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小古文教学的出发点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liao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小古文教学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朱文君老师成为领军人物。小古文教学弥补了教材文言文的缺失,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学习小古文,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为初中学习大量古文打下坚实的基础。那如何进行小古文教学呢?朱文君老师执教的《明清笑话集·性缓》课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一、基于生活的猜想,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课前谈话,教师讲述自己买鞋子的故事,体现急性子的特点。
  【片段一】
  师:慢性子的人看到人家衣角着火了,会怎么说呢?
  生:一字一顿,拖长了腔调说。
  师:慢性子不是指说话慢,也不是指口吃,而是指绕着弯子说。
  生:今天天气好冷啊!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生:我想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往后看一看,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师:想不想看慢性子是怎么说的?
  生(好奇):想!
  (教师出示: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然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
  【片段二】
  师:别人会怎么问?
  生:请问你找我有什么事?
  师:学学古人说话的样子。
  生:君有何事?
  (教师出示:人问何事)
  师:听了这个,若是你会有什么反应?
  生:我会大叫起来:“我的天啊!”
  生:我赶紧用水来浇。
  师:如果旁边找不到水呢?
  生:那赶紧用脚踩啊!
  (教师出示:曰:“火烧君裳。”)
  (教师出示:其人遽收衣)
  师:看看这个人是怎么办的?“收”是“收起来”,“遽”是什么意思呢?
  生:嗖的一下!
  生:赶快!
  (教师出示:而怒曰:“何不早言!”)
  师:谁会读?
  (学生气愤地读)
  师:慢性子会怎么说?
  生:我本来就想告诉你的。
  生:你不要生气,听我慢慢说。
  师:呵呵,慢性子是这样说的。
  (教师出示:我道君性急,果然。)
  【赏析】
  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
  古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倘若按照学现代文的方式,直接阅读文本,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从而丧失学习兴趣。朱老师紧密贴合文本,选择合适的话题,鼓励学生猜想下文的内容或当时的场景。比如教师分享急性子的故事,是為了突出慢性子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慢性子说话的内容。再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词句,想象当时对话的场景,使文中人物变得鲜活起来。朱老师运用猜想的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拉近了学生与古文的距离,降低了学习古文的难度。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猜想当时的场景,使古文从刻板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故事,增添了学习古文的趣味。
  这提醒我们:小古文教学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学得趣味十足。
  二、经历思维的过程,找到学生的起点
  【片段一】
  (教师出示:一人性缓)
  师:什么意思?
  生:一个人性子很慢。
  师:奇怪了,这里没有慢啊!
  生:这里有个“缓”字,组个词“缓慢”。
  师:平时,我们会怎么说?
  生:一个人的性格很慢。
  师:由一个字想到一个词,这叫什么方法?
  生:组词法。
  师:了不得,这位同学“发明”了组词法。上台写下你的名字,以及发明的方法。
  【片段二】
  (教师出示: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然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
  师:怎么理解呢?
  生:有一件事我已经看了很久,想说但害怕你性子急,不说又怕伤了你。我是说呢,还是不说呢?
  师:哪里来的“害怕”?
  生:句中有一个“恐”字。
  师:我没有解释,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组词法“恐怕”。
  生:我在生活中听说过。
  师:这叫什么方法?
  生:联系生活法。
  【片段三】
  (教师出示: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
  师: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共人”指什么?
  生:很多人。
  师:“共”怎么理解?
  生:一共。
  生:共同。
  师:多好,用上了刚刚学到的组词法。
  师:衣服有尾巴吗?
  生:是指衣服后面的角。
  师:谁看到了着火呢?
  生:这个慢性子的人。
  (教师出示:乃曰)
  师:“曰”是什么意思?
  生:“曰”就是“说”,我在书中看到过。
  师:猜一猜“乃”的意思。
  生:就。
  生:于是。
  师:这是什么方法?
  生:猜测法。
  师:上台写下你的大名,以及“发明”的方法。
  【赏析】
  学生的起点在哪里?
  学习古文,关键是掌握学习方法。很多教师对学生不放心,往往牢牢把握主动权,逐步渗透学习方法。在他们看来,学生欠缺学习古文的能力,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朱老师却不这样认为,她相信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她并不急于传授学习方法,先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在交流的过程中,她耐心聆听学生的见解,一路捡拾学生智慧的火花,基本的学习方法自然浮出水面。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   这一做法,巧妙至极!首先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竟然可以“发明”学习古文的方法;其次来自学生的表述,便于其他学生理解和掌握。“发明”的方法有“组词法”“猜想法”“联系生活法”等,不管方法是否高明,都是学生的思考成果,也是學情的真实反映。更可贵的是,在整理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加以运用,真正体会到方法的实用性,及时巩固了学习成果。
  这提醒我们:小古文教学要找到学生的起点,尊重学生思考的过程,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三、借助适时的点拨,找到学生的生长点
  【片段一】
  师:“然则言是耶”怎么理解呢?
  生:然而说。
  生:就是说。
  师:看来不太好理解。我们可以看看注释。这叫什么方法?
