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从问题的反方向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中学数学课本中的逆向思维包括逆运算、否命题、反证法、分析法、充要条件等都涉及到思维的逆向性. 在数学解题中,通常是按照从已知到结论的思维方式,但是有部分数学问题若是按照顺向思维方式则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常常伴随着较大的运算量,有时甚至无法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多注意定理、公式、规律性例题的逆运用,就会使较难的问题得到简化. 经常性地运用这样的训练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
一、数学定义的逆用
在数学解题中“定义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但定义的逆运用容易被学生忽视,我们应重视定义的逆运用,学会逆向思考,这样会达到使问题解答简捷的目的. 定义的可逆性应用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广泛的.
例1已知函数f(x)=arcsin(2x+1)(-1≤x≤0),求 f-1()的值()
A. B. -C. D. -
分析:常见的方法是:先求反函数f-1(x),然后再求f-1()的值,但只要逆用反函数定义,令f(x)=,解出x的值即为f-1()的值.
例2如图1,是y=Asin(ωx+)(A>0,ω>0)在一个周期内的图象,求其解析式.
分析:由已知易得周期T=π,ω=2,此题的难点是求,而且极易出错,只要我们逆用“五点法”的定义,则问题极易解决,由点(,0)为其一中心对称点(第三点),其周期为π,即:2·+=π. 所以=,最后求得A=,所以y=sin(2x+).
二、数学公式的逆用
在有些数学问题中,除了熟练掌握公式的顺用之外,还应掌握公式的变形逆向运用,这样可以使解答问题的运算量减少.
例3化简cos3A+cos3(+A)+cos3(-A)
分析:此题如果用和差角公式后再立方,则运算量太大,但我们只要联系与三次方有关的三倍角公式:cos3A=4cos3A-3cosA,变形逆用三倍角公式.
所以,cos3A=(cos3A+3cosA)这样就可以使原式降次,然后用和差化积公式,就能很快得出结果cos3A.
例4求1-2C1n+4C2n-8C3n+16C4n-…+(-2)nCnn的值.
分析:利用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即可解决:
1-2C1n+4C2n-8C3n+16C4n-…+(-2)nCnn=(1-2)n=(-1)n
故当n为偶数时,原式的值为1;当n为奇数时,原式的值为-1.
三、分析法——执果索因
执果索因法也叫分析法. 解决要证明结论成立,只需找出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充分性即可. 这种方法在证明题中使用得较多,这也是逆向思维在数学解题中的主要应用.
例5已知a,b,c∈R+,且a+b>c,求证:+>.
证明:因为a,b,c∈R+故要证原式成立,
只需证明:a(1+b)(1+c)+b(1+a)(1+c)>c(1+a)(1+b),即证:a+b+2ab+abc>c.
因为a+b>c,
所以a+b+2ab+abc>c成立,即原不等式成立.
例6已知正数a、b、c成等差数列,求证:a2-bc,b2-ac,c2-ab也成等差数列.
分析:要证结论成立,
只需证2(b2-ac)= a2-bc+c2-ab,即证2b2+(a+c)b=(a+c)2.
又2b=a+c,所以上式成立,即结论成立.
四、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由此导出与题设、定义、公理、定理相矛盾的结论,从而推翻假设,肯定结论成立的证明方法,这种应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可使很多问题处理起来相当简捷.
例7已知a,b,c都是小于1的正数,求证:(1-a)b,(1-b)c,(1-c)a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
证明:假设(1-a)b,(1-b)c,(1-c)a都大于,
因为0<a<1,0<b<1,则有0<1-a<1,
故≥>=,
即>.
同理有:>,>.
三式相加得:
++>.
这与++=明显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故(1-a)b,(1-b)c,(1-c)a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成立.
五、结论代入与逆向排除法
在有些数学问题解答中,正面进行复杂,反面进行简单,只要逆向分析、进行排除,就能使问题得到简捷的解答,同时这也是解答有些选择题的有效解法.
例8若函数f(x)=mx2+(m-3)x+1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至少有一个在原点的右侧,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A. 0<m≤1B. 0<m<1C. m<1D. m≤1
分析:观察所给答案可得特殊值0与1,把0代入函数式稍加分析即可排除答案A、B,同理把1代入函数式即可排除C,故可得到答案D.
例9若二次函数f(x)=4x2-2(p-2)x-2p2-p+1在区间[-1,1]内至少有一个点C,使f(x)>0,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
分析:此题从反面分析,采取补集法则比较简单.
如果在[-1,1]内没有点满足f(x)>0,则
f(-1)≤0f(1)≤0p≤-或p≥1p≤-3或p≥p≤-3或p≥
故取补集为-3<p<,即为满足条件的p的取值范围.
六、运用淘汰法进行逆向思维
解选择题常用“肯定一支”的正向思维,当运算量较大或解题受阻时,往往利用“逆向思维”中的淘汰法,即“否定三支”.
例10不等式(1-x)(1+|x|)﹥0的解集是
A. {x︳0≤x﹤1} B. {x︳x﹤0且x≠1}
C. {x︳-1﹤x﹤1} D. {x︳x﹤1且x≠-1}
分析:本题正面思考,则需等价转化为不等式组,明显是“小题大做”,而取特殊值,运用排除法否定三支即可简捷解决. 取x=0、-2,显然是原不等式的解,故排除A、B、C,而选D.
