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主管部门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当代高校大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对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降低不及格率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不及格率;入学教育
作者简介:廖慧萍(1971-),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王艳琼(1974-),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0063-02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看着校园中一些学生闲散的身影,笔者心中隐隐担忧:这学期补考的人数还是那么多吗?一方面,高补考率无疑会增加教学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核实补考名单、准备补考试卷、安排补考、组织教师阅卷、录入成绩、上报成绩、装订试卷等。另一方面,学生成绩滑坡说明教学质量、学生管理工作效率需要提高。高补考率容易使师生关系紧张,引发高作弊率,影响学生的素质、前途,还严重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近几年,大学生考试成绩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大学老师感慨:“试题越来越容易,不及格的人数越来越多。”探析高校学生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已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现状
李孝华[1]举了两个例子:某大学一个不足3000人的学院,期末考试仅专业必修课程就有1000多人考试不及格,需要补考,若加上选修课,不及格的人会更多;某高职学院理工类专业基础课不及格率经常超过20%、30%。自2005年以来,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每年在校生人数约为1000人,期末考试专业必修课不及格人数在300人以上,不及格率为8%~10%。总体看来,这几年学生的不及格率相当高,值得深刻反省。大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主管部门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高校学生学习成绩滑坡的原因分析
1.扩招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由于专业扩招、学校合并、升格,近几年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人数剧增,就业压力空前增加。就业艰难,而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凭借家庭关系提前寻得好工作的负面影响及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泛滥,一部分学生寻找不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心灵空虚,采取一种游戏人生、放任自我的态度,他们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不投入,混考试、混毕业、混文凭。[2]
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有师生比例大大提高及师资、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生源质量下降。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有幸升入大学,却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成绩较差,他们逐渐对学业失去信心,成了“混学”一族,其厌学情绪严重影响班风、学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教学理念落后,缺乏敬业精神。高校中相当部分的教师仍抱着“我教你学”、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理念。有的教师写了十几年的教案,仍没有教学总结与反思;教师上理论课都用多媒体,而不少教师的课件不过是教材的翻版;有的教师讲稿已经发黄却仍在使用。在计算机非常普及的大学里,在统计软件快捷准确、功能齐全的今天,曾见一位老教授上统计学课时用一种老式的计算器教学生进行数理统计,其计算器由于按键不灵,学生的计算结果各异,台上老先生兴致盎然,台下学生索然无味,形成鲜明的对比。
虽然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学生自主选课,可是由于受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只能在选择部分选修课程的同时选择任课教师。高校教师不用担心没有学生选课而无课可上,因而缺乏危机感。高校的教研活动远远少于中小学,许多年轻教师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上课全凭感觉,教学水平堪忧。
作为教学主要力量的中青年教师们,除了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外,还缺乏敬业精神,不能专心于教学。他们担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和学业负担,有的想读硕、读博提升自己,有的为晋升职称而努力。晋升职称往往看重的是科研成果和核心论文,很少考虑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因而许多高校的中青年教师不能也不愿将主要精力放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上。
在高校,研究生代替导师给本科生上课的现象非常普遍。不少导师忙于科研,忽视了对研究生进行本科教学的指导,本科生对此颇有意见,这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
