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规定性是“学”不是“教”。如皋市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学的课堂”中依据“活动单”自主学习,在有价值的问题引领下组内思维碰撞,然后全班展示交流,让学生在取舍、选择、甄别、评价的过程中感悟体验,生成建构。该模式日渐受到教育理论工作者及一线老师的重视,多家教育主流媒体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本文例述了该模式框架下语文课堂中“学”的三重境界,如一股清新的风,推开了语文教学的一扇窗。本期特作推介,欢迎研讨。
“晤,遇也”;“焐,‘煨’也”;“悟,觉也”。
——题解
本文着力以笔者在江苏省教科院主办的第四届“教育家论坛”暨首届“两岸三地有效教学如皋高层论坛”活动上执教的《鞋匠的儿子》(苏教版第11册第21课)为例,诠释“活动单导学”语文课堂的三重境界——晤·焐·悟。
【案例一】 “品读林肯的演说,体会林肯是个怎样的人”教学片断
活动一:品读人物
1.自由朗读林肯在参议院的演说,体会林肯是个怎样的人,在书旁写上恰当的词语。
2.组内交流。
①交流感受,将相关词语写在白板上。
②组内选定一个词语(用波浪线标出)进行研读,再结合演说内容品品、读读。
③确定展示方式(如:谈感受、多形式朗读等),准备展示。
3.各组展示。
根据活动一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准备展示,教师巡视并适时参与。
师:我们先浏览一下各组的研读成果,然后交流。(生环视各组白板上的词语)
生1:我们组用“不卑不亢”来形容林肯。(读)“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没有感到自己身份的卑微。他身为总统,居然可以为别人做鞋子,大家可能会意想不到。
生2:我们组还想起一句古语:“人必先自敬,然后其敬之。”意思是,人呢,必须先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他。而林肯,就是这样一种不卑不亢的人。
生3:请大家看我们组的白板,我们组研究的是“尊重父亲的林肯”。“等到大家的笑声停下来……”大家都知道,鞋匠的工种是最卑微的,是社会底层的工作,而他却觉得他的父亲做鞋匠是一种艺术,更能体现他对父亲的尊重。我从三个“永远”读出他对父亲的感情是特别深的。
师:我真想再听你读读,怎么个深法?
(生朗读得一般)
生4:他的朗读没有读出林肯那种悲伤的语气,因为他的父亲已经过世了,我想来试试。(生读)
生5:我觉得他的朗读还没读出演讲风格,因为演讲和朗读毕竟是两码事,我再来试试。(生读)
师:这就叫不同的体会读出不同的精彩。来,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好,你们组接着讲。
生6:艺术是一种令人享受的东西。林肯说他的父亲做鞋子是一种艺术,说明他认为做鞋子是种享受。(读文句)
生7:他说得很好,但我觉得读得不够味。(生补读)
……
生8:请大家看看我们第四组的白板。我们用“善于表达”这个词来形容林肯,我们组来扮演林肯和参议员。(生角色演读)
生9:请大家看林肯的第三段演说词(生读)“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这句话其实是林肯在宣告,他愿意为所有人服务。
生10:我来补充,在这里,林肯身为总统竟然为下人做鞋子,平等待人,也说明他的宽容大度。
生11:我也来补充,鞋匠、参议员和总统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在对比,但是我想在林肯的心里,他认为任何工作都是平等的。
生12:刚才同学们感受得很好,但朗读还不够,我来读一读。(读)“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
师:对了,谈感受的同时还要把它读好。
生13:我还想说说,林肯是一个总统,但是他却不摆总统的架子,想和参议员成为一种朋友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林肯是追求平等的!我还想起《简爱》中的一句话:人与人是平等的,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到上帝面前。(全场掌声)
生14:刚才几组讲的内容我觉得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林肯“追求平等”的思想。
师:你在综合概括了!