综上所述:在数学解题中,根据问题的特点,在应用常规数学思维的同时,注意逆向思维的运用,往往能使很多在常规数学思维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简化,通过加强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的敏捷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数学定义的逆用
在数学解题中“定义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但定义的逆运用容易被学生忽视,我们应重视定义的逆运用,学会逆向思考,这样会达到使问题解答简捷的目的. 定义的可逆性应用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广泛的.
例1已知函数f(x)=arcsin(2x+1)(-1≤x≤0),求 f-1()的值()
A. B. -C. D. -
分析:常见的方法是:先求反函数f-1(x),然后再求f-1()的值,但只要逆用反函数定义,令f(x)=,解出x的值即为f-1()的值.
例2如图1,是y=Asin(ωx+)(A>0,ω>0)在一个周期内的图象,求其解析式.
分析:由已知易得周期T=π,ω=2,此题的难点是求,而且极易出错,只要我们逆用“五点法”的定义,则问题极易解决,由点(,0)为其一中心对称点(第三点),其周期为π,即:2·+=π. 所以=,最后求得A=,所以y=sin(2x+).
二、数学公式的逆用
在有些数学问题中,除了熟练掌握公式的顺用之外,还应掌握公式的变形逆向运用,这样可以使解答问题的运算量减少.
例3化简cos3A+cos3(+A)+cos3(-A)
分析:此题如果用和差角公式后再立方,则运算量太大,但我们只要联系与三次方有关的三倍角公式:cos3A=4cos3A-3cosA,变形逆用三倍角公式.
所以,cos3A=(cos3A+3cosA)这样就可以使原式降次,然后用和差化积公式,就能很快得出结果cos3A.
例4求1-2C1n+4C2n-8C3n+16C4n-…+(-2)nCnn的值.
分析:利用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即可解决:
1-2C1n+4C2n-8C3n+16C4n-…+(-2)nCnn=(1-2)n=(-1)n
故当n为偶数时,原式的值为1;当n为奇数时,原式的值为-1.
三、分析法——执果索因
执果索因法也叫分析法. 解决要证明结论成立,只需找出使结论成立的条件充分性即可. 这种方法在证明题中使用得较多,这也是逆向思维在数学解题中的主要应用.
例5已知a,b,c∈R+,且a+b>c,求证:+>.
证明:因为a,b,c∈R+故要证原式成立,
只需证明:a(1+b)(1+c)+b(1+a)(1+c)>c(1+a)(1+b),即证:a+b+2ab+abc>c.
因为a+b>c,
所以a+b+2ab+abc>c成立,即原不等式成立.
例6已知正数a、b、c成等差数列,求证:a2-bc,b2-ac,c2-ab也成等差数列.
分析:要证结论成立,
只需证2(b2-ac)= a2-bc+c2-ab,即证2b2+(a+c)b=(a+c)2.
又2b=a+c,所以上式成立,即结论成立.
四、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由此导出与题设、定义、公理、定理相矛盾的结论,从而推翻假设,肯定结论成立的证明方法,这种应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可使很多问题处理起来相当简捷.
例7已知a,b,c都是小于1的正数,求证:(1-a)b,(1-b)c,(1-c)a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
证明:假设(1-a)b,(1-b)c,(1-c)a都大于,
因为0<a<1,0<b<1,则有0<1-a<1,
故≥>=,
即>.
同理有:>,>.
三式相加得:
++>.
这与++=明显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故(1-a)b,(1-b)c,(1-c)a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成立.
五、结论代入与逆向排除法
在有些数学问题解答中,正面进行复杂,反面进行简单,只要逆向分析、进行排除,就能使问题得到简捷的解答,同时这也是解答有些选择题的有效解法.
例8若函数f(x)=mx2+(m-3)x+1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至少有一个在原点的右侧,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A. 0<m≤1B. 0<m<1C. m<1D. m≤1
分析:观察所给答案可得特殊值0与1,把0代入函数式稍加分析即可排除答案A、B,同理把1代入函数式即可排除C,故可得到答案D.
例9若二次函数f(x)=4x2-2(p-2)x-2p2-p+1在区间[-1,1]内至少有一个点C,使f(x)>0,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
分析:此题从反面分析,采取补集法则比较简单.
如果在[-1,1]内没有点满足f(x)>0,则
f(-1)≤0f(1)≤0p≤-或p≥1p≤-3或p≥p≤-3或p≥
故取补集为-3<p<,即为满足条件的p的取值范围.
六、运用淘汰法进行逆向思维
解选择题常用“肯定一支”的正向思维,当运算量较大或解题受阻时,往往利用“逆向思维”中的淘汰法,即“否定三支”.
例10不等式(1-x)(1+|x|)﹥0的解集是
A. {x︳0≤x﹤1} B. {x︳x﹤0且x≠1}
C. {x︳-1﹤x﹤1} D. {x︳x﹤1且x≠-1}
分析:本题正面思考,则需等价转化为不等式组,明显是“小题大做”,而取特殊值,运用排除法否定三支即可简捷解决. 取x=0、-2,显然是原不等式的解,故排除A、B、C,而选D.
综上所述:在数学解题中,根据问题的特点,在应用常规数学思维的同时,注意逆向思维的运用,往往能使很多在常规数学思维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简化,通过加强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的敏捷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