(2)选用教材不合理。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高校本科教学有50%以上使用5年前的教材,这些教材实用性、针对性不强。[3]不少高校要求选用近5年出版的教材、精品教材、优秀获奖教材。这就形成了一个误区,认为教材越新越好。一些更新速度快的专业课教材确实要紧跟时代潮流,选用新教材,而一些更新速度比较慢的专业课教材则不必求新。据教师反映:“教材频繁更新,教师难以适应,不同教材内容容易混淆,许多很重要的基础知识在新教材中找不到。目前教材也比较混乱,有的教材用了一年,普遍反映不好,又得换。其实有的教材很经典,不应更换。”有的高校在选教材时一味求新,忽视了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习费劲,挫伤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3)考试纪律不严明、考评方式不合理。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考风考纪严明的院系不及格率低,反之,则相对较高。若考试严,补考不严,则补考率也十分高。原因很简单,监考抓得严,处罚及时,学生自知作弊无望,认真复习功课,考试通过率高;考风不严,处罚不及时或过轻,学生普遍存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作弊,一旦作弊不成,则补考率极高。另有期末考试严、补考不严的,学生避期末考试严抓之风而寄希望于补考,认为补考好过关,补考率迅速攀升。
高校的课程成绩评定是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汇总,但是平时成绩占的比例小(10%~30%),考核成绩占的比例要大得多(70%~90%),以考核为重。考核基本采用闭卷考试,考核方式单一、评价不合理。这种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容易误导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和知识的长期积累,临近考试才突击。一旦考试课程较多,学生来不及突击,作弊不成,导致大量的不及格。
(4)存在对学生学习管理的真空地带。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已实行学分制,但是极少实行与其相对应的导师制,学生的日常管理主要由年级辅导员负责。辅导员给自己的定位是:只负责学习时的思想工作,具体学习是任课老师主抓的事。年级辅导员主要是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经验不足,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专業课程学习。而任课教师上课来、下课走,课后几乎与学生不碰面,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与督促,这样便出现了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管理的真空地带。大多数的年级辅导员不安于本职工作,考研、读博、转教学岗或从事第二职业,疏于对学生的管理。思想管理的不到位、学习管理的脱节必然对学生的学习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3.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进入高校前,家长和老师掌握着学生前进的方向。进入高校后,家长认为功成名就、目标达到,放松了对孩子的指导。许多学生的大一是在调整心态、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中晃过去的。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进入角色慢,学习精力投入不够,新生的不及格率比较高。到了二、三年级,要忙于各种等级考试(英语、计算机、普通话水平测试等),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体院的学生就更忙了,还要组织参加各种球类联赛、考各项裁判证、到各高校担任运动会裁判、做兼职教练等等。过多的事务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及格率仍较高。到了四年级,一部分学生忙于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找工作,无心学习,但是意识到毕业证、学位证的重要性,努力地补缺补漏,课程也相对较少,不及格率相对较低,但形势同样令人担忧。
关键词:高校;不及格率;入学教育
作者简介:廖慧萍(1971-),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王艳琼(1974-),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0063-02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看着校园中一些学生闲散的身影,笔者心中隐隐担忧:这学期补考的人数还是那么多吗?一方面,高补考率无疑会增加教学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核实补考名单、准备补考试卷、安排补考、组织教师阅卷、录入成绩、上报成绩、装订试卷等。另一方面,学生成绩滑坡说明教学质量、学生管理工作效率需要提高。高补考率容易使师生关系紧张,引发高作弊率,影响学生的素质、前途,还严重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近几年,大学生考试成绩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大学老师感慨:“试题越来越容易,不及格的人数越来越多。”探析高校学生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已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现状
李孝华[1]举了两个例子:某大学一个不足3000人的学院,期末考试仅专业必修课程就有1000多人考试不及格,需要补考,若加上选修课,不及格的人会更多;某高职学院理工类专业基础课不及格率经常超过20%、30%。自2005年以来,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每年在校生人数约为1000人,期末考试专业必修课不及格人数在300人以上,不及格率为8%~10%。总体看来,这几年学生的不及格率相当高,值得深刻反省。大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主管部门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高校学生学习成绩滑坡的原因分析
1.扩招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由于专业扩招、学校合并、升格,近几年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人数剧增,就业压力空前增加。就业艰难,而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凭借家庭关系提前寻得好工作的负面影响及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泛滥,一部分学生寻找不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心灵空虚,采取一种游戏人生、放任自我的态度,他们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不投入,混考试、混毕业、混文凭。[2]