课文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来突现林肯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笔者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讲词进行研读和感悟,着力体会词句的精妙、语段的巧构,感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学生们通过朗读在文本中进进出出,在充分自主的前提下组内共同研读某一句子,在组内试读、指点、再读,组间补充、提示、分享中对文本多处关键词句进行深度品读。学生品出了参议员内心的先后变化,品出了林肯对父亲由衷的崇敬,品出了演讲的表达艺术。交流、分享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领悟,又达成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重点段落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目标。
“活动单导学”的语文课堂披沙拣金,赋予旧经验以新生命。与传统课堂相比,“活动单导学”在课堂教学结构及内蕴方面有着颠覆性的变革。传统课堂中教者的牵引之语变成了学生的自发表达,教师成了一个大点儿的学伴,参与其间,乐得其所。教学的组织基本掌控在学生手中,在组内互动、组间互动的生生对话中推进着课堂。这种学习是生本的、自发的、有根的,是一种真正的以“学”为本的“生”动课堂。可见,“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不是“教”,课堂的主体是“生”不是“师”,“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构成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主要环节是“活动”,课堂的效率取决于“活动”的效率,活动既是导学手段也是达成目标;课堂追求“导”的高质高效和个性化,追求“不需要教”的“导”的最高境界。
“活动单导学”课堂中的师生都成了学习个体,课堂成了学习个体间的相遇、会面、接触、面对的场域。“晤,遇也”,“活动单导学”课堂演绎着各种情境的相遇,直奔“晤”之本质。
【案例二】“体验角色,情境演说”教学片断
活动二:情境演说
1.组内推选林肯、参议员角色。
2.尝试演说,组内点评。(注意演说时的语气、神情、手势……)
3.全班展示。
师:多具魅力的演说啊!让我们来体验体验,走进活动二。我请第三组的二号同学来读活动要求。
(组内展开交流,很充分,组员间悉心指点)
师:哪组来试一试?(各组均跃跃欲试)那这样,我们请他们两个来试一试(师选一组)。但我们不遗憾,我们可以把各组的想法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对他们说说表演期待。
生:我认为参议员是个傲慢的人,所以他说话时的傲慢语气很重要。
生:林肯说“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时应该要拍一下胸脯。(伴手势)
生:我认为林肯在演讲时提到父亲应该是很悲伤的。(生范读“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
生:我认为在说“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时候,应该要竖一下大拇指,激励一下自己。
师:你试一试。让大家感受一下。(生演读)
生:我希望做演讲的那位同学一定要把林肯的平易近人读出来。
生:我认为要读出林肯的大气。
生:我认为要读出参议员那种傲慢蔑视的语气。要这样读“林肯先生,我希望你记住,你……”
生:我觉得也要强调“你”,那位参议员不是称总统为“您”的。
师:你再试一试!(生读得特别投入,台下掌声)
生:参议员的头应该抬一点,眼睛斜视。(示范)这样就更能体现那个参议员一开始的趾高气扬!
师:好了,林肯先生,您可以上台了,同学们给予了厚望啊!
(出示参议院演说的场面图,演讲席;总统在音乐声中缓缓入席;进行演讲)
师:演说得非常精彩。此时此刻,我想问刚才那位参议员:“现在,你想对总统说点什么?”
生(参议员):林肯先生,您的大恩大德、宽宏大量感召了我们,我现在真想和您一样,做一名鞋匠的儿子。我非常愿意作为您的部下,为您效劳!
