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微项目学习的驱动性问题设计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ve123n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单元内部联系紧密,各板块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语文学习。每个单元学完后,教师可以设计基于单元统整的微项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建构,形成迁移运用的能力。单元微项目切口小,驱动性問题可以和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相关,也可以基于真实需要将两者融合,促进语文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一、把脉人文主题,关注学生精神成长
  单元人文主题承载着学科育人的重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驱动性问题首先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指向其精神成长需要。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岁月”,包含精读课文《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以及略读课文《灯光》,这一组文章聚焦革命斗争的不同阶段,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呈现中国革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图景,表现了革命者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气概。但是学生的生活和这一段革命岁月距离遥远,对革命英雄主义的理解存在局限。教师可以统整本单元的阅读链接和口语交际,生成单元微项目“对话英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要深入阅读本单元的文章,还要拓展阅读革命文学作品,解构特定时代背景中的英雄形象。当然,更要联系现实生活,探究和平时代中“英雄”的定义,思考新时代英雄形象,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这样的微项目探究,既聚焦单元人文主题,又关注其时代生长性,潜移默化地将红色基因植入学生的血液里,将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聚焦语文要素,策应读写能力提升
  单元微项目可以通过驱动性问题聚焦单元核心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如,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狼牙山五壮士》既有对五壮士群体形象的描写,又有对个人形象的特写,属于群体与个体相结合,课后习题要求关注这样的写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开国大典》重点聚焦阅兵式部分,属于整体与部分相结合,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习作要求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在单元“阅读”和“写作”之间,学生缺少写作知识梳理的过程。教师可以联系革命题材影视剧,生成单元微项目“影视剧中战争场景拍摄探究”。学生基于本单元作品阅读,探究影视剧中战争场景拍摄艺术,梳理“点面结合”的不同方法和效果,理性思考这种手法对表达作品主题的作用,最终形成研究性文字,建构完整的读写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完成单元习作以及其他活动类习作就轻而易举了。
  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习作与阅读关系密切,有的是主题接近,有的是写法接近,基本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切的微项目学习,可以消弭阅读与写作的壁垒,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尊重单篇资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单篇课文作为独特的个体,其教学不能简单止步于语文要素教学。有些单元中的诗歌、文言文与单元语文要素关联度不大,旨在丰富单元人文主题。因此,在单元语境中还要尊重单篇文章的教学价值,适时生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微项目,供学生实践探究。
  如,《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与单元语文要素若即若离。可以通过多梯度朗读感受节奏之美,意会七言律诗生动的气韵;基于想象画面读懂诗意,了解先总写后分写的结构特点;揣摩关键词句领悟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补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伟人情怀等。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性教学价值,还要承担“革命岁月”单元教学的开篇意义。万里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体现了革命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辩证地看待“长征精神”,生成思辨性微项目“新时代是否需要长征精神”。学生会深度了解红军长征的特定背景,解构“长征精神”的内涵,然后联系现当代社会发展进行思考辨析,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并用文字将观点和证据写清楚,有效提升阅读思辨能力。
  当然,单元中也有文章与人文主题关联度不大,重点指向语文要素训练,旨在促进读写结合。比如《开国大典》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典的宏大壮阔场面,与其他三篇文章的人文主题关联不大,可以整合读写训练的微项目,引导学生建构读写体系。
  四、指向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学完,正值国庆节。基于社会生活情境,学生会生成很多感兴趣的话题,主动将语文课堂学习延展到课外生活中,从而形成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达到微项目学习的理想状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激发其探究热情,成为微项目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
  如教材编排第二单元“革命岁月”这组文章,非常契合国庆节的氛围,加深学生对祖国的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学完本单元后,有的学生提议出一期“歌唱祖国”的黑板报,喜迎新中国的生日;有的学生提议做一期“重温经典”的微信美篇,传播爱国正能量;有的学生提议做一期“走过风雨,走向光明”的微视频,坚定追求中国梦……教师充分肯定这些项目设想,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小组内合理分工,围绕驱动性问题策划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素材资料,跨界融通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单元学习“视界”更开阔。
