.
1.质疑重难点,巧问出新意
“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是质疑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少教师在处理重难点教学内容时,不是想方设法去激活学生的思维,突破学生的认知矛盾,通过问题探究,解决矛盾获得长进,而是要学生死记硬背或由教师满堂解释,向学生奉送真理,这种教学很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善疑巧问生成新的知识,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如,在讲“力的分解”一节时,可通过这样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取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放在桌面上,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肯定地回答是一根线易断,但实验演示结果却完全相反.用一根细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提砝码时,细线断开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一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地激活起来,此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质疑无疑处,平淡见神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特殊关联,是创造思维的突出体现.质疑无疑处,一石击起千层浪,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励学生思维,撞开学生的创新意识阀,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例如,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机油落在水面后为什么会出现五彩缤纷的斑纹?…..教材中看似无疑而大可质疑的例子很多,质疑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浅处深问,“无中生有”,不畏权威,突破定势,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实现思维的创新.
3.质疑跨学科,专中有综合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度综合,综合能够真实地反映知识的本质及世界的本来面貌.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但现用教材往往是分化有余、综合不足,学科之间、知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树立综合意识,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做到“约中有博”、“分中有合”. 物理、化学、生物都属自然科学,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生物上讲人眼的构造、视觉的形成和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显微镜的应用等,都必须以物理中几何光学为基础,而光合作用更是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知识紧密结合到一起.质疑教学中增强综合意识,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调动各学科相关内容,全面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课堂,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由是创造的温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开放的课堂,广阔的天空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设计好的,封闭的、有计划的兑现过程.开放课堂,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形式多样,法无定法,贵在得法.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学“问”,一堂课的成功,既要看解决了多少问题,更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多少高质量的问题.教学中我常采取阅读指导、自疑教材(材料)的方法,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如,在讲单摆周期公式时,笔者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改变单摆摆动条件,结果学生提出了从静止到运动,从天上到地下深井,从单一场到几种场并存等各种情况的单摆,于是很自然地引发了单摆周期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如何写出上述条件下单摆周期公式的种种疑问.可以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时时都可质疑,处处皆能设问,教师尽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驰骋.对学生提问的幼稚或怪诞,切不可冷眼讥笑,教师作为学生自疑的帮助者,应尽量引导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析疑的过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质疑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现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