生(林肯):刚刚那位先生提到愿意做我的部下。我觉得,在这个世上,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我们是共同为美联邦效劳的!(台下掌声热烈)
王荣生教授在谈到一堂成功语文课的要诀时这样说:“语文教学,一是引导学生体验被课文唤起的情感;二是指导学生将所体验到的情感表现为‘抒情的句子’。”加入场景渲染,增进角色体验是本课的一个重要学习活动。活动分为两轮,第一轮“全员试水”,组内人人参与,角色互换,互为“导演”,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第二轮组间指引,分享各组演读收获。表演时,学生的语言绘声绘色,表演惟妙惟肖,因为他们深悟了语言文字,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形成了心灵共振。在情境表演中,一个宽容、谦逊、倡导平等的林肯形象熠熠生辉,深深镌刻在学生心中。值得称道的不是表演这一形式,而是学生表演的原生态,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评价中发展了言语表达与思维能力。台下热烈的掌声不仅仅是对精彩演说的肯定,更是对学生高质量品味语言的赞赏。
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来不得匆忙。从学生角度讲,在情境中学习知识,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这是一个用生命来学习的过程,这是给生命注入知识的过程。“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接受物质营养,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接受精神营养”,没有经过自己建构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需要甄别的是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伪情境”,即音乐画面充斥课堂,但学生的心跳没有与之共振,思维没有与之链接,当然也就没有实质性的建构。建构需要与学习内容相符的情境、发酵的时段,需要一点一滴的“融合”,在不断否定、借鉴中充实完善。换言之,学习需要一个“慢助跑”的过程。
静待花开,在情境中让学生慢慢揣摩,等待开悟,是一种美好的教学等待。“焐,古同‘煨’”,用微火慢慢煮之本意。“活动单导学”课堂恰如一炉微火,追求慢悟的境界,演绎着“焐”的学程。
【案例三】“了解功绩,升华人格”教学片断
活动三:了解功绩
1.浏览第六自然段,结合课外资料,品读林肯的两句演说词。
2.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读好两句演说词。
(生自学第六节,各组内交流学习课前搜集的关于“南北战争”的图文资料,进行着朗读指导。)
师:谁来说说学习收获。
生:我来,(读)“一个裂开的房子……”“我所希望的是……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我通过阅读资料发现,林肯的人生是非常坎坷的,他一生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他从这些磨难中感知了老百姓的辛苦,所以想用自己的行动去解救他们。
生:我来为他补充。这里“裂开的房子”指的是美国,为什么会裂开呢?由于美国当时爆发了南北战争,因为由奴隶主统治的南方有许多黑奴,黑奴过着穷苦不堪的生活。我曾在《林肯传记》一书中感受到黑奴们水深火热的生活,他们被关押、贩卖,像牲口一样,奴隶主们还砍价。林肯是为了解救他们,才与奴隶主们发生战争的。
师:有个问题!到底是林肯发动战争还是黑奴发生战争?
生:我补充。应该是林肯为了解救黑奴,被迫无奈,发生战争!
生:让我想起一句话:“虽然心碎,但依然火热;虽然失败,但依然不失去信心。”
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一个裂开的房子……”“我所希望的是……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师:多伟大的总统啊!他胸怀祖国,情系百姓。难怪他会成为美国历史上(引读)——“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林肯时代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大多学生只是仅闻其名,对林肯相关的了解甚少。“广度决定深度”,教学中推开语文课堂这扇窗,通过拓展阅读开阔学生视野,进行相关的语文实践,促使学生充分感受文本主题和言语魅力。与传统教学迥异的是改变了教师单方呈现资料的方式,由学生在课前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课堂共享。这种自主搜集、阅读、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行为,是一个自我顿悟的过程。因为亲历阅读,所以文本的感触深刻;因为交流充分,所以文本的理解更透。