  单元微项目驱动性问题,要和大单元语境相关联,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重在“一微一得”,不要面面俱到,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策略以及成果展示,课外进行实实在在的体验、探究、实践,有效延展语文学习的时空,弥补单篇课文教学的短板,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街校区)
  投稿邮箱:729628267@qq.com
其他文献
《海上日出》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属散文类文体。课文依次写了天空晴朗时、天空有云堆时和天空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教学时,汪老师重点关注、落实“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的阅读要素。在汪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聚焦课文第2、第3自然段,借助文本语言的理解、品读、感悟,读懂了景物变化的顺序,即从太阳还没有出来,到太阳出现了小半边脸,再到整个太阳跳出了海面。教学中,汪老师注重学生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主持人/王从华  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作为工匠的教师是靠“模仿”与“修炼”学习的,而作为专家的教师是靠“反思”與“研究”学习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职教师培训需求越来越大,培训内容和方式也逐步和国际接轨,校本研修、课例研究和工作坊研修等培训模式引入后,正逐步成为在职教师培训的主要方法和模型。传统拼盘式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虽发挥了一些作用,
期刊
摘 要:依托小学语文教育名家工作室建设,借助“语文学科素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推进路径,通过深度调研、创新课例研修制度、优化课例研修方式,构建基于课堂诊断的主题行动研究路径,逐步形成“跟进式校本课例研修”的基本模式,促进教师个体、学科团队、区域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堂诊断;跟进式主题行动研究;课例研修;教师专业发展  一、缘起:如何走出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校本研修是教
期刊
语文课一定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扎扎实实地把听说读写教好,学生的语文能力、核心素养才会不断地提升。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著名特级教师李吉银老师以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始终带着问题思考、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思辨性很好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值得我们学习。  【片段一】  师:我发现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三个句子——  (出示:  早晨,从山坡上,
期刊
笔者听了特级教师许卫兵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后,受益匪浅。为什么要由具体的数走向概括的字母表示?大家进行不断探索的动机是什么?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简思维。也正是如此,教学中,许老师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激发学生不断求简的欲望,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跨越。从开始的字母表示概括的数,到着力体现数量关系,到最后的简写规则的学习以及用字母表示公式,一脉相承,体现了整体建构的教学魅力。  【片
期刊
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杨传冈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受益匪浅。杨老师在教学中一是巧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正确算式,自然地探究新知;二是有效激活学生已有数学经验,适时提问引导,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合作,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片段一】巧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钢笔是每支16元。  生:计算器是每个1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短短几百字的“前言”中十余次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2016年6月,在“全国第二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陈先云理事长从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维度列出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清单。此次研讨会主题为“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下面笔者结合《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小学生学
期刊
为了消除语文教学读写分离的尴尬,统编语文教材除了在常规单元中利用语文要素将单元的阅读与习作构成有机的整体之外,还创造性地设置了习作单元,举全单元资源为习作助力。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1.阅读层面,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着中心意思来写的;2.表达层面,从不同方面或者选择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阅读要素与习作要素一脉相承,由读到写的实践转化体现了教材编写的单
期刊
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对学生而言,单单获得一个结论,并不意味着他们掌握了知识。真正有效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笔者对“3的倍数特征”再思考,试着从关注儿童问题的角度思考这节课。  一、初教学:触于“表”难及“里”引发的问题  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特征”这一课中,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素材,如百数表
期刊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它不是原始素材的简单堆砌,而是相关要素的逐层递进。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学生的思维才能逐级提升。用三角板画角原本只是“角的认识”课中的一道习题:“你能用三角尺画出15°、150°、165°、75°吗?”这道题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三角板认识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价值极其丰富。我们将其开发成一节实践活动课,意在为教师寻找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路径提供
期刊