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之前相当长的时期里,“教学即艺术”的教学观在西方教育理论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此后伴随科学实证思潮以及行为科学的发展,“教学也是科学”,可以用观察、实验等量化的方法来检视教学的观念渐成气候。目前,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走出传统教学中“教师教的苦,学生学的累”且实际低效甚至无效的困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以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并探讨其可能的策略体系确已成为一种现实的必需。有效教学要注意到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
1 把握教材,了解学生
课堂教学的有效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备课。首先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即备教材,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做到全面了解幼儿,即更备幼儿。从目前状况来看,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备幼儿的工作。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尊重幼体个体差异,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及他们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式,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大班教育活动“认识标记”。教师的活动理念是让幼儿认识各种不同的标记,知道他们的用处以及发生情况后的使用方法。活动开始时教师运用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海宝引出几个标记,是复习的过程。在此之前孩子们已经认识了这些标记,用这种方法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但不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如果在复习标记的过程中运用几次实地演习的方法,在出示新标记的时候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标记的图案以及作用,这样会加深孩子们的记忆。总之,这节课对幼儿来说只是在原有经验上的重复,效果并不明显。因此,综合看整节课,教师充分钻研了教材,但备幼儿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有些幼儿在课堂上表现得兴趣乏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扰乱课堂秩序。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应在备课的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已知和生活经验,选择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相关内容,以满足幼儿求知的需要。
2 循循善诱,掌控课堂
课前教师都能做到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环节,确立教学重点难点,选择丰富的教学方式,并明确教学进度。这一切都是教师为了在课堂中能更好地为幼儿的有效学习而服务。但幼儿园教学的对象有着其特殊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完美的教学方案,严密的教学流程设计,认真的活动组织,往往并没有达到事先预想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师缺乏控制课堂节奏、组织课堂纪律的能力,即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在备课时,教师对所设计的活动既要精心预设,也要注重生成。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幼儿的反馈情况,并及时对幼儿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积极的加以鼓励肯定,消极的予以正确引导,以确保课堂预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例如一次中班美术课教学水滴画,上课伊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各种各样用水滴做成的精美图案,幼儿一边欣赏着,一边发出了“哇,好美”的赞叹声,教师随机让幼儿谈谈刚看到画面的感受。接着,教师又启发幼儿说出这些画都像什么花,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见过没有。幼儿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其中有一位幼儿手指着像星星一样的小花,满脸欢喜地说:“这是雪花。”教师马上纠正说:“教室里是根本不可能有雪花的,这叫满天星。”对于这个幼儿信心满满的回答,教师过分依赖课本,一下子就否认了,孩子也给失落地坐了下去,后面便再也没有举手发言。在观察了各种各样的花以后,接下来教师引导:“花这么漂亮,你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吗?”幼儿畅所欲言,有的说是吹的,有的说是用水滴的。教师就介绍了水滴画的过程以及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分别请了几个小朋友上来试着滴了几幅水滴花,老师对这几个小朋友的画加以评价。如果幼儿感兴趣,可以在以后继续进行这个话题,这不但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还能在此基础上生成有关的探索活动。
3 激发学生,尊重孩子
卢梭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理解“尊重”一词的深刻含义,每一位幼儿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幼儿,与孩子们平等相处,并善于观察,激发幼儿情感,让幼儿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让课堂教学更有成效。课堂中幼儿的情感和操作的欲望并激发出来了,但老师又无情地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激情。活动中,教师应该多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要尊重幼儿当时的状态和水平,适时调整课堂预设的目标和内容,此时完全可以让幼儿们继续操作,甚至延伸到区角活动中,这样,课堂的教学效果定会事半功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只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而幼儿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总之,幼儿园教学是否有效归根结底取决于这种教学是否真正地有利于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与成长,是否真正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享受童年、充实生命、体验快乐的精神旅程。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是促进师幼交流、激发儿童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要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及时捕捉有效提问的机会和教育的锲机,关注教学中的有效生成,尊重幼儿,发挥幼儿主体能动性,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思考问题,让幼儿自主表达,使幼儿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发展和提升。
1 把握教材,了解学生
课堂教学的有效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备课。首先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即备教材,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做到全面了解幼儿,即更备幼儿。从目前状况来看,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备幼儿的工作。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尊重幼体个体差异,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及他们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式,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大班教育活动“认识标记”。教师的活动理念是让幼儿认识各种不同的标记,知道他们的用处以及发生情况后的使用方法。活动开始时教师运用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海宝引出几个标记,是复习的过程。在此之前孩子们已经认识了这些标记,用这种方法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但不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如果在复习标记的过程中运用几次实地演习的方法,在出示新标记的时候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标记的图案以及作用,这样会加深孩子们的记忆。总之,这节课对幼儿来说只是在原有经验上的重复,效果并不明显。因此,综合看整节课,教师充分钻研了教材,但备幼儿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有些幼儿在课堂上表现得兴趣乏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扰乱课堂秩序。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应在备课的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已知和生活经验,选择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相关内容,以满足幼儿求知的需要。
2 循循善诱,掌控课堂
课前教师都能做到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环节,确立教学重点难点,选择丰富的教学方式,并明确教学进度。这一切都是教师为了在课堂中能更好地为幼儿的有效学习而服务。但幼儿园教学的对象有着其特殊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完美的教学方案,严密的教学流程设计,认真的活动组织,往往并没有达到事先预想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师缺乏控制课堂节奏、组织课堂纪律的能力,即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在备课时,教师对所设计的活动既要精心预设,也要注重生成。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幼儿的反馈情况,并及时对幼儿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积极的加以鼓励肯定,消极的予以正确引导,以确保课堂预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例如一次中班美术课教学水滴画,上课伊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各种各样用水滴做成的精美图案,幼儿一边欣赏着,一边发出了“哇,好美”的赞叹声,教师随机让幼儿谈谈刚看到画面的感受。接着,教师又启发幼儿说出这些画都像什么花,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见过没有。幼儿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其中有一位幼儿手指着像星星一样的小花,满脸欢喜地说:“这是雪花。”教师马上纠正说:“教室里是根本不可能有雪花的,这叫满天星。”对于这个幼儿信心满满的回答,教师过分依赖课本,一下子就否认了,孩子也给失落地坐了下去,后面便再也没有举手发言。在观察了各种各样的花以后,接下来教师引导:“花这么漂亮,你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吗?”幼儿畅所欲言,有的说是吹的,有的说是用水滴的。教师就介绍了水滴画的过程以及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分别请了几个小朋友上来试着滴了几幅水滴花,老师对这几个小朋友的画加以评价。如果幼儿感兴趣,可以在以后继续进行这个话题,这不但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还能在此基础上生成有关的探索活动。
3 激发学生,尊重孩子
卢梭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理解“尊重”一词的深刻含义,每一位幼儿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幼儿,与孩子们平等相处,并善于观察,激发幼儿情感,让幼儿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让课堂教学更有成效。课堂中幼儿的情感和操作的欲望并激发出来了,但老师又无情地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激情。活动中,教师应该多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要尊重幼儿当时的状态和水平,适时调整课堂预设的目标和内容,此时完全可以让幼儿们继续操作,甚至延伸到区角活动中,这样,课堂的教学效果定会事半功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只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而幼儿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总之,幼儿园教学是否有效归根结底取决于这种教学是否真正地有利于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与成长,是否真正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享受童年、充实生命、体验快乐的精神旅程。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是促进师幼交流、激发儿童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要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及时捕捉有效提问的机会和教育的锲机,关注教学中的有效生成,尊重幼儿,发挥幼儿主体能动性,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思考问题,让幼儿自主表达,使幼儿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