案例中,学生们的这番即兴交流源起对学习资源的充分把握,从而激起学生语言层面的涟漪。从对学习材料的占有,到对文本关键词句的品析;从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到对历史人物的人性赞赏,都源于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源于组内学伴的交流互助,源于宽松自主的学习活动环境。阅读让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明了历史;观念交锋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抒怀之意;自主反刍又让学生顿悟伟人人性之崇高。
“悟,觉也。”“活动单导学”课堂带来的是学生自身的明了、领会与觉醒,是学的过程,更是悟的经历。
与其说学习是一种对话,不如说学习是一种“会晤”;与其说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不如说教学是一种“焐”的艺术;与其说学习是一种刷新的过程,不如说学习是一种悟彻的过程。晤,强调的是学习状态,学生活动的主要方式;焐,强调的是学习的规律,掌握知识的渐进过程;悟,强调的是学理,学生的自我建构。此三重境界,为“活动单导学”课堂的三种常态,无厚此薄彼之意。只因与传统教学观念存在鲜明之别,故例谈此文。
(姜树华,如皋市白蒲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2008年5月获南通市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2009年4月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小学优秀课例评选一等奖。近年来,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学论文50多篇。226511)
“晤,遇也”;“焐,‘煨’也”;“悟,觉也”。
——题解
本文着力以笔者在江苏省教科院主办的第四届“教育家论坛”暨首届“两岸三地有效教学如皋高层论坛”活动上执教的《鞋匠的儿子》(苏教版第11册第21课)为例,诠释“活动单导学”语文课堂的三重境界——晤·焐·悟。
【案例一】 “品读林肯的演说,体会林肯是个怎样的人”教学片断
活动一:品读人物
1.自由朗读林肯在参议院的演说,体会林肯是个怎样的人,在书旁写上恰当的词语。
2.组内交流。
①交流感受,将相关词语写在白板上。
②组内选定一个词语(用波浪线标出)进行研读,再结合演说内容品品、读读。
③确定展示方式(如:谈感受、多形式朗读等),准备展示。
3.各组展示。
根据活动一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准备展示,教师巡视并适时参与。
师:我们先浏览一下各组的研读成果,然后交流。(生环视各组白板上的词语)
生1:我们组用“不卑不亢”来形容林肯。(读)“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没有感到自己身份的卑微。他身为总统,居然可以为别人做鞋子,大家可能会意想不到。
生2:我们组还想起一句古语:“人必先自敬,然后其敬之。”意思是,人呢,必须先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他。而林肯,就是这样一种不卑不亢的人。
生3:请大家看我们组的白板,我们组研究的是“尊重父亲的林肯”。“等到大家的笑声停下来……”大家都知道,鞋匠的工种是最卑微的,是社会底层的工作,而他却觉得他的父亲做鞋匠是一种艺术,更能体现他对父亲的尊重。我从三个“永远”读出他对父亲的感情是特别深的。
师:我真想再听你读读,怎么个深法?
(生朗读得一般)
生4:他的朗读没有读出林肯那种悲伤的语气,因为他的父亲已经过世了,我想来试试。(生读)
生5:我觉得他的朗读还没读出演讲风格,因为演讲和朗读毕竟是两码事,我再来试试。(生读)
师:这就叫不同的体会读出不同的精彩。来,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好,你们组接着讲。
生6:艺术是一种令人享受的东西。林肯说他的父亲做鞋子是一种艺术,说明他认为做鞋子是种享受。(读文句)
生7:他说得很好,但我觉得读得不够味。(生补读)
……
生8:请大家看看我们第四组的白板。我们用“善于表达”这个词来形容林肯,我们组来扮演林肯和参议员。(生角色演读)
生9:请大家看林肯的第三段演说词(生读)“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这句话其实是林肯在宣告,他愿意为所有人服务。
生10:我来补充,在这里,林肯身为总统竟然为下人做鞋子,平等待人,也说明他的宽容大度。
生11:我也来补充,鞋匠、参议员和总统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在对比,但是我想在林肯的心里,他认为任何工作都是平等的。
生12:刚才同学们感受得很好,但朗读还不够,我来读一读。(读)“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
师:对了,谈感受的同时还要把它读好。
生13:我还想说说,林肯是一个总统,但是他却不摆总统的架子,想和参议员成为一种朋友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林肯是追求平等的!我还想起《简爱》中的一句话:人与人是平等的,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到上帝面前。(全场掌声)
生14:刚才几组讲的内容我觉得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林肯“追求平等”的思想。
师:你在综合概括了!