  (教师出示:然:这样,如此;则:既然……那么……)
  生:注释法。
  师:“不然”是两个意思,要拆开,结合注释是什么意思?
  生:“然”的意思是“这样”,“不然”就是“不这样”。
  师:看,分析得很清楚,这叫什么方法?
  生:拆字法。下文理解“果然”时,也运用了拆字法。
  【片段二】
  师:文中出现了很多“人”。(教师将出现“人”的地方变成红色)分别是什么人呢?
  生:“一人”是性子慢的人。
  生:“共人”指很多人。
  生:“见人裳尾为火所烧”的“人”指被火烧衣服的人。
  生:“人问何事”这里的“人”指被火烧衣服的人。
  生:“其人”的“人”指被火烧衣服的人。
  师:你们怎么分辨出来的?
  生:我联系上下文看出来的。
  师:这叫什么方法?
  生:联系上下文法。
  【赏析】
  学生的生长点在哪里?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他们原有学习经验的体现。学习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教师要基于学情为学生找到本堂课的生长点。朱老师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及时予以巧妙的点拨。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深入思考,掌握学习古文的新方法。古文中的注释一般针对难字,“注释法”提醒学生有意识地借助注释来理解难字。古文与现代文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拆字法”提醒学生遇到貌似紧密的词语,有时要拆开来理解,体会古文与今文的差异。古文言简意赅,“联系上下文法”提醒学生借助上下文的联系,梳理人物关系,厘清故事情节。
  这提醒我们:小古文教学要挖掘学生的生长点,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学有所得,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上述正是小古文教学的出发点——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找到学生的起点,找到学生的生长点。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中心学校)
  投稿邮箱:729628267@qq.com
其他文献
语文课一定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扎扎实实地把听说读写教好,学生的语文能力、核心素养才会不断地提升。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著名特级教师李吉银老师以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始终带着问题思考、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思辨性很好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值得我们学习。  【片段一】  师:我发现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三个句子——  (出示:  早晨,从山坡上,
期刊
笔者听了特级教师许卫兵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后,受益匪浅。为什么要由具体的数走向概括的字母表示?大家进行不断探索的动机是什么?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简思维。也正是如此,教学中,许老师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激发学生不断求简的欲望,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跨越。从开始的字母表示概括的数,到着力体现数量关系,到最后的简写规则的学习以及用字母表示公式,一脉相承,体现了整体建构的教学魅力。  【片
期刊
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杨传冈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受益匪浅。杨老师在教学中一是巧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正确算式,自然地探究新知;二是有效激活学生已有数学经验,适时提问引导,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合作,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片段一】巧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钢笔是每支16元。  生:计算器是每个1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短短几百字的“前言”中十余次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2016年6月,在“全国第二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陈先云理事长从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维度列出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清单。此次研讨会主题为“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下面笔者结合《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小学生学
期刊
为了消除语文教学读写分离的尴尬,统编语文教材除了在常规单元中利用语文要素将单元的阅读与习作构成有机的整体之外,还创造性地设置了习作单元,举全单元资源为习作助力。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1.阅读层面,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着中心意思来写的;2.表达层面,从不同方面或者选择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阅读要素与习作要素一脉相承,由读到写的实践转化体现了教材编写的单
期刊
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对学生而言,单单获得一个结论,并不意味着他们掌握了知识。真正有效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笔者对“3的倍数特征”再思考,试着从关注儿童问题的角度思考这节课。  一、初教学:触于“表”难及“里”引发的问题  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特征”这一课中,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素材,如百数表
期刊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它不是原始素材的简单堆砌,而是相关要素的逐层递进。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学生的思维才能逐级提升。用三角板画角原本只是“角的认识”课中的一道习题:“你能用三角尺画出15°、150°、165°、75°吗?”这道题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三角板认识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价值极其丰富。我们将其开发成一节实践活动课,意在为教师寻找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路径提供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单元内部联系紧密,各板块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语文学习。每个单元学完后,教师可以设计基于单元统整的微项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建构,形成迁移运用的能力。单元微项目切口小,驱动性問题可以和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相关,也可以基于真实需要将两者融合,促进语文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一、把脉人文主题,关注学生精神成长  单元人文主题承载着学科
期刊
人生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怀抱热爱走过的路就不嫌漫长,这是拜读完李志欣校长《教育微创新:发现细节的力量》一书的第一感受。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书中每一篇文章反映的问题都发生于校园生活的细微处,正是这些细枝末节凸显着教育品质的大格局。  李校长一直在与“薄弱”校的“问题”打交道,但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不忘停下来思考、记录有关自己
期刊
执 教/钟 瑶 点 评/谢称发  当“1+X”式阅读走进课堂,教课文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师通过“1+X”式阅读,将学生引向语文学习的更深处。此举旨在通过引入“X”,打破对单篇课文“1”的单纯教学,转而探究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迁移,实现语文教学的“叠加”,丰盈学生的阅读。本课立足“1+X”式阅读,探寻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师:被大家嘲笑的丑小鸭,它勇敢面对挫折和自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