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类作文的写作误区与矫正对策刍议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物象类为标题的写作,往往因其隐含着对过往生活的审视与回味或对现实环境的凝眸与感悟,引发读者情感思想的共鸣和审美情趣的共振,因而广受各阶层读者的欢迎,是社会生活领域中极为常见的写作类别。报纸副刊、网络论坛、杂志随笔、名家选文、各类语文教材,触目皆是,中小学语文老师也很青睐这一看似简单实则颇有意味的写作实践。
  这类作文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引领和思维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体悟,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和事物间联系的逻辑认知,提升学生由此及彼、由实而虚的情感表达能力,而“旧书”正因有“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海德格尔)的怀旧意味,而成为高三一次记叙文写作练习的命题。
  虽然经过从小学到高中近十年的写作训练,不少同学的习作依然让人十分忧心。
  一、 典型误区——习作概略扫描
  1. 坐下来,我翻开它(旧书)的第一页,一排黄色的歪斜的字映入我的眼帘,来不及躲闪。我拿起书,把它念叨了一遍:“爷爷希望你平凡健康普通成长。”
  一股不知名的潮水将我卷到爷爷的床前,我看到他瘫躺在床上一动不能动,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拿起笔写下这些字的。不过我能看见他眼中的泪水。
  ……
  我感觉心很痛,无以言喻的痛。如今,我捧起这本书,情感依旧是如此的强烈,我看到他的脸又一次出现在那句话的下面。我不想回忆,不敢回忆,只能再次将旧书和旧的记忆封存。这旧的情感和这本旧书我希望再也不要翻开。
  这是文章首尾的节录,除开这两处各出现一次“旧书”外,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就是省略号部分无一字无一句涉及“旧书”,“旧书”成为小作者讲述故事的一个引子。
  2. 上课铃声响起,胡老师拿着讲义进入教室。胡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说:“请同学们把复习讲义拿出来,今天我们讲一些习题。”……
  下课后,胡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你的讲义呢?”她目光平和。……
  第二天刚到教室,桌上就放着一本讲义,不过有些不同。我翻开扉页,是胡老师自己的讲义,扉页上写着一行话:以后可要小心点了,继续努力。老师可在等着你的好消息呢。
  无论怎样,书起码应该是常规意义上的书籍,自然“旧书”就其物理属性而言不会是“讲义”,除非把“讲义”制成书的样子,而文章从头至尾都是以“讲义”替代了“旧书”。
  3. 不由得想起那天放学回到家中,表姐把你(书)郑重地呈递给我,脸上十分严肃。我还十分不解,问:“今天是我生日,你怎么好像不开心啊?”话刚说完,表姐便笑了,说:“逗你玩呢。”大家都笑了起来。我拿着你(书)也傻傻地跟着大家笑,感受着那欢乐的气氛。
  “你干嘛呢?坐在地上,什么书?那么旧。”我忙回答:“没什么。”随即站了起来,当我合上书时,才发现书面上被拂去的灰尘俨然呈现出手指的模样。
  这段叙述见书不见人,见情节不见情感,虽然有了旧书的出场,但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却是为交代而交代,为写旧书而写旧书,换句话说,“旧书”换成其他任何事物都可以。
  4. 父亲把《三国》翻了十几遍,母亲大概只看过《红楼》的前半部分。《三国》的封面还在,却残破了;《红楼》没有封面,但很齐整。
  后来我自己看了一遍这两本书,一个暑假都在看。贾宝玉、林黛玉的初见,让我心惊,两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刘备经过一农家,农夫杀妻慰劳他,让人有非人也,无爱也之感。
  习作在写旧书,甚至有不少书籍内容的介绍,还有阅读的一些感慨,但是这些介绍也好,感慨也罢,与现实基本没有联系,和文中该记叙的人物形象也没有关联。
  5. 而每当同学问我正在干什么,我仅回答:“我在‘炼钢’。”同学不解,我也不明言。我想,正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所蕴含的钢铁般的意志让我熬过了那个时期。现在捧着这本破旧的书,我忽然有种似曾相识之感。我明白了,我现在缺少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当这本书再一次回到我手中,那种可以直面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又回来了。我轻声呢喃:对不起。
  捧着自己生命历程中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书籍,意味着当年阅读时那种全新忘我、全力投入、全身沉潜的体验深深印刻在自己的灵魂深处,但是这一过程这一情感作者却轻轻放过,习作以抽象空洞的议论方式呈现,以粗线条概略性叙述呈现。
  二、 归类诊断——误区根源分析
  通过对这些习作的概略性扫描和审视,我们依然可以窥斑见豹,梳理出这类写作中常出现的五种写作误区:
  1. 穿靴戴帽型。同学常常以为开篇引入与结尾出现“旧书”二字,这篇文章就可以称作《旧书》了,殊不知如果主体内容与“旧书”无关,主体部分不是时时围绕“旧书”写作,则意味着文章仅仅贴上了“旧书”这一标签,依然属于偏题跑题。这种穿靴戴帽型现象,在习作中较为普遍,是很常见的写作误区,“旧书”在文中仅仅成了一个引子,引出的往往是旧书以外的各种事物与人物(照片、树叶、书签,乃至爷爷奶奶不一而足)的故事,但却与“旧书”风马牛不相及。
  2. 张冠李戴型。有同学把讲义看作书,实际上是偷偷置换了“旧书”的概念,“旧书”是指陈旧的书籍,它首先必须符合书籍的基本特征,而练习册、日记本、相册、试卷等显然不具备,但是如果把这些东西装订成书,则又未尝不可。但不管如何,“书”的基本物理属性应该具备,也就是在任何物象类作文写作中,必须让这个物象符合一般读者的认知,否则容易误读。其他诸如开篇即说“爷爷是旧书”,也是偷换概念,貌似以比喻方式用文学性笔法记叙,但实际上说“旧书”,毋宁是说“爷爷”,因为这一判断句从语法上来说记叙对象是“爷爷”而非“旧书”,试与这个句子比较:“旧书是爷爷。”
  3. 穿针引线型。“旧书”贯穿文章始终,但等同于生活中任意事物,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社会中的日常事物都可以替代“旧书”。标题“旧书”仅仅成了贯穿文章的线索,这样“旧书”的命题实际上失去了其意义和价值。从文章的组织与构思来说,这未尝不可,某些名篇佳作甚至也是这样处理的,但应试作文却应慎重,因为文章情感、主旨意蕴毕竟与“旧书”内涵、作用、意义等毫无关联,也就是说“旧书”这一命题已经丢失审美依托,抛弃情感态度,无视价值观。当一个命题沦为形式至上,变成纯技艺技能的考查,这一命题便失去了它的价值引导功能,换句话说,当这个物象类作文命题可以置换成任意物象,专家学者挖空心思冥想穷思便也没有了任何价值,作文命题的意义便也荡然无存。   4. 面目模糊型。文章写的是“旧书”,但旧书内容交代与阅读感慨过多,并且这些内容与现实的勾连不紧不密,与记叙描写的人物关系模糊不清,主旨呈现不显豁,情感表达不鲜明,也就是借由“旧书”想要传达的目的模糊不清。作文可以有旧书内容的交代,可以有旧书来龙去脉的呈现,也可以有阅读的思考与感慨,但是这些内容交代的多与少取决于它与现实关联的紧密性如何,取决于它与主旨意蕴勾连的亲近性怎样,取决于它与人物形象联结的切合度怎样……如果不能显现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能体现动人的情感内涵,不能展现独特的人情世态,那么所有关于“旧书”的内容的交代与阅读的感慨都失去了“根”,成了无本之物,没有了任何价值。
  5. 蜻蜓点水型。虽然写的是“旧书”,但捧起旧书的那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却只字不提,流水叙述多而具体描述少,侧面虚写多而正面实写少,事件过程粗略,细节描写粗疏,粗枝大叶,细处不细,致使旧书的内容、意义、价值以及来龙去脉,都事无巨细,一一交代,而应试作文只有800字的容量,必然导致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一篇记叙文,如果没有深入的刻画与深切的分析,没有细腻真切的情感体验,没有难以忘怀的场景细节,自然不具备动人的力量。
  三、 矫正对策——因物随体赋形
  “旧书”一题,“书”限定了写作的对象,意味着文章必须紧紧围绕“书”而写,但是此题更让人咀嚼的是修饰语。“旧”,是题眼,有一种历时性的变迁,这是文章的切入角度,沿着一条时间通道追溯过往,把人引入往昔泛黄的岁月深处,但同时又跟现实有着某种不可分的关联,没有现在怎么能言说“旧”,没有沧桑哪里能谈论“旧”?海德格尔说:“回忆,众缪斯之母,回过头来思必须思的东西,这是诗的根和源。”命题正切合一种精神回味和心灵感悟,是对存在也就是过去生活的体验和反思,这种体验和反思往往能进入人内心世界的幽深微暗之处。因此,动人心魂的优秀之作一定是能从旧书的内容、情感、审美、来源等任何一点切入,看到心灵深处的真实自我,看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看到时光那头的微茫世界,看到现实尘世的恍惚迷离,看到个体栖居的飘摇归宿……
  写作中如果切准“旧书”的特征,随物赋形,具备以下因素,则会在考场独占鳌头:
  1. 构思谋篇的线索——物为中心,贯穿全文。“旧书”作为物象应该成为结构故事、记叙事件、聚合情感的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时时在各个部分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地引出人物、引领事件、引述细节、引导情意。这种线索作用的体现,不但是构思故事的结构性需要,也是应试作文的形式化需要。蒲松龄名作《促织》以“促织”为线索,情节的演进与推动紧紧围绕着促织的得与失展开,按照“觅虫——得虫——失虫——再得虫”依次推进,“促织”可谓关系重大,直接决定着成名一家的生死存亡、悲喜荣辱。莫泊桑名作《项链》,贯串全文的线索也是物象“项链”,小说围绕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依次展开情节,故事任何一个阶段的发展变化都有“项链”这一因素的影响。