课文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来突现林肯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笔者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讲词进行研读和感悟,着力体会词句的精妙、语段的巧构,感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学生们通过朗读在文本中进进出出,在充分自主的前提下组内共同研读某一句子,在组内试读、指点、再读,组间补充、提示、分享中对文本多处关键词句进行深度品读。学生品出了参议员内心的先后变化,品出了林肯对父亲由衷的崇敬,品出了演讲的表达艺术。交流、分享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领悟,又达成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重点段落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目标。
“活动单导学”的语文课堂披沙拣金,赋予旧经验以新生命。与传统课堂相比,“活动单导学”在课堂教学结构及内蕴方面有着颠覆性的变革。传统课堂中教者的牵引之语变成了学生的自发表达,教师成了一个大点儿的学伴,参与其间,乐得其所。教学的组织基本掌控在学生手中,在组内互动、组间互动的生生对话中推进着课堂。这种学习是生本的、自发的、有根的,是一种真正的以“学”为本的“生”动课堂。可见,“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不是“教”,课堂的主体是“生”不是“师”,“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构成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主要环节是“活动”,课堂的效率取决于“活动”的效率,活动既是导学手段也是达成目标;课堂追求“导”的高质高效和个性化,追求“不需要教”的“导”的最高境界。
“活动单导学”课堂中的师生都成了学习个体,课堂成了学习个体间的相遇、会面、接触、面对的场域。“晤,遇也”,“活动单导学”课堂演绎着各种情境的相遇,直奔“晤”之本质。
【案例二】“体验角色,情境演说”教学片断
活动二:情境演说
1.组内推选林肯、参议员角色。
2.尝试演说,组内点评。(注意演说时的语气、神情、手势……)
3.全班展示。
师:多具魅力的演说啊!让我们来体验体验,走进活动二。我请第三组的二号同学来读活动要求。
(组内展开交流,很充分,组员间悉心指点)
师:哪组来试一试?(各组均跃跃欲试)那这样,我们请他们两个来试一试(师选一组)。但我们不遗憾,我们可以把各组的想法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对他们说说表演期待。
生:我认为参议员是个傲慢的人,所以他说话时的傲慢语气很重要。
生:林肯说“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时应该要拍一下胸脯。(伴手势)
生:我认为林肯在演讲时提到父亲应该是很悲伤的。(生范读“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
生:我认为在说“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时候,应该要竖一下大拇指,激励一下自己。
师:你试一试。让大家感受一下。(生演读)
生:我希望做演讲的那位同学一定要把林肯的平易近人读出来。
生:我认为要读出林肯的大气。
生:我认为要读出参议员那种傲慢蔑视的语气。要这样读“林肯先生,我希望你记住,你……”
生:我觉得也要强调“你”,那位参议员不是称总统为“您”的。
师:你再试一试!(生读得特别投入,台下掌声)
生:参议员的头应该抬一点,眼睛斜视。(示范)这样就更能体现那个参议员一开始的趾高气扬!
师:好了,林肯先生,您可以上台了,同学们给予了厚望啊!
(出示参议院演说的场面图,演讲席;总统在音乐声中缓缓入席;进行演讲)
师:演说得非常精彩。此时此刻,我想问刚才那位参议员:“现在,你想对总统说点什么?”
生(参议员):林肯先生,您的大恩大德、宽宏大量感召了我们,我现在真想和您一样,做一名鞋匠的儿子。我非常愿意作为您的部下,为您效劳!
