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的几处探微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an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教师,1987年师范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记得教材已作了几次调整,单我所在的学校语文教材一直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出版的版本。在现在各地方可以自主选择教材的情况下,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地方使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只是在2007年我又一轮教授人教版的新语文课本时,发现有几处改动和毛病,今借贵研究会征文之际,写出感受,你们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选了一首赵翼的七言绝句《论诗》,旧版本是“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知怎的,第一句竟变成“李杜诗篇万口传”,“万古”怎成了“万口”呢?拿出来跟同事们研究,同事们说,用“万古”与后面的两句诗提出的诗歌贵在创新的观点相矛盾,用“万口”就不会了,运用的是缩小式的夸张修辞,似乎有些道理。可我总觉得老版本的“万古”比“万口”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一观点确实不仅新鲜,而且正确;但说“李杜诗篇”只是“万口传”,恐怕不能让人信服。试问,李杜诗篇自问世以来,从唐传到宋,又从宋代传到元和明,再传到清代的赵翼,怎么只是“万口传”呢?恐怕与实际相传人数相距太大吧?这点毋庸置疑。李杜诗篇“至今已觉不新鲜”不正证明所传人数之多,时间之久吗?要不怎会“不新鲜”?况且,我深信,只要地球不灭,华人不绝,我们的子孙在牙牙学语的时候,总有人会教他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这岂不是“李杜诗篇万古传”吗?我宁愿选择扩大式的夸张修辞。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能盲目迷信书本,也不能盲目地崇拜名家,认为名家的作品就百分之百的正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选的是孙犁先生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其中有一段老头子是这样说的:“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
  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呢!”这话变双重否定为肯定意思就是“我打他们用枪,那是我的本事”。而事实上文中的老头子根本就没有枪,后来他打鬼子用的也不是枪,而是船篙。此处应改为“打鬼子不用枪,那是我的本事”,或者“打鬼子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抑或“打鬼子不用枪,用枪不是我的本事”这才符合原文意思。
  忽然想起我的一篇曾在校刊上发表的小文——《八叔》,打草稿时,里面有这样一句“八娘不是一个手脚灵活的女人”,怎么读都觉得别扭,后来一提句子主干成了“八娘不是女人”,差点闹成笑话,赶紧改为“八娘是一个手脚不很灵活的女人”,这才对了嘛!
  现在我正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陈涉世家》,发现第二段第一句的句读与老教版又不一样,原来是“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道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谪戍之地与人数驻扎之地,一目了然。新教版变成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我认为一个标点位置的不同,读起来韵味就相差很多。老教版在“九百人”之后“点”号,让读者对这“九百人”印象极深,陈涉、吴广竟敢以区区“九百人”去抗击强大的暴秦,其胆识可想而知,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而新教版句读的改变,让人感到作者只是在陈述一件事,韵味全失。
  想起语言大师吕叔湘写的《论“基本属实”》,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言方面的问题应该较较真。如研究会的同志们愿意找出相关的语文教材,联系全文推敲一下我说的是否有道理,我将不胜感激。
其他文献
新课标对高中生阅读文言文的要求是:能阅读理解浅易的文言文。而人物传记正好切合了这一考试要求,因此近些年文言文人物传记一直受到出题人的亲睐,并有长盛不衰的趋势。很好地阅读人物传记成为高考应考者的必备素质之一。   一、对人物传记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其文体限制了其内容一般涉及以下几点:①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②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③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
期刊
老子《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对宇宙万物本源的阐释。“三”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许多处世哲学和智慧,关于“三”的熟语和故事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如:三人成虎、三思后行、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顾茅庐、三寸不烂之舌等。   不仅如此,“三”的智慧还折射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中国许多文学大家的作品中几乎都有意或无意地渗透着“三”的智慧。   冰心先生著名的散文《笑
期刊
有专家这样概括学生作文的三个阶段:枯涩阶段、泉涌阶段、割爱阶段。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引领学生度过痛苦的“枯涩”阶段,进入欣喜的“泉涌”阶段,最后登上出精品的“割爱”阶段。为此,我们的策略是作文教学三步走:激发情感——入格上道——出彩升格。   一、激情   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大概是许多学生共同的心声。我们可一遍一遍地告诫学生,“作文是语文高考的半壁河山”;可以不厌其烦地找学生
期刊
我们手中的素材,常常是很简略、粗糙的,要运用到作文中,必然要经过加工,才能作为一个完美而独特的素材。如何加工呢?在这里,介绍几种独特的方法:    仿写素材   对于我们手中掌握着的素材,你不可能完全一样地“照抄”下来,那么,就可以按照主题进行仿写。如这样一则素材: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北大的未名湖肯定会寂寞多了。前四句都
期刊
1.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
期刊
关于“共读共写”,我已经在农村中学摸索了八年。在“共读共写”中,我亦已经与学生共同进步了八年。关于在农村中学实施“共读共写”,我有些许拙见,与同仁们共勉。   一、农村中学实施“共读共写”的必要性   1.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   余秋雨告诉我们:“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
期刊
自然界中的鸟语花香,常常流诸文人雅士的笔端,成为他们抒情达意的媒介,看似平常普通的花草,到了文人笔下就显得灵气袭人,风姿绰约。光那富有风流神韵的花之称谓,也够让人赏心悦目的。   落花: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落英:朝饮林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    风狂雨妒,便万点落英,几湾流水,不是避秦路。(王夫子)
期刊
课改都已十年了,但还有很多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和新的教学要求理解不透,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感到困惑,或是一脸的无奈,或是穿新鞋走老路。这种现状令人担忧,更令人深思。怎样才能走出困惑,让语文教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两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振兴中华民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改把教学
期刊
很多学生都害怕写作文,每逢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作文不知如何下手。即使文章写出来了,文章质量不高,毛病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文章中体现的学生写作思维混乱,立意不高,结构不清,缺乏逻辑性。因此,必须要进行写作思维培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着重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
期刊
在实际教学设计与组织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要求,才能够有效保障分组教学活动的科学开展。  一、坚持合理分组原则,适应学生基础实际  合作学习小组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基本的学习单位,在这样的学习载体之中,教师的各项教学目标要求可以得到有效实现,学生的学习难点可以向教师进行表达,能够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互动的通道。在学习合作小组的分组过程中学问较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直接就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