  2. 记叙描述的重心——不吝笔墨,浓墨重彩。作为物象的“旧书”应该成为记叙描述的重心,关于“旧书”的一切内容应该在文章中占有较大较多篇幅。如果该事物在文中出现的篇幅与频率少而短,至少在形式上意味着地位的降低,重心的偏差,势必暗示着其他事物事件的出现频率超越了“旧书”,这就是说,任何事物的记叙和描写不应冲淡与抵消对“旧书”的记叙和描写。一般而言,生活中念叨次数多的事物,常常是比较重要的事物。《紫藤萝瀑布》(宗璞)中,仅“藤萝”一词出现七次,“瀑布”二字出现五次,至于其他直接对瀑布的记叙与描述则占了全文的五分之四以上;《风筝》(鲁迅)一文中,“风筝”一词出现了十一处,除开“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然而最喜欢风筝”,“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这三处为议论和记叙外,其余八处均为精雕细刻的场景和细节。
  3. 意蕴聚合的触媒——因物见人,借物抒情。“旧书”作为物象不仅是作者回忆往事的中介,更是作者情感与思想的聚焦,因此文章的落脚处在物我同一、因物见人,借物保存精神成果,借人深化精神意蕴。这就是说,“旧书”这一具体的物,并不是作者写作的目的,而是由此及彼,由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虚实结合,由过去而将来,由回忆而现实的情感寄托的纽带,主旨意蕴的触媒。如果主体借由“旧书”对往事的回忆而寄寓着美好憧憬,并由此得到启示;借“旧书”写出当年的父母为今天的生活所付出的艰辛的劳动,讴歌创业的美丽;借“旧书”写出过去的老师教育的无奈与失落,呼唤人与人的理解;借“旧书”写出过去生活年代里的美好记忆,唤起对现实的珍惜和未来理想的追求……让物象“旧书”具备涵盖所有,囊括无限,包罗过去与现在,折射人情和世态的功能,那么,这一命题的价值导向便得到了极好的体现。“旧书”让人们在回忆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也让回忆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审美生活方式,使它的价值在现实中保鲜和升华。
  四、 范文评析
  旧 书
  傅苏月
  翻开那卷着边的落满细细灰尘的旧书,时光好像翻回了母亲的那泛黄的旧时代。
  手边这整理了一摞的旧书,本是打算拉去卖掉的,家里的书橱上满满当当地排列着各类书籍,逼得我只得把这压箱底的一堆书腾出,好安放我堆得快要溢出书桌的资料。唉,空间有限啊,逼仄的书房里射来夕阳的一缕光芒,母亲圆润的字体毫无征兆地映入我的眼帘。
  我一怔,停下手中的活计。盯着扉页上母亲的名字,端庄隽秀。可这旁边乱舞的狂草是谁的?“赠小芸。”我嘀咕。猛然忆起母亲的小名为芸,而这龙飞凤舞的熟悉字体,应是父亲的了,不会有差错。
  想通这一节,我猛然如过电一般将书合起,空气里的浮尘静静游动,随着微弱的阳光飘散。我仿佛做了一回贼,偷着了了不得的东西啦。我抬起身向厨房的方向瞟去,锅碗瓢盆,叮咚作响,一如既往地忙碌,一如既往地菜香四溢。
  我长舒了一口气,抖抖书,又将书重新塞回箱子,挑出母亲的几本旧书,逃也似地溜回房间,悄悄关上门。拉开厚重的窗帘,西天染红的霞光铺满一地,我的内心有小鹿在冰面撒欢,叮咚的清脆声,轻触那泛黄的纸张。我想我掉入那泛黄的时代,和年少的母亲一同遨游于书海,该是多么新异美妙的事。
  毕竟,我与母亲有二十余年的时光阻隔,遥遥分居河的两侧,即使再亲密,也不过是顺着河堤同向而行。于我,那边有着怎样的风景,抓心挠肺却是看不得也无可奈何。
  我如何离你近些,母亲?上帝眷顾我,赐了这一摞书籍为桥梁。暗黄的,古朴的,吱呀呀的木桥,在黄昏温柔地照拂下,悄然搭起。母亲呀,待我偷偷地越过这桥,与你同行。
  明明是熟悉的房间,熟悉的摆置,时光切换如此迅疾。脑中浮现的是母亲年少的模样,或嬉笑,或温柔,或沉静,或嗔怒,书中那细细的旁批、评论,与不时跳出来的夹杂的纸片与书信,让我走进了一个二十年前的年轻女子的心理世界。
  潸然泪下,忏愧,叹息,母亲也有这么多的烦恼与忧愁,母亲与我一样有着许多解不开的结。一摞旧书在眼前凝成一片,我轻轻合上书,轻叹母亲的泛黄的旧时光。
  [评点] 有人说:“回忆,是美的源泉。”本文小作者借旧书整理的契机,触景生情,因物生发,以揣摩和设想年轻的母亲的心灵世界的行为,表达试图走近母亲的美好愿望。情景设想细腻真切,比喻想象独特新鲜,特别是几处环境描写,给宁静的世界增添了别样动人的风采。文章结束,“我”不一定真正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也不一定在往后的日子里真正理解母亲的所为,但是作品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却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其他文献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交通路口,抢着闯红灯的行人、自行车和汽车;排队的地方,抢着“加塞儿”的人;商场里,人潮涌动的抢购潮;公交车、地铁里的抢座位;还有抢票、抢名额、抢单、抢入职机遇、抢注商标、抢“沙发”……我们身边,有不少人的行动原则就是“抢”。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一些人时时处处争先恐后地“抢”,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越来越崇尚“抢
期刊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如其人,人亦如文,文质相当的彬彬气质总能给人以美感愉悦,相反,故作姿态,矫首弄姿总令人生厌。所以者何?失其真,无其韵。失其真,无其韵,便乏文质彬彬的气象。请看下面例文——  我每天放学,穿过一条巷子,巷子里的人们不曾为谁停留,日子匆匆而平安。  走到巷子口,是一家卖酸辣粉的店铺,老板娘是个壮硕的中年人,红扑扑的脸膛招呼客人,即使是