生(林肯):刚刚那位先生提到愿意做我的部下。我觉得,在这个世上,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我们是共同为美联邦效劳的!(台下掌声热烈)
王荣生教授在谈到一堂成功语文课的要诀时这样说:“语文教学,一是引导学生体验被课文唤起的情感;二是指导学生将所体验到的情感表现为‘抒情的句子’。”加入场景渲染,增进角色体验是本课的一个重要学习活动。活动分为两轮,第一轮“全员试水”,组内人人参与,角色互换,互为“导演”,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第二轮组间指引,分享各组演读收获。表演时,学生的语言绘声绘色,表演惟妙惟肖,因为他们深悟了语言文字,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形成了心灵共振。在情境表演中,一个宽容、谦逊、倡导平等的林肯形象熠熠生辉,深深镌刻在学生心中。值得称道的不是表演这一形式,而是学生表演的原生态,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评价中发展了言语表达与思维能力。台下热烈的掌声不仅仅是对精彩演说的肯定,更是对学生高质量品味语言的赞赏。
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来不得匆忙。从学生角度讲,在情境中学习知识,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这是一个用生命来学习的过程,这是给生命注入知识的过程。“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器官接受物质营养,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接受精神营养”,没有经过自己建构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需要甄别的是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伪情境”,即音乐画面充斥课堂,但学生的心跳没有与之共振,思维没有与之链接,当然也就没有实质性的建构。建构需要与学习内容相符的情境、发酵的时段,需要一点一滴的“融合”,在不断否定、借鉴中充实完善。换言之,学习需要一个“慢助跑”的过程。
静待花开,在情境中让学生慢慢揣摩,等待开悟,是一种美好的教学等待。“焐,古同‘煨’”,用微火慢慢煮之本意。“活动单导学”课堂恰如一炉微火,追求慢悟的境界,演绎着“焐”的学程。
【案例三】“了解功绩,升华人格”教学片断
活动三:了解功绩
1.浏览第六自然段,结合课外资料,品读林肯的两句演说词。
2.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读好两句演说词。
(生自学第六节,各组内交流学习课前搜集的关于“南北战争”的图文资料,进行着朗读指导。)
师:谁来说说学习收获。
生:我来,(读)“一个裂开的房子……”“我所希望的是……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我通过阅读资料发现,林肯的人生是非常坎坷的,他一生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他从这些磨难中感知了老百姓的辛苦,所以想用自己的行动去解救他们。
生:我来为他补充。这里“裂开的房子”指的是美国,为什么会裂开呢?由于美国当时爆发了南北战争,因为由奴隶主统治的南方有许多黑奴,黑奴过着穷苦不堪的生活。我曾在《林肯传记》一书中感受到黑奴们水深火热的生活,他们被关押、贩卖,像牲口一样,奴隶主们还砍价。林肯是为了解救他们,才与奴隶主们发生战争的。
师:有个问题!到底是林肯发动战争还是黑奴发生战争?
生:我补充。应该是林肯为了解救黑奴,被迫无奈,发生战争!
生:让我想起一句话:“虽然心碎,但依然火热;虽然失败,但依然不失去信心。”
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一个裂开的房子……”“我所希望的是……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师:多伟大的总统啊!他胸怀祖国,情系百姓。难怪他会成为美国历史上(引读)——“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林肯时代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大多学生只是仅闻其名,对林肯相关的了解甚少。“广度决定深度”,教学中推开语文课堂这扇窗,通过拓展阅读开阔学生视野,进行相关的语文实践,促使学生充分感受文本主题和言语魅力。与传统教学迥异的是改变了教师单方呈现资料的方式,由学生在课前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课堂共享。这种自主搜集、阅读、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行为,是一个自我顿悟的过程。因为亲历阅读,所以文本的感触深刻;因为交流充分,所以文本的理解更透。
案例中,学生们的这番即兴交流源起对学习资源的充分把握,从而激起学生语言层面的涟漪。从对学习材料的占有,到对文本关键词句的品析;从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到对历史人物的人性赞赏,都源于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源于组内学伴的交流互助,源于宽松自主的学习活动环境。阅读让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明了历史;观念交锋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抒怀之意;自主反刍又让学生顿悟伟人人性之崇高。
“悟,觉也。”“活动单导学”课堂带来的是学生自身的明了、领会与觉醒,是学的过程,更是悟的经历。
与其说学习是一种对话,不如说学习是一种“会晤”;与其说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不如说教学是一种“焐”的艺术;与其说学习是一种刷新的过程,不如说学习是一种悟彻的过程。晤,强调的是学习状态,学生活动的主要方式;焐,强调的是学习的规律,掌握知识的渐进过程;悟,强调的是学理,学生的自我建构。此三重境界,为“活动单导学”课堂的三种常态,无厚此薄彼之意。只因与传统教学观念存在鲜明之别,故例谈此文。
(姜树华,如皋市白蒲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2008年5月获南通市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2009年4月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小学优秀课例评选一等奖。近年来,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学论文50多篇。22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