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有师生比例大大提高及师资、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生源质量下降。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有幸升入大学,却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成绩较差,他们逐渐对学业失去信心,成了“混学”一族,其厌学情绪严重影响班风、学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教学理念落后,缺乏敬业精神。高校中相当部分的教师仍抱着“我教你学”、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理念。有的教师写了十几年的教案,仍没有教学总结与反思;教师上理论课都用多媒体,而不少教师的课件不过是教材的翻版;有的教师讲稿已经发黄却仍在使用。在计算机非常普及的大学里,在统计软件快捷准确、功能齐全的今天,曾见一位老教授上统计学课时用一种老式的计算器教学生进行数理统计,其计算器由于按键不灵,学生的计算结果各异,台上老先生兴致盎然,台下学生索然无味,形成鲜明的对比。
虽然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学生自主选课,可是由于受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只能在选择部分选修课程的同时选择任课教师。高校教师不用担心没有学生选课而无课可上,因而缺乏危机感。高校的教研活动远远少于中小学,许多年轻教师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上课全凭感觉,教学水平堪忧。
作为教学主要力量的中青年教师们,除了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外,还缺乏敬业精神,不能专心于教学。他们担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和学业负担,有的想读硕、读博提升自己,有的为晋升职称而努力。晋升职称往往看重的是科研成果和核心论文,很少考虑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因而许多高校的中青年教师不能也不愿将主要精力放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上。
在高校,研究生代替导师给本科生上课的现象非常普遍。不少导师忙于科研,忽视了对研究生进行本科教学的指导,本科生对此颇有意见,这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
(2)选用教材不合理。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高校本科教学有50%以上使用5年前的教材,这些教材实用性、针对性不强。[3]不少高校要求选用近5年出版的教材、精品教材、优秀获奖教材。这就形成了一个误区,认为教材越新越好。一些更新速度快的专业课教材确实要紧跟时代潮流,选用新教材,而一些更新速度比较慢的专业课教材则不必求新。据教师反映:“教材频繁更新,教师难以适应,不同教材内容容易混淆,许多很重要的基础知识在新教材中找不到。目前教材也比较混乱,有的教材用了一年,普遍反映不好,又得换。其实有的教材很经典,不应更换。”有的高校在选教材时一味求新,忽视了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习费劲,挫伤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3)考试纪律不严明、考评方式不合理。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考风考纪严明的院系不及格率低,反之,则相对较高。若考试严,补考不严,则补考率也十分高。原因很简单,监考抓得严,处罚及时,学生自知作弊无望,认真复习功课,考试通过率高;考风不严,处罚不及时或过轻,学生普遍存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作弊,一旦作弊不成,则补考率极高。另有期末考试严、补考不严的,学生避期末考试严抓之风而寄希望于补考,认为补考好过关,补考率迅速攀升。
高校的课程成绩评定是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汇总,但是平时成绩占的比例小(10%~30%),考核成绩占的比例要大得多(70%~90%),以考核为重。考核基本采用闭卷考试,考核方式单一、评价不合理。这种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容易误导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和知识的长期积累,临近考试才突击。一旦考试课程较多,学生来不及突击,作弊不成,导致大量的不及格。
(4)存在对学生学习管理的真空地带。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已实行学分制,但是极少实行与其相对应的导师制,学生的日常管理主要由年级辅导员负责。辅导员给自己的定位是:只负责学习时的思想工作,具体学习是任课老师主抓的事。年级辅导员主要是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经验不足,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专業课程学习。而任课教师上课来、下课走,课后几乎与学生不碰面,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与督促,这样便出现了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管理的真空地带。大多数的年级辅导员不安于本职工作,考研、读博、转教学岗或从事第二职业,疏于对学生的管理。思想管理的不到位、学习管理的脱节必然对学生的学习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3.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进入高校前,家长和老师掌握着学生前进的方向。进入高校后,家长认为功成名就、目标达到,放松了对孩子的指导。许多学生的大一是在调整心态、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中晃过去的。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进入角色慢,学习精力投入不够,新生的不及格率比较高。到了二、三年级,要忙于各种等级考试(英语、计算机、普通话水平测试等),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体院的学生就更忙了,还要组织参加各种球类联赛、考各项裁判证、到各高校担任运动会裁判、做兼职教练等等。过多的事务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及格率仍较高。到了四年级,一部分学生忙于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找工作,无心学习,但是意识到毕业证、学位证的重要性,努力地补缺补漏,课程也相对较少,不及格率相对较低,但形势同样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