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ngyuan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鼠标在手中随意地点击着,各种新闻、小故事一一映入眼帘,突然一段简短的文字吸引了我: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个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甚么走得这么慢,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注: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结果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花朵的机会。)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这句富有哲理的话,不仅折射了我们的人生,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听课的盲点。于是,我的眼前出现了工作中的几个场景。
  一堂数学复习课上,我正口若悬河地讲解着几道难题,看到学生们都忽闪着大眼睛看着我,一会儿紧皱眉头,一会儿高举小手,感觉收获满满。可是就在此时我们班的一位平时接受能力很弱的孩子似乎在玩着什么,我一下火冒三丈冲了过去,果然不出我所料,他根本没在听我分析,更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认真思考,我不由分说一顿严厉说教。而他却满脸委屈地说:“老师您刚刚说的这题我是对的!”我连忙接过话来,对其他同学说句:“对了!就不要听了吗?”立刻获得一片肯定,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说道:“对了,也要听!”我满意地点点头,示意他坐下,继续我的讲解……
  坐在办公室内,认真地批改着作业,一连批了好几本都是全对,我立刻得意起来,心想看来我课堂上花的精力没白费,这就是收获啊!可是接下来就没有这么好运了,一道错题映入眼帘:把下面的图形切去一个角,使它变成另一个图形。他们却是这样做的:
  我毫不犹豫的将前两个答案打错,只把第三个答案打对,然后合起本子看了一下名字,埋怨几句,接着又继续批起来,竟然接二连三的错误,我不断地打“×”。错误几乎大同小异,我的心一下沉到谷底,到底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一问同学,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题和昨天我重点分析的一道题目雷同,只是一个是切去一个角,一个是切去一个图形,一些学生拿到此题不假思索以为是一样的题目,才有了以上的一幕。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每每测试成绩一出来,100分的学生沾沾自喜,考的不好的同学垂头丧气;学生考得好,老师开心;学生考得不好老师生气,甚至对学生一顿训斥。(尽管现在提供素质教育,不求分数高低,可是却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一遍遍地订正,一遍遍地批改,然后再错,再讲解,再订正,不厌其烦!这似乎成了一种习惯……
  这些场景在这个时候一下接一下地出现在我的脑中,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我思索,我查找,我询问……终于眼前一亮,原来是我们无形之中让孩子迷失了方向,只重视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学习的过程。犹如上面的那位“太太”一样表面上是她走得快,走在最前面,而那位先生总是落后,总是要那位太太等他,难道我们能说落后的是那位先生吗?
  于是,学生订正作业时我不再盲目地催促,总是给予其充分的思考空间,而不是急于看到学生正确的订正答案;不再盲目地表扬订正快的学生,殊不知有时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句表扬默默地“记住”答案,虽然看似好像他(她)听得很好,做的题目也似乎无懈可击,可是这些知识就真的让他们掌握了吗?还是只是简单的记住答案,下次抑或是下下次,或者侥幸碰对,或者做错再订正?“不厌其烦”、“反复讲解”这些词语本来是对老师的肯定,对老师的赞许,但是作为新一代的教师面对的不再是过去的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甚至没有一本课外书的孩子,现在的“他们”思想在不断地变化,仅仅是“不厌其烦”、“反复讲解”就够了吗?
  课堂上我潜移默化地灌输他们这样的思想:学习数学并不是只要把数学题做正确,重要的是学习数学思考的方法,可以是书中的,可以是老师的,也可是其他同学的,甚至是自己动脑思考出的方法……为了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听课观念,我经常把一些典型的题型找出来,一改平时的方法,不满足于学生所谓的正确答案,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写下来,或是说给爸爸妈妈听,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提高了课堂的听课效率,也使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大大提高了,如“找规律填数3、7、11、15( )、( )”这道题时,只是简单地一点而过,因为我认为这题就是简单地每次加4的规律。可是有位学生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你们一样,可是我想的和你们不一样,我认为是隔一个单数写一个单数……”下面开始议论纷纷了,我暗自窃喜,这是同学们多么大的转变啊。他们不再满足自己正确的答案,不再因为这道题正确就不去听别人的讲解了。我给予那位孩子以肯定,并说明了思考过程之间的联系,我看到孩子们的眼中似乎有什么在闪过。我想,他们一定是像那位先生一样吧,在获得问题答案之前,尽情地享受着思考的快乐,享受着学习过程的快乐,抑或是他们看到了一朵美丽的数学之花在绽放……
  我笑了。虽然我的思考还不够成熟,但是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之中我将不断观察、思考,让一朵朵数学之花开在每节课中,不要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花朵的机会。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那么,如何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多读多背,广撷博采  任何出类拔萃的写作者,首先必须是永不间断、长于吸收的阅读者。“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建议中这17个字,也精辟地诠释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真
期刊
魏尔金斯指出: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自然教学法的倡导人特蕾西也认为:词汇学习对于理解语言和言语输出都至关重要。对于初学者来说,词汇量远比结构准确性重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词汇教学普遍受到了英语教师的重视。笔者作为一线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经过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以常态课堂为立足点,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提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 培
期刊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学校的精细化管理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和实践,它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只有把精细化的工作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并逐步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精细化管理之路,才能够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起“精心、精细、精品”的工作观念和品牌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但是笔者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伪预习”的现象,许多学生不求甚解、敷衍应付,不仅没有达到预习新知的效果,而且还将预习当成负担,丧失学习兴趣,形成不良学习习惯, 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 预习内容单一,只是让学生看看书,导致预习范围过窄;2. 预习目的不明确,无法对学生的预习进行
期刊
早读是英语口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英语学科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它作为英语课的第二课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利用好英语早读课对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读好早读的前提是合理有效地安排好早读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读前充分准备。下面就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1 A new term为例早读详细说明每节早读课的安排。  第一课时教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文质兼美,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作品形象、意蕴等,都值得学生去品味欣赏。指导学生积累名篇佳作,是丰富学生语言仓库、提升思想文化修养的有效方式。根据选文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复述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语言积累方式。  复述课文,就是学生在理解课文
期刊
儿童钢琴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的一个组成部分。儿童钢琴教学有其特殊性,对钢琴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钢琴教学中,依据亲身经历和体验,以儿童作为教学的研究对象,运用趣味的教学方法,因人施教,有效地培养儿童的钢琴演奏能力及综合素质。  一、 儿童钢琴趣味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钢琴。现在普遍的学童都在4、5岁左右,因为年龄小,接受能力低,不
期刊
口语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口语交际”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充满着尊重与沟通,张扬着个性与智慧的课堂。现将本人探索出的几点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策略介绍如下,与同仁们共勉。  1. “抛砖引玉”式  在口语交际教学上的“抛砖引玉”,其实就是正常的教学应展示的教与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先由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教起,展示教学过程,再由学生发言,对他们的回答加以
期刊
一线教师必须认识到,教材是课程专家们经过科学论证后编写而成的优秀的教学资源,教材例题情境的设计也是非常巧妙和科学的。如果要修改例题情境,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根据实际需求,对例题情境进行某些方面的完善性修改,争取做到改变一点点,精彩无极限!  一、让情境在细节创新中促进理解  教材是比较规范、比较科学的教学资源。教材例题的情境设计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体现数学学科特点的。然而,仔细考量例题情境的细节部分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一个高效课堂应是师生、生生多维度互动的。如何在数学课堂上让师生、生生积极且有效地互动,并且达到精彩生成的教学效果呢?  一、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从教师的言语、行为、举止上流露出来,为学生所察觉、感受;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会从学生的一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