期刊
凭心而行,后果自负——人生在世,要追求和担当的不过是这样两句。人这辈子,只是一个炼心的过程罢了。  心可以很坚硬,似千年玄铁,沉黑酷寒;心可以很柔软,似丝滑锦帛,轻飘婉转;心可以很坚韧,似悬崖绿枝,百折不挠;心可以很脆弱,似薄壁玻璃,轻触即碎……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些坚硬的东西和一些柔软的东西,怎么调节它们,让心呈现出最让自己满意和幸福的状态,则是要经过自己长久探索和磨砺之后才能达到的——人们就像虔诚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人带鸡蛋在市场贩售,他在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  有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个字涂掉了。  不久,又有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  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
期刊
【作文题】(浙江省杭州市2015年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们总佩服“千里马”一日千里、勇往直前的气概;人们也崇尚“老黄牛”生命不息、力耕不止的精神。但也有人总感到不如意,想让“千里马”和“老黄牛”优势互补,派生出“千里马”式的“老黄牛”,或“老黄牛”式的“千里马”。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为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读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丰富的联想或获得了什么深刻的感悟?请你就一个侧面谈谈你的感受或经历。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文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能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里的两句话,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
期刊
模拟新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今日一位摄影师在挪威冰湖捕捉到一只青蛙被死死冻住,无法动弹的画面。报道分析称,当地气温突然回升,青蛙可能以为冬天已经过去,于是决定去湖对面寻找伴侣。然而,湖面可能一夜之间就又冻住了,青蛙于是被冻在湖中央。那位摄影师认为这个难得的画面是如此的美,看上去是一只青蛙在睡觉,但再也不能跳起来。他推测,青蛙当时正打
期刊
比喻说理和对比说理是议论文常用的两种说理方式。  比喻说理,也叫喻证法,也就是比喻论证法,是议论文中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从而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劝学》第1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
期刊
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认为“学生写好作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鲁迅,因为鲁迅做文章,第一绝不会跑题,第二绝对别开生面。鲁迅的文章篇篇都是高分作文,不敢说满分,都是55分以上吧(以满分60分计算)。鲁迅是中国第一作文高手,这就是鲁迅文章本身的魅力”(见《鲁迅是语文的金钥匙》,《语文建设》2013年第11期)。如此盛赞,可见孔教授对先生的推崇之情。的确,先生的诸多文章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下面,我们就以《拿
期刊
所谓“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它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几乎每年必出。从考查范围看,《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了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以上四种为结构性病句)、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以上两种为语意性病句)。这六种类型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而近几年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出现的频率较高,值得重视。考查落点在